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992 0995 1019 1029 1033 1035 微生物遗传学()69()~()7理1()747 0750 0757 079土0800 0801 0853 0897 0899 0900 090209():;09()8 09_Ll 0916 0918产一09270929 0930 0932一03理4 0946 09470950 0958 0961 0962 0963 0968 0970097土0性)了2 0975 097乏;一0983 09851 039 发酵0740 0785 0788 0816 0819 0837~0893 0931 0948 0959 0960 0964~0967 0973 0975 0976 0992 0994 09991 000 1002~1007 1009~1017一103一1022 1027~103芝1032固氮作用 生物化学工程 0743 0744 0746 0767 0799 0810 0811 08170公180召3台0841 0843 0851 0868 0872 0…  相似文献   

2.
用RAPD技术对蓖麻蚕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分析了5个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所采用的40个随机引物中,有27个引物扩增谱带清晰且重复性较好,扩增总片段数达243个,单个引物的扩增片段数在4~17之间,平均为9条,片段大小在033~30kb之间。不同蓖麻蚕品种间的遗传距离(D)在00683~01603之间,根据D值,由UPGMA聚类分析软件绘制了它们的聚类分子树。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遗传学1 43理~1485 1526 1540]547 16611 678 1684 1690 1703~1712 17161722~1725 1728]740~17471 749 1752 1761 1763 1767 1770 17711781 1782 1785 1786 1788 1789 17911796 1798 1799 1802 1809 1817 18理01872淋巴因子和干扰素1 434 1797~1802疫苗1 435 1488 1490 1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遗传学1040一1081 1095 11161工201 182 1211 1212 1241 1242 12431247 1248 1250~1258一12621265 1268 1270~1282 12841287 1289 1290~1295 12981304 1306 1307 13121314 13151318 1319 1321~133D 13351338 1345 1347 1361 1367 13681380淋巴因子和干扰素11651246107理1305~1308 136理疫苗1080 1283~1293 1361131713371370发酵 其他药剂1044 1046 1047 1055 1057 106710681069 1074 1076 1077 1088 1099 11011 102 1103 1107~1110 11互1 11631 170 1291 1292 1309~工33工又36注13921076 1132 1137 1167 1180tw王2311233 1235 1266 1…  相似文献   

5.
在 2 0℃、2 5℃、2 8℃、30℃、32℃、35℃及 75 %rh下 ,采用绿豆作饲料 ,研究比较重庆绿豆象及西昌绿豆象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温度对两地绿豆象发育历期、存活率及繁殖力影响显著 (ANOVA ,P <0 0 5 )。t测验表明两地理种的整个未成熟期在 2 5℃、32℃下差异显著 (P <0 0 5 )。在 30℃、75 %rh条件下 ,研究绿豆、饭豆、蚕豆、爬山豆及大豆对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食物对产卵量的影响显著 (P <0 0 5 ) ,同一食物两地理种群产卵量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本研究还测定了新羽化成虫体重及危害豆类后造成的羽化孔内径。由于地理隔离和豆类栽培制度的不同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绿豆象两地理种群生长发育、繁殖及危害特性上已明显达到分化程度 ,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地理种群。  相似文献   

6.
54 9 1 6 52]6 7 4 1 6 7 8 1 7 08 微生钧遗传学1 39理一1 4481‘452 1466 1495 15141582 1601]602 1608 1609 1611 16131623 1625飞626 1628 1629 1631 1632}6 35~1638 1640~1655 16571 6531659 1661 1662]663 1666 16671669!672 1674 1677 1678 1679 1683 1 687 1689~1697 1700 17011702 1709之710_泛712 1715 1717 17181719 1723了725 1733 1738t 662 抗生素1 671 1685 激素和活性多肤1672 1673 1674 1714淋巴因子和千扰素1通361 440 1675~1679疫苗发酵l理6 4 1467 1650~1661l一l;‘子1484【506下535 t556~158915日}1594 1595 1596 1599…  相似文献   

7.
华北石质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碳、氮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恢复是华北石质山区生态环境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北京九龙山灌木林、侧柏林、油松林为对象,探讨不同植被恢复类型下土壤碳、氮特征及其耦合关系,为该区域植被恢复树种配置和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灌木林0~30 cm各土层SOC含量均显著高于侧柏林和油松林,而两种针叶林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木林各土层TN含量最高,油松林最低,差异性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变小;侧柏林各土层C/N均最小,在0~10和20~30 cm土层中与灌木林和油松林差异显著。(2)三种类型森林土壤SOC与TN均存在表层富集现象,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但降低趋势随土层增加逐渐平缓;土壤C/N在不同土层中变化不显著,灌木林、侧柏林与油松林0~30 cm土层C/N波动范围分别为18.40~21.97、11.70~12.52和18.08~20.69。(3)土壤SOC和TN与大部分土壤理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其中与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p H值呈显著正相关(P0.05)。(4)灌木林作为华北石质山区重要植被恢复类型之一,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方面表现出一定优势,可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有针对性的运用,发挥其重要固碳增汇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猪肝通过0.74M PCA抽提和Bio-Gel P-100层析分离提纯了组蛋白H1~0。氨基酸分析和溴化氰裂解证明H1~0的氨基酸组成和H1有明显差别:(1)H1~0含有H1所没有的组氨酸和蛋氨酸残基;(2)H1~0的丙氨酸残基含量比H1低得多;(3)H1~0含有较多的酪氨酸和苯丙氨酸残基。H1~0和H1的萤光激发峰波长和发射峰波长均分别在278nm和304nm,但H1~0两峰的发射强度较高。H1~0和H1的圆二色谱,SDS诱导H1α螺旋含量的增加比H1~0明显;pH由2.4变到7.2或10.5时,都诱导有序结构的增加,但到pH10.5时,H1变化较大。对H1~0和H1的差别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基于10年耕作措施的定位试验,利用湿筛法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并利用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评价了不同处理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处理的水稳性团聚体在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趋势,随着土层的加深,各处理水稳定团聚体的分布呈粒径逐渐减小、分布范围逐渐扩大趋势,0~10cm土层的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于2~5mm粒径范围,10~20cm土层水稳性团聚体多集中在0.5~5mm粒径范围,以0.5~1mm最多,而20~30mm,则广泛分布在0.25~5mm粒径范围。通过MWD和GMD值可以看出,免耕、耙耕和旋耕措施更能有效地保护表层(0~10cm)土壤水稳定团聚体的稳定性,常规耕作和深松处理则显著降低了20~30cm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且显著影响了土壤表层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性。作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0~10cm表层,秸秆作用在土壤表层显著影响了水稳定大团聚体的数量及其稳定性(P<0.001),多元回归分析说明其与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且同时也受到来自耕作和秸秆交互效应的影响(P<0.01);但在10~20cm土层,影响其数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耕作措施及耕作和秸秆的交互效应(P<0.001);而在20~30cm,耕作措施、秸秆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共同对水稳性大团聚体数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主要作用力来自耕作措施(P<0.001)和两者的交互效应(P<0.001)。免耕秸秆还田措施能显著提高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比例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微生物遗传学2066~2118 2158 2161 2168 21712 1 72 2176 2221 2228 2272 2274 22772283 2288~2291 2299 2302 23032307~2312 2318 2319 2321~2329 2331~2349 2351 2380 239124242寸27 2433 2445 2446 2454 2455 发酵2 1 17 2118 2155 2156 2160 2164 21732 175 2180 2182 2183 2184 2199 22002204 2211 2216~2265 2300 23012316 2363 2364 2366 2395 2397 23982402 2406~2413 2415 2417 24192420 2421 2423·2425 2426 2431 2434淋巴因子和干扰素tw 24392441~2458 24602理43~2446 24通9ro 2474 生物化学工程2095 2116 2143 2152 2191 2198 …  相似文献   

11.
半干旱区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赤峰市敖汉旗为研究对象,收集0~20、20~40、40~60、60~80、80~100 cm深度土壤样品,采用半变异函数及克里格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0~100 cm土壤深度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23~20.71g·kg-1,主要富集在0~40 cm深度的土壤中(47.80%)。呈现出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的趋势。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的空间相关度[C0/(C+C0)]为36.61%,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20~100 cm间4层土壤有机碳的C0/(C+C0)均小于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土壤类型是决定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防止土壤沙化、控制水土流失是提高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黄小  姚兰  艾训儒  朱江  朱强  王进  吴漫玲  刘松伯 《广西植物》2021,41(8):1333-1345
该文以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5 hm2大样地同属物种[木姜子(Litsea pungens)和黄丹木姜子(L. elongata)]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对相关函数和不同零模型(完全空间随机模型、异质泊松模型和先决条件模型)的方法分析两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内和种间空间关联性,从同属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角度探讨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1)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中,两个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大致为聚集分布。基于CSR零模型,木姜子和不同径级(幼树、小树、中树和成年树)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114 m、0~103 m、0~56 m、0~34 m和0~16 m,黄丹木姜子和不同径级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150 m、0~150 m、0~59 m、0~56m和0~14 m;基于HP零模型,木姜子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尺度为0~23 m,其中幼树、小树和中树均在0~22 m呈现聚集分布,成年树仅在0~3 m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黄丹木姜子整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聚集尺度为0~36 m、140~150 m,各径级的聚集尺度分别为0~35 m、0~35 m、0~12 m和0~6 m。(2)种内关联性研究中,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不同径级个体种内关联在小尺度上基本呈现正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大变为微弱的无关联或负关联。(3)种间关联研究中,木姜子对黄丹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对木姜子的空间关系大致相同。总体上,两物种之间均体现为在30 m尺度内对另外一个物种呈现正关联,40~68 m尺度内呈现负关联;不同径级之间都表现为无关联,偶尔出现正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认为,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上为聚集分布,其主要受到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的影响,木林子大样地中木姜子和黄丹木姜子空间分布格局存在相似性,而不同的生境偏好可能是导致两同属物种共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两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培养法测定小兴安岭原始阔叶红松林、杨桦次生林不同季节的土壤有机碳(SOC)矿化速率和累计矿化量(C_m),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土壤易矿化有机碳(C_1)、潜在可矿化碳(C_0)等参数进行拟合,并分析C_m、C_0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培养矿化速率和C_m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在0~5 cm土层随季节推进而减小,在5~10 cm土层未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C_1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42.92~92.18和19.23~32.95 mg·kg~(-1),C_0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863.92~3957.15和434.15~865.79mg·kg~(-1),C_1和C_0均随季节推进而减小.2种森林类型土壤C_0/SOC在0~5和5~10 cm土层分别为0.74%~2.78%和1.11%~1.84%.C_0/SOC随季节推进而减小,表明从春季至秋季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趋于稳定.土壤C_m和C_0与原位土壤湿度、热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原位土壤温度、冷水浸提碳水化合物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季节动态受土壤环境因素和活性碳组分等综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组蛋白H1~0是一种富赖组蛋白。它在细胞分裂不旺盛的哺乳动物组织中才含有,在DNA合成活跃的胸腺及培养的肿瘤细胞中却没有或很少。传代细胞经丁酸钠等诱导药物作用后可使H1~0出现。目前多推测H1~0通过阻断DNA合成参与基因调控作用。H1~0这一不寻常的性质正日益受到重视,已发现某些组织和细胞的H1~0含有两个分子量十分接近的亚部,为探求其精确的结构和功能,需将它们完全分离。Pehrson等用Bio-Gel P-100连续两次  相似文献   

15.
人工饲养条件下棕果蝠的摄食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11月,对北京动物园饲养的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摄食行为进行了研究。每天上午和下午按时喂食,棕果蝠的摄食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放置好水果约4min后,1~3只棕果蝠先在食物周围盘旋,然后返回栖息位置;再经约2min开始进食。当果篮中剩余少量水果时,部分棕果蝠到地面取食。上午喂食后,在地面取食的棕果蝠数目出现1个高峰;下午喂食后,地面取食出现4个高峰。下午取食时间显著长于上午(P<0·05)。棕果蝠进食完一块水果后,并不立即再次取食,而是存在一段时间间隔,期间雌雄棕果蝠的行为包括静止、理毛、张望、飞行、抢食、争斗、爬行、排泄、舔生殖区、舔顶棚等。雌雄的行为出现频次存在差异,其中雄性与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争斗、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雄性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张望、飞行、舔生殖区行为差异显著(P<0·05);哺乳期与非哺乳期雌性的静止、理毛、飞行、抢食行为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cm和5~10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cm、5~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2.8倍和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cm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高于翻耕土壤,有效钾含量比翻耕地增加了77%。所有测定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地均高于翻耕地,在0~5cm和5~10cm土层达到5%显著水平。免耕地表层0~10cm土壤微生物量碳是翻耕地的2.1倍。  相似文献   

17.
线粒体DNA缺失细胞(ρ~0细胞)拮抗化疗药物诱导的凋亡,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P-gp线粒体转位与人肝癌细胞(SK-Hepl)mtDNA缺失细胞(ρ~0SK-Hep1)多药耐药产生的关系。以SK-Hep1、ρ~0SK-Hep1和转线粒体细胞SK-Hep1Cyb为研究对象,CCK-8方法检测细胞对药物敏感性;AnnexinV/PI双染法及DA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P-gp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检测P-gP细胞内分布。结果显示,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对多柔比星(DOX)的IC_(50)分别为0.62±0.02μg/ml、4.93±0.17μg/ml和0.57±0.02μg/ml。SK-Hep1、ρ~0SK-Hep1和SK-Hep1Cyb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 1.25%±1.36%、4.75%±0.98%和14.50%±1.57%,ρ~0SK-Hep1对细胞凋亡有明显抗性。Western blot检测发现ρ~0细胞内P-gP、Bax、Bcl-2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增加。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ρ~0细胞线粒体内P-gP...  相似文献   

18.
氮(N)沉降正在对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目前关于氮沉降如何通过影响树木不同径级细根碳水化合物含量,进而影响树木生理特征及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以2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幼苗细根为对象,研究了短期(2年)氮添加(0、3、6、9g N·m~(-2)·a~(-1),分别记为N0、N3、N6、N9)对不同径级(0~0.5、0.5~1和1~2 mm)细根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S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5 mm细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512.97 mg·g~(-1))显著低于1~2 mm细根中碳水化合物含量(638.83 mg·g-1)。0~0.5 mm细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显著低于0.5~1及1~2mm;(2)随着细根径级的增加,SC含量和纤维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而木质素含量呈降低趋势。N添加对3个径级细根中不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影响不同。N添加对0~0.5和0.5~1mm细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但N9处理显著降低了1~2 mm细根中NSC和可溶性糖含量(16.20%和29.90%),对淀粉含量无显著影响。此外,N3处理显著增加了0~0.5 mm细根中可溶性糖含量(69.65%);(3)N添加对细根中SC、木质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但N3处理显著增加了最细两级根(0~0.5和0.5~1 mm)纤维素含量(35.3%和57.0%),N9处理显著降低了1~2 mm细根中纤维素含量(30.39%);(4)N3处理显著增加了0~0.5 mm细根中NSC/SC,而对另两级根系中该比率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N添加可能通过影响最细两级根(0~0.5和0.5~1 mm)中NSC、可溶性糖含量及NSC/SC影响植物细根的生理功能和生长。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遗传学0001~0054 0090 0095 0j010113 0114 0160 0251 0252 02540259 0262~0266 0268~0284 0290 0291 0293 0294 02970300 0318~0321 0323~0331 0333 0344~0350 03520356 0360 0392 04030419 04340 105 淋巴因子和干扰素0012·0016 0020 0021 0034 0047 00520121 0351~03660274029803260353疫苗0003 0005 0006 0017 0025 0028 .00360039 0051 0305一0331 0333酵0002014101250150 其它药剂0004 0006 0009 0017 0035 0040 00480049 0053 0101 0107 0111 0167 01730233 0306 0307 0308 0351 0357·~0376 0390 0412 042002880382 发0115 0…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不同产地红车轴草异黄酮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HPLC法首次对产于我国11省的红车轴草中7种主要异黄酮单体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7种异黄酮总量变化范围为0.105%~1.725%。7种异黄酮单体含量随产地变化较显著,德鸢尾素、红车轴草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大豆黄素、染料木素和鸡豆黄素A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189%、0~0.066%、0.020%~0.076%、0.004%~0.948%、0~0.089%、0.020%~0.073%和0~0.4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