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性麇鹿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5月,对北京南海子麋鹿苑1岁到5岁5个不同年龄阶段33头雌性麋鹿的体重(BW)、肩高(H)、头长(HL)、耳长(EL)、胸围(BR)、尾长(TL)、体长(BL)、后足长(ZL)进行测量,分别对体重与其余7项体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年龄阶段,雌鹿的7个体尺和体重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体重与胸围、肩高和体长相关性较大.在1至2岁雌性麋鹿,体重增长速度较快,2岁为麋鹿外貌定型阶段,3~4岁麋鹿的性状第一主成分相似,说明雌性麋鹿的体成熟期是在3~4岁.  相似文献   

2.
无角牦牛体尺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旨在通过无角牦牛体尺性状对其体重作较为准确的估计,剖分牦牛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影响。实验随机选取247头8-10月龄的无角牦牛为研究对象,其中公牛155头,母牛92头;测量各牦牛的体长、体高、胸围和管围4个体尺数据,并称量其体重;采用逐步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无角牦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利用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各体尺性状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果表明,公牛的胸围和管围之间的相关系数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他各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公牛和母牛体重与体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86.969+0.338X_1+1.082X_3+0.905X_4和Y=-85.693+0.440X_2+0.860X_3+1.972X_4,其中Y为体重(kg)、X_1为体高(cm)、X_2为体长(cm)、X_3为胸围(cm)、X_4为管围(cm),回归方程算得的体重估计值与体重实际观察值之间差异不显著;胸围对体重的直接作用大于其他体尺性状的直接作用,并大于其他形态性状通过胸围而影响体重的间接作用。结果提示,本研究建立的多元线性方程可应用于无角牦牛的良种选育实践,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无角牦牛体重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其胸围指标。  相似文献   

3.
用采自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的58只(35 ♀♀,23 ♂♂)成体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通过测量头体长、体重、头长、头宽、吻长等11个形态特征指标和雌体卵巢质量(窝卵重),研究该种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特征,并检验雌性成体大小(头体长和体重)与其繁殖的相关性.雌雄两性个体的最小头体长分别为44.9 mm和45.2 mm.除吻长和眼间距外,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与头体长皆呈正相关性.头体长在雌雄两性之间差异显著,雌性显著大于雄性;而体重、头长、头宽等局部形态均无两性差异.海陆蛙雌体的窝卵重与头体长和体重之间皆成正相关关系,表明雌性可能是通过增大体型从而增加繁殖输出,而向较大体型发展.  相似文献   

4.
测定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种群中9只人工育幼豚鹿幼仔(2004~2007年)体重和8只豚鹿的体尺,并观察了8只豚鹿的牙齿(0~63 d)的生长情况.结果为:幼仔在0~54 d内体长、肩高、后足长、耳长和尾长以及体重都随日龄呈直线增长趋势,其中体长和肩高与幼仔的日龄显著相关(P<0.01).初生幼仔齿式2(I 0/2, C 0/0, P 0/0),2周龄齿式2(I 0/2,C 0/0, P 2/2),7周龄齿式2(I 0/2,C 0/2或C 1/2, P 2/2).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各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何铜  刘小林  杨长明  黄皓  相建海 《生态学报》2009,29(4):2134-2142
为了研究凡纳滨对虾各性状增长规律和判定最佳生长季节凡纳滨对虾的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选择1~6月龄凡纳滨对虾各1000只,选择全长、体长、第一腹节背高、第三腹节背高、第一腹节背宽、头胸甲长和体重共7个性状,进行主成分与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各月龄凡纳滨对虾性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P<0.01), 其中以全长与体长的相关性最为明显,1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与形态性状的相关系数较小.各月龄凡纳滨对虾的主成分有所不同,1~2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长度因子,第二主成分为宽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高度因子;3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与1~2月龄凡纳滨对虾一致,但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体重因子;4~6月龄凡纳滨对虾的第一主成分为体重因子,第二主成分为高度因子,第三主成分为宽度因子.1~3月龄凡纳滨对虾形态性状的增长优先于体重, 4~6月龄凡纳滨对虾体重优先于形态性状的增长.错过最佳生长季节的凡纳滨对虾的与体格大小相符的月龄可通过建立的判别式来判断,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8.98%,其中2~4月龄凡纳滨对虾的判别准确率为100%.  相似文献   

6.
Leptin基因的PCR-SSCP与牛体重、体尺指标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西镇牛、鲁西牛和荷斯坦奶牛6个牛品种539个个体leptin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大小为330bp,PCR—SSCP分析表现出多态。南阳牛、秦川牛、郏县红牛、西镇牛、鲁西牛和荷斯坦奶牛的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58,0.492,0.571,0.658,0.591,0.615;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442,0.508,0.429,0.342,0.409,0.385。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内除12月龄的体高和日增重、18月龄的坐骨端宽和日增重外,BB型个体的六月龄、十二月龄、十八月龄、二十四月龄体斜长、胸围、体重、坐骨端宽、体高和日增重均显著的大于AB和AA型个体(P〈0.05);秦川牛群体内BB基因型个体十字部高上显著高于群体AA、AB型个体(P〈0.05),即BB〉AA、AB,可作为秦川牛体尺指标(十字部高)候选基因之一,但在体重、胸围、体长指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所以不宜作为体重、胸围、体长指标候选基因;郏县红牛群体内AB与BB基因型个体在十字部高和坐骨端宽上显著高于群体AA型个体(P〈0.05),而群体内不同基因型在体重和体尺指标(体高、体斜长、胸围)上无显著差异(P〉0.05)。序列分析表明,leptin基因多态是第66位发生G→T、第67位发生A→C及299位发生新的单核苷酸突变C→T所造成。  相似文献   

7.
丽纹攀蜥头体大小的两性异形和繁殖期的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植华 《四川动物》2004,23(3):277-280
测定了丽纹攀蜥的体长、头长、头宽、头高、尾长和体重等形态指标,以及通过44天的生长后体长、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表明成年两性个体体长无显著的两性异形,局部形态特征皆与体长呈正相关。协方差分析表明,雄性的头长、头宽、头高和尾长显著大于雌性个体,繁殖期雌性个体的体重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丽纹攀蜥繁殖期雄性体长的增长显著大于雌性体长的增长,雌雄两性头长、头宽和头高的增长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POU1F1基因的遗传变异对南阳牛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PCR-RFLP技术首次研究了南阳牛群体100个个体POU1F1基因多态性及其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POU1F1基因座的451bp的PCR产物被限制性酶Hinf Ⅰ消化后表现多态性,它们的等位基因A/B频率为:0.465/0.535,且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同时,南阳牛群体POU1F1-Hinf Ⅰ基因座不同基因型与体重、体尺等生长性状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南阳牛群体内BB与AB基因型个体在初生重、断奶前平均日增重、六月龄体重、体斜长和胸围以及十二月龄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指标上有显著差异,且BB〉AB(P〈0.05);群体内BB型个体在十二月龄体重指标上显著高于群体的AA型个体,即BB〉AA(P〈0.05),在其他各年龄段的各项体重和体尺指标上同样呈现出B等位基因高于A等位基因的一种趋势。初步认为B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相应地B为优势等位基因,对选择有正向效应,提示POU1F1基因的占等位基因可能与高生长发育性状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53只(28♂♂,25♀♀)成体饰纹姬蛙(Microhyla fissipes),测量全部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体重等16项形态特征和雌体怀卵量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协方差检验该物种所有形态特征的两性差异,进而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雌雄成体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的相关性,以及雌性成体怀卵量与局部形态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饰纹姬蛙平均体长雌性为(25.08±0.40)mm,雄性为(24.78±0.31)mm,体长和体重在雌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P 0.05),两性个体大小基本同形。该蛙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与体长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雌雄两性间只在头宽和前臂及手长这两个形态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且随体长的增大其生长速率也存在显著差异。雌性成体的怀卵量与体长、体重、眼间距、前臂宽、胫宽和跗足长均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 0.05),且与体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 0.01)。分析认为,饰纹姬蛙成体两性异形主要表现在头宽和前臂及手长,与生存竞争中对食物的获取能力及雄性争夺交配权的成功率有关;而雌性个体可以通过增加体长和体重,相应地增加腹腔容量来提高繁殖输出,该结果符合生育力选择假说。  相似文献   

10.
动物的部分身体结构和功能特征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雌、雄两性之间出现差异,即产生性二型现象。动物体型的性二型现象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进化学和生态学意义。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典型的性二型哺乳动物。本文对147头麋鹿(♀57头,♂90头),幼体、亚成体和成体及0~4岁以上雌性5个年龄段、0~5岁以上雄性6个年龄段的14个体型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幼体不存在体型性二型现象;各体型参数中,体质量的体型性二型现象最明显,其性二型指数在幼体、亚成体和成体3个发育阶段分别为0.995、1.381和1.423,显著递增;0~2岁期间麋鹿生长发育迅速,但不存在雌、雄两性之间的显著差异;雌性麋鹿1~2岁达到性成熟,3岁达到成年;雄性麋鹿5岁以上达到成年。受食物状况、种群密度、气候条件、温度等生境因子的影响,麋鹿体型大小和体型性二型性指数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1-5月龄的生长数据, 对其全甲宽、甲宽、体长、体高、大螯长节长、大螯不动指长、第一步足长节长及体重8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1-3月龄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4、5月龄部分性状间不显著(P>0.05)。各月龄三疣梭子蟹的主成分有所不同: 1月龄三疣梭子蟹的第一主成分为长度因子, 第二主成分为宽度因子; 2月龄三疣梭子蟹的第一主成分为宽度因子, 第二主成分为长度因子, 第三主成分为体重因子; 3月龄三疣梭子蟹的第一主成分为宽度因子; 4-5月龄三疣梭子蟹的第一主成分均为体重因子, 第二主成分均为长度因子。不同月龄三疣梭子蟹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存在一定差异。1-3月龄形态性状的增长优先于体重, 4-5月龄体重增长优先于形态性状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四种杂交组合奥尼罗非鱼及其亲本的生长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RFID电子标记注射、跟踪和生长性状测量,对2个奥利亚罗非鱼品系(ZZ、AA)、2个尼罗罗非鱼品系(XX、EE)自交群体及其杂交奥尼罗非鱼4个群体(XZ、XA、EZ、EA)进行生长对比研究,罗非鱼亲本来自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中心。结果表明:XZ、XA、EZ、EA四个奥尼罗非鱼群体雄性率均达94%以上,全长、体长、头长、体高等性状特征值显著高于亲本品系(P<0.05),奥尼罗非鱼的生长速率相对其亲本品系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4个奥尼群体间生长性状特征值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生长性状相关分析显示罗非鱼各配组群体的体质量与尾柄长相关性较低(0.690—0.846),与全长、体长、体高、体厚相关性较高;对罗非鱼各配组群体的比例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第1主成分主要代表BS、HS、CDS、BWS性状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代表TS、HS、CLS性状特征,通过第1、第2主成分作图可将AA与其他6个罗非鱼配组群体有效区分。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瑶山亚种树鼩的体型特征,及体重与体尺性状间的关系,该研究对84只广西金秀大瑶山地区野生瑶山亚种树鼩的体重、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数据测量结果显示雌、雄个体间,体重、胸宽差异显著(p0.05),体高差异极显著(p0.01)。在体重与体尺以及体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除体重与躯干长,躯干长与体高、体斜长、胸宽、胸深无显著性相关关系(p0.05)外,体长与胸宽、尾长与躯干长呈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余各项体尺指标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以体重为因变量,体高、体长、尾长、体斜长、胸宽、胸深、躯干长指标作为自变量作逐步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体重=-138.63+5.73×体长+9.51×体斜长+22.78×胸宽。该研究确定了广西野生瑶山亚种树鼩的体尺正常范围,为中缅瑶山亚种树鼩的鉴定提供更完善的基础生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14.
笼养川金丝猴不同年龄阶段的发育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 9~ 1998年间 ,对 46只不同年龄阶段的笼养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roxellana)的外形、生理、行为等特征进行了比较。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的综合特征 ,川金丝猴的发育期可划分为 5个年龄段 :婴幼阶段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亚成年阶段和成年阶段。观察发现 ,从出生到青年阶段 ,雌雄在体形大小和体重方面增长速度很接近。然而 ,从青年阶段开始 ,雄性的增长速度超过雌性。到了成年阶段 ,成年雄性的体重、坐高、尾长、头围、犬齿齿冠及被毛长度明显大于雌性 ,成年雌性的体重仅为成年雄性的 5 4% ,表现出显著的性二型性。雌性 3 6± 0 5 (n =5 )岁出现月经 ,其开始成功繁殖的年龄为 4~ 6岁 ;雄性 6 5 (n =4)岁出现射精行为 ,其开始成功繁殖年龄为 7~ 8岁。此外 ,对川金丝猴所特有的嘴角瘤的观察发现 ,雄性进入性发育年龄阶段后开始长出嘴角瘤 ;嘴角瘤大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大 ,直到性成熟。而雌性川金丝猴多无此结构或只有一个约绿豆大的痕迹。因此 ,嘴角瘤可以作为雄性川金丝猴性成熟的标志 ,是成年雄性川金丝猴的副性征。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黑眶蟾蜍抱对个体的体长、头长、头宽、眼间距、鼓膜径、耳后腺长、眼径、前臂及手长、前肢长以及后肢长等形态特征,分析雌性黑眶蟾蜍繁殖输出与其体型的关系,探究黑眶蟾蜍两性异形模式及其与雌性生育力的关系;同时通过对配对个体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探究了黑眶蟾蜍的配对模式。结果表明,黑眶蟾蜍雌性体长和体重显著大于雄体;两性的所有局部形态特征均与体长成正相关;去除体长因素影响后,雄性头长以及后肢长均明显大于雌性,其余局部形态特征两性间则皆无显著差异。雌体的窝卵重、窝卵数均与其体长和体重成正相关关系。雌性成体的前肢长与抱对雄性成体的前肢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余形态特征两性间均无相关性。研究表明,生育力选择是导致黑眶蟾蜍两性异形的重要驱动力;黑眶蟾蜍的选型配对模式未表现在个体大小上,而是体现在局部特征(前肢长),这不仅为揭示两栖类配对模式的普遍性提供了参考,还表明对两栖类选型配对的研究应以多个性状为对象。  相似文献   

16.
啮齿动物年龄的划分对研究其年龄结构和种群数量变化等生态学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体重来划分年龄组不仅对于野外实验研究方便快捷,而且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年龄与其形态特征指标的关系。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是我国北方分布较为广泛的啮齿动物之一,对其年龄组进行划分,是了解其生活史特征的有效方法。本文利用系统聚类法对2012至2014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捕获的五趾跳鼠体重进行分析,将五趾跳鼠划分为3个年龄组,Ⅰ龄组体重62 ~ 80 g(包括80 g),Ⅱ龄组体重80 ~ 110 g(不包括80,但包括110 g),Ⅲ龄组体重 > 110 g;并建立五趾跳鼠体重(W,g)与4个体尺特征指标体长(LB,mm)、尾长(LT,mm)、后足长(LP,mm)及耳长(LE,mm)的关系模型:Ⅰ龄组WⅠ =﹣1.032 + 0.137LB + 0.259LT,R2 = 0.244,AIC =﹣50.394 1,F = 0.005;Ⅱ龄组WⅡ = 0.072 + 0.099LB + 0.060LT + 0.214LP,R2 = 0.212,AIC =﹣131.021 5,F = 0.001。结果表明,五趾跳鼠的体尺指标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并不是统一生长的,在特定阶段固定的体尺指标会开始生长。耳长在Ⅰ龄时已经完成生长或生长速度减缓;体长与尾长在Ⅰ龄时与体重具有较强的关系,在Ⅱ龄时生长速度减慢;后足长在Ⅱ龄时与体重关系较强,且生长速度加快;Ⅲ龄时体长、尾长和后足长停止生长或生长速度缓慢。荒漠区五趾跳鼠体重与体尺特征关系模型直观地反映了年龄与体尺特征的生长发育关系。  相似文献   

17.
检测了卵胎生入侵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繁殖期个体大小和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以及雌性繁殖输出。结果表明,繁殖期,雌性个体的数量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雌性个体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食蚊鱼属于偏向雌性的两性异形。以体长为协变量的One-way ANCOVA及后续的Tukey's检验显示,特定体长食蚊鱼的雌性个体的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均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头长和尾鳍长的两性间差异不显著。6个形态特征变量的主成分分析(Eigenvalue≥1)发现,前2个主成分共解释65.1%的变异。头宽、眼间距、体宽和体重在第一主成分有较高的正负载系数(解释45.4%变异),头长在第二主成分有较高的负负载系数(解释19.7%变异)。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个体大小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体长、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食蚊鱼的繁殖输出与母体局部特征的线性回归显示,窝仔数和窝仔重均与母体头宽、眼间距和体宽呈显著的正相关。窝仔数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后代个体的平均体重相关不显著,后代个体大小与数量不发生权衡。食蚊鱼繁殖期的性别比例、个体大小和局部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受生育力选择、性选择、生态位分化、食物竞争等多种选择压力的作用,也有利于该物种种群扩张和快速入侵。  相似文献   

18.
桓仁滑蜥(Scincella huanrensis)系卵胎生,1年生殖1次,生殖季节为7月下旬到8月上旬。平均每只雌蜥产仔4.556(2~6)只。雌蜥的分娩在洞穴中进行,分娩时间可持续60-90min,仔蜥在产出时卵膜已破裂。雌性采取的是高投入的生殖策略,平均生殖投入率0.436(0.212~0.526)。相关性回归分析表明:窝仔数与雌蜥体重、体长和生殖投入呈正相关关系;生殖投入与雌蜥的体重和体长不相关;幼蜥的体长、体重与窝仔数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圈养条件下仔狍的生长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 年4 月至2004 年10 月对12 只狍东北亚种雌性生产的16 只仔狍进行了生长发育观察。记录仔狍出生日期,观察生长过程的毛色变化,定期检查牙齿生长状况,测定体尺和体重,所得数据采用SPSS13. 0 软件处理,绘制生长曲线并建立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结果表明,圈养条件下仔狍出生主要集中在5 月中旬至6
月中旬,出生时毛色呈暗棕黄色,身体两侧分布不规则的白斑,翌年换毛后白斑消失;出生仔狍的齿式为(0 03 0 /4 0 3 0)×2 = 20,成年狍的齿式为(0 1 3 3/4 0 3 3)×2 = 34,乳齿6 ~7 月龄开始脱换,8 ~9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为中央切齿→两侧切齿→隅齿;(上、下颌)后臼齿的第一后臼齿2 月龄萌发、3 ~ 4 月龄生长完成,第
二后臼齿6 ~ 7 月龄萌发,8 ~9 月龄生长完成,第三后臼齿12 ~ 13 月龄萌发,14 ~ 15 月龄生长完成;乳齿的前臼齿从12 月龄开始脱换,14 月龄完成,脱换的顺序是上颌第一前臼齿和下颌第三前臼齿→上、下颌第二前臼齿→上颌第三前臼齿和下颌第一前臼齿;仔狍体尺增长率顺序为体长> 臀高> 肩高> 胸围> 腰围。仔狍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曲线方程是Y = 63.1084 - 0.0070x + 1.1e - 6 x2 - 3e- 11 x3 ,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生长快速期、生长缓慢期和雌雄狍生长差异期3 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硬头鳟幼鱼部分形态性状和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机选取116尾硬头鳟(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测量其体长、体高、体厚、头长、眼径和眼间距、体重7个性状,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以表型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重作因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复相关指数,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析,明确影响硬头鳟幼鱼体重的主要外部形态性状,为硬头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