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形态特征,泽当居群与西藏沙蜥、红尾沙蜥有显著区别,为沙蜥属一新种:泽当沙蜥Phrynocephalus zetangensis sp.nov.Wang,Zeng et Wu鉴别特征为鼻鳞1枚;鼻间鳞4-5枚;背鳞数少于腹鳞数;雄性尾末端黑色,雌性灰白色。  相似文献   

2.
三种沙蜥核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报道了白条沙蜥Phrynocephalus albolineatus,东疆沙蜥P.grumgrizimaloi及西藏沙蜥P.theobaldi的核型,西藏沙蜥2n=22I+26m,NF=48,其余二者2n=22I+24m,NF=46。与同属已知其它的核型进行了比较。沙蜥属中至少存在2b=46和2n=48两种核型类群,二者可能与“沙蜥属物种形成的两个起源中心”的假说相关。讨论了沙蜥属中的核型演化  相似文献   

3.
珀蝽属中国种类记述(半翅目:蝽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为珀蝽属中国种类的一次修订,共记述5个种和1个亚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邻珀蝽、黄珀蝽)和1个新亚种(庐山珀蝽云南亚种)。并对与中国区系有关的P.splendens Distant和P.viridicollis模式标本作了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中国西藏自治区的新蝎蛉属 Neopanorpa Weele昆虫3新种:西藏新蝎岭 Neopanorpatibetensis Hua et Chou, sp. nov.(正模,西藏通麦, 2050 m),胡氏新蝎蛉 Neopanorpa hushengchangiHua et Chou, sp. nov.(正模,西藏樟木口岸),以及李氏新蝎蛉 Neopanorpa lifashengi hua et Chou,sp. nov.(正模:,西藏易贡, 2300 m)。简述了西藏长翅目的分类历史和现状,证实过去记载所谓的三种西藏蝎蛉(模式产地均为马边),即Panorpa guttata Navas,P.davidi Navas,和P.stigmalis Navas,实际上均为四川省种类。新种模式标本分别保存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和中国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Pseudoschwagerina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P.bedei和P.parabeedei的123个标本的薄片和照片,对这5个种及其所含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度量,并采用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种、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对比。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P.uddenirusiensis和P.vulgarisashensis,P.vulgarisaktjubensis以及P.fusiformiscrasa,P.fusiformisplicata等亚种定义中的主要形态特征实际上仅仅反映了P.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种内的个体变异,P.bedeiuralensis和P.parabedei与P.bedei的形态特征在统计上非常相似。建议废除P.uddeni,P.vulgaris,P.fusiformis和P.bedei种内的亚种名称,并将P.parabedei视为P.bedei的晚出同义名。  相似文献   

6.
六种云杉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6种(含1变种)云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树种均为我国特有种,其中4种在本文中首次报道。分析材料全部取自各树种中心产区的原始林内。其核型公式:鳞皮云杉(P.retroflexa)K(2n)=24=22m+2sm;云极(P.asperata)K(2n)=24=20m+4sm;青插(P.wilsonii)K(2n)=24=20m+4sm+1B;紫果云极(P.purpurea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Pseudoschwagerina uddeni,P.vulgaris,P.beedei和P.parabeedei的123个标本的薄片和照片,对这5个种及其所含亚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度量,并采用多多元判别分析方法对各种、亚种和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对比。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的结果表明,P.uddeni russiensis和P.vulgaris ashensis,P.vulgaris ak  相似文献   

8.
中国拟毛蚁属分类研究(膜翅目:蚁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已记载拟毛蚁属Pseudolasius Emery昆虫8种1亚种,其中2个根据雌蚁描述的种P.hmmeli Stitz和P。.sauteri Forel的地位有待确认,亚种P.binghami taivanae Forel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9.
藏酋猴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基于外部形态,毛色,头骨特征和地理分布对藏酋猴进行了分类整理,认为藏酋猴在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已达到了亚种水平,可分为4个亚种(包括两新亚种):M.thibetanathibetna,M.thibetanapullus.M.thibetanahuangshanensissubsp.nov.和M.thibetanaguizhouensissubsp.nov。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水稻(OryzasativaL.)不同正反交组合的PSⅡ电子传递活性、D1蛋白量、叶绿素a荧光、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RuBPCase/Oase活性,并对RuBPCase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光抑制条件下粳(japonica)亚种中D1蛋白净降解少,PSⅡ电子传递活性和光化学效率高,表现耐光抑制,而籼(indica)亚种则相反,籼、粳正反交F1的上述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进一步观察它们的CO2交换特点,所有基因型水稻PR保持稳定、PN降低,因而PR/PN增加。与耐光抑制的粳亚种相比,对光抑制敏感的籼亚种中PN降低较多、PR/PN增加较多。正反交F1杂种的PR/PN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CO2交换的关键酶RuBPCase/Oase活性和RuBPCase动力学参数没有变化且在基因型间无差异。相关分析表明,D1蛋白量与Fv/Fm、PR/PN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1和-0.9768。看来,质基因编码的D1蛋白是籼粳杂种稻光抑制特性及其生理遗传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1.
1林芝蔓龙胆新种图1:1~4CrawfurdianyingchiensisK.YaoetW.L.Cheng,sp.nov.TYPE:Xizang(Tibet西藏),Nyingchi(林芝),inconiferousforest,alt.2870m,1...  相似文献   

12.
中国苔草属菱形果组新资料(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高氏苔草新种图1:1~5CarexkaoiTangetWanginherb.sp.nov.TYPE:Guangdong(广东),Ruyuan(乳源),atthemarginsofforests,19330513,X.P.Gao(高锡朋)5256...  相似文献   

13.
西藏山梗菜新种图1LobeliatibeticaW.L.Zheng,sp.nov.TYPE:Xizang(Tibet西藏),Mailing(米林),alt.3200m,inpratisudis,19920902,W.L.Zheng(郑维烈)047...  相似文献   

14.
猪尾鼠的分类,分布与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猪尾鼠(Typhlompscinereus)的亚种分化、分布和亚种间的相互关系作了研究。它被划分为5个亚种.其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上游一带的猪尾鼠为一新亚种(大娄山亚种,T.c.daloushanensis),以脑颅较隆突、眶间较窄、鼻骨后缘止于颌额缝之前为其特征;广西珠江以南的猪尾鼠为另一新亚种(广西亚种,T.c.guangxiensis),以腹面污黄色,脑颅高隆而宽阔为其特征。通过对22个可数性状和测量性状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亚种可分为两组,其中,越南北部的沙巴亚种和广西南部的广西亚种为一组,性状相对特化;长江流域的大娄山亚种、云南的景东亚种和华东地区的指名亚种为另一组,性状相对原始。后一亚种组小,大娄山亚种和景东亚种有较多的相似性,关系比较密切,指名亚种保有较多的原始特征。猪尾鼠起源于更新世早期,起源地可能是华南大陆。现今的猪尾鼠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分布几乎是连续的,向北可分布到秦岭南坡和甘肃南部,向酉到滇中哀牢山。江河的阻隔和地带性环境气候的差异和变化可能是导致猪尾鼠亚种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九种沙蜥的核型——兼论中国沙蜥属核型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沙蜥属9种21个不同居群的核型及银分带核型。荒漠沙蜥、草原沙蜥和斑点沙蜥2n=46=22I+24m,NF=46。叶城沙蜥2n=46=2sI+20I+24m,NF=46。南疆沙蜥、泽当沙蜥、青海沙蜥和红原沙蜥2n=48=24I+24m,NF=48。青海沙蜥具有异型性染色体。大耳沙蜥2n=48=2V+8sV+12sI+26m,NF=58。9种中,NOR均位于微小染色体对上。与本属已知核型比较,确认我国沙蜥属核型均来自共同的核型祖先,可分为3个核型类群:(1)2n=46,11对大染色体类群;(2)2n=48,12对大染色体类群;(3)大耳沙蜥。前两个类群核型与生态地理分布紧密相关。讨论了我国沙蜥属物种核型演化趋势,并结合地史资料探讨了本属核型演化与第三纪以来古地史变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欧洲及地中海地区燕麦草复合体27个居群的等位酸电泳调查表明,燕麦草复合体维持比较高的等位酶多样性(He=0.447,A=3.29),亚种间遗传分化较小(G(ST)=0.053);在四个亚种内,也维持着比较高的多样性(He:0.325—0.533),各亚种内的基因多样度主要存在于居群之内,居群间分化较小.四倍体的基因多样性高于二倍体的.燕麦草复合体内居群间基因流较高,表明燕麦草繁育方式主要为风媒远交.对Nei氏标准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结果表明,四倍体是从二倍体有鳞茎的ssP.baeticum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7.
西南地区社鼠的亚种分化兼二新亚种描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整理了我国西南及其邻近地区的社鼠标本,发现原指名亚种分布区内的四川雅江八角楼一带的标本,因体背暗黄褐色显著,尾无白色尖端等特征有别于社鼠指名亚种和其他亚种,且其颧板宽与指名亚种Niviventer confucianus confucianus之间的差异系数(C.D.)达1.49,达到亚种水平;而云南德钦的社鼠,因其体背毛黄灰褐色显著,听泡较小,平均约4.9mm等特征与指名亚种及其他亚种差异明  相似文献   

18.
用淀粉凝胶电泳法对我国汉族9个人群的红细胞酸性磷酸酶(AcP1)、酯酶D(EsD)、及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6-PGD)的遗传多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呼和浩特、哈尔滨、西安、郑州、成都、贵阳、漳州、梅州等9市汉族人群的AcPB1基因频率依次为0.7929、0.8167、0.7938、0.8131、0.8088、0.8005、0.7896、0.7794和0.7675;EsD1基因频率依次为0.6473、0.6148、0.6443、0.6439、0.6475、0.6305、0.6287、0.5907和0.5825;6-PGOA基因频率依次为0.8881、0.9143、0.9330、0.9318、0.8756、0.9212、0.9188、0.9461和0.9375。EsD1基因频率在中国南、北方人群间有差异,北方人群的EsD1频率高于南方人群,随着北纬纬度由高向低,汉族人群EsD1频率也随着从北向南降低。在中国汉族人群中,EsD基因及6-PGD基因分化比较显著,而AcP基因分化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水稻不同正反交组合的PSⅡ电子传递活性、D1蛋白量、叶绿素a荧光、净光合速率(PN)、光呼吸速率(PR)、RuBPCase/Oase活性,并对RuBPCase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光抑制条件下粳亚种中D1蛋白净降解少,PSⅡ电子传递活性和光化学效率高,表现耐光抑制,而籼亚种则相反,籼、粳正反交F1的上述指标介于双亲值之间且偏向其母本。进一步观察它们的CO2交换特点,所有基因型水稻PR保  相似文献   

20.
广西兴安早石炭世晚期三叶虫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产于广西兴安早石炭世晚期大塘阶双切尾虫亚科的1新亚属-Paladinsubgen.nov.及其3新种:P.(S.)guibeiensissp.now..P.(S.)xinganensis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