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性措施对复合污染土壤重金属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采用田间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在复合污染土壤上石灰+Ca、Mg、P肥处理对重金属迁移、积累的影响及重金属的作物效应.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上采用石灰+Ca、Mg、P肥处理可减少重金属向作物籽实的迁移和积累,特别是Cd、Ph、As3元素;改性以后,水稻、小麦Cd吸收量比改性前降低了31.5—55%.4种作物对Ph的吸收量降低了23.4-57.8%,Cu、Zn吸收量略有降低.水稻As吸收量增加了56.8%,小麦、大豆As吸收量减少61.8-81.1%.重金属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Cd、Ph、Zn交换态百分含量不同程度地有所减少,而碳酸盐结合态有所增加,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2.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研究是污染生态学的科学前沿,对于农业环境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复合污染概念的由来及其内涵的发展、土壤-植物系统可能发生的复合污染类型及其研究进展、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所导致的生态效应及其定量表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提出了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也是复合污染的重要类型.指出了多种污染物交互行为、次生产物及其老化、分子毒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今后土壤-植物系统复合污染的研究重点.同时对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果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为土壤污染的预警防治与修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Cd、Pb、Cu、Zn、As5元素复合污染对农作物、苜蓿、树木吸收元素的影响,供试污染物浓度以接近国内外土壤环境标准值作为高剂量处理,结果表明,5种元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可提高作物对Cd、Pb、Zn吸收系数,籽实超出粮食卫生标准的超标率在低剂量处理时Cd为16.6 ̄42.85%,高剂量时达16.6 ̄71.42%。苜蓿茎叶中Cd、Pb含量超出饲料卫生标准,树叶中含量也有所增加,在中、酸性土壤上尤甚  相似文献   

4.
土壤—植物系统中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行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北京东郊污灌区重金属在作物—土壤中的迁移、分布、积累规律,证实本区蔬菜中汞含量比粮食作物约大3—15倍,比水果约大6—200倍。麦粒、糙米中的Cu、Hg、Cd、Pb、Ni的含量与土壤含量相关性不显著。架豆中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只有Zn,Pb达显著水平。白菜土有机质含量与重金属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而白菜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重金属含量相关性却不显著。说明除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总量外,有效态含量的多少,是影响本区作物吸收积累重金属的主要因素。 本区施污泥的土壤和生长的作物Cd/Zn大部小于1%、盆栽试验证明:施用本区污泥污水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比施污泥灌清水的影响大些,因此,施用含重金属污泥时,最好不要超过5000斤/亩。大田和室内模拟试验证明:重金属从土壤中迁移到植物,由植物带走输出的量极少,其中以带走输出的Hg、Cd,As相对较多,带走输出的Pb、Cr相对的少些。  相似文献   

6.
7.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废物废水的排放和矿山废弃地不断增加,加之各种化学物质在人类活动中的广泛使用,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以后,一方面直接影响作物生产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以后很难移动,使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变得十分困难。自然净化过程极其漫长,一般需要成千上万年的时间。采用客土法和淋溶法治理,不仅成本昂贵,需要特殊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人OJ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一些科学家开始探索在不破…  相似文献   

8.
淋洗脱盐对滩涂土壤孔隙水重金属垂直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淋洗实验,对滩涂土壤在不同脱盐阶段、不同深度的孔隙水重金属含量、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孔隙水pH 值以及土壤含水率等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脱盐过程中,同一盐分梯度孔隙水Cd 、Pb 和Cr 含量从0-10cm 到35-50cm土层都呈现由小到大的垂直分布变化,而从35-50cm 到50-65cm 土层孔隙水Cd 、Pb 和Cr 含量无明显变化;对于不同脱盐阶段土柱,孔隙水Cd 含量分布变化不明显,Pb 含量从高盐分到低盐分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处理孔隙水Cr 的平均含量在电导率由7000 μs ·cm-1 到5000 μs ·cm-1 时明显减小,而在5000 μs ·cm-1 以后,含量变化不明显.这一研究结果为治理滩涂土壤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超富集植物的定义、特性及研究历史和现状,介绍了国内外应用超富集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实例,指出了超富集植物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和扩散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如何消除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物已成为国际性难题。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即利用植物对重金属化合物的吸收、富集和转化能力去除土壤和水体中残存的重金属污染物。文章简要介绍了重金属污染物与植物修复的关系和植物修复的生理机制,重点总结了重金属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有机汞裂解酶基因merB、汞离子还原酶基因merA和金属硫蛋白基因MT等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植物修复上的应用,展望了植物修复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并针对汞污染提出了一套修复方案。  相似文献   

11.
某冶炼厂周围8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作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研究了沈阳冶炼厂的8种植物对重金属(Pb、Zn、Cu和Cd)的吸收与富集作用以及可能的耐性机制.结果表明,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因植物种类、部位及重金属种类而不同.茼麻(Abutilon theophrasti)对Pb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小白酒花(Conyza canadensis)、三裂叶豚草(Ambrosia trifida)、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茼麻、龙葵(Solanum nigrum)、绿珠藜(Chenopodium acuminatum)和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对Zn的吸收和富集效果较好,绿珠藜和茼麻对Cu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龙葵、绿珠藜、茼麻、酸模叶蓼和小白酒花对Cd的吸收和富集能力较强.这些植物向地上部转移某些重金属的能力很强,转移系数大于1,可用于植物提取方式的污染土壤修复.其他转移系数小于1的植物,适合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到重金属工业废水的排放及人类日常活动的影响,我国大面积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急剧增高。不同重金属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类健康带来隐患。因此,减少重金属在动物体肠道中的积累是降低重金属危害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显示,一些益生菌能够在体内外环境中有效地结合重金属,但人们对益生菌结合重金属的能力,及其对重金属的肠道修复机理了解较少。本文针对目前镉、铅、铬等重金属对环境与动物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现状,分析了各类重金属的污染来源,概括了益生菌在环境与动物体肠道中对各种重金属的修复情况及作用机理,重点考察了益生菌在动物体肠道环境中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同时对未来利用益生菌制剂直接减少人体肠道内重金属积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黄河水系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2004年采集了黄河干流及西纳川等支流的水系沉积物,测定了沉积物样品中Cu、Zn、Pb、Cd、Cr、As和Hg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并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研究了各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次生相原生相分布比值法(RSP)分别对黄河流域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特征总体符合全球页岩重金属元素丰度的基本趋势,但在部分人为污染较重的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地理差异;从浓度水平衡量,重金属的污染较轻;黄河水系沉积物中Cu、Zn、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B4)形式存在,具有较好的环境稳定性,而Pb、Hg和Cd以活性较大的弱吸附态存在,可能具有相对较大的环境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显示,Pb、Cd和Hg具有相对较高的生态风险指数,尤其是Pb的潜在风险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根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法,以小麦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水培条件下重金属复合污染对其根生长及活力的影响;借助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分析了Cu、Zn、Cd和Pb4种重金属对根活力的毒性、两两重金属问的联合作用以及各重金属的边际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重金属对根活力的影响顺序为Pb>Cu>Cd>Zn;Cu与Cd、Cu与Zn、Zn与Cd以及Cd与Pb元素间的互作效应显著;在0-20mg.L^-1浓度范围内,Cu和zn两元素在最小浓度时的边际效应值最大,Cd和Pb两元素的边际效应最大值却出现在最高浓度处.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及内生细菌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和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已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环境与健康。由于受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分布广泛,迫切需要开发经济的清除环境重金属的技术。植物修复是通过绿色植物降解或移除环境污染物,有望成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原位修复技术。植物内生菌是指定殖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细菌,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耐重金属的内生菌在多种超富集植物中存在。在植物修复过程中,野生型内生菌或基因工程内生菌的抗性系统能降低重金属植物毒性,促进其迁移金属。耐重金属内生菌还可以通过固氮、溶解矿物元素及产生类植物激素、铁载体和ACC脱氨酶等产物促进植物的生长。主要综述目前植物-内生菌相互作用及其潜在的促进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对土壤中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的生态毒性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7  
测定了4种土壤(红壤、草甸棕壤、暗棕壤和栗钙土)条件下,Cu,Zn,Pb和Cd单一污染对小麦种子发芽与根伸长抑制主及其复合污染效应(暗棕壤条件下)。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重金属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均明显大于对种子发芽抑制率,植物根对金属污染的生态毒性比种子发芽敏感,土壤有机质和土壤N含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显著负相关(R^2OR=0.91,R^2K-N=0.92),土壤PH和阳离子交换量与Cu,Zn,Pb和Cd污染对小麦根伸长抑制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2PH=0.62,R^2CEC=0.60),在单一污染对小麦根伸长为刺激作用浓度(较低浓度)或为抑制作用浓度下(较高浓度),复合污染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迁安市农田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迁安市农田土壤耕层(0~20 cm)8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田中8种重金属含量均值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二级标准,属于中等变异.Cu、Zn、Ni、Cr和As含量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指数模型,空间相关程度强;Hg和Cd含量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空间相关程度中等;Pb含量具有纯块金效应,空间相关程度弱.在整个研究尺度上,Pb含量具有恒定的变异,其余7种重金属含量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空间变异性起主要作用,空间相关距离为11~20 km.用普通Kriging方法对Cu、Zn、Ni、Cr、Hg、As和Cd含量空间局部插值表明,北部山地重金属含量较高,而中部盆地重金属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The impact of heavy metal exposure on human health has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nd the impact of heavy metal exposure on liver function has also been confirmed, however,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impact of single or two heavy metal exposures, and most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focus on heavy metal pollution areas. In this study, rural residents in non-heavy metal-contaminated areas in Northwest China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o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s of co-exposure to multiple heavy metals on the liver, which can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nd support for related research.ObjectivesThis study used a Bayesian nuclear machine model (BKMR) to evalu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heavy metal mixtures and indicators of liver function in a population in rural Northwest China.ResultsExposure to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metal mixtur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bilirubin, direct bilirubin,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with Pb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indicators of liver function. We also observed a possible interaction of Cd with other heavy metals in the effect of heavy metal mixtures on DB levels.ConclusionsConcurrent exposure to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 mixtures (Cr, Co, Cd, and Pb) in rural China was associated with indicators representing poor liver function, of which the effect of lead on liver function should be focused. More 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animal experiments need to be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is relationship and possibl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