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尺蠖病毒杀虫剂应在每年茶尺蠖第1、2代和第5、6代的1~2龄幼虫期使用。在7.5×10~9~15.0×10~9PIB/hm~2的使用剂量下,幼虫期的防治效果可达98%以上。采用不同的喷雾器、不同的用水量及不同的喷施方式喷施,对防治效果无影响。但挑治和丛面喷施可大幅度节约防治成本费。  相似文献   

2.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试制与推广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试制了茶尺蠖病毒水剂、茶尺蠖病毒Bt混剂、茶尺蠖病毒农药混剂 ,三种制剂的室内毒效和田间防治效果均在 90 .1%以上 ,1999年~ 2 0 0 0年推广应用面积 3万亩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茶园暴食性害虫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和茶尺蠖E. obliqua抗药性现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研究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5种茶园常用杀虫剂对5个地理种群灰茶尺蠖和2个地理种群茶尺蠖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不同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供试药剂的抗性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兰溪、浙江金华、河南南阳地区的灰茶尺蠖种群和浙江杭州、浙江安吉的茶尺蠖种群对联苯菊酯产生了中高等抗性;浙江杭州的茶尺蠖种群对苦参碱的抗性达到中等水平,其余供试种群对苦参碱抗性处于敏感水平;所有供试种群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这3种药剂的抗性均处于敏感水平。从化学防治的角度来看,目前茶园灰茶尺蠖和茶尺蠖对虫螨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敏感性高,抗性低,推荐合理科学使用,并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  相似文献   

4.
油桐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生产的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工艺的特点是以人工饲料饲养油桐尺蠖幼虫,用昆虫细胞系增殖病毒作为毒源,感染4龄幼虫,收集病死虫,提取多角体,加工制成杀虫剂,产品经安全性检测,并进行田间试验,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5.
高温条件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茶尺蠖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高温季节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其宿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免于病死的雌性蛹、成虫的卵巢发育进度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3龄末和4、5龄初饲毒后,化蛹率与羽化率极显著下降,交配率一股明显下降,而羽化成虫的产卵前期、寿命、产卵量、总怀卵量及卵孵化率与对照相比并无显著差异。成虫饲毒后,繁殖力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obNPV是一种重要的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和灰茶尺蠖Ectropisgrisescens2种宿主。为探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制剂的田间应用技术,对影响防效的3个因子喷施方式、剂量和虫龄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2种喷施方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1×104 PIB·2 000 IU/μL)防治灰茶尺蠖的效果;设置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3种剂量,比较茶核·苏云菌悬浮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并比较其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不同虫龄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相同剂量下,用植保无人机和人工喷施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分别为69.0%和67.6%,两者无显著差异;在75、150和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 3种剂量下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的防效差异显著,其中375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剂量下的防效最高,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其次,150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和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剂量对灰茶尺蠖的总防效均在90%以上;病毒制剂对灰茶尺蠖1龄、2龄和3龄幼虫的防效分别为93.3%、78.7%和67.8%,对1龄幼虫的防效显著高于3龄。【结论】茶核·苏云菌悬浮剂防治灰茶尺蠖可选用植保无人机喷施,剂量可选用150-375 mL/667 m2,以1龄幼虫期喷施防效为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取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灰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grisescensnucleopolyhedrovir-us)的致病力进行了研究。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该病毒对2龄灰茶尺蠖幼虫的剂量对数-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0.8774 0.9498x,LC50=1.5417×106PIB.mL-1;田间用浓度为1×107、1.5×107和2×107PIB.mL-1的EgNPV防治灰茶尺蠖,防效分别达58.81%、89.51%和94.81%。  相似文献   

8.
从核型多角体病毒(PV)感染致死的茶尺蠖幼虫尸体中分离到一株微小RNA病毒(oPV)透射电镜观察纯化的病毒粒子为无囊膜、无表面特征、直径约26nm的球状颗粒.16%的SDS-PAGE显示它有两个分子量为31.5 kDa和28.8 kDa的衣壳蛋白,后者的含量是前者的2.5倍.3′端克隆序列分析表明EoPV基因组3′有poly(A)尾,编码RNA聚合酶(dRp)含有微小RNA病毒RNA聚合酶的八个保守基序,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与榕透翅毒蛾微小RNA病毒(nPV)亲缘关系最近.这些特点表明该病毒为一株新的微小RNA病毒.  相似文献   

9.
从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感染致死的茶尺蠖幼虫尸体中分离到一株微小RNA病毒(EoPV)透射电镜观察纯化的病毒粒子为无囊膜、无表面特征、直径约26nm的球状颗粒。16%的SDS-PAGE显示它有两个分子量为31.5kDa和28.8kDa的衣壳蛋白,后者的含量是前者的2、5倍。3′端克隆序列分析表明EoPV基因组3′有poly(A)尾,编码RNA聚合酶(RdRp),含有微小RNA病毒RNA聚合酶的八个保守基序,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与榕透翅毒蛾微小RNA病毒(PnPV)亲缘关系最近。这些特点表明该病毒为一株新的微小RNA病毒。  相似文献   

10.
茶尺蠖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病死时间分布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恭银  胡萃 《生态学报》1994,14(2):196-200
本文观察了14℃,18℃,22℃,26℃,4种恒温和杭州5-6月自然变温下,茶尺蠖各龄初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的病死时间分布。结果表明,各恒温下幼虫累计相对病死频率的时间分布趋于一致。病死时间正规化后,同龄幼虫在各恒温下的病死时间分布可用公共T-分布代表,并可用Weibull函数很好地加以拟合,采用此法,也可较好地模拟自然变温下幼虫的病死时间分布。  相似文献   

11.
Bt与EoNPV混用配比优劣性图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向东  徐健  刘琴  肖强  唐美君  苏建坤 《生态学报》2006,26(7):2133-2138
苏云金杆菌(Bt)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等,两类生物源杀虫剂常以复配混用方式应用.由于药效的迟缓,而明显表现出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但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混用配比优劣判别标准.受叶庆华等地学信息图谱分析和曹进等指纹图谱整体相似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启发,用室内人工饲养繁殖茶尺蠖2龄初—中期幼虫生物测定结果作为基础数据,分析研究了Bt与EoNPV混用的剂量-时间-致死作用复合特征,并进行了配比优劣性判别的尝试.首先将生物测定的有关结果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包和Excel绘图软件,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分别绘出不同药剂处理的,以剂量梯度为横轴,以累加死亡虫数为纵轴的不同观察时段害虫致死过程的曲线组图,简称时段药效信息图;再使用SPSS软件包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提取出用于整体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Ⅰ和用于细节非相似性比较的图谱单元Ⅱ,且分别量化,由此得到相似值和非相似值,据此又分别算得相似系数和非相似系数;最后综合成一种混用配比优劣性总体判别指标,简称Q值.结果,Bt:EoNPV为9:1、7:3、4:1和2:3等4个混配处理的Q值依次为200、100、31.0和23.8,明显标示了其中“9:1”的Q值最大,被确认为最合理的混配处理.此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相同.还对该图谱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灰茶尺蠖和茶尺蠖作为鳞翅目两个近缘种,是茶园最重要的两种害虫。目前化学农药仍是茶园防治尺蠖的重要手段,容易导致“3R”问题,不利于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生态防治和化学防治五个方面就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进行了综述。强调加强茶园田间管理和尺蠖监测预警,合理布局茶树品种,强化保护利用茶园本土天敌,科学高效地协调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性诱、灯诱等技术,从而实现对灰茶尺蠖和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减少其对茶树的危害,为茶园优质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建立一种基于免疫反应检测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方法,以纯化后的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将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及克隆得到了一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命名为7D3。同时克隆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EoNPV多角体蛋白基因,获得重组多角体蛋白。经Western blotting鉴定,该抗体可与EoNPV的多角体蛋白特异性结合。利用制备EoNPV多角体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建立了间接ELISA测定EoNPV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茶尺蠖幼虫脑的解剖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 5龄幼虫脑解剖结构,并分析和构建幼虫脑以及脑内部各神经髓结构的三维结构模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利用突触蛋白抗体,染色标记脑内神经突触,定位突触联系密集分布的区域,获得脑内部神经髓的结构。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获取脑扫描图像,然后利用三维图像分析软件AMIRA进行图像分析,构建脑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计算脑以及脑内各神经髓结构的体积。【结果】突触蛋白抗体染色显示,茶尺蠖5龄幼虫脑内具有很多神经突触联系密集分布的区域,这些不同区域即为脑的不同神经髓结构。茶尺蠖幼虫脑主要包括前脑、中脑和后脑3个组成部分。其中前脑最大,包括成对的视叶、蕈形体、前脑桥和侧副叶以及不成对的中央体。视叶位于前脑的两侧后端。蕈形体位于脑半球正中间位置。侧副叶在中央体的下前方两侧。中央体在脑的正中心。前脑桥在中央体的上方后侧。除这些形态结构明显的神经髓区域外,前脑还包括大量内部边界不明显的神经髓区域,位于前脑左右两侧以及背侧和腹侧,这些区域被总称为中间脑,占整个脑神经髓的66%。触角叶为中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脑的下部最前端,为一对球状结构。后脑在脑的腹侧和触角叶下方,即围咽神经索进入脑的入口处。【结论】构建了茶尺蠖5龄幼虫脑以及各神经髓结构三维模型,分析了脑内各个神经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明确了各神经髓的体积。茶尺蠖幼虫脑体积小而且结构简单的特征与其幼期视觉、嗅觉等感觉器官不发达、活动能力弱、行为简单的生物学习性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及其近缘种灰茶尺蠖E.grisescens体内共生菌Wolbachia进行分子鉴定,确定两者体内Wolbachia的感染率及其进化地位,为进一步探讨其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的潜在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olbachia的16S r RNA、fts Z和wsp基因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法检测了我国3个茶尺蠖地理种群(浙江杭州、余杭和江苏无锡)和3个灰茶尺蠖地理种群(浙江新昌、湖北浠水和江西南昌)中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并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茶尺蠖和灰茶尺蠖都感染了Wolbachia,灰茶尺蠖的Wolbachia感染率为100%,但茶尺蠖的Wolbachia感染率在22%~95%,且PCR产物电泳得到的条带微弱。wsp序列在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种间、种内无差异;但16S r RNA序列在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种间、种内差异为0.362%~0.727%之间;茶尺蠖样本未成功扩增出fts Z序列,灰茶尺蠖样本获得2条fts Z基因序列差异为1.647%。基于Wolbachia的16S r RNA和ws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本研究中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种群所感染的Wolbachia全部属于B组的Pip亚组。【结论】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均被B组Pip亚组的Wolbachia感染,但感染率相差很大,这为研究Wolbachia对茶尺蠖和灰茶尺蠖生物学及生态学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报道了以菊花叶片饲养茶尺蠖获得成功的试验结果.经连续三代饲养表明:以菊花叶片为饲料。幼虫取食量、蛹期、蛹重、成虫寿命、产卵置、种群特征参数与以茶树叶片为饲料的相比均无显性差异,但其幼虫历期延长1-2天.用它作饲料,饲养茶尺蠖增殖其核型多角体病毒,产量也不受显影响.故可用于茶尺蠖的大量饲养及其病毒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