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吴子江  薛志华  张治 《生态学报》1993,13(2):185-193
本文通过跟踪观察24593个有效样本,归纳为24个消亡因子,组建了18个世代生命表和3个平均生命麦。剖析了长江下游棉区棉铃虫自然种群数量变动规律,K-值分析和组分(M(si)值)分析说明种群数量变动最大的阶段是在生命前期(即卵至2龄期)。b,r~2值综合分析法表明影响第2、3、4代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虫期分别为4龄、6龄和蛹期。b值分析和K-值图解表明影响种群数量消亡的关键因子:2代为齿唇姬蜂和土壤含水量、风雨冲刮,3代为胡蜂和三突花蛛、小花蝽,4代为滞育和随蕾花脱落、三突花蛛。参考Morris(1963)关键因子逼近法探索了棉铃虫数量预测式。  相似文献   

2.
不同控制条件下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作用因子组建的种群生命表方法组建了4种不同控制措施下的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第3、4代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分别为4.93%、1.19%,被捕食率平均21.11%和15.80%。第3、4代幼虫寄生率分别为19.34%、16.20%。结果表明,第3、4代棉铃虫自然种群增长指数分别仅为0.1921、0.1228;采用选择性杀虫剂IKI和Bt制剂组合防治棉铃虫后。第3、4代种群  相似文献   

3.
棉铃虫种群能量动态及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棉铃虫种群数量密度、年龄结构、存活率及虫体含能量,系统地分析了8种不同类型棉田生态系统中棉铃虫种群生产力、摄入量及其为害特征.结果表明,棉铃虫种群的能量生产主要集中于第3代;其所引起棉花繁殖器官的被害量在第2、3、4代分别为11.83、16.65和9.52个·m-2.随着播种期的推后,2代棉铃虫种群生产力和摄入量减少,3、4代值增加.实行套作种植使2、4代值减少,而3代值增加.棉铃虫种群摄食利用效率随世代增加而减小,其净生态效率以第3代最高,第4代居中,第2代最小.由此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时空类型棉田棉铃虫各代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提高二代棉铃虫经济阈值辅以合理摘蕾示范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ubner)是我国棉区重要害虫。二代是华北棉区当前重点防治世代。近年来,棉铃虫种群有上升趋势,以百株15粒卵或5头以上小幼虫为二代经济阈值(防治指标)导致大量施药,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生态学问题。为了部分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1980—1982年我们在河北省饶阳县、1982年在安徽省濉溪县,通过对不同肥水条件下种植的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 L.衡棉1号、鲁棉1号、乌干达3号、  相似文献   

5.
依据对棉铃虫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所获得的种群统计参数,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了随机环境条件下的棉铃虫种群发生动态。模拟结果显示,同一输入参数(模拟的1代残虫量),经过确定世代或生活史阶段后,棉铃虫的种群密度既可能为轻发生,也可能种群暴发。环境条件有利时,输入变量(模拟的1代残虫量)影响棉铃虫最大可能的发生程度。当棉铃虫为中等或轻发生时,1代残虫量(模型输入参数)和最终的棉铃虫发生程度(模型输出)没有明显的依赖关系。相同的最终棉铃虫发生程度所对应的模型的输入变量可以有多种水平。模拟结果显示,在环境条件比较有利情况下,棉铃虫只需要1个世代或某一个生活史阶段(如蛹期),种群密度即可达暴发水平。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对棉铃虫中长期发生态势的预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抗寒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9个地理种群的抗寒能力进行了研究,棉铃虫非滞育蛹和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于分布于-19.13℃至-18.16和-19.53℃范围内,随纬度升高,地理种群的过冷却点呈降低趋势,非滞育蛹在低温下的生存能力显著低下滞育蛹,采自北部特早熟棉区的辽宁省辽阳市种群,其抗寒性和华北种群无明显区别,但长江流域棉区的湖北省武穴种群显著低于华北种群,武穴种群  相似文献   

7.
江苏棉区第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澳大利亚热带害虫研究中心开发的通用制模软件Dymex为外壳,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种群生命表为基础,构建了棉铃虫种群动态模型,以逐日历史气温统计值为驱动变量进行了第4、5代棉铃虫种群动态的模拟。结果表明,除早发高温的年份外,其它年份的绝大多数第5代棉铃虫在江苏棉区11月底前不能发育至蛹而无法安全越冬,故不能成为翌年第1代的有效虫源。根据模拟结果可预测第4代越冬蛹量及第5代卵的发生期、发生量及其越冬蛹数量并制成了简便易用的预测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运用加权频率法预测2代棉铃虫发生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桂芝  张会孔 《昆虫知识》1997,34(5):266-269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整个生育期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及时准确地做出发生期预报,指导防治,减轻其为害,笔者根据本站1982~1994年间年系统调查资料,运用加机频率法[1]对2代棉铃虫发生期预报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确定预报对象1992年以来,棉铃虫在华北各大棉区大面积暴发,产卵盛期明显拉长,世代重叠严重。过去选2代棉铃虫卵峰日为预报对象,在2代棉铃虫大发生的年份用于指导防治,时间上偏晚,因此针对近几年棉铃虫发生的新特点,选择2代棉铃虫卵始盛期(百株卵量…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田间种群Bt毒素Cry1Ac抗性基因频率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改进的F1筛查法检测了2005年采自华北地区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田间种群对Bt毒素Cry1Ac的抗性基因频率。2005年从河南安阳和河北沧县转Bt基因抗虫棉上采集二代棉铃虫卵,在室内用人工饲料饲养至2龄幼虫,用1 μg/cm2 的Cry1Ac活化毒素进行初筛,将初筛存活成虫与室内筛选的GYBT抗性品系成虫进行单对杂交,并用区分剂量(2.5 μg/cm2)对F1代进行检测。经检测,2005年河南安阳棉铃虫种群和河北沧县棉 铃虫种群对Cry1Ac抗性基因频率基本一致,分别为1.4×10-3和1.5×10-3。用毒素涂表法测定了2004、2005年采自河南安阳、河北高阳、河北沧县、新疆阿克苏和新疆沙湾棉铃虫田间种群对Cry1Ac活化毒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华北棉区与新疆内陆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差异(<8倍)。总体上,我国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对Cry1Ac还未产生明显抗性,抗性基因频率处于正常水平。棉铃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风险依然存在,需要尽快启动全国性的早期抗性检测和预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华北棉区棉花蕾铃期阶段,连续5a的田间蕾铃脱落原因的观察,明确了在第三代棉铃虫的中常发生年份,影响蕾铃期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是棉株本身的自然脱落其脱落率占总脱落的90%以上,而因第三代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脱落率在5%以上。根据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3龄幼虫虫量与为害力的关系研究,结合多年第三代棉铃虫田间生命表,文中提出了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  相似文献   

11.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86,(3):272-282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12.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获得了棉铃虫各龄期幼虫在棉花上的为害量和为害损失。并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自然状态下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其值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当日百株新增卵量25粒。与用固定虫量研究方法得出的指标相比,该指标更合理、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13.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从棉田和玉米田采回的第 4代老熟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观察 ,发现棉田和玉米田的老熟幼虫化蛹率分别为 65%~ 83 0 5%和 55%~ 80 % ,其化蛹后的羽化率分别为 1 0 %~ 87%和 1 3 %~77% ,而且 2种寄主作物间无显著差异。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棉田和玉米田老熟幼虫的有效越冬虫率和有效越冬虫量 ,作者认为 8月 3 1日至 9月 1 0日是棉铃虫老熟幼虫有效越冬虫量的主要来源期 ,且棉田显著高于玉米田 ,构成了第 2年棉铃虫种群发生基础。  相似文献   

16.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7.
Increased frequency of pink bollworm resistance to Bt toxin Cry1Ac in Chin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an P  Huang Y  Wu H  Huang M  Cong S  Tabashnik BE  Wu K 《PloS one》2012,7(1):e29975
Transgenic crops producing insecticidal proteins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kill some key insect pests, but evolution of resistance by pests can reduce their efficacy. The main approach for delaying pest adaptation to Bt crops uses non-Bt host plants as "refuges" to increase survival of susceptible pests. To delay evolution of pest resistance to transgenic cotton producing Bt toxin Cry1Ac, the United States and some other countries have required refuges of non-Bt cotton, while farmers in China have relied on "natural" refuges of non-Bt host plants other than cotton. The "natural" refuge strategy focuses on cotton bollworm (Helicoverpa armigera), the primary target of Bt cotton in China that attacks many crops, but it does not apply to another major pest, pink bollworm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which feeds almost entirely on cotton in China. Here we report data showing field-evolved resistance to Cry1Ac by pink bollworm in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of China. Laboratory bioassay data from 51 field-derived strains show that the susceptibility to Cry1A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during 2008 to 2010 than 2005 to 2007. The percentage of field populations yielding one or more survivors at a diagnostic concentration of Cry1Ac increased from 0% in 2005-2007 to 56% in 2008-2010. However, the median survival at the diagnostic concentration was only 1.6% from 2008 to 2010 and failure of Bt cotton to control pink bollworm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China. The early detection of resistance reported here may promote proactive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a switch to transgenic cotton producing toxins distinct from Cry1A toxins, increased planting of non-Bt cotton, and integration of other management tactics together with Bt cotton.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抗虫基因大都为Cry1Ab/c,抗性风险日趋增加。本研究依据棉花密码子偏好,人工合成Bt-Cry5Aa抗虫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棉花,并通过卡那霉素法及PCR方法对不同世代转化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抗虫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获得转Bt-Cry5Aa基因植株,通过田间卡那霉素鉴定,阳性株率T1为7.76%,T2为73.1%,T3为95.5%;PCR检测显示,T1阳性率为2.35%,T2为55.8%,T3为94.5%;田间抗性试验分析,转Bt-Cry5Aa株系对第2、3、4代棉铃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85.42%、75.35%和62.79%,其抗虫性与GK19相比差异不显著;Bt-Cry5Aa能够部分替代目前主流鳞翅目抗虫基因,是棉铃虫的新抗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