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磷酸甲羟戊酸脱羧酶(pyrophospomevalonate decarboxylase,MVD)是甲羟戊酸途径中的关键酶,在植物细胞萜类物质合成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石斛碱作为倍半萜类生物碱,其合成很可能离不开MVD的参与。本研究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首次从金钗石斛中克隆到一个MVD基因,命名为Dn MVD(Gen Bank注册号KY626328)。Dn MVD基因c DNA全长1 763 bp,编码一条由42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47.132 63 k D,等电点6.84。Dn MVD编码的蛋白包含GHMP激酶超家族的特异性识别序列,且拥有严格保守的1个亮氨酸、1个天冬氨酸和3个半胱氨酸活性位点,与多种植物MVD高度同源。Dn MVD的表达受到菌根真菌的影响,金钗石斛茎中Dn MVD的表达量于接菌后期显著高于对照。Dn MVD基因的分子鉴定及其在接菌前后金钗石斛茎中的表达特性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在金钗石斛石斛碱合成代谢途径及菌根互作过程中的分子调控作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优化金钗石斛养胃保健口服液制备工艺,并初步探索口服液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以口服液中多糖、党参炔苷、石斛碱的相对含量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及正交设计法优化口服液的制备工艺,采用急性胃粘膜损伤酒精模型对金钗石斛养胃保健口服液进行功效学研究。结果显示,金钗石斛养胃保健口服液的配方为金钗石斛8 g、党参32 g、黄芪32 g、白术12 g、麦冬10 g、北沙参10 g、山楂10 g,可修复胃粘膜损伤。正交设计优化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结果为:加水量为15倍,提取时间为30 min,提取次数为3次。由此得出结论,优化后的口服液制备工艺可行、可靠;通过药效学实验,证明选定的配方具有明显的胃粘膜保护作用。本研究将得出金钗石斛养胃保健口服液的最优化制备工艺,并能确定口服液保护胃粘膜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包英华  白音  陈珺霞 《广西植物》2013,33(2):199-202
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金钗石斛不同生长年限和不同营养器官的生物碱分布和积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金钗石斛茎生物碱主要分布于基本组织,三年生金钗石斛的生物碱含量高于一年生和二年生金钗石斛。金钗石斛根部生物碱含量同样较多,主要分布于皮层薄壁细胞中;金钗石斛叶片生物碱含量较低,存在于上下表皮细胞中,与铁皮石斛和铜皮石斛完全不同。说明三年生金钗石斛作为最适宜采收期,而且金钗石斛根部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金钗石斛叶片表皮细胞中呈现生物碱的原因尚未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金钗石斛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药用和观赏价值。对收集的 17个居群的野生金钗石斛植株形态、花、气孔、有效成分含量等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多样性评价,并进行亲缘关系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居群金钗石斛在表型性状上存在明显差异,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以变异系数较低的7个表型性状为参数进一步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欧式距离为10时,金钗石斛居群分成三组,其中海南白沙居群独立成一组,表明岛屿隔离阻碍了基因交流,对金钗石斛的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较大,因此岛屿为金钗石斛种质资源的就地保护和遗传资源有效维护提供了重要场所,为金钗石斛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重要的林下药用植物。在华南地区9种主要人工林树种进行金钗石斛种植试验,通过调查金钗石斛保存率、株高、茎粗与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研究不同附主树种和种植高度对金钗石斛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为林下栽培金钗石斛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不同附主树种和种植高度对金钗石斛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有显著影响。9个附主树种中,附着于马占相思的金钗石斛生长表现最好,生长18个月生物量对比附着于南洋杉增加了26.3%,南洋杉最不适于金钗石斛生长,台湾相思与马占相思有相似效应,综合评价得分最高的是马占相思(0.77),南洋杉得分最低(0.44);最佳附树种植高度为树干中部(距地面1.2~1.5 m),平均单株干重高于下部(距地面0.6~0.9 m)4.7%,高于上部(距地面1.8~2.1 m)9.8%。因而,在华南地区人工林种植金钗石斛,马占相思林分树干中部位置是其理想生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叠鞘石斛和金钗石斛在广元地区引种的适应性进行科学评价,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观察记录及测量方法获取地理位置、气象要素、形态性状、抗逆性等数据,同时测定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和石斛碱含量。结果:叠鞘石斛和金钗石斛群体平均分蘖指数I分别为1.50和0.71。叠鞘石斛引种后茎显著增粗。金钗石斛引种后单茎鲜重显著下降、叶片显著增宽,其他形态学性状差异则均不显著。叠鞘石斛品质达到省级标准,金钗石斛的石斛碱含量达到了中国药典标准。叠鞘石斛越冬平均存活率和抗病率分别为99.75%和97.75%;大棚金钗石斛分别为97.00%和96.75%。结论:叠鞘石斛耐寒性、抗病性均较强,能适应广元的气候环境。金钗石斛抗病性较强,耐寒性较差,在大棚中栽种,冬季覆盖塑料薄膜,能提高越冬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太空诱变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生长发育的影响,对太空诱变和野生金钗石斛的叶片结构、光合特性和生长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太空诱变后的金钗石斛叶片较厚,叶气孔密度大、气孔器长轴和短轴长度均变长。两种金钗石斛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相似,均为双峰型曲线,但太空诱变的净光合速率低于野生的。太空诱变和野生金钗石斛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4.6和6.8μmol m~(–2)s~(–1),光补偿点分别为18.3和12.6μmol 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1180和720μmol m~(–2)s~(–1)。太空诱变和野生金钗石斛的CO_2补偿点分别为100和102μmol mol(–1),CO_2饱和点分别为2215和2090μmol mol(–1)。太空诱变的金钗石斛单茎鲜重和干重均低于野生种,但由于其分蘖数增加,每盆的总生物量反而增加;太空诱变的金钗石斛生物碱和石斛多糖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因此,太空诱变为金钗石斛育种和品质改良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珍稀名贵中药-金钗石斛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金钗石斛是我国珍稀濒危的中药种类之一。本文就其生物学特性,药用价值及栽培技术要点等进行了简要论述,为金钗石斛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金钗石斛濒危原因及其野生资源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珍稀濒危植物金钗石斛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野生资源现状进行了简述,分析了金钗石斛濒危的原因,主要有:金钗石斛自身的生长、繁殖特性及其特殊生境的限制和人为的破坏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野生资源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玫瑰石斛(Dendrobium crepidatum)是兰科石斛属多年生附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保健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研究了玫瑰石斛茎中生物碱成分和相对含量。从玫瑰石斛茎中共鉴定出15种成分:相对含量大于50μg/g的成分有两种,玫瑰石斛胺174.844μg/g,玫瑰石斛啶碱92.862μg/g;含量介于5~50μg/g间的成分有玫瑰石斛碱B、玫瑰石斛碱D、玫瑰石斛碱、玫瑰石斛碱C、玫瑰啶碱B;含量低于5μg/g的成分有玫瑰石斛素、N-异戊烯基石斛碱、石斛碱、N-异戊烯基石斛星碱、杓唇石斛素、玫瑰石斛碱E、玫瑰酚A、石斛酮碱。该研究首次在玫瑰石斛中发现4种倍半萜类生物碱。玫瑰石斛生物碱以八氢中氮茚类生物碱为主。  相似文献   

11.
石斛药材品种繁多,外观鉴定较困难,为保证药材临床疗效,药材品种溯源是关键。本研究以60份贵州赤水产金钗石斛(包括鱼肚兰,竹叶兰和圆茎兰三种种质,各20份)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作为PCR扩增模板,扩增核糖体ITS2和叶绿体psb A-trn H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金钗石斛三种种质核糖体ITS2共有序列相似度达96.69%,两两比较,相似度均为100.0%,长度分别为圆茎兰491 bp、竹叶兰492 bp、鱼肚兰493 pb;3种种质叶绿体psb A-trn H共有序列相似度达87.32%,两两比较,相似度均达99.0%以上,长度分别为圆茎兰465 bp、竹叶兰534 bp、鱼肚兰469 bp。两条基因在种内遗传变异较小,均不能区分金钗石斛三种种质。在中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中,ITS2可将金钗石斛与其他物种区分开,但psb A-trn H不能,可将二者组合作为贵州赤水产金钗石斛的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12.
江爱明  曹俊  蔡高磊 《西北植物学报》2016,36(10):1977-1983
为研究秦巴山区石斛属亲缘关系,利用5条ISSR引物对秦巴地区石斛属植物12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曲茎石斛(D.flexicaule Z. H. Tsi)和细叶石斛(D.hancockii Rolfe)分别聚为三支,在分子水平上出现了明显的分化,揭示三者是独立物种。(2)金钗石斛种下6个居群可明显分为2支,LJ、MT、YP和WF遗传一致度较近聚为一支;YJ和PT遗传高度一致,遗传距离最近聚在一起。(3)金钗石斛种下居群间Neis总基因多样性(Ht)为0.388,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934,显示金钗石斛居群间存在较高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揭示了秦巴山区石斛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上为其鉴定提供了依据,并为金钗石斛的资源利用和遗传改良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吊兰花     
吊兰花,又叫兰花、黄草、扁黄草、扁草、扁石斛、金钗、金钗石斛等。系兰科石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吊兰花在《神农本草》中列为上品,全草可入药。有养阴益胃,生津止渴之功。主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等症。吊兰花在药材上以“黄草”为商品称,分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拟境栽培下附石(stone epiphytic cultivation, SE)和附木(tree epiphytic cultivation, TE)两种附生方式金钗石斛化学成分组成和根内生菌的差异性及二者的相关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根内生菌进行了测序与分析,并初步探究了化学成分含量与根内生菌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SE金钗石斛中石斛碱、总生物碱、总黄酮含量高于TE,TE总多糖含量高于SE。两种附生方式金钗石斛根内生菌物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SE金钗石斛根内生菌物种丰富性、多样性高于TE,SE中的壳三毛孢属(Robillarda)促生菌、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固氮菌、镰刀菌属(Fusarium)致病菌属较TE增加,而TE中的柱孢属(Cylindrocarpon)和Ralstonia致病菌属较SE增加。相关性研究发现,SE金钗石斛富集的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根瘤杆菌属(Rhizobacter)细菌相对丰度与石斛碱含量显著正相关;TE富集的Cladophialophora真菌、热酸菌属(Acidothermu...  相似文献   

15.
对同一栽培环境下不同附生基质金钗石斛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以明确基质对其根际微生物的影响。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石质和木质两类5种附生基质的金钗石斛根际微生物进行16S和ITS测序,结合OTU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金钗石斛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比较研究。共鉴定了细菌56个门,112个纲,275个目,377个科,621个属;真菌13个门,47个纲,123个目,273个科,503个属。石质基质金钗石斛真菌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_Cantharellales_sp菌属,细菌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粪杆菌属、unidentified_Chloroplast菌属;木质基质金钗石斛真菌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_Cantharellales_sp菌属、粉褶菌属,细菌优势菌属为粪杆菌属。石质基质较木质基质真菌物种相对丰度差异较大,优势菌属种类不同。功能预测分析表明,附生基质与金钗石斛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为金钗石斛“基质-根际微生物-菌根真菌”的相关性及其生长发育、次生代谢产物积累规律提供了实验依据,为石斛“生石上者胜”、金钗...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牛樟芝(Antrodia camphorata)倍半萜的生物合成,通过对牛樟芝基因组分析获得倍半萜类合成酶基因(AcTPS2),利用RT-PCR克隆获得其全长cDNA,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谱分析。结果显示:AcTPS2基因cDNA全长1 068bp,Blast比对发现,AcTPS2含倍半萜类合成酶所独具的富含天冬氨酸序列DXXXD及萜类合成酶特有的RRDTSG-LDL保守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AcTPS2基因与其他真菌的倍半萜聚为一类;表达谱分析显示,以甘露糖作为碳源、以酪蛋白胨作为氮源能够有效促进AcTPS2基因的诱导表达。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牛樟芝倍半萜类生物合成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天然多糖安全、低毒,是潜在糖尿病治疗药物。为寻找活性高、含量高的植物多糖资源,本文从多糖得率、结构和降血糖活性三个方面,对云南地方药材大苞鞘石斛、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进行比较。通过热水浸提、透析和层析得到多糖,然后用糖尿病小鼠模型测定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大苞鞘石斛的多糖得率高(14.1%,DW),且分子量较小,其单糖组成与铁皮石斛多糖相似;降血糖效果强于铁皮石斛和金钗石斛多糖。大苞鞘石斛可作优良的亲本,为降血糖的石斛多糖资源开发提供育种资源。  相似文献   

18.
菌根在兰科的生命周期和进化史上起着关键作用。兰科中大多数是附生兰,但它们的菌根研究相对缺乏。为了探讨菌根对附生兰的影响,本研究用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与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分属于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的s1和胶膜菌属(Tulasnella)的S3真菌共培养。共培养结果表明,S1和S3与金钗石斛形成了共生关系,且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其生长。15N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证实,S1菌株显著促进了金钗石斛对有机氮的利用,而S3菌株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S1和S3真菌均能提高金钗石斛中石斛碱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菌根真菌能促进附生兰幼苗的生长、有机氮的利用和次生代射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9.
采用9种培养基对贵州省的赤水市旺隆镇(P1)、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棚(P2)和金沙县台金生态农业观光园(P3)内栽培的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根、茎和叶中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并采用扩增核糖体DNA限制性分析(ARDRA)法对分离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3个样地金钗石斛的根、茎和叶中共分离出1 081株内生细菌,隶属2门5科12属40种1亚种,可分成41个OTUs;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为优势属,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和Brevibacillus invocatus为优势种(亚种)。金钗石斛的内生细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存在差异,根中内生细菌的菌株数量最多(695),且根中内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2.20)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5.81)均高于茎和叶中内生细菌,而叶中内生细菌的Pielou均匀度指数却最高(0.69);并且,茎和叶间内生细菌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最高(0.82),显著高于根和茎间以及根和叶间内生细菌的Sorenson相似性系数。3个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共有OTUs有14个,分离菌株数占金钗石斛内生细菌分离菌株总数的96.5%;并且,3个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差异较小,仅P1样地金钗石斛内生细菌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P2和P3样地。NA、TSA、LB、KB、R2A和TB培养基从金钗石斛中分离出的内生细菌菌落数和OTU数量均高于YPD、YT和YG培养基。研究结果显示:金钗石斛体内含有丰富的内生细菌资源,并且,其内生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与分离器官、种植地和培养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金钗的栽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钗的栽培王家玉(湖北省谷城县林业局441700)金钗,学名石斛.因其形状似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金钗.而得名。金钗是我国一种名贵稀有的特产中药材,我国医书药典有详尽记述:《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石斛有一种色黄如金,短只寸许,细如灯芯,状如钗者为贵。川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