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正> 红铃虫的第一代幼虫主要为害棉花的蕾和花。当食料不足时,幼虫被迫取食过小的花蕾致使花蕾脱落。一般情况下红铃虫为害的花蕾不会隘落,并能开花,但被害的虫花当时的脱落率明显地高于相对应的同节位的健花。1982—1983年考察,虫花与健花成铃数比较如表1。 但是在棉花生长过程中,由于棉株自身的营养分配而形成大量的自然生理脱落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2.
<正> 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使棉花造成蕾、花、铃脱落,纤维霉烂,严重的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江西棉区常年损失一、二成,大发生年则要损失二、三成以上,为常年重点防治对象。为此,准确搞好预测预报,是提高防治质量的重要前提。但  相似文献   

3.
对于棉花早期蕾损失的补偿作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盛承发 《生态学报》1988,8(2):97-103
1981—1984年在河北省饶阳县三种肥力水平地块上,以4个陆地棉Gossyium hirsutum L.品种为材料,进行了11次人工模拟第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Hübner)对棉蕾的为害试验,旨在确定受害株在繁殖器官水平上的补偿途径。每两天记录一次每处理各10株棉花各节位的发育状况。数据表明,每株去除8个左右的早期蕾的影响是:1)始花日推迟9.32天但不引起皮棉减产;2)有效花期缩短5.95天,这对产量有不利影响;3)现蕾总数(包括去除数)增加15.31%,合每株7.07个,这奠定了补偿的基础;4)开花速度加快17.21%,致使每株总花数比对照多0.43朵;5)幼铃脱落率降低9.85%;6)成铃数增加15.28%,合每株2.34个;7)果枝数、每铃籽棉重以及皮棉百分率都无显著变化。由此可以清楚看出,这些受害株能够基本上弥补损失的蕾数,同时开花速度显著加快,使得总花数略有增加,幼铃脱落率显著降低,结果成铃数显著增多。这些正作用的总效应远超出缩短有效花期造成的负作用。因此,遭受一定程度早期蕾损失的植株在一般情况下都能增产。这一认识动摇了华北棉区控制棉铃虫的通常对策,该对策把防治重点放在第二代上。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根据湖北省江汉棉区棉花铃期红铃虫发生为害的现状,通过田间取样,室内测定,统计分析,探讨了棉花铃期红铃虫为害损失程度估计的方法,提出了进行损失估计的经验公式,为制定经济允许为害水平和防治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一、红铃虫第二代发生量和棉花受害程度的关系 江汉棉区红铃虫第二代发生于棉花大量坐伏桃的立秋前后,产卵主要集中于日龄二、  相似文献   

5.
陈法军  戈峰  刘向辉 《生态学报》2003,23(4):744-750
1994、1995连续两年在华北棉区第3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通过一系列人工摘蕾模拟为害和人工接虫为害试验,研究了棉花对蕾铃期繁殖器官损失的补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蕾、铃被害会诱导棉株产生补偿效应,即提高结铃数,增加生物产量。但棉花的补偿效应是有限的,蕾铃期单株被害蕾超过12个,被害铃超过4个,或被害超过2蕾2铃,都会导致皮棉显著减产。通过数学模型分析,1994年,单株被害0-11.80个蕾或0—2.26个铃都不会造成减产;1995年.单株损失0—10.58个蕾或0—3.8个铃,同样不会降低棉花产量。模型中各决策变量的边际产量表明,棉花蕾铃期铃的损失对皮棉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氮肥对棉田主要害虫种群密度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年的田间研究,分析了3种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主要害虫棉玲虫、棉蚜种群动态、棉花蕾铃脱落及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的棉田棉铃虫和棉蚜数量比对照田要高,但它们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不同年份对棉铃虫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但对棉蚜种群没有显著影响。蕾花期施肥可减轻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花蕾脱落和自然脱落,增加有效铃数和产量,但增加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棉红铃虫田间产卵规律的研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深甫 《昆虫学报》1959,(6):515-522
红铃虫是一种为害棉花的大害虫,不但减少棉花产量,而且降低品质。黄河流域棉区因红铃虫为害损失棉花10%左右,长江流域棉区损失20—30%。因此,消灭红铃虫的为害,实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红铃虫必须采取越冬期和田间的综合防治措施。过去指导田间药剂活期防治,主要依靠观察老熟幼虫的化蛹羽化和调查青铃的羽化孔,预测各代成虫羽化初期、盛期,以便发动群众进行田间喷药。但是  相似文献   

8.
棉花蕾花铃生物量、氮累积特征及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晓萍  沙奕卓  郭文琦  周治国 《生态学报》2008,28(12):6204-6211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于河南安阳(黄河流域黄淮棉区)和江苏南京(长江流域下游棉区)设置了棉花氮素水平试验,对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棉花蕾花铃的生物量、氮素累积及氮浓度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依据Justes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确定方法,研究棉花蕾花铃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结果表明:棉花蕾花铃的生物量增长和氮吸收累积均受氮素水平的影响,其动态变化符合S型曲线,氮累积的快速起始时间较生物量早1~5d;氮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产量形成,蕾花铃等器官存在氮奢侈消费现象;氮浓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随生育进程的推移而降低,其生物量累积量与氮浓度间符合幂函数关系,两试点蕾花铃氮稀释曲线模型形式相同,但模型参数a不同,不同生态区存在独立的临界氮稀释曲线模型。由于临界稀释模型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作为定量诊断蕾花铃氮营养动态变化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 本省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发生少,为害经;二代明显上升,为害加重;三代虫量显著激增,严重为害中、上部青铃。如不及时防治,青铃被害率可在90%以上,棉产量损失为20%左右。因此查清红铃虫第三代虫源,搞好测报,及时指导田间药剂防治很有必要。现将1977—1982年在肖山棉区进行系统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试验方法和过程 选有代表性的棉田定300—500株棉花,调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棉铃虫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闫宏娟  李典谟 《昆虫知识》1999,36(3):174-177
1导言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是棉花蕾、铃期重要的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造成大量落蕾、烂铃,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1]。我国各棉区均遭受棉铃虫为害。在河北省棉区,棉铃虫是棉花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其发生量大,为害严重,近些年来使棉花产量遭受严重损失。为了对棉铃虫种群消长动态和时空分布规律加强了解,为各级领导和广大棉农提供有用的虫情信息,河北省植保总站和各省各区域植保站几十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大量的棉铃虫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中期、短期等…  相似文献   

11.
我省棉区第一、二代红铃虫为害损失较轻,第三代虫口激增,为害显著加重。近年来棉花往往迟发,以秋桃为主,后期红铃虫为害更为严重。如能应用栽培技术措施促使棉花早发,带桃入伏,伏桃为主,争取早秋桃,即能达到桃多、桃重、虫害轻、品质好,增产增收的目的。本试验以探求棉花早发早熟的栽培技术措施,而达到减轻后期红铃虫为害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棉花等植物对乙烯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棉花等作物、蔬菜及一些园林植物等22种进行了乙烯熏气处理试验。乙烯使植物的蕾、花、幼果、叶片等发生不正常的器官脱落现象,危害农作物的产量及影响工厂绿化的效果。棉花的蕾及幼铃对乙烯比较敏感,脱落率随乙烯浓度的增大及熏气时间的延长而增长,日令16天以上的棉铃对乙烯抗性强。叶片的抗性因叶令而异,幼嫩未伸展的叶片及趋向衰老的叶片对乙烯比较敏感,充分伸展的功能性叶片对乙烯抗性较强。乙烯易引起植物的形态异常,这一现象是现场诊断乙烯污染的有价值的指标。如棉花受乙烯侵袭后在蕾铃脱落之前先发生叶片下垂及花蕾苞片张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在华北棉区棉花蕾铃期阶段,连续5a的田间蕾铃脱落原因的观察,明确了在第三代棉铃虫的中常发生年份,影响蕾铃期蕾铃脱落的主要因素是棉株本身的自然脱落其脱落率占总脱落的90%以上,而因第三代棉铃虫为害造成的脱落率在5%以上。根据田间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3龄幼虫虫量与为害力的关系研究,结合多年第三代棉铃虫田间生命表,文中提出了三代棉铃虫的经济阈值为百株累计卵量  相似文献   

14.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86,(3):272-282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15.
南疆棉区棉花品种的特性演变与育种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疆棉区经过5次大的品种更换,高产品种的选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育成的品种比早期育成的品种产量以每年12.1kg/hm2的速度增长,品种改良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9%。衣分、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的总的演变趋势是增加的,农艺性状方面株高降底,株宽增加,自育品种的现蕾量较低,脱落率较高,南疆棉花品种的综合品质变化不大,特别是棉花生产品质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南疆棉花品种在单株结铃数、衣分、增加现蕾数、降低花蕾脱落、株宽、果枝始节、高光合速率品种的选育以及纤维比强度等方面具备较大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16.
晋中专区基本肃清棉花红铃虫的成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战胜并消灭自然灾害的现实例证之一。此项工作是在1955年开始的,当时以汾阳县为重点,建立了彻底防治红铃虫示范区,全面推广种籽燻蒸、仓库喷药、帘架晒花等项防治措施。全县的500余万斤种籽普遍经过燻蒸以后,对减低红铃虫为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不能彻底消灭为害,据1956年汾阳棉花试?站调查,青铃被害率虽大大降低,但仍有5.75%被害。  相似文献   

17.
红铃虫在南方棉区为害棉花相当严重,除去脱落蕾铃外,僵黄花率为10—30%,我们针对这个严重问题,进行了红铃虫生活史的观察研究与防治方法试验,写出初步结果,提供防治参考。 1.红铃虫在华中武昌棉区一年有三代。第一代羽化在5至6月,7月中旬为第二代;8月下旬为第三代;第一代的蛹和幼虫所需时期均较第二、三代长。 2.成虫白天不活动,夜晚7时以后无风天气活跃最盛,产卵以在青铃上及花萼上为最多。孵化后三十多分钟即钻入棉桃内为害,4天即侵入棉籽内取食,10天棉瓤纤维呈僵黄状,半月后幼虫即可老熟(第三代的)。 3.田间防治红铃虫以10%滴滴涕硫磺粉喷三次效果显著,在后期棉虫严重地区可结合防治叶跳虫卷叶虫等同时进行。 4.籽花内的幼虫在群众家里及晒花时逃出84%,因此指导群众将籽花堆上加覆盖物,再结合帘架晒花是消减过冬红铃虫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4.防治仓库越冬红铃虫以50%可混性滴滴涕1:30倍水溶液杀虫效果最佳。30天内死亡率达91%.6.5%可混性666(1:20)死亡率为63%。但是1:100倍的水溶液杀卵效率高到99.4%。稀释万分之一的E605为97.7%。50%可混性滴滴涕1:100杀卵率为64.2%,砒酸铃最差为16.2%。 6.越冬幼虫被寄生的平均有39.1%,发现天敌有二种,其中绝大多数是榖痒螨(Pediculoides ventricosus  相似文献   

18.
冯成玉  李昌华 《昆虫知识》1991,28(4):215-217
通过1987~1988年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危害损失测定,表明棉花蕾花期的二代螟害对棉花产量与产值无明显影响。具体表现在螟害株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及棉花品级等均无明显下降。二代螟害所造成的断株虽比对照健株单株皮棉下降12.24%,但断株的紧邻棉株具有与断株产量下降数相近的增铃补偿作用。由此根据当地历年棉田二代玉米螟发生情况及目前药剂防治费用等,在提出棉田二代玉米螟防治指标为蛀茎率42.13%的同时,提出正常年份对棉田二代玉米螟可不予防治或在早发棉田内实行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盲蝽是江汉平原棉区的十大棉花害虫之一。一般发生年,棉苗受害株卒在4.5—11.2%,大发生年,受害株率高达40%。我们几年来对盲蝽为害与棉蕾脱落关系作了些调查,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承发  杨辅安 《生态学报》1999,19(5):720-723
就华北棉区棉田棉铃虫经济阈值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作者分析指出:1)用幼虫部分龄期的为害量取代全部龄期的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估计;2)用一个世代为害期前半段中半段的单虫为害量取代整个世纪的单虫为害量,导致经济阈值的过高或过低估计;3)将以蕾为主的蕾铃被害量等同于成铃减少量,导致算出的经济阈值成倍下降;4)在确定产量损失与为害量关系的试验时,当某一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不能断言这一为害量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