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鸿寿 《生态学报》1999,19(2):200-205
赤黄壤酸化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均发生明显变化,pH值下降,并淋溶出大量对植物生长有害的Al离子。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土壤的保水性增加,通气性变差,粘度增加。油松种子在酸化后的赤黄壤中萌发率下降,其直接原因是土中Al离子大量增加,间接原因是土壤pH值下降(pH≥3.5)。部分油松种子萌发后,因土壤粘度增加,针叶被粘在土内,最终导致幼苗死亡。赤黄壤粘度增加是由于土壤酸化后,粒径普遍变小,尤其是小于250μm的小团粒数量增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运用分形模型研究了川南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Sassafras tzumu)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和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林后土壤团粒结构,探讨了分形维数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和结构体破坏率增大、土壤物理性质变差、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降低,3种人工林中,檫木林较好、水杉林次之、柳杉林最差;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小;在湿筛条件下,土壤结构体破坏率随分形维数的降低而减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这表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由于不同林分对林地土壤组成结构的维护效果不同,导致更新后林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变化,林地土壤团粒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其分形维数的大小。因此,分形维数可作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肥力特征和微生物活动情况的一项综合性定量化评价指标。同时,为保护天然常绿阔叶林、选择适宜的更新树种和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林地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也为退耕还林中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变形虫是原生动物门的一种常见动物,是观察变形运动、研究吞噬作用过程和机制的好材料。已报道过的一些培养富集方法(如肉汁培养法、麦粒液培养法和稻草液培养法等),虽然比较简单,但成功的机会均很小,以致常常影响正常实验课的进行。下面介绍一种方法,可以在预定时间内获得大量变形虫,并且可以保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使它们“复活”,供作观察研究之用。这个方法的原理是土壤中的变形虫(如A.limax,A.torricola,A.proteus等)以细菌等为主要食料。利用缺氮培养基用土粒培养圆褐色固氮球菌(Azoto bacter chroococcum)。土粒中的变形虫受趋食性支配,从土粒移到固氮  相似文献   

4.
南京市土壤集合组成及其嵌套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辉  张学雷  张薇  孙燕瓷  陈杰 《生态学报》2007,27(1):220-227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土壤资源与土壤环境压力日益增加。近20a来,南京市城镇化发展迅速,而且城镇的发展正导致原来相对自然的大片土壤面积减少,深入研究南京市土壤组成以及嵌套性特征,有助于了解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正确估计城镇化的后果,在保护土壤资源以及土壤多样性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南京市各乡镇等级单位的土壤集合为研究对象,对南京市的土壤组成及嵌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南京市各乡镇等级单位中共有47个土种,其中优势土种6种,常见土种13种、稀有土种25种、濒危土种3种。土壤集合在组成上呈现出不完全嵌套格局,分布于土种数较少的乡镇等级单位中的土种多数也分布在土种数较多的乡镇等级单位中。土壤类型数(S)与面积(A)是幂函数关系,其最佳回归拟合方程为:S=0.7284A^0.5922。嵌套格局与南京市的土种面积、地形以及地理位置关系密切,面积大的乡镇等级单位有更多的土种主要原因是它们有更广阔的生境范围,具有更高的生境多样性(如水域、沼泽、地形地貌、丘陵等),随着面积的缩小,某些特定的生境类型随着逐渐丧失,与此相关的一些土种也随之消失,于是就产生了嵌套结构。  相似文献   

5.
生境破坏的空间结构对集合种群续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境破坏及其影响是生态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破坏数量,即遭破坏生境的比例,对物种续存的影响方面;其中最主要的结论是Levins原理和适合生境斑块最小数量(MASH),而关于生境破坏的空间结构的研究却比较稀少,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将偶对近似引入到集合种群的研究当中,并替代原有的均匀场假设.然后我们对生境破坏导致的集合种群大小、空间结构以及分布等做了全面讨论.结果显示:随破坏比例的增加,集合种群大小将下降并且其分布将远离破坏生境.进一步聚集式分布结构将瓦解.随着破坏规则化的下降,集合种群将萎缩并使其聚集结构崩溃,在破坏生境周围集合种群起初将增加然后迅速消失.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对边界效应进行分析:不能用破坏比例描述生境破坏的程度和影响,而只能用破坏区域边界的长短来描述.根据边界效应,我们可以得出在一连通生境上物种保护的条件是生境破坏后剩余的适合生境比例应该大于破坏前原始生境的一半.居住在斑块环境中的物种比连续生境中生存的物种可以更好地抵抗生境破坏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竞争能够塑造自然群落并由其给出可用备择模型检验的一般性聚集规则。关于多种动物集合的竞争结构证据至今还非常少见,我们给出了一个备择模型分析用于检验印度西部热带干旱森林中当地5种大型食草类动物(花鹿Axisaxis,印度大蓝羚Boselaphustragocamelus,水鹿Cervusunicolor,印度瞪羚Gazellabennetti,野猪Susscrofa)是否符合一般性集合规则。使用蒙特卡罗模拟分析了动物的生态位重叠和身体大小比率的类似性,结果表明当地这些种的集合不是竞争结构决定的,其内部阶元结构处于亚最适种丰富度。另外2种有蹄类(印度黑羚Antilopecervicapra,四角羚羊Tetracerusquadricornis)属于地域性种库的组成部分,但缺失于这种集合;身体大小组合在地域性物种集合中不是随机的,然而在当地集合中能够通过随机性机会获得。对于观察到的类型,我们认为由于灭绝留下的统计学空缺似乎最能解释现存集合。由于天敌(大型食肉类)能够减少猎物物种的种间竞争,使得这种无规则生态位配置具有成立的可能性。由于对四角羚羊(T.quadricornis)的生物学和保护现状知之甚少,未将该种包括在该聚集中。我认为对这类较少被人类了解的物种其保护问题被忽视了,今后获得这些稀少的地方特有物种的生态学资料是一项紧急课题.  相似文献   

7.
殷静雯 《化石》1992,(2):30-31
早在本世纪初,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学家赫伯特·朗和詹姆斯·查普就对黑腹碎种雀的嘴形变化颇感兴趣。他俩发现分布于非洲大陆上的所有黑腹碎种雀可按鸟喙大小分为两类,一类系长嘴形,(嘴长约1.6厘米),另一类则属于短嘴形(嘴长约1.25厘米),而介于两者中间的黑腹碎种雀则从未发现。为此,加州大学的动物学家托马斯·贝茨·史密斯和夫人于1985年奔赴地处西非喀麦隆的偏僻雨林中,开始对这种奇异的进化现象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野外调查工作,最后终于解开了这个生物之谜。  相似文献   

8.
王延斌 《四川动物》2006,25(2):372-373
依据2003年6月~2005年7月对尾斑瘰螈的饲养观测,报道了人工驯养的初步结果,饲养条件下的活动习性、摄食行为、冬眠习性及生殖习性.结果表明,尾斑瘰螈可采用人工饵料异地饲养,且能正常生长发育,不易患病,可安全过冬.可在水内、水外取食,采取伏击法和搜索法摄食.昼夜活动的高峰在上午7:30~10:30和晚上19:30~22:30.季节活动的高峰在每年的3月18日~11月16日左右.其活动与水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自然条件下4~6月为生殖季节.其精巢分叶及性成熟与体长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通过反复冻融的方法使核糖体在低温下瓦解,制备了rRNA,不经抽提、变性和染色处理就能使rRNA在云母表面上较好地分散.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发现rRNA分子呈多分支的棒状结构,且有很好的规律性.根据RNAs的大小和形状可将其分为三种,它们分别与计算机所预测的28S-5.8S、18S、5S rRNA的二级结构相似.我们得到的28S-5.8S、18S、5.8S、5S rRNAs的结构信息,支持基于热力学考虑推测的rRNAs的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湿式灰化法提取了东北地区23个自然土壤剖面的植硅体,分析、探讨了植硅体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东北地区自然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垂直分布大体呈表层(腐殖质层)富集,但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仍可进一步大体划分为表层相对聚积型(如黑钙土和白浆土)和均匀分布型(如暗棕壤、黑土和冲积土)。其次,土壤原始成土过程、土壤pH等显著影响着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分布。我们的研究发现:①基于土壤原始成土过程的分析,推测在土壤剖面(尤其是母质为岩石风化物的土壤)母质层中植硅体可能是不存在的;②土壤有机质影响了土壤剖面中植硅体的多少,依据土壤植硅体浓度-有机质方程得出的土壤剖面特定深度的模拟植硅体总浓度均明显小于其实测值;③土壤pH是影响土壤中植硅体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剖面下层pH较高,保存程度较差的植硅体所占比例却较大;④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大小组成不同,越向深处,小型植硅体所占比例越大。总之,自然土壤剖面中不同土壤发生层植硅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差异,推测自然土壤剖面中可能存在植硅体的垂向迁移,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性能力经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与探讨了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经度的变化特征,为其植被恢复及利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依据。采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并用干筛与湿筛法结合测定土壤各级团粒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经度的升高,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定西的含量都是最低的,该地植物以灌木(柠条)为主;全磷含量变化不明显。通过计算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值)和土壤可蚀性值(K值),除了定西地区的MWD值最小、K值最大外,其余地区的MWD值、K值分别在2.00、0.19左右,都是随着经度升高波动范围较小。说明黄土高原地区乔木林比灌木林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好、抗侵蚀性能强。  相似文献   

12.
束旁核、中央中核对皮层体感觉区伤害性反应单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在清醒麻痹的猫上进行。先用记录诱发电位的方法,证明大脑皮层第 I 体感觉区(SI区)同一部位可接受来自外周神经、丘脑束旁核(Pf)和中央中核(CM)的上传信号;然后在这一皮层部位寻找在强电流刺激腓总神经时出现伤害性反应的神经元。在所观察的24个单位中,有20个单位如果先给予 Pf 刺激,可看到上述伤害性反应明显增强,增强的百分率平均在90.0%以上;在这同一组皮层单位,如果预先刺激 CM,有21个单位的伤害性反应明显减弱,反应抑制都在-55.6%以上。Pf 刺激本身对所观察单位的自发放电影响不明显,但 CM 刺激可明显抑制它们的自发放电。  相似文献   

13.
VA菌根降低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种种适应机制。菌根的形成即是对自然土壤中有效磷不足的一种适应。菌根真菌与寄主根系共生形成菌根后,真菌的菌丝可以远远伸出根际范围从而扩大了植物对土壤中难以移动的磷元素的吸收范围而改善植物的磷素营养。因此,地球上90%的陆生植物都可形成菌根。菌根的形成,不仅促进了植物对磷的吸收,而且也影响到植物对其它元素包括重金属的吸收。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菌根对植物重金属的吸收将影响到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农产品品质。本文拟研究在添加镉的土壤上菌根对植物吸收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壤微生物量磷(Microbial Biomass Phosphorus, MBP)是土壤磷组分中最为活跃的形态,在土壤磷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植物可利用磷的重要来源。研究土壤MBP库容的大小对于充分认识微生物的固磷潜力和掌握土壤磷素循环与转化能力意义重大。以我国北方农田3种典型的土壤-作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定点采样,通过分析测定采集的362个表层(0—30 cm)土壤样品来量化不同土壤-作物体系MBP库容的大小。结果表明:黑土-春玉米、潮土-冬小麦/夏玉米、灰漠土-棉花体系表层土壤MBP平均含量分别为17.36、14.45、8.75 mg/kg,且不同土壤-作物体系间MBP含量存在显著差异;3种土壤-作物体系表层土壤(0—30 cm)MBP库容的大小分别为83.60、54.26、39.80 kg P/hm~2,其储存的磷在数量上相当于当季作物需磷量的1.10—2.73倍,表明土壤MBP库是农田生态系统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有效养分磷储库。其库容的大小受土壤性质和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土壤pH、有机碳、年均气温和年均降雨量是我国北方农田土壤MBP库容大小的主...  相似文献   

15.
浙江衢州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20 0 1年 3~ 12月 ,对浙江衢州地区红壤竹林地 (自然土壤 )、农耕 (水稻、茶叶、柑橘、甘蓝地 )和撂荒地的中型土壤动物做了调查。以种群密度、类群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 4个群落参数为指标 ,探讨中型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动态 ,再用 4个群落结构参数的欧几里得距离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① 19个类群出现在这 6类土壤中。其中 ,弹尾目 (Collembola)和蜱螨目 (Acarina)为优势类群 ,双翅目 (Diptera)、鞘翅目 (Coleoptera)和膜翅目 (Hymenoptera)为常见类群。②以年为单位计算 ,自然土壤与农耕和撂荒地 (共 5类 )动物群落结构不同 :前者类群丰富度 =13 2 5± 0 2 5 ,多样性指数 =2 2 7± 0 2 8;而后者类群丰富度 =7 5 5± 0 88,多样性指数 =1 5 7± 0 15 (因其间无差异 ,故合并计算 )。③以季节为单位计算 ,6类土壤的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聚类图有如下特征 :甘蓝地、茶叶地和柑橘地构成相似性最高的一组 ;它们先后与水稻田、撂荒地 ,最后与竹林地聚合。竹林地具有最高的动物类群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或可视为该地区质量最高的土壤类型  相似文献   

16.
江涛 《生命世界》2001,(6):30-30
在我国北方地区要想养好南方的花卉,首先要了解它们原产地的自然气候状况,以及各种花卉的生态习性,在此基础上再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在北方的栽培条件尽量接近原产地的环境条件。具体地讲,就是要抓好栽培用土、用水、遮荫增湿和保温防寒等四个主要环节。一、酸化土壤南方花卉如山茶花、杜鹃花等,大都喜酸性土壤或强酸性土。在北方如果长期使用含碱性过高的土栽培此类花卉,易造成叶片干尖、变黄甚至枯死。因此,调节北方土壤使之呈酸性反应,是养好南方花卉的一项重要措施。调节方法是使用腐叶土、松针土或草炭土,也可用硫酸亚铁、硫磺…  相似文献   

17.
剥制动物标本,都必须装义眼,才能显示出它的自然神态。如果没有现成的义眼,可用废灯泡玻璃制义眼,效果好。剥制动物皮毛前,仔细观察眼的形状、虹膜、瞳孔的颜色和大小,并用软尺测量,逐一作好记录。打碎灯泡玻璃,选取大小适当的碎片,拱面向下,凹面向上,在水中用剪刀按测定的尺寸剪好成形。在玻璃凹面内按记录下眼的各部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草处理对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自然生草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种植黑麦草、白三叶、鼠茅草和长柔毛野豌豆对山东省阳谷县苹果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并揭示其与土壤养分含量及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种植黑麦草可提高土壤中链格孢菌和曲霉的相对丰度,白三叶处理可提高土壤赤霉的相对丰度,鼠茅草处理可增加土壤短梗菌属和毛壳属真菌的相对丰度,长柔毛野豌豆处理可增加土壤亚硝化螺菌和绿僵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而自然生草则会使土壤青枯菌等病原细菌数量增加.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芽孢杆菌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曲霉与速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绿僵菌与pH、CEC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苹果园行间种植长柔毛野豌豆,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将一小撮溶于水的土壤置于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视野内便会出现一些形状不同、活动各异的微小动物,它们就是生活于土壤中的单细胞动物——土壤原生动物。在原生动物门中,除寄生性的孢子虫亚门外,其他三个亚门(鞭毛亚门、肉足亚门和纤毛亚门)都有在土壤中生活的种类(表1)。其数  相似文献   

20.
纳板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8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林、玉米地、茶园、水稻田、橡胶林、亚麻地、香蕉地和甘蔗地)的表层(0~20 cm)土壤理化性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自然林地转变为农业用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土壤容重均有所升高,其中茶园、水稻田、香蕉地和橡胶林的土壤容重均显著高于自然林;施肥及开垦导致的矿物养分释放使土壤速效钾和速效磷维持在较高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pH的影响不显著.保护区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数大小顺序为:亚麻地(0.595)>自然林(0.532)>玉米地(0.516)>香蕉地(0.485)>茶园(0.480)>甘蔗地(0.463)>水稻田(0.416)>橡胶林(0.362).位于保护区较高海拔(1614±115 m)的生产示范区土壤质量指数显著高于较低海拔的缓冲区(海拔908±98 m)和交界区(海拔926±131 m).在8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分布在低海拔区橡胶林的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低、土壤容重较高,其土壤质量指数最低.增施有机肥及间作豆科植物是改良橡胶林土壤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