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37岁,农民。因"右侧背部红色丘疹、结节6个月"就诊。患者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右背部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水疱,部分融合成片,伴轻度疼痛,遂就诊于当地诊所,诊断为"带状疱疹",给予"中草药"外敷,治疗过程中部分皮损出现破溃结痂;后右侧背部外敷"中草药"部位逐渐出现多个暗红色丘疹、结节,部分皮损中央出现破溃结痂,迁延不愈。曾自行外用药膏治疗(具体不详),皮损无好转,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既往史: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7岁.颈部皮损5a,皮损直接镜检可见多个棕色硬壳小体,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卡氏枝孢瓶霉,皮损组织病理PAS染色可见棕色厚壁孢子.诊断为着色芽生菌病,给予患者口服伊曲康唑胶囊治疗8个月,皮损形成瘢痕,之后采取全厚皮片移植术切除瘢痕,术后继续口服伊曲康唑治疗2个月,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临床及实验研究.方法 患者男,72岁,红皮病1年2个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双下肢出现结节、溃烂6个月.皮损组织病理、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尿素酶试验、PCR扩增测序比对明确诊断,同时做胸部及脑部CT.结果 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可见大量圆形和椭圆形酵母细胞.皮损组织真菌培养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ITS区测序比对鉴定为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胸部CT显示左下肺后基底段空洞性病灶.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由新生隐球菌grubii变种引起的 播散性隐球菌病.给予患者静滴氟康唑400 mg/d治疗2周,之后改口服300 mg/d治疗,3个月后结节性皮损全部消退,胸片显示左肺陈旧性病变,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阳性(++).治疗15个月后,血清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乳胶凝集试验仍阳性(++).结论 对该病例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为临床明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确定菌种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1例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患者女,51岁,农民,因鼻部结节2个月就诊,皮损表现为鼻尖部增生物,其上覆有黑褐色厚痂.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固定型皮肤孢子丝菌病.经过3个月冷冻联合碘化钾口服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5.
报道1例面部皮肤念珠菌性肉芽肿.患者女,14岁,口角糜烂10 a,面部散在斑块、结痂6 a.表现为面部大小不等圆形暗红色斑块,表面见黄褐色厚痂.额部皮损真菌镜检见大量菌丝,真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组织病理见真皮浅中层弥漫性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见多核巨细胞.PAS染色示角质层及痂皮内见大量菌丝,真皮多核巨细胞内见孢子.诊断为念珠菌性肉芽肿.给予灰黄霉素治疗2个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6个月、伊曲康唑治疗7个月后,皮损减少,面部痂皮大部分脱落,目前仍在治疗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液氮冷冻联合兰科肤宁治疗孕妇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患有尖锐湿疣的孕妇,平均年龄为27岁,妊娠平均18周。每例患者的病灶数为5~18个。应用液氮枪喷涂于皮损,液氮枪距皮损2-3 cm,喷雾时间60秒,重复操作直至喷嘴霜化。将蓝科肤宁喷涂于单层纱布,敷于皮损部位20分钟,每天2-3次,共1周。分别于治疗后1月、3月观察皮损愈合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天后,皮损均治愈,所有患者除有轻度至中度疼痛外,无其他不适。治疗后1个月,满意度94%;治疗后3个月,满意度为87%。无色素脱失或瘢痕形成,无任何严重不良事件。每位孕妇均分娩出一个健康的婴儿,无分娩相关并发症。治疗后1个月,只有1例病人复发,复发率为2.2%。治疗后3月,5例复发,复发率为10.9%。结论:液氮冷冻联合蓝科肤宁治疗孕妇尖锐湿疣的近期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首次报道中国北方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方法患者男性,58岁,主因"右腕部皮损伴瘙痒8~9a"就诊。对皮损脓液直接镜检,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菌培养,并对培养获得菌株进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等实验室研究。结果脓液直接镜检可见多个圆形、厚壁、棕色硬壳细胞,皮损组织病理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样改变,并可见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暗棕色,橄榄色至黑色菌落生长,生长速度较慢,镜下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依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该例为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口服伊曲康唑200mg,1次/d;特比萘芬250mg,1次/d。治疗3个月后,皮损消退痊愈。结论 Fonsecaea monophora感染也可见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而ITS区序列分析是该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伊曲康唑联合特比萘芬治疗本例患者显示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报告坏疽性脓皮病伴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患者男性,59岁。双下肢反复发作溃疡增生性皮疹19个月。组织病理示坏疽性脓皮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皮损好转。病程中右侧小腿皮损再次溃疡增生,取组织进行真菌培养,鉴定为白念珠菌。口服氟康唑抗真菌,同时服用泼尼松片控制坏疽性脓皮病。治疗2个月,患者右小腿溃疡愈合,增生物消退。  相似文献   

9.
热带念珠菌引起唇部念珠菌性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由热带念珠菌引起的唇部感染。患者女,22岁,下唇部斑块1 a。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真菌培养见热带念珠菌生长。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口服等治疗1个月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0岁。11个月前曾于外院诊断“大疱性类天疱疮”,长期口服“甲泼尼龙和环孢素”治疗。双侧前臂、双手背多发暗红色结节、溃疡半个月余。皮肤溃疡坏死物真菌镜检及培养证实为链格孢菌,经伏立康唑治疗皮损基本痊愈。  相似文献   

11.
报告1例被误诊为环状肉芽肿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体癣。患者女,60岁,左腕部红斑2个月。外院曾诊断为"环状肉芽肿"治疗不佳,经真菌学检查确诊为石膏样小孢子菌导致的体癣。给予伊曲康唑200 mg/d,共1周,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枝孢样枝孢霉所致囊肿性痤疮样皮肤暗色丝孢霉病。患者男,21岁,主因"面颈部结节、囊肿"5 a就诊。根据囊液真菌镜检培养阳性、病理发现分枝分隔菌丝等特征诊断为"暗色丝孢霉病"。经4个月伊曲康唑400 mg/d口服治疗后,患者面部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轻度瘢痕。  相似文献   

13.
皮肤型孢子丝菌病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如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等[1].由于个体差异及疾病情况的复杂性,患者对每种抗真菌药物治疗的反应不同,最近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治愈了4例皮肤型孢子丝菌病患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1患者男,68岁,北京市延庆县农民.因右侧面部皮损8个月于2008年12月8日就诊.8个月前患者右侧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皮损,之后皮损破溃、增多,伴疼痛.否认外伤史.皮肤科情况:右面颊部可见8个1 ~1.5 cm大小皮损,基底红肿,其上有厚的结痂,无脓液渗出,可触及多数皮下结节(见图1a).皮损痂屑KOH湿片真菌镜检阴性,皮损组织真菌培养为申克孢子丝菌.皮损组织病理显示表皮角化不全,有脓痂,表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全层弥漫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浆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浸润,伴少许嗜酸粒细胞;PAS染色未见真菌成分.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  相似文献   

14.
报道1例猫抓后引起的固定型孢子丝菌病.患者男,16岁,皮损表现为鼻翼部位的增生物,其上覆有脓痂.临床上易与细菌感染混淆,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病理、真菌镜检及培养诊断为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孢子丝菌病.患者在应用7个月的碘化钾结合特比萘芬软膏外用治疗后,皮损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5.
报道1例由Fonsecaea monophora所致的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男,72岁,因右肩部斑块20余年就诊,取皮损痂皮进行真菌镜检及培养,皮损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并对分离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真菌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HE染色均可见厚壁、棕色的硬壳小体。真菌培养可见黑褐色,绒毛状菌落生长。小培养可见枝孢型和喙枝孢型产孢,分生孢子单细胞性。ITS区序列分析鉴定为Fonsecaea monophora。给予特比萘芬250mg/d口服治疗,7个月后皮损痊愈。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4岁。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丘疹、结节4个月。皮肤科查体:右侧面颊部弥漫性红斑,表面多个米粒至绿豆大的充实性丘疹、结节。真菌培养阳性,鉴定为球形孢子丝菌。诊断:孢子丝菌病。治疗:给予伊曲康唑0.1 g每日2次口服,治疗1个月后皮损较前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7.
报道1例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患者女,79岁,农民。左上肢皮肤红斑结节线状分布,疼痛瘙痒不适两月余。皮损病理及PAS染色提示真菌感染,对皮损和脓液进行真菌镜检,结果为阴性。真菌培养、小培养及对培养阳性菌落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提示申克孢子丝菌。诊断:皮肤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予口服伊曲康唑胶囊0.2g/次,2次/d,治疗1个月后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首次报道伏立康唑成功治疗1例红色毛癣菌引起的顽固性面部Majocchi肉芽肿,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真菌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并总结英文报道病例。方法患者男,50岁,因面部浸润性红斑溃疡5a就诊,取患处皮损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真菌学检查、药物敏感试验及PCR检测。结果诊断:红色毛癣菌致面部Majocchi肉芽肿。治疗:伏立康唑静脉治疗2周改伏立康唑片剂口服,治疗4个月后患者原有皮损基本消退,真菌学阴性,无不良反应。结论 Majocchi肉芽肿临床罕见,复杂难治,疗程长,易反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我们首次应用伏立康唑成功治疗顽固性Majocchi肉芽肿,为临床治疗难治性Majocchi肉芽肿提供新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25岁,因发热咳嗽,全身皮肤丘疹、斑块、溃疡2个月于2005年8月13日住院。患者于2005年6月无诱因畏寒发热,无寒颤,体温39.0℃~40.0℃,为稽留热,继之出现咳嗽,伴少许黏液白痰,之后于上唇及右手腕皮肤出现丘疹、斑块,渐形成溃疡,皮损无明显痒痛,1个月后皮损泛发全身。  相似文献   

20.
报告1例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眉毛区域脓癣。患者女性,46岁,左眉部周围红斑1个月。致病菌株经真菌学鉴定为须癣毛癣菌。给予盐酸特比萘芬250mg/d口服,硝酸舍他康唑软膏外用,治疗1个月后皮损完全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