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OPG/OCIF)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参与调节骨密度的糖蛋白,是一个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的新成员,其氨基酸序列中具有TNF受体结构类似区.成熟的OPG/OCIF具有7个结构域,可分为三个功能区,即:TNF受体结构区、致死结构区和肝素结合区.OPG/OCIF基因定位在8q23~24上,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表达受到与骨的形成和破坏有关因子的调控:如TGF-β1、1,25(OH)2VD3、TNF-α等等.OPG/OCIF抑制骨的破坏和吸收机制主要是抑制破骨细胞的存活,引起破骨细胞凋亡和抑制破骨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2.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3.
从牛大力(Millettia speciosa Champ.)茎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及与文献数据对照鉴定其结构为:4,2’,4’-三羟基查耳酮(1)、高丽槐素(2)、4’-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3)、谷甾-5-烯-3,7-二醇(4)、β-谷甾醇(5)、豆甾醇(6)和β-胡萝卜苷(7)。其中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华泽兰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2R,3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2)、豆甾醇(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12,13-dihydroxyeuparin(5)、5-乙酰-6-羟基-2-异丙烯基苯并呋喃(6)、2,5-二乙酰基-6-羟基苯并呋喃(7)、ruscodibenzofuran(8)、2-乙酰-5-(1-炔丙基)-噻吩-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化合物1、2、4和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4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牛津杯法评价部分化合物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各自的MIC值,结果显示,测试化合物对5种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1、6和8对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分别为0.98、0.98μg/m L和0.49μg/m L,化合物7对大肠埃希菌显示较强抑菌活性(MIC≤3.91μg/m L),化合物1、2、6和7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均为7.81μg/m L,可见化合物1及苯并呋喃类化合物2、6、7、8为华泽兰根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
破骨细胞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破骨细胞长期来被认为来自骨原细胞。近来由于对碳粒标记腹腔巨噬细胞、鹌鹑-鸡胚嵌合体细胞核标记、巨溶酶体细胞质标记等的研究,以及骨硬化病骨髓移植的研究,都有力地证实破骨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目前认为破骨细胞的发育途径是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增殖为循环的单核细胞,进入组织后转变为巨噬细胞,最后融合成多核的破骨细胞。  相似文献   

6.
研究瓦山锥(Castanopsis ceratacantha)叶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综合采用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F、Diaion HP20SS等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对瓦山锥叶子8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  相似文献   

7.
研究云上杜鹃花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采用系统分离方法(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液相色谱)对云上杜鹃花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分离与纯化,再采用1H NMR、13C NMR和MS等现代波谱学方法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利用LPS诱导RAW 264.7巨噬细胞建立炎症模型,评价化合物抗炎活性。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26个化合物,分别为梫木毒素I(1)、梫木毒素II(2)、pieristoxin S(3)、去氢催吐萝芙木醇(4)、megastigm-5-en-3,9-diol(5)、吐叶醇(6)、5,6-epoxy-3-hydroxy-7-megastigmen-9-one(7)、hydroxy-3-oxo-α-ionol(8)、香叶芳樟醇(9)、negunfurol(10)、2,6,10-trimethyldodeca-6,11-diene-2,3,10-triol(11)、9,10-dihydroxy-6,10-dimethylundec-5-en-2-one(12)、(2Z)-2,6-dimethyl-2,7...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密花樫木(Dysoxylum densiflorum)根的化学成分及其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抑制活性。利用多种色谱方法从密花樫木根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5(10),13 E-halimadiene-3α,15-diol(1)、(-)-agbanindiol A(2)、polylauioid H(3)、2-oxopopulifolic acid(4)、dysoxydenone C(5)、2-oxo-ent-cleroda-3,13 Z-dien-15-oic acid(6)、nakamurol B(7)、methyl(13 E)-2-oxoneocleroda-3,13-dien-15-oate(8)、15-acetoxy-ent-3,13 E-clerodadien-2-one(9)、(3α,4β,13 E)-neoclerod-13-ene-3,4,15-triol(10)、5(10),14-halimadiene-3α,13ξ-diol(11)、dysokusone A(12)、14,15-dinorclerod-3-ene-2,13-dione(13)、3,4-epoxyclerodan-13 E-en-15-oic acid(14)、dysokusone G(15)、15-acetyloxyl-3α,4β-dihydroxy-neoclerod-13 Z-ene(16)、[1α(E),2β,4aβ,8aα]-5-(decahydro-4a-hydroy-1,2,5,5-tetra-methyl-1-naphthalenyl)-3-methl-2-penten-1-ol(17)、kolavenol(18)、(13 E)-2-oxoneocleroda-3,13-dien-15-ol(19)、2β-hydroxykolavenol(20)、ent-3β,4β-epoxyclerod-13 E-en-15-ol(21)、2-oxodihydrokolavenol acetate(22)和(3α,4β,13 E)-4-ethoxyneoclerod-13-ene-3,15-diol(23)。化合物2、4、6~9、11、13、14、17~20、22~23为首次从樫木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体外PTP-1B抑制活性评价所得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发现化合物3、12、16、21具有抑制PTP-1B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31.25±0.64、0.30±0.56、0.64±0.51和78.50±0.59μmol/L。  相似文献   

9.
何首乌毛状根培养及其活性成分的产生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利用发根农杆菌LBA940 2诱导药用植物何首乌产生毛状根。PCR扩增和Southern印迹杂交实验证实发根农杆菌中Ri质粒的T-DNA片段已整合进入植物核基因组中。经过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和毛状根生长动力学的考察 ,确立了何首乌毛状根在MS培养基中的最佳继代时间为 30d左右。HPLC实验测定结果显示 ,毛状根培养物中大黄酸的含量是原植物的 2 85倍  相似文献   

10.
闽产前胡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闽产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根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共鉴定了38种化学成分并测定其相对含量,占总含量的77.97%。其中,β-水茴香萜(9.52%),α-没药醇(8.44%),β-蒎烯(5.22%)为主要成分。此外,倍半萜及其氧化物如石竹烯(2.62%)。长叶烯(2.36%)及Z-9-十五烯醇(3.72%)含量也较多,对4种供试病原菌的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军发油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弗氏志贺氏菌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病理状态下破骨细胞活性的变化与其线粒体表面RyR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构建骨质疏松SD大鼠模型,2周后取长管骨骨髓血提取破骨细胞,筛选出发育成熟细胞核大于3的破骨细胞,高速离心法分离细胞胞质Cytosol和细胞内质网SR,Western-Blot分析骨质疏松状态下OC表达RyR通道蛋白的变化;进一步用FlaxStation 3分析OC细胞[Ca2+]i释放;最后评测骨质疏松环境下OC细胞活性和骨吸收能力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骨质疏松实验组大鼠OC细胞内质网SR上RyR蛋白表达显著减少;,同时破骨细胞[Ca2+]i释放减少导致OC细胞活性骨吸收能力显著增加。结论:破骨细胞内RyR通过调控其细胞内钙释放程度对OC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肖海龙  任爱霞  张耀洲 《遗传》2005,27(5):779-782
破骨细胞形成抑制因子(OPG)对骨的重建与再吸收有重要调节作用,其TNFR结构区行使抑制破骨细胞形成与活性的功能。通过PCR将该区基因片段克隆出来,插入表达载体PET-28a质粒多克隆位点,重组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表达,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后,亲合层析获得重组蛋白。纯化的产物作为抗原免疫兔,得到较高特异性的兔源多克隆抗体。利用小鼠降血钙实验检测变性复性后产物的活性,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孢素A对颗粒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取SD仔鼠双侧股骨和胫骨的骨髓,以不含血清的α-MEM培养液洗涤并收集骨髓细胞,再将细胞重悬于含10%胎牛血清及10~(-8)mol/L1,25-(OH)_2D_3的α-MEM培养液中,细胞计数后配成1.5×10~7/ml的细胞悬液,加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颗粒和不同浓度的环孢素A(10~((-8)mol/L、10~(-7)mol/L、10~(-6) mol/L)于24孔培养板进行培养,并设置阳性对照组(只加PMMA颗粒)和阴性对照组(PMMA颗粒和CsA均不加),每组均有4孔放置骨磨片1片进行培养。培养2周后,行抗酒石酸(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形成;骨磨片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结果:PM- MA颗粒能够诱导大量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形成,骨磨片有吸收陷窝形成;用环孢素A(10~(-8)mol/L、10~(-7)mol/L)和PMMA颗粒共同培养下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形成数量明显减少,环孢素A浓度达到10~(-6)mol/L时无TRAP染色阳性的破骨细胞形成;环孢素A浓度在(10~(-8)mol/L、10~(-7)mol/L)时骨磨片有吸收陷窝形成,但少于阳性对照组,在10~(-6)mol/L时骨磨片则无吸收陷窝的形成。结论:环孢素A对PMMA颗粒诱导的破骨细胞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以紫陀螺菌为对象,研究其子实体的化学成分及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采用溶剂提取、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学成分,通过核磁共振和质谱技术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运用结晶紫法评价单体化合物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3β,5α-二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3)、吲哚-3-甲酸甲酯(4)、4,4-二甲基-1,7-庚二酸(5)和(8E,10E)-12羰基十八碳-8,10-二烯酸(6),其中化合物1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为23.8%。活性测试结果表明3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 细胞、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细胞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细胞具有微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本研究首次报道了紫陀螺菌化学成分,对深入挖掘其在健康领域中的开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破骨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是体内一种负责骨吸收的骨特异性多核细胞,在骨代谢平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及功能活性异常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疾病,而其分化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miRNAs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过程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的相关miRNAs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系统性、慢性、炎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骨破坏在RA的发生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是RA致残致畸的主要原因。破骨细胞(osteoclast, OC)的异常增生与活化对RA骨侵蚀的发病进展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RA患者骨破坏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ion for nuclear factor-κB ligand, RANKL)/核激活因子受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B, RANK)/骨保护素(orthopantomography, OPG)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抗瓜氨酸蛋白抗体(anti-citrulline protein antibody, ACPA)、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14-3-3η蛋白、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cellderivedfactor-1,SDF-1)、小泛素样修饰物蛋白(smallubiquitin-likemodifierprotein,SUMO)、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SFRP)、骨转换标志物等作一阐述,旨在为RA早期骨破坏诊断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云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 Kuang)根部的酰胺类化学成分。通过硅胶和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高效液相制备层析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云南枸杞根部醇提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反式-N-阿魏酰酪胺(1)、N-顺式-对羟基苯乙基阿魏酰胺(2)、dihydro-feruloyltyramine(3)、3-(4-hydroxy-3-meth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2-methoxyethyl]acrylamide(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反式-N-对羟基香豆酰酪胺(6)、反式-N-对羟基苯乙基咖啡酰胺(7)、二氢咖啡酰酪胺(8)、N-trans-coumaroyloctopamine(9)、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prop-2-enamide(10)、N-trans-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1)、dihydro-feruloyl-5-methoxytyramine(12)、N-trans-sinapoyltyramine(13)、N-acetyl-N'-trans-feruloylputrescine(14)、N-acetyltyramine(15)。其中,化合物3~5,9~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15个酰胺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筛选,其中,化合物4、6、7和12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其IC50值均小于17.21±0.50μM。  相似文献   

18.
利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各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华泽兰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对它们进行了结构鉴定,分别为:达玛二烯醇乙酸酯(1)、(2R,3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2)、豆甾醇(3)、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12,13-dihydroxyeuparin(5)、5-乙酰-6-羟基-2-异丙烯基苯并呋喃(6)、2,5-二乙酰基-6-羟基苯并呋喃(7)、ruscodibenzofuran(8)、2-乙酰-5-(1-炔丙基)-噻吩-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化合物1、2、4和8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4和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牛津杯法评价部分化合物对5种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各自的MIC值,结果显示,测试化合物对5种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1、6和8对肺炎克雷伯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分别为0.98、0.98μg/m L和0.49μg/m L,化合物7对大肠埃希菌显示较强抑菌活性(MIC≤3.91μg/m L),化合物1、2、6和7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菌活性,MIC值均为7.81μg/m L,可见化合物1及苯并呋喃类化合物2、6、7、8为华泽兰根主要抑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油茶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植物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总结。油茶所含化学成分主要为三萜及三萜皂苷类、黄酮类、脂肪酸类、甾体类、木脂素类等。三萜及三萜皂苷类成分为油茶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油茶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Oleiferasaponin B1、B2、C1、C2、油茶皂苷B对肿瘤细胞有抑制活性,多糖和油茶皂苷A、B具有抑制移植瘤活性,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艾纳香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3',4'-三甲基槲皮素(1)、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甲醚(3)、鼠李素(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