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衰老与年龄     
人的理论寿命是175岁。为什么一般人活不到这个年龄呢?这里因素很多,有社会原因如社会制度、环境保护等;有个人的原因如家庭环境,营养条件、劳动卫生,体育锻炼等;有遗传的原因如身体素质、生理因素等。引起人体衰老的原因,现已查明的已有几百种。科学家发现,衰老虽是不可抗拒的但却有它的规律,它和人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一般说来人体从25岁起,新陈代谢作用每隔10年要减退7—8%。以后每隔3—4年,体内器官有关部分会起相应变化。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平时采取适当措施,对于预防早衰,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2.
目的: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年龄段和性别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icuspid aortic valve malformation,BAV)的应用价值。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测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70例BAV患者,根据年龄段分为4组,≤20岁年龄组7例,21-40岁年龄组14例,41-60岁年龄组30例,≥60岁年龄组19例;根据性别分为2组,男性42例,女性28例。测量不同病例分组的主动脉窦部及升部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功能及左房横径,比较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钙化及脱垂四个合并症发生率。结果:在心脏结构指标方面,年龄段分组室间隔厚度≥60岁年龄组12.37±1.64 mm高于≤20岁年龄组10.43±2.22 mm和21-40岁年龄组11.00±1.92 mm;左房横径41-60岁年龄组38.73±7.95 mm和≥60岁年龄组40.05±9.71 mm高于≤20岁年龄组29.86±1.86 mm。性别分组左心功能女性64.18±6.04%高于男性58.71±11.28%。在合并症发生率方面年龄段分组主动脉瓣狭窄41-60岁年龄组80%、≥60岁年龄组84%高于21-40岁年龄组50%,性别分组狭窄男性81%大于女性54%,关闭不全女性79%大于男性50%。结论: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BAV可获得更加全面、具体、直观的诊断信息,BAV的超声表现与患者年龄段和性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空环境歼击飞行员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空军某部129名歼击飞行员(均为男性,身体健康,年龄26~48岁,平均飞行时间1500 h±100 h)的4项骨代谢生化指标:骨形成标志物N端骨钙素(N-MID)和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吸收标志物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调节钙平衡的甲状旁腺素(PTH)。根据机型分为二代机组与三代机组,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按照年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年龄组,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2代歼击飞行员骨代谢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9岁年龄组中骨形成标志物N-MID和PINP浓度比其他年龄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29岁年龄组中骨吸收标志物β-crosslaps浓度比40~49岁年龄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吸收标志物PTH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歼击飞行员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在20~29岁达到最高水平,提示在人体峰值骨量时骨转换处于较高水平,40~60岁骨代谢生化指标浓度最低,骨吸收和骨形成处于动态平衡,骨转换水平较低。密切监测骨代谢生化指标变化,对维护飞行员骨健康,确保飞行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林后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以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不同生长阶段(包括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的20块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样地(以临近的7块天然草地为对照)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不同生长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容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天然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后,不同生长阶段樟子松林在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变化的变异系数为78%,其他土层变异系数范围为1.08%—4.35%。随着樟子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容重变化量在0—20 cm和60—100 cm层逐渐降低,在20—60 cm层先降低,到37年左右后逐渐升高,过熟林较成熟林显著增大。林龄对不同土层容重变化的决定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40—60、60—80、20—40、10—20、0—10、80—100 cm层。土壤容重变化在60—80 cm层与土壤粗颗粒(粒径0.05 mm)含量、在0—10、20—40 cm和60—80 cm层与土壤全氮含量、在0—10、20—6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磷含量、在20—40 cm和80—100 cm层与土壤全钾含量显著负相关,且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土壤容重变化在10—20 cm层与土壤含水率、在20—40 cm层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总体上,沙质草地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建议采取封育禁牧等营林措施增加樟子松林下枯落物积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同时对37年樟子松人工林逐渐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5.
以引进禾草柳枝稷为材料,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人工梯田设置20cm(L20)、40cm(L40)和60cm(L60)3种种植行距,比较研究了其光合生理参数日变化、地上部分生物量及土壤水分剖面分布特征,探讨其光合生理和水分利用特征与种植行距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行距下,柳枝稷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均出现在10:00,第二峰值L40出现在14:00,L20和L60出现在16:00,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均由非气孔因素限制引起;柳枝稷叶片Pn日均值大小依次为:L60>L40>L20,且两两间差异显著。(2)柳枝稷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与Pn相似,分别在10:00和14:00达到峰值,日均值大小依次为:L60>L40>L20。(3)不同行距下,土壤体积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除0~50cm土层外,其它各土层土壤储水量均存在较大差异,0~380cm土层总土壤储水量表现为:L20>L40>L60。(4)柳枝稷地上生物量大小依次为:L20>L60>L40。研究发现,20cm行距的柳枝稷个体虽光合速率较低,但群体生物量和土壤储水量较高,所以柳枝稷在黄土丘陵区梯田的较优行距为20cm。  相似文献   

6.
路畅  马龙  刘廷玺  黄星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6):1572-1580
探求降水量及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规律是当前水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中国619个气象站1951—2018年的降水量数据,采用距平百分率法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年降水量及干旱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中国年降水量空间上呈东南至西北阶梯递减的特征,多年降水量变化剧烈程度反之;地势二、三阶梯分界线左右区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且多于20世纪60—70年代发生突变,其余地区呈上升趋势,大多数突变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温带大陆和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主周期小。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中国干旱区面积减少,半干旱区面积增加,特别是近10年干旱和半干旱区面积减小,半湿润区面积增大。在30°—40° N之间发现一条干旱南北差异分界线,分界线以北干旱次数远多于以南;干旱的主体区域在年代际的转移方向为西北中部→华北南部→华北北部,发生次数及分布范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7.
EST—SSRs是一种基于基因表达序列有关基因功能的“真质”标记,其多态性直接反映了基因的多样性。本研究采用37对小麦EST—SSRs引物检测了42份我国不同年代小麦选育品种相关基因位点多样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基于表达序列设计的小麦EST—SSRs引物具有较好的扩增效果,其中37对引物共检测到134个位点,绝大多数引物有2~5个等位变异;在相似系数为0.9的水平上这些引物可将除燕大1817和旱选3号外的40份材料区分开来;供试的42份小麦选育品种的基因多样性从20世纪60年代以前到90年代呈递增趋势,但不同年代的增幅不同:20世纪60~80年代增长最快,80年代至90年代增长十分缓慢;同时,材料间相似系数变化呈下降趋势,60年代以前的选育品种相似性最高,70年代最低,70年代以后至90年代略有增加,但远低于60年代以前,这与引人大量的外来品种的育种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8.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群统计学和树木年代学的方法, 从年龄结构、生命表、径向生长和干扰史4个方面, 研究了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显示:1) 连香树种群内幼龄个体比较充足, 但在长时段内更新时有断代, 多个局域种群有明显可辨的同生群 (年龄幅宽约为50a), 其发生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 高峰期则在40年代和90年代;2) 萌枝更新非常突出, 与种群年龄和群落盖度有显著相关 (r>0.6, p<0.05) ;3) 经20a以下和60~100a间两个死亡高峰以后, 种群可达生活力最优阶段, 180a以后出现衰老迹象, 生存曲线总体上介于DeeveyⅡ和Ⅲ型之间;4) 前30a连香树胸径的生长速率最快, 经2次生长释放后, 约在60a前后进入林冠层, 90~120a间进入成熟期前, 胸径分化最为剧烈;5) 干扰高峰年 (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 与种群更新的高峰年大致吻合。这些结果表明, 个体生长发育特征与中长期的干扰对其种群结构与动态有重要影响。由于幼苗尤其是萌枝的的数量充足, 连香树种群在中短期内可以维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40~60岁饮酒史男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病率、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率及肠道菌群,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于我院行胃镜检查的1 500例体检者,统计CAG患病率,根据CAG患病情况分为CAG组(n=428)和无CAG组(n=1 072),分析两组对象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饮酒史等),观察其中40~60岁饮酒史男性患者CAG患病率、 H. pylori感染情况及肠道菌群,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AG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CAG组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 H. pylori感染情况与无CAG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0~60岁、男性、有饮酒史及H. pylori阳性均为影响CAG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40~60岁饮酒史男性CAG患病率为68.68%(296/431),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者103例(34.80%),伴有活动性炎症者83例(28.04%),伴有不典型增生者45例(15.20%),H. pyl...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位于青海不同地理单元的新建立的12个树轮年表和青海30个气象站的气象资料,采用REOF方法,分析了青海地区气温场和树轮宽度场特征;重建了青海过去300年5—6月平均最高气温。分析表明,青海气温场和树轮宽度场第一特征向量相关系数为-0.465(P0.01),两场的第一特征向量表现为同步变化,气温场和树轮宽度场第一特征向量高值中心位于青海北部的祁连山区和柴达木盆地,而低值中心位于青南高原西南部和东南部;过去300年青海气温大致可分为5冷5暖的变化阶段,存在5个明显的持续增温时段和4个持续降温时段,增温缓慢,降温迅速。最冷的时段为1830s—1840s年代,最长的偏冷期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暖的时段都发生在1930s—1950s年代,最长的偏暖期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以来,青海5—6月平均最高气温持续上升,尤其是80年代到现在,青海地区平均最高气温呈现急剧持续上升;过去300年青海地区5—6月平均最高气温具有2.1、3.1、8.5、25.5a和68.0a的变化准周期;青海5—6月平均最高气温受西风和印度季风影响较大;青海气候场重建序列的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甚至印度季风区5—6月平均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11.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变异是微生物生物地理学分异和群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内容,然而,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的海拔模式尚不明确。研究海南省尖峰岭自然保护区0—20cm和20—40cm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群落组成沿海拔梯度(400—1410m)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0—2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磷随海拔升高(峰顶降低)而增加,20—4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生物量氮和生物量磷随海拔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整体上,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在0—20cm中占优势,丰度总和占该层细菌总量的88.17%;变形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在20—40cm中占优势,丰度总和占该层细菌总量的90.82%;随海拔增加,0—20cm细菌多样性线性减少,20—40cm细菌多样性变化不显著;沿海拔梯度,0—20cm细菌群落组成可分为低(409—1018m),中(1018—1357m)和高(1410m)三个海拔聚集群落,20—40cm细菌群落组成随海拔无显著性变化;两土层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在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体低温水域的生理极限及其拓展。方法:通过在极地等低温海域冰泳,测试人体低温水域的生理耐受能力,观察其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以及大脑高度缺氧后对人精神的影响。结果:系统训练,常人可以突破生命“禁区”,寒冷中生存时间可提升数倍;信0加毅力产生精神力量,是提升人体抗寒极限的重要因素;抢救低温症人员,切忌其昏睡,要唤醒他,要不断地周身按摩,持续时间应等于或大于水中浸泡的时间;对大脑高度缺氧后出现的精神、心理障碍,要及时积极治疗。结论:人体低温水域的生理极限是可以拓展的。  相似文献   

13.
将个体在出生以后的发育过程分为各个年令时期,是根据各发育阶段的解剖生理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而划分的。常用的划分方法如下:——新生儿:自出生到3周;乳儿时期:3周到1足岁;幼儿时期:1—3岁;3岁到7岁为幼童期即学令前期,7岁到13—15岁为儿童期即学令期;性成熟期:女孩自13到18岁,男孩自15到20岁;通常自性成熟期开始至20岁称青年期,更后则为成年时期。一.身体各部的生长生后各时期体重和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1961—2008年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华南地区110个气象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以百分位方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阈值,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趋势系数计算、线性倾向计算、M-K检测、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华南地区极端降水频次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偏少,90年代中期至今偏多;从区域变化特征上可以分为6个主要空间区域,对各空间区域代表站的资料分析发现,桂东北区、桂东南到粤西区和海南南部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呈显著上升趋势,粤东区、桂西区和雷州区呈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征,3个区域的共同特点是80年代偏少,90年代和21世纪初偏多;6个主要空间区域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周期变化特征显著,长周期是23a、21a,次之是17a、16a和12a,短周期是5a、4a,6个空间区域中的5个都在90年代发生了显著增多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5.
山东汉族成人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001名(男502名,女499名)年龄在20—88岁间的山东省青州和临朐两县市的城乡汉族(以下简称山东汉族)进行了体型评定。结果是:(1)山东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44—48—17(城4.6—4.7—1.5,乡4.2—4.8—1.8),属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体型;各年龄组中以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偏内胚层的中胚层体型及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为主。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5.7—4.2—1.4(城5.8—4.2—1.3,乡5.6—4.2—1.4),属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各年龄组中以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及内胚层-中胚层均衡体型为主。(2)随着年龄的增长,男(20—44岁)女(20—54岁)性内、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城乡男女以30岁为体型分界点,表现为30岁前后的体型差异。(3)汉族成年人体型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但无城乡差异。(4)山东汉族男性与蒙古族及加拿大样本人群的平均体型相类似;女性平均体型介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样本人群的平均体型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与秀丽线虫有关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秀丽线虫作为模式生物是第一个完成基因测序的多细胞生物,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对生理和行为学研究中。空间环境以微重力、强辐射作为特点,对秀丽线虫的生理及行为产生很大影响。本文总结了微重力和辐射引起秀丽线虫运动能力、寿命、能量代谢等方面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成果。秀丽线虫与人类的序列相似性高达40%,空间环境对秀丽线虫行为及生长发育的研究为空间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空间损伤修复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人体出汗的调节机制.方法: 在16℃和21℃两种环境温度下,8名受试者进行功率为20 W和40 W、持续10 min和20 min的运动,测量人体的出汗率、体温、心率、能量代谢率等指标,取实验最初的安静状态作为基础值.结果: 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平均皮肤温度、直肠温度以及能量代谢率与人体出汗率同方向变化;在不同活动强度的上肢运动中,胸部皮肤温度、能量代谢率与出汗率的变化方向相同;运动功率20 W持续不同时间的运动,生理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40 W运动20 min时的平均皮肤温度和出汗率明显高于运动10 min,其能量代谢率未出现相同的变化;胸部运动部位皮肤温度达到出汗阈值和由出汗量推测开始显性出汗在时间上是一致的,但运动中直肠温度没有出现与出汗率相同的变化;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胸部皮温(P<0.05)、能量代谢率(P<0.01)都与出汗率显著相关,后者与出汗率的相关性强于前者.将能量代谢率与出汗率进行指数函数的拟合,得到二者的关系方程.结论: 运动部位皮肤温度与人体出汗机制的启动关系紧密.出汗率预测模型的建立从代谢产热水平和环境温度方面考虑更为合理,也更方便实际使用.  相似文献   

18.
老化现象从思春期以前就部分地开始了,人体抵抗病原体的免疫机能下降等现象也从这时开始出现.30多岁是人体生理发育的顶点.40多岁和50多岁人体进一步衰老.人们可从以下各部分观察到人体衰老的过程. 20多岁以前:为人体成长期. 从20多岁起,毛发开始出现老化征候;调节免疫反应的胸腺荷尔蒙的分泌水平在思春期前开始降低;肌肉力度在25岁时最强;男性性器官在18岁时发育成熟,男性荷尔蒙的分泌量此时为最大,而女性尚未达  相似文献   

19.
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不能长期地应付周围环境的变化,显著地表现在生理适应能力的减退。因此,衰老的过程可以认为:机体的功能不断削弱;对环境的适应性下降;病理状况继发地急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009—2011年间中国成年女性的体重变化与基线膳食能量供给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中参加了2009年和2011年回访的18~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按单位体重变化<-5%、-5%~-3%、-3%~3%、3%~5%、5%~8%、>8%分为6层,分析体重变化和基线膳食的关系。结果:1 130名18~44岁组体重增加>8%者的基线年龄、体重、BMI均显著低于其他组;1 370名45~60岁组体重和BMI较低者两年后体重趋于增加更多;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体重变化与脂肪供能比两年龄组均无关。多因素回归分析两年龄组BMI与体重降低显著负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单位体重的能量摄入、身体活动水平等因素与其体重变化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我国居民摄入脂肪增加是其体重增加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