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玉米螟发生简况 1962年,百色地区玉米螟越冬代蛾始见在3月中旬,下旬发现第1代低龄幼虫为害早玉米,被害率58%,蛀茎的植株占14.5%;雄花被害的植株占25%。曾先后调查18坵早、中玉米,其中在心叶期的平均被害率14.07%,抽雄授粉期为17.85%;乳熟期为  相似文献   

2.
3.
利用玉米螟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京郊耕作改制后,套种玉米面积迅速扩大,约占整个玉米种植面积的80%以上。往往造成二代玉米螟对套种玉米的严重危害。为解决套种玉米的二代螟害,曾进行了心叶末期撒颗粒剂和穗期药剂防治的试验,虽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因颗粒剂来源问题和工效低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推广。目1974年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玉米螟以来,也遇到了如何选择适宜蜂种和解决寄主卵的供应等问题。两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1974年在山东省邹县进行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结果。重点是摸索放蜂时间、次数、数量和蜂菌配合的防治效果,同时还探明了玉米的不同播种方式、长势及玉米螟落卵量的不同与放蜂效果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效果明显,卵寄生率一般可达70—90%,防治效果达60—80%。赤眼蜂每次放逢量一般以1万头为宜,寄生率可达80%左右,蜂量再多似无必要。放蜂时间要掌握在卵初期,防治效果可达82.6%,若在卵盛期放蜂,防治效果降低34.8%。放蜂的次数主要根据玉米螟全卵期的长短和赤眼蜂在当时的田间温度下发育一代所需时间而确定,一般放蜂3—4次即可。玉米的长势与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极为密切,长势好的地块赤眼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长势差的地块。以蜂灭卵,以菌扫残(幼虫),蜂菌配合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较快,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幅度较大,总产占粮食总产的30%。但由于玉米螟的危害,每年都要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一般年份可减产15—20%。自推广化学农药颗粒剂以来,心叶期危害大大减轻。但近些年来,穗期螟害显著加重,有的年份如1966年、1972年,玉米百秆有虫500—700头,雌穗被害及茎秆倒折现象严重,对产量影响很大。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我们于1971年开始,进行了玉米螟的综合防治试验。几年来,特别是批林批孔运动以来,我们在党委的领导下,狠批了林彪、孔老二扼杀新生事物的滔天罪行,坚持革新,反对守旧,坚持前进,反对倒退,坚持实践第一,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6.
1974年我市生物防治工作有了迅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仅使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高粱螟的试验,面积达10万亩左右。经白僵菌防治的地块,玉米、高粱上虫孔少、折倒少,杀虫率达80%以上。 菌剂 利用经南开大学复壮的白僵菌。以麦麸、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是北京郊区玉米的主要害虫,近几年随着田间管理技术和复种指数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数量有所增多,春玉米的穗期防治及夏玉米的控制螟害问题,都成了突出要解决的问题。1971年作者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杂粮害虫研究组在大兴县礼贤公社蹲点,在紫各庄大队二、四生产队科学实验小组的协助下,进行了此项研究,兹将其中的部分初步结果,整理出来,供有关方面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公社是一个多雨的高寒山区,玉米是主要作物,玉米螟在我地区每年发生一代(个别二代),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很大。使用颗粒剂防治,不但用药成本高,费工多,防治适期短和其他农活错不开,而且效果也不够理想。为了全面落实毛主席关于“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我们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局、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以社员群众、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三结合小组为中心,开展了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1971年取得了放蜂治螟1,100亩试验成功后,1972—74年连续三年在17,500亩玉米地放蜂,有效地压低了玉米螟的为害,防治效果逐年提高,四年平均降低玉米螟遗留虫量76%,百株遗留虫量由放蜂前的214头降低到12头,四年累积的效果达到94.4%,贫下中农说:“赤眼蜂真顶用,过去割地时玉米没  相似文献   

9.
前 言 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是我省低洼涝区春播作物苗期的主要害虫,为害粮食、棉麻、蔬菜等多种作物,一般年份缺苗断垅10%左右,严重发生年受害50-70%,甚至毁种重播2,3次。以往各地采用药剂喷粉、喷液、灌注及鲜草饵等防治方法,对保苗  相似文献   

10.
玉米螟生物防治措施的复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振铎  李国忠  王江  凤佰良 《昆虫知识》2010,47(6):1208-1211
为探索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生物防治新技术,春季应用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封玉米秸秆垛加夏季田间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方法,实施了大面积玉米螟生物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利用白僵菌封垛加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的复合技术防治玉米螟,平均防治效果达70.95%,挽回玉米产量损失率6.45%。这种复合生物防治技术减少了田间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数量,延长了控制玉米螟的时间,可以根据玉米螟的发生情况和玉米生产的需要而应用。  相似文献   

11.
棉田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为棉花上一种重要的钻蛀性害虫。该虫产卵于棉抹中下部主茎叶和果技叶上,但二、三代代次之间产卵部位有明显差抖。幼虫可为害棉株的嫩头、叶柄、蕾、花、铃、茎秆等多个器官,棉花同-器官上各龄幼虫之间的分布、以及同龄幼虫在棉花不同器官之间的分市.均存在显差异。1头幼虫一生破坏棉花器官的单位效二代为3.373个.三代为2.202个。二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田间二代亚洲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差异大。三代幼虫越冬场所广泛。  相似文献   

12.
13.
农药助剂对苏云金杆菌毒力的影响及新液剂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可凡  林开春   《微生物学通报》2000,27(4):242-245
研究了20种化学物质对苏云金杆菌的毒力影响,分析了由乳化剂、湿润剂、防腐剂配制的几种不同农药助剂组合与该菌芽孢晶体混合物在不同贮存期的毒力变化及芽孢存活率。从供试的助剂组合中获得了一种最佳组合,其各项指标均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可发展成一种新的苏云金芽孢杆菌液剂。  相似文献   

14.
12#Bt/CXC是以能定植在玉米维管束系统的内生菌I>Clavibacter xyli subsp.Cynodon—tis(CXC)为宿主菌,将Bt urstaki的δ—内毒素基因cryIA?整合到其染色体上形成的内生工程菌。以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ee为供试昆虫的生测结果表明:在同一浓度下,12#菌株对玉米螟的毒力均高于野生型Bt菌株HD73和空白对照(最低浓度除外)。浓度最高时12#处理的死亡率为63%,而m工73为53%,死亡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12#大于rHD—73。在用12#Bt/CXC接种玉米的活体生测中,人工接虫4周后检测,注射接种法效果明显优于种子处理法。不同浓度的注射接种处理,玉米螟幼虫减少率最低70%,最高可达96%,与未处理对照相比差异显著。12#菌剂处理后对玉米螟的生长发育也有抑制作用,虫体重减轻26.4%~44.5%,处理株虫龄平均为2龄,而对照株为4龄。  相似文献   

15.
酯酶同功酶在分析亚洲玉米螟抗药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室内选育的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èe))抗杀灭菊酯和抗呋喃丹品系的酯酶同功酶进行分析,并与感性品系比较,差异十分明显,为鉴别害虫抗药性的遗传变异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并从方法学的几个侧面进行探讨,为广泛研究害虫抗药性机理做一些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6.
17.
玉米螟是我区危害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的主要害虫,近几年来普遍发生严重,玉米被害株达80—100%,百株幼虫150—200头,多的达400—700头;谷子生育好的地块被害株达20—60%,一般造成减产10—20%左右。螟害是我区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过去施用六六六等化学农药颗粒剂,不仅费工,而且还伤害天敌。为了探索安全、省  相似文献   

18.
赵建铭  汪兴鉴 《生态学报》1985,5(4):357-363
本文报道1983—1984年我国利用自然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人工大星繁殖玉米螟厉寄蝇(Lydella grisescens)的技术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玉米螟人工饲料配方中添加0.05克维生素E后,饲养和累代繁殖的供试玉米螟幼虫对提高寄蝇的生活和生殖力效果显著;温湿度、光照和风是影响寄蝇交尾的三因素,温度28~30℃,相对湿度70—80%,日光光照和微风吹拂为寄蝇交尾的适宜条件;掌握羽化1天以上的雄蝇与当天羽化的雌蝇这一有利时机,交尾率可达80—90%;受精雌蝇以5%稀蜂蜜液和牛奶喂饲后,寿命延长,胚胎发育良好;在温度25—30℃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子宫内的卵经9—11天全部成熟,采用人工剖腹取蛆,以蛆与寄主幼虫的密度比为3:1或4:1,使其充分接触的接蝇蛆方法,寄生率一般为80—90%,最高可达98%;根据同一寄主幼虫体内寄生1—4个蝇蛆的不同营养和发育情况,测定其蛹重,观察和比较成虫抱卵量、寿命和生殖力的强弱,证明1头玉米螟幼虫体内寄生1—2厉蝇蛆较为有利。 玉米螟厉寄蝇人工大量繁殖研究的成功,不仅有利于我国玉米螟防治工作,而且将为我国生防领域开辟出一条利用寄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
类根瘤对烟草叶片中叶绿体及其淀粉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类根瘤对烟草叶片中的叶绿体及其淀粉粒含量的影响。方法:无菌培养烟草再生植株,其中一部分经过一定浓度的2,4-D与豇豆根瘤菌512快生型突变株菌液诱导处理,另外一部分为对照。运用常规电镜技术制作叶片厚切片,通过显微观察,对两组烟草叶片细胞中的叶绿体及其淀粉粒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结瘤植株叶片细胞内的叶绿体含量虽然与对照之间无明显差异,但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内淀粉粒的含量却均较对照减少,其中前者减少更为明显(P<0.05)。结论:结瘤烟草叶片内光合产物的大量同化可能与类根瘤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