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飞蝗作为青藏高原独有的飞蝗亚种,近年来发生危害严重,对其聚集机制的研究是西藏飞蝗生态治理的基础.采用自制Y型嗅觉仪、气质联用(GC-MS)和触角电位反应(EAG)等方法对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进行了活性测定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浸提法是提取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的较好方法.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活性随虫龄增加,并且群居型成虫虫粪粗提物的活性最强.散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高于同虫态群居型蝗虫对蝗蝻虫粪粗提物的趋向性.不同虫态的西藏飞蝗虫粪粗提物所含化合物种类及含量有所差别,部分化合物与东亚飞蝗聚集信息素成分相同.西藏飞蝗对人工合成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可分为三类:2μL/mL浓度下触角电位反应值最高;不同虫态西藏飞蝗对同一化合物的电生理反应变化趋势不一致;随浓度增加电生理反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白边痂蝗在青藏高原上的地理变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印象初 《昆虫学报》1975,(3):325-332
蝗虫的种类很多,是为害农作物和牧草的重要害虫。有些种类的形态在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有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给分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并且往往由于标本数量少或工作粗糙而鉴定错误,甚至错订成新种或新亚种。就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而言,Uvarov(1921)发表了变型学说,揭示了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中间型之间后代可以互变的秘密。而在此学说发表之前,人们都把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当作二个种。这种种内变异现象引起了分类工作者和生态工作者的重视。近来国内外学者对种下分类工作研究颇多,(1972)对雏蝗[Chorthippus macrocerus (F.-W.)]的种内变异进行了研究,利用t值来区分亚种。  相似文献   

3.
《昆虫知识》2009,(2):173-173
研究人员已经将沙漠蝗虫的彻底转变(即从无害、独处的昆虫转变为群居型、集结成群的昆虫)与脑中的常见化学物质5一羟色胺联系在了一起。这一发现阐明了这些沙漠蝗虫体内的从互相嫌避到彼此吸引的一种机制,而且可能会开启控制这种对经济具有毁灭性打击的害虫的新方法之门。  相似文献   

4.
自1921年勿万洛夫氏B.P.Uvarov发表了蝗虫变型学说以来,昆虫学者们针对两型的差异,在形态上,蝗蝻的生活习性及成虫生殖力等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飞蝗变型的知识已逐渐丰富起来。但关於飞蝗成虫习性的认识,过去尚不够十分明确,因而有些学者误认为散栖型飞蝗的习性是离群散棲,不群聚亦不高飞远扬,甚至以此习性作为区分两型的论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蝗虫是我国危险性的大害虫,不仅在沿海的河北、江苏、山东等省,连年猖獗为害;新疆也是常常闹蝗灾的地区,并由于在新疆为害的蝗虫不只是飞蝗,还有红胫戟纹蝗、西伯利亚蝗及意大利蝗等多种,再加上新疆地面辽阔,蝗虫发生的中心都是分布在交通困难和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这对于治蝗工作增加极大困难。解放后第一年全国十多个省市都发生蝗虫猖獗为害,当时,我们对这样大规模的治蝗工  相似文献   

6.
一、为什么飞蝗这样厉害 飞蝗为我国农业上的大害虫,并且是一个有历史性的大害虫。早在周平王时代(公元前707年),书籍上就记录现在的山东一带发生蝗灾。这二千多年来,大大小小的蝗灾,有记载可查考的,就在八百次以上。不但如此,其他国家如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菲律宾,埃及,苏联,美国以及非洲、澳洲许多地方过去或现在都发生过蝗灾。蝗虫有许多种类,在中国沿海,沿湖蝗区及台湾的是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相似文献   

7.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中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变型理论phase theory(Uvarov,1921)的提出,给飞蝗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三十年来,许多国家在飞蝗的形态生态学和形态生理学方面作了许多研究,近年则着重于寻找区别两型的生态形态指标,观察两型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以及有关两型变化的生态生理机制的探索。 飞蝗密度变化与习性及形态上的联系,是蝗虫生态学工作者首先感到兴趣的问题,体  相似文献   

8.
蝗卵的研究Ⅱ.蝗卵在孵育时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东亚飞蝗在卵階段的发育过程有许多地方是和其他种类的昆虫相类似的,但是也有许多地方可作为飞蝗种的特徵。蝗虫是陸棲的昆虫,它们的卵经常在土中孵育,因此在卵的生理和构造上有许多与此种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特点。和其他昆虫的卵一样,蝗卵是一种有壳卵(cleidoic egg),但含有更为充分的营养物质。它外面的卵包膜  相似文献   

9.
蝗虫是世界闻名的害虫,蝗虫为害在我国早已有长期历史记载。解放以来,经过科学家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蝗灾已基本上得到控制。蝗虫虽为害极重,但这种害虫却全身是蛋白质,可用作家禽的高级饲料,也许还可作其他养殖动物的饲料。蝗虫繁殖很快,是否可以人工大量养殖,并以蝗虫为中心发展一种生态工程呢?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拟提出关于这种生态工程的设想,并探讨其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一、蝗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中国的蝗虫有3科:菱蝗科、短角蝗科和  相似文献   

10.
"蝗虫"因其种类多-全世界已知蝗虫超过10000种,我国已知蝗虫近900种:蝗害范围大-全球除南极洲,欧亚大陆北纬55°以北地区外均有蝗虫分布,真可谓是"虫"中之"皇"!全世界各大洲都有它们各自代表性的蝗虫,如亚洲的印度黄脊蝗、黑翅竹蝗、稻蝗等;欧洲的意大利蝗、摩洛哥蝗、小翅曲背蝗等;非洲是沙漠蝗、红蝗、塞内加尔小车蝗等等。飞蝗是一种世界分布的蝗虫。不同属种的蝗虫由于它们长期生活栖居在不同的大陆以及不同的生境场所,就具有适应各种生态条件与环境的本领,并有着不同的形态和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的生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郛 《昆虫学报》1956,(2):145-168
飞蝗是古今中外农业上严重害虫之一,因为它有:(1)巨大的损耗植物的能力,取食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禾本科经济作物;(2)显著的成群习性,能聚集成群生活,集中为害或成群迁移;(3)巨大的飞翔能力,在短时期内大量迁飞到远近各处,扩大分布地区,增加为害面积;(4)巨大的生殖能力,一年内发生一代或两三代,每代产卵数量甚大。  相似文献   

12.
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飞蝗的群居型、散居型,不仅在生物学特性上有显著差异,而且在形态学上也有显著不同。由于二型的发生特点不同,在研究飞蝗的发生规律时,必须弄清二型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首先从形态学来区别二型。国外对沙漠蝗及亚洲飞蝗二型的形态研究已做了很多工作,对不同蝗虫种类所采用的指标是不同的,除了普通所采用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别特征——体色及前胸背板以外,还采用其他部分的测量指标。关于东亚飞蝗二型的形态测量比较,前人研究较少。作者自1958年开始,从蝗区采集了部分标本进行测量,并以在不同密度饲养下的成虫进行形态比较。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单报导,以供参考。 一、工作方法 野外材料采自河北漳河蝗区,饲养的材料分别来自室内及田间。窒内饲养时温度控制30℃,饲养笼容积39×39×39厘米,分别置放蝗蝻6头、54头。田间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对植物群落的利用特征,采用自然生境中罩笼的方法,观察东亚飞蝗对栖息高度的选择行为,分析发生代数、种群密度、调查时间以及环境温湿度对东亚飞蝗栖息高度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夏蝗偏好栖息在0~20 cm,秋蝗偏好栖息在80 cm。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当蝗蝻密度d≤20头/m~2时,东亚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以8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种群密度d=100头/m~2,飞蝗偏好栖息在植株较低位置,以0~20 cm的蝗虫数量比最大。东亚飞蝗在日出之前和日落之后偏好栖息在植株中上部;在12∶00和16∶00这两个时间段偏好选择栖息在植株中下部。选择栖息在0~20、40~60和80 cm这3个高度的东亚飞蝗数量百分比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但是与环境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这说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或湿度的增加,飞蝗偏好栖息在这3个位置。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可以用蝗虫的遗传多样性的变化来检测蝗虫种群的动态变化情况,这有利于研究蝗灾的发生于成为灾害的原理,有利于对蝗灾进行预报,进而有利于蝗灾的防治。对东亚飞蝗、大垫尖翅蝗、中华稻蝗、中华蚱蜢、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这六种蝗虫利用凝胶电泳的技术分析对其进行遗传分化分析,在所研究的12个基因座位中有有3个基因座在蝗虫的六大种群中均成呈单态分布,6个基因在在蝗虫的六大种群中呈多态分布,其余蝗虫的基因座位在这几个种群中至少有一个基因座位存在等位基因。研究表明六种蝗虫的遗传多样化水平均不高,我们可以通过蝗虫基因型和蝗虫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来对蝗虫种群进行检测,从而为防止蝗灾的发生提供指导和参考,进而提高防治效率。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蝗害治理技术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龙 《昆虫知识》2011,48(4):804-810
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蝗虫发生与为害的态势,总结了现阶段我国蝗虫发生与为害的主要特点:即农田飞蝗暴发频繁而且严重,草原土蝗的发生时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侵入城市干扰市民生活,我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蝗虫过境迁移频繁,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分析了国内外蝗虫防治对策与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介绍了应急防治和可持续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粉红椋鸟是社群型动物,在迁徙、繁殖和觅食中都聚集成群。聚群觅食是依靠从隐蔽处惊吓出猎物而采用一种捕食方式,是对其主要食物蝗虫普遍具有保护色的适应。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蝗虫分布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2年对白洋淀蝗区的蝗虫种类、分布、优势种群及蝗区水文、植被、土壤、天敌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 ,白洋淀蝗区有蝗总科昆虫 3 0种 ,隶属 6总科、2 2属 ,分布于白洋淀淀内湖泊蝗区、淀边内涝蝗区和淀外河泛蝗区 ;明确以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 (Meyen)为主的 5个蝗虫优势种群及生活史 ,并根据不同蝗区类型 ,提出了蝗区治理区划、生态治理技术、应急化学防治等 3项防治技术和“两改一加强”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和GS的东亚飞蝗卵块空间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沿渤海蝗区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越冬卵块为研究对象,野外采用450 m和50 m规则栅格取样,包括卵量、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土壤pH和有机质等,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在GIS平台下,分析研究区域内影响蝗虫产卵选择的环境因子、蝗虫卵块的空间异质性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植被覆盖度、土壤含盐量和土壤含水量在有卵和无卵的环境中存在极显著的差异,飞蝗产卵时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和盐度范围分别为0~30%、10.1%~20.0%和0.09%~1.99%,且当小环境植被覆盖度>50%、土壤含水量>30%或含盐量>3%时,飞蝗不再选择产卵。蝗虫卵块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其空间自相关范围平均为390 m且呈斑块、聚集分布,蝗虫卵块变异函数曲线为球状模型。利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空间局部插值,得到研究区域卵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图,可较准确地描述飞蝗卵块在研究区域内的空间分布、形状、地理位置及相对位置。研究结果可为地面卵块抽样调查、实时跟踪蝗卵胚胎发育进程、确定蝗灾早期发生点、片防治区域及蝗灾早期遥感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昆虫知识》2009,(5):659-659
飞蝗是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很强的迁飞能力,其分布区比任何其他蝗虫都更广阔,几乎覆盖了东半球的整个温、热带地区。然而,基于生物学或形态学差异,飞蝗仅在中国就鉴定出了3个亚种,而在世界范围内则存在至少9个亚种———这跟其迁飞能力是相矛盾的,学术界对此也一直存留争议。张德兴教授的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组)运用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手段,从多个独立微卫星DNA位点对覆盖飞蝗中国分布区的25个样点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综合分析。他们发现,尽管飞蝗具有很强的迁飞扩散能力,中国的飞蝗确实分为北方种群、南方种群和西藏种群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但是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是,广布于中国中、东部的飞蝗并非东亚飞蝗,而是应隶属于亚洲飞蝗亚种。该研究成果一方面验证了飞蝗经典分类的一些结论,另一方面则指出对由Boris Petrovitch Uvarov(1889~1970)(被学界誉为“蝗虫之父”)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关于东亚飞蝗的有关权威观点进行修正的必要性。该研究团队还进一步分析飞蝗在中国形成和维持3个具有显著遗传差别的种群的原因,指出:历史生物地理学因素可能是导致形成这3个地理种群的关键原因,特别是更...  相似文献   

20.
中国散居型飞蝗地理种群数量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康乐  李鸿昌 《昆虫学报》1989,32(4):418-426
本文用模糊聚类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21个散居型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Phase Solitaria地理种群的形态测量数据进行了数值分析.这3种分析方法所得的结果是相似的.结果较好地说明了我国21个飞蝗地理种群的地理变异、种群相互关系及亚种的地位.初步确定了我国飞蝗三个亚种的自然地理分界线.陕北的地理种群与陕中、南和华北平原的地理种群非常接近,应认为是东亚飞蝗 L. m. manilensis(Meyen)的一个地理种群.发生基地的散居型飞蝗与一般发生区或扩散区的飞蝗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发生基地种群密度和生存条件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的结果.主成分分析说明,内蒙古西部的地理种群是介于亚洲飞蝗L. m. migratoria L.和东亚飞蝗L. m. manilensis(Meyen)之间的过渡性种群,但更接近新疆和甘肃的亚洲飞蝗.作者还将E/F、F/C和P/C 3个比值投入运算,这不仅输入了体形的信息,而且也起到给前翅长E、后足股节长F和头宽C加权的作用.作者认为,当在空间和时间上大量连续取样的情况下,飞蝗形态测量学的方法对于确定亚种的地位是比较困难的,这是因为该种固有的多变性和散居型飞蝗在水平和垂直分布上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但对于分析地理种群的相互关系方面则显示出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