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第三纪某井段的层序地层分析为例,说明微古生物(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在层序地层分析中的作用。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LOD能为层序地层提供精确可靠的年代地层格架,它们的丰度、分异度的峰值能指示沉积层序中不同的界面特征。通常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丰度、分异度的最大峰值与层序中最大海泛面凝缩段对应,而层序界面附近井段出现丰度、分异度峰值的低谷。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南海北部大洋发现计划IODP 1501站早—中中新世(21—12 Ma)深海沉积物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群落分析,初步探讨了钙质超微化石演化与大洋碳储库的关系。结果显示:在~16 Ma,钙质超微化石组合反映海水由高生产力环境向低生产力环境过渡,而与之对应的是大洋海水碳同位素由变重转为变轻;而在~14.2 Ma,钙质超微化石组合揭示海水由低生产力环境向高生产力环境过渡,与之对应的是大洋海水碳同位素从变轻转为变重。这些现象说明钙质超微化石群落演化与大洋碳储库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主要是由于生物光合作用优先吸收12C,合成有机质埋藏到海底,导致海水碳同位素变重。另外在~13.8 Ma,由于东南极冰盖扩张引起中中新世气候转型,陆源输入和洋流重组等因素可能会导致大洋碳同位素变轻。  相似文献   

3.
通过南海北部大陆架某钻孔(Y6)和西太平洋DSDP 296钻孔第三纪地层中超微化石群进行直接对比,同时收集Lohmann和Carlson(1981)对17个太平洋深海钻孔、Ellis(1973)对DSDP31航次7个钻孔超微化石研究资料进行间接对比,发现边缘海和大洋第三纪钙质超微化石群的分布有着不同特点,表现在;(1)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丰度低,而大洋丰度高,是边缘海陆架区的37倍。(2)边缘海陆架地区化石分异度低。(3)小型钙质超微化石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含量丰富,而大个体类型在大洋中含量高。(4)Sphenolithus和 Helicosphaera在边缘海陆架地区多,而 Discoaster在大洋中含量高,几近前者的15倍。文中最后对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报道了发现于伊朗卡尚地区古近系的介形类,计16属6种、8比较种、9未定种及1亲近种。根据介形类化石组合面貌,并结合钙质超微、沟鞭藻和有孔虫化石组合,认为含介形类化石的地层时代为始新世至渐新世,推测其沉积环境为正常浅海大陆架环境,而且为温暖浅海内陆架。  相似文献   

5.
位于珠江口盆地揭阳凹陷的S1井是盆地东南部唯一钻井,其地层和沉积环境分析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对S1井孢粉、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地层对比分析,确定了所钻地层时代。井段(3 326.5~2 950 m)共鉴定孢粉40属62种,孢粉组合无明显变化,以桤木粉-双束松粉为主,组合与盆地内渐新统珠海组相同。整个分析段3 326.5~2 059.5 m共鉴定浮游有孔虫11属41种,依据标准种首末现事件共划分出P19-N6 5个带或联合化石带。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8属24种,划分NP23-NN4共5个钙质超微化石带。综合判定:地层时代为早渐新世-早中新世(~31-18 Ma),渐新统与中新统的界限在2 876.5 m附近。利用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和底栖有孔虫的组合来判别该地层的沉积环境,认为揭阳凹陷S1井在早渐新世-早中新世均为陆坡深水环境,水深>1 000 m。  相似文献   

6.
东海底质中浮游钙质微体化石的深度分布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具有钙质骨骼的微体浮游生物,中生代晚期以来在世界海洋中大为繁盛,成为海相沉积地层学与古海洋学研究的主要依据。当前我国正在邻近诸海上开发烃类等矿产资源并对远洋沉积开始进行研究,认识浮游钙质微体化石在沉积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地质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在东海底质微体古生物分析过程中,发现了新生代各个门类的钙质浮游微体化石,它们是:浮游有孔虫11属32种(亚种)(汪品先,待刊),钙质超微化石20属28种,钙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荔湾凹陷超深水井W22井3 266~3 991 m井段72个样品开展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分析,讨论了该层段的地层划分并确定了其年代。研究层位含有丰富的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详细的生物地层学分析显示其属于渐新世。其中,有孔虫分析发现3 390 m以下为早渐新世P18-P21a带沉积、3 380 m以上为晚渐新世P21b-P22带至N4带下部沉积,显示其地层年代为33-23 Ma;而钙质超微化石分析则揭示出该层位包含了自NP25带底部到NP21带的地层,下渐新统/上渐新统的沉积界限在3 390 m左右, Coccolithus formosus的末现面出现在3 841 m表明钻井3 841 m以深地层年代大于32.92 Ma,但更深地层未发现始新世钙质超微化石,表明底部年龄仍为早渐新世,但推测已经接近渐新世/始新世界限(33.89 Ma)。荔湾凹陷渐新世经历了从陆架浅海到上陆坡半深海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超微化石”? 古生物化石大小十分悬殊。一般说,像介形虫、轮藻这种小个体需用显微镜来观察的属于微体化石;“超微化石”是比微体化石还要细小,其直径仅为头髪丝的十分之一,通常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超微化石”有钙质的和硅质的两类。硅质超微化石通常指的是硅鞭毛藻,种类不多。而平常所说的“超微化石”主要指的是钙质超微化石(即钙质超微浮游生物化石)。它们种类繁多、数量极大,在地层中广泛分布。钙质超微化石首先指的是颗石类。据研究,颗石是颗石藻身上的骨骼(图一)。颗石藻是一类具有鞭毛的单细胞生物,几乎全是海生浮游的。其大小只有3—35微米,相当于粘土与粉砂的界线。颗石的大小一般在  相似文献   

9.
西科1井0.10—1267.80m岩芯中钙质超微化石丰度低,属种比较单调。分析831个样品,仅在48个样品中发现钙质超微化石,共鉴定10属17种及1个未定种,主要化石种为Calcidiscus leptoporus,C.macintyrei,Coccolithus pelagicus,Cyclicargolithus floridanus,Gephyrocapsa caribbeanica,G.oceanica,Helicosphaera carteri,H.euphratis,Pontosphaera multipora,Pseudoemiliania lacunosa,Reticulofenestra minuta,R.minutula,Sphenolithus abies,S.moriformis和S.neoabies等。根据钙质超微化石生物事件及组合特征,结合有孔虫和大型底栖钙藻等研究结果,对西科1井0.10—1267.80m地层进行了划分,大致可划分为5段:1)0.10—212.20m地层属于第四系NN21—NN19带;2)214.29—328.69m归属于更新统NN18带至上新统;3)330.97—598.12m属于上新统NN15带至上中新统;4)599.53—1231.62m归属于中中新统至下中新统;5)1233.62—1267.80m为下中新统。由于化石丰度和分异度均较低,未建立完整的钙质超微化石带序列。根据钙质超微化石标志种及组合特征,确定研究井段的地层时代为早中新世至第四纪。西科1井生物礁地层中钙质超微化石的发现,对该井生物地层的划分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界线在浮游生物地层分带中的具体位置长期存在争议,笔者依据珠江口盆地西部50余口钻井微体古生物资料中的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记录,辅以沟鞭藻和主要孢粉事件对研究区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展开研究,探讨了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ciperoensis,Globoquadrina dehiscens,Globigeri-noidestrilobus以及钙质超微浮游生物Sphenolithus ciperoensis,Zygrhablithus bijugatus和Reticulofenestra bisec-ta等标志性化石的地层意义,并重新厘定了珠江口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生物地层界线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