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的穗领有三种类型:领腹完全敞开的U形穗领、领腹完全闭合的O形穗领和领腹呈V型交叉的V形穗领。穗领是系统演化中顶生叶叶鞘减化后的遗迹,也是个体发育中穗轴基部第一侧生小穗下苞叶原始体的痕迹。在一定条件下,从穗领可以长出叶鞘和叶片,穗轴基部节间可以变为茎节间,穗领腋内的小穗可以变为腋芽、带柄分枝穗或分枝花序。其余侧生小穗下都有一个领腹完全敞开的U形小穗领,其形态与U形穗领相似。它们是系统演化中二次轴分枝花序的苞叶叶鞘减化后的遗迹,也是个体发育中苞原始体的痕迹。一定条件下,从小穗领也可以长出叶鞘和叶片。穗轴基部节间变茎的同时,基部几个小穗若发生向圆锥花序的部分返祖变异,随着变异程度加深,从穗领和小穗领逐渐形成叶鞘和叶片。说明在系统演化中。顶生叶和苞叶先减化叶片,后减化叶鞘,最后形成穗领和小穗领。小麦祖先的花序与茎叶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相似文献   

2.
冯伟民 《古生物学报》1994,33(5):635-645
腹足类个体发育中壳质结构的重要特点是壳质层的微观变化,包括原有壳质层的增厚、增生与上覆超微结构相同的壳质层、增生新的超微结构层、壳质层的相互消长与显微结构的演变。壳质层的微观变化决定了壳饰形成的4种类型:增厚型、刺顶型、刺穿型、叠覆型。叠覆的交错片体具加强贝壳抗破裂功能;交错片体排列方式的变化或新的显微结构层的出现均具分类意义。交错针状结构源于纤柱结构,纤柱结构又由简单柱状结构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细胞自噬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代谢过程,参与调控胞内物质合成、降解和重新利用之间的代谢平衡。自噬体与溶酶体的有效融合能有效地保障胞内多余物质的降解及其再利用,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细胞自噬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其不仅能充当胞内一个合格的质检员,有效地降解胞内受损的蛋白质成分和细胞器,进而阻止细胞损伤和凋亡,也与肿瘤发生、衰老、神经退行性疾病、人体自身免疫性疾病、肥胖症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对细胞自噬过程和其调控机制进行介绍,并侧重对自噬在生长发育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预防与治疗多种人类重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Robustoschwagerinids的个体发育及其在演化分析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一、前言在已绝灭的化石门类中,(竹蜓)类动物具有演化迅速、形态及构造整体演化趋势比较明显、演化阶段明确的特点。(竹蜓)类动物的壳形、旋壁构造、隔壁特征以及旋脊(和拟旋脊)、通道(和复通道)的演化趋势及其地层分布规律已为广大古生物学家所熟知,并在石炭、二叠纪海相地层的划分对比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hompson, 1948; Dunbar, 1963; Douglass, 1976; Rauzer_Chernousova, 1963; Ross, 1964)。尽管Ross(1972,1982)曾借助现代有孔虫的材料对(竹蜓)类动物生物学做过有益的探讨,但是这类工作毕竟很少。和(竹蜓)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相比,有关(竹蜓)  相似文献   

5.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6.
蓖麻蚕个体发育中蜕皮甾类滴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蓖麻蚕(Philosamia cynthia rieini)从卵期到成虫个体发育整个过程的蜕皮甾类(MH)水平.卵期在6天时有一个MH峰.一龄到四龄各龄均有一个MH峰,出现在停食前一天,导致幼虫蜕皮.五龄期有两个MF峰.第一个小峰出现在第三天,使进食的幼虫向预蛹转化;第二个高峰在上簇两天后,导致蛹表皮的形成.与其它鳞翅目昆虫一样,蛹期只有一个MH峰,发生在蛹期的前半段.成虫期血淋巴内MH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7.
甲、老翁比婴儿年轻乙、胎儿比成体老丙、祖宗比子孙年轻丁、后裔比远祖老这四句话,听来好似呓语。其实并无错误。请看下面解释:首先说明一下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两个生物学术语。个体发育就是一个生物个体,从双亲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开始,直到老死,整个一生的发育过程。系统发生是,从遥远的古代祖先开始,一步步进化出某类生物  相似文献   

8.
冬小麦农大183植株的主茎在其个体发育过程中共生长13—14片叶片。随着叶位的上升,各叶片的叶面积,叶鞘面积及各叶片所有各类型细胞的形态和结构互有差异,并反映出逐步复杂化的规律,尤其是叶肉细胞;在返青以前的低叶位叶片中,它们的叶肉细胞,三环以下的占80%左右,在高叶位的叶片中,随着叶位上升,多环细胞的类型随着增多。在旗叶中,四环以上的细胞占77%,并常看到多环而又有分枝的细胞。高叶位的叶鞘、小穗的护颖和稃片等绿色组织中的绿色细胞都有着和叶肉细胞相同的峰谷腰环(图1)形态。高叶位的表皮细胞形态也比低叶位的表皮细胞复杂。经过低温春化处理的冬小麦春播植株的第七叶片(旗叶)叶肉细胞类型的组合与秋播植株旗叶(第十三叶)一样。未经春化处理的春播植株第七叶虽然生长时间及生态环境和上述二种植株的旗叶相同,但其叶片细胞的形态和组合却和年前秋播植株的越冬前低叶位叶片相同。这说明了叶片细胞的组成主要决定于内在的生长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9.
樊晓丽  雷焕宗  林植华 《生态学报》2012,32(17):5574-5580
体温是影响变温动物表现的最重要生理学变量。检测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的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幼体和蝌蚪这4个发育阶段的选择体温和热耐受性。单因子方差分析表明,虎纹蛙选择体温、耐受低温、耐受高温和温度耐受范围的组间差异均显著,幼体的选择体温(24.13℃)显著低于雌性亚成体(28.06℃)、雄性亚成体(29.27℃)和蝌蚪(28.23℃),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的耐受低温(13.85℃)显著高于雌性亚成体(11.27℃)、雄性亚成体(10.84℃)和蝌蚪(10.74℃),雌性亚成体、雄性亚成体和蝌蚪之间差异不显著;幼体具有显著低的耐受高温(35.48℃)、蝌蚪具有显著高的耐受高温(43.31℃),雌性亚成体(39.55℃)和雄性亚成体(39.02℃)的耐受高温差异不显著;幼体(21.62℃)具有显著小的温度耐受范围、蝌蚪(32.58℃)具有显著大的温度耐受范围,雌性亚成体(28.28℃)和雄性亚成体(28.18℃)的温度耐受范围差异不显著。虎纹蛙幼体和亚成体体温和水温之间在降温速度和升温速度的相关关系均显著。用回归剩余值去除水温变化速度对体温变化的影响,双因子方差分析(降温和升温速度为重复检验设置)表明,幼体的体温变化速度显著大于亚成体,两性亚成体间差异不显著;温度变化类型(降温和升温)和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对体温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基本热生态位分离和体温调节能力的发育限制是形成上述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细胞外基质,是存在于细胞外的基本物质,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是一些多糖和蛋白,这些物质起着很大的作用,比如连接组织结构,细胞与细胞之间,细胞与环境之间都是基于细胞外基质为物理连接点连接的,对于调节组织的构成主要是细胞之间的连接,和细胞的生理活动主要是细胞的分化具有极大的意义。在动物体幼期,对于细胞的存活,分裂以及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时期,控制细胞外基质产生以及分泌的基因得以疯狂表达,然而,在一些癌细胞的表面,一些细胞外基质也在疯狂表达,我们知道,细胞外基质对细胞的分化有重要意义,一旦脱离了某些细胞外基质,细胞将停止分化,这说明正常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和癌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是不同的,并且一旦脱离了特定细胞外基质,细胞将会凋亡。我们可以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去测得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某些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弄清楚这些基因在两者中的相对表达量的不同,分析哪些细胞外基质对生物体是有益的,哪些促进了癌细胞的生长,对于哪些癌细胞需要的细胞外基质,而正常细胞不需要的,可以利用生物导弹分解,破坏癌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杀死癌细胞,这些对于我们去治疗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地麻蜥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山地麻蜥(Eremias brenchleyi)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形和食性的变化.成体个体大小(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但雄体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头部两性异形在孵出幼体就已存在,成体头部两性异形比幼体(包括孵出幼体)更为显著,雄性较大的头部与其头部随SVL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有关.两性头部总体上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长和头宽与SVL的线性回归方程斜率有显著的变化.孵出幼体有相对较大的头部,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孵出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相对头部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不同性别和大小的山地麻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因此有一定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并有利于减缓两性个体对食物资源的竞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龙子个体发育过程中头部两性异型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许多动物呈现个体大小、局部形态特征 (头部大小 )和体色的两性异形[5,14 ,15,2 1,2 2 ] 。 Darwin[12 ] 认为两性谋求各自最大的繁殖利益导致了两性异形 ,因此两性异形是性选择压力作用的结果。自 Darwin以来 ,许多同行认为性选择压力和非性选择压力均能导致动物的两性异形 ,两种选择压力在不同的动物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 5,7,10 ,16,2 1~ 2 6] 。性选择压力导致的两性异形与繁殖成功率直接有关。非性选择压力导致的两性异形与繁殖成功率无关或无直接的关系 ,如两性寿命的差异 [13 ]、两性食性的分离 [6,2 1]和两性分配用于生长的…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I.柳杉亚科(柳杉属),II.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III.红杉亚科(冰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V.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杉科的细胞分类学和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杉科的核型资料,本文(1)提出“1B”可能是一个新的高等植物核型类型;(2)讨论了各属的有关分类学问题及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进化顺序可能是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与之近缘)、台湾杉属;(3)支持金松属分立成金松科,它可能比杉科各属原始; (4)红杉(AAAABB)的亲本可能是二个古代种“水杉”和“巨杉”,它们的直接后裔或留下的近缘是水杉和巨杉;(5)杉科存在A和L两条进化路线,前者包括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台湾杉属;后者包括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杉木属(密叶杉属);(6)提出一个杉科新系统(包括一个新亚科):Ⅰ.柳杉亚科(柳杉属),Ⅱ.落羽杉亚科(水松属、落羽杉属),Ⅲ.红杉亚科(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Ⅳ.杉木亚科(杉木属、密叶杉属),Ⅴ.台湾杉亚科,新亚科(台湾杉属)。本文还对前人的杉科系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胸腺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特性和系统演化李丕鹏(烟台师范学院生物系暨生物研究所烟台264025)关键词脊椎动物蛇APUD细胞神经内分泌微环境基质细胞在对蛇胸腺微环境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嗜银和亲银染色、铅苏木精染色、5HT和CCK等16种激素的免疫组化染色和...  相似文献   

16.
动物粪便是非损伤性取样方式应用最广泛的样本,其中含有大量食物、微生物和宿主的遗传物质。本文重点介绍了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提取粪便样本的遗传信息,用于探索动物食性、肠道微生物种类及组成,检查寄生虫感染情况,筛选粪便标记物,评估种群遗传结构等应用,不仅突破了传统粪便应用研究的限制,还扩大了应用范围。通过简述粪便样本中所提取遗传信息的相关研究进展,为粪便样本在环境、野生动物和放牧动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因表达时遗传信息的读取有确定的方向,从而决定密码子读码及氨基酸排序。在转录和翻译的立体动态过程中,分析相关物质或结构的动态变化,包括RNA聚合酶移动、mRNA释放、起始密码方向、核糖体移动、tRNA进位、肽链合成、反密码子方向和反义RNA结合点等,可巧妙判定方向。  相似文献   

18.
莲根在个体发育中表现出的适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刘玫  付承新 《植物研究》1999,19(4):469-474
本文研究了莲根和根第在个体发育中的发生与发育及其适应。苗端发育先于根端;节生根首先从胚芽第一节发生。很少的种子在种子萌发时有胚根原基的微弱发育,但从未见胚根突出种皮。须根系仅由节生根组成而根端终生不发育成直根系,该须根系应称为原生须根系。其特点是在一个生长季节之内死亡,是一种新的发育类型,特命为年内全更新型。  相似文献   

19.
(1947)和(1952)在报告中指出,狗在个体发育中迷走神经对心脏和小肠的机能效应,前者在生后第1小时出现,后者则在生后第1天发生。但是,(1964),(1964)和(1975)在狗的胎儿与小狗的实验中却提出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胎儿在乏氧和小狗注射吗啡时,虽然能引起迷走神经中枢紧张,但此时缺乏支配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中枢紧张,出现支配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中枢紧张的时间,狗为生后10—12天和16—18天,猪为生后的5—10天,牛为生后10—12天。迷走神经对小肠运动的影响,发生在生后20天以后,20天以前小狗的迷走神经对  相似文献   

20.
高度特化的精子和卵子如何重编程形成全能性的受精卵?受精卵又是如何通过时空有序的分裂和分化形成各种细胞谱系,进而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些问题是生殖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基本和关键的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可以从全基因组水平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精度窥探这一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事件。研究发现, DNA的微环境染色质及其所携带的表观遗传信息在这些过程中发生了剧烈的重编程,以完成亲代到子代的转换。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开放程度以及染色质高级结构等表观遗传信息在配子发生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广泛的建立、擦除以及重建过程。同时,部分表观遗传信息可以从亲代传递到子代。该文总结了近年来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中表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重编程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同时阐述了表观遗传信息传递和重编程的潜在机制和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