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比较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粪便总DNA的5种提取方法,旨在为后续物种性别鉴定和DNA条形码鉴定提供合适的方法.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CTAB法)、十二烷基磺酸钠裂解法(SDS法)、Tiangen试剂盒法、Qiagen试剂盒法和异硫氰酸胍法(GuSCN法)对取自天津动物园的东方白鹳新鲜粪...  相似文献   

2.
一种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研究描述一个改进的方法,使从大熊猫粪便中提取DNA用于PCR扩增变得更加容易。在粪便DNA的提取过程中采用一个新的预处理方法,将粪便用预冷的丙酮洗2~3次,除去粪便中含有的大量PCR抑制物,然后用蛋白酶K裂解、酚氯仿抽提,能提取到纯度很高的DNA供PCR扩增。本实验PCR扩增了大熊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线粒体细胞色素6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分析,证实了提取的可靠性。对比本方法和未经丙酮预处理的方法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前者的扩增结果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为了减少和改变对濒危野生鱼类的大量伤害性取样,本文探索了从非损伤性取样的鱼类体表粘液样品中提取鱼类基因组DNA的方法,并用常用的两种分子标记(Cyt b和D-Loop)检测了分离到的粘液DNA。结果表明,从非损伤性取样的鱼类粘液样品中能够分离到高质量的鱼类基因组DNA,可用于后续的研究工作。鱼类体表粘液的非损伤性取样及其DNA提取,为濒危野生鱼类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非损伤性DNA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4.
非损伤性取样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璐  岳曦 《四川动物》2007,26(1):224-226
非损伤性取样即在不捕获、触及,甚至是未亲眼见到动物的情况下,收集不同形式的样品获取样品中的DNA。通过介绍各种类型非损伤性取样的研究进展,就该取样存在的问题及现有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非损伤性取样的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非损伤性取样被广泛应用在动物保护遗传学、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基因组学时代的到来,如何从非损伤性取样样品中获取能够用于进行基因组测序的高质量DNA是研究者面临的难题.本文总结和比较了非损伤性取样中最常用的粪便样品和考古材料或博物馆标本两类样品中富集宿主DNA的方法及应用,以期为非损伤...  相似文献   

6.
木棉组织细胞含有多酚类、糖类、萜类化合物和其他次生代谢物质,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木棉基因组DNA,本实验以两个不同地方采集的木棉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CTAB法、SDS法、普通试剂盒、磁珠法试剂盒以及对以上4种方法进行改良后的4种方法,提取总的木棉DNA。通过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电泳对所提取DNA的纯度、得率,毒害及耗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改良后提取的DNA质量都有所提高,且改良的磁珠法试剂盒效果最佳,可直接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7.
木棉组织细胞含有多酚类、糖类、萜类化合物和其他次生代谢物质,很难得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木棉基因组DNA,本实验以两个不同地方采集的木棉成熟叶片为材料,采用CTAB法、SDS法、普通试剂盒、磁珠法试剂盒以及对以上4种方法进行改良后的4种方法,提取总的木棉DNA。通过微量紫外-分光光度计、琼脂糖电泳对所提取DNA的纯度、得率,毒害及耗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经改良后提取的DNA质量都有所提高,且改良的磁珠法试剂盒效果最佳,可直接用于下游分子生物学实验。  相似文献   

8.
蜘蛛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别用SDS法,SK251基因组DNA小量抽提试剂盒法,自制试剂盒法,对蜘蛛组织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经比较,自制试剂盒法对提取蜘蛛基因组DNA最简便面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DNA提取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样本DNA的提取是PCR反应的关键步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几种常用的DNA提取方法,如:传统法、螯合树脂法、玻璃粉法、磁珠法、免疫亲和法等,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0.
从土壤中提取DNA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设计并比较了3种直接从土壤中提取DNA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3种方法都可以从土壤中提取到分子量大于23.13 kb的DNA的片段,每克干土DNA的提取量为2.5~31μg,不同方法间在DNA产量、纯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鲵肝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06,25(2):228-230
应用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鲵的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观察表明,大鲵肝不具肝小叶,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所不同.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囊泡、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两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还发现了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还讨论了中国大鲵肝脏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感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s)发病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主要器官进行病理剖解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明确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病理学损伤特点。结果表明,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后,主要表现为腹部极度膨胀、腹水和严重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见将胃呕吐至口腔;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其主要靶器官为肾、肝、肠道、皮肤和肌肉。分别引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肝炎。此外,还可引起轻微肠炎及皮炎。可在肾小管管腔内、肝细胞坏死灶内、肠道固有层内及皮肤肌肉中发现数量极多的杆状细菌。  相似文献   

13.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杀等,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被列为我国II类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索大鲵人工放流的有效方法, 实现野生大鲵资源增殖, 作者对2002–2008年间在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与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 并通过对放流点的隐蔽物、水质及饵料生物等生境特点的分析, 探讨影响放流成败的因素。该保护区内共在9处大鲵原栖息地进行了11次人工放流活动, 共放流各种规格大鲵995尾, 其中4次成功。成功放流的大鲵为1–4.5 kg的性成熟个体, 雌雄比在1:1和1:1.5之间, 成功放流点均有良好的后期管理措施, 如建立保护站, 补充饵料等。虽然所选择的多数放流点生境基本能满足大鲵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但由于受水质、饵料或安全某一因素的制约, 野生大鲵资源增殖效果不明显, 导致放流失败。因此我们认为依据野生大鲵繁殖的生境特征标准, 科学选择放流地点, 选择性成熟的大鲵在春季放流, 并进行完善的后期跟踪保护, 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野生和养殖大鲵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并且为我国特有,现在该物种野生种群急剧下降, 而人工养殖种群逐渐增多。为了对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的本底调查, 本文用10对微卫星引物对28尾野生大鲵和16尾人工养殖的大鲵样本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10对引物中有7对检测到多态位点, 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观察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8和4–6, 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和0.75, 说明本实验中研究的大鲵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通过人工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比较发现, 人工养殖群体存在较大的等位基因丢失现象, 并且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群体。以上结果将为大鲵的人工繁育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兴文县的大坝镇(离兴文县30km左右)与云南省毗邻,大坝镇之南有一个名为“大鲵洞”的地下阴河出口.每年山洪暴发时,会有许多幼小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从洞口涌出.2006年1月7日,笔者曾亲自参与对大鲵洞及其大鲵的考察.每年春季从大鲵洞涌出的大鲵中,有若干比例的白化  相似文献   

16.
用生理的方法促使大鲵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HCG、LRH-A、HCG LRH-A、RES LRH-A、DOM LRH-A等催产药物的五种不同组合形式,在26℃-27℃、21℃-23℃、16℃-19℃三种温度下催产大,结果表明:在21℃-23℃条件下,每千克雌注射DOM10mg LRH-A30μg催卵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鲵不同组织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鲵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是1869年被David[1]在中国西部发现的,俗称娃娃鱼、狗鱼、啼鱼,隶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稀有尾两栖类动物,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中南部各省,是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渡的类群,具有独特的科研和经济价值[2,3],从20世纪70年代起,很多学者[4—6]对大鲵的性腺发育、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及大鲵的资源状况和生态等方面做了一些研究,而有关中国大鲵同工酶方面的研究很少,同工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探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基因的表…  相似文献   

18.
大鲵肝脏组织定向cDNA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关于大鲵的胚胎发育、繁殖育种及养殖条件的优化等已有不少研究(李峰等,1 998;张育辉等,1 999)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大鲵的习性与生理生化特点(杨国华等,2 0 0 1 ;乔志刚等,2 0 0 3)。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组织和细胞水平,加之大鲵取材来之不易,使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最近有学者分离了大鲵线粒体基因组全长并完成了测序工作,对于两栖类的遗传多态性研究有重要意义(Zhangetal.,2 0 0 3)。目前有关大鲵的遗传学背景资料仍然缺乏,尚未见特异的大鲵相关基因的报道,相应的遗传学工程课题更是无法开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  相似文献   

19.
首次报道了从影像学水平上鉴定中国大鲵性别的研究结果。采用多普勒B超,常规方法直接扫描雌雄中国大鲵腹部,并记录大鲵的精巢或卵巢的形状、内部回声。实验结果表明,雌雄中国大鲵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的差畀,在雄性中国大鲵的腹部,可检测到精巢组织;在雌性中国大鲵的腹部,可检测到为卵巢组织和卵泡。初步分析了实验结果,并认为将多普勒B超鉴定法与泄殖孔法鉴定相结合可以作为中国大鲵性别鉴定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鲵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mndrias davidiamus Blanchard)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文综述厂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的近期研究工作,也简要探讨了大鲵繁殖生物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大鲵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