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学通报》2008,43(1):33-33
大象一样的耳朵、袋鼠一样的后肢、猪一样的鼻子,没错,一只巴掌大小的啮齿动物简直长得不成比例,但是它却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北部和蒙古南部的沙漠环境。  相似文献   

2.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啮齿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4–5月和9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荒漠-绿洲景观区不同生境中啮齿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乡选择流动沙丘、含砾沙漠、固定沙地、荒漠灌丛、防护林带、灌耕草地、灌耕农田和河岸草地等8种代表性生境,采用活捕法(4,800铗日)共捕获啮齿动物254只,隶属于3科8属9种。利用捕获记录计算了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进一步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考察了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生境的啮齿动物群落作了聚类分析。群落结构特征指数表明,啮齿动物物种多样性(用Shannon-Wiener指数测度)在灌耕草地中最低(0.6859),在固定沙地中最高(1.7036);物种均匀度(用Pielou均匀度指数测度)在流动沙丘中最低(0.6531),在河岸草地中最高(1.00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啮齿动物群落可以分成荒漠型群落和绿洲型群落两大类。三趾跳鼠(Dipussagitta)在荒漠型生境中密度较高,总体上具有优势地位,尤其是在流动沙丘生境中占据绝对优势;黑线仓鼠(Cricetulusbarabensis)在植被较好的绿洲型生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流动沙丘外的其他荒漠型生境中也有发现。除五趾跳鼠(Allactagasibirica)外,其他种类的跳鼠只在荒漠型生境中发现。本次调查没有在防护林内部生境中捕获啮齿动物,但在林缘区域仍有捕获记录。啮齿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捕获率间无显著关联(r=0.240,P=0.566)。本研究提示人为干扰可能对维持研究区域的啮齿动物多样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路纪琪  刘彬 《四川动物》2008,27(3):435-435
2007年11月进行河南啮齿动物调查时,在位于伏牛山南坡的河南省镇平县二龙乡山林中捕获一只活体啮齿动物,经鉴定为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标本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工程系生物标本馆.该种为河南省哺乳动物分布的新纪录(路纪琪,王廷正,1996;路纪琪等,1997),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蔡赫  卞少伟 《兽类学报》2015,35(3):288-296
2011-2013年,在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生境中设置31个样方,利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同时记录各个样方10个环境因子。调查期间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157只,总铗捕率为1.69%。优势种为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大仓鼠,铗捕率分别为0.59%、0.25%和0.23%。铗捕率以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高,水域岸边次之,其它生境较低;种数和多样性较高值均出现在人类居住区和农田,最低值在盐碱地;均匀度除了水域岸边较低外,其它生境较高,表明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利用余冗分析法对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距离、草本盖度、水体盐度、灌丛高度是影响古海岸湿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穴居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复杂的地下洞道环境中。营地下生活的特殊栖息环境使其进化出了与环境相适应的震动通讯,用来实现个体或社群间的信息联系。震动通讯是动物界中一种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穴居啮齿动物的震动通讯已成为行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了解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的部位、特征及其生物学意义,对于完善和发展穴居啮齿动物基础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对于穴居啮齿动物来说,其独特的地下栖息生活方式增加了解读震动信号的难度。这些挑战导致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方面研究进展缓慢、科研文章较少。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别从具有震动通讯特征的穴居啮齿动物种类、分布,震动信号发生和接收部位,震动信号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震动信号在鼠害防控、医疗等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本文旨在为今后研究穴居啮齿动物震动通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路纪琪 《四川动物》1995,14(4):162-162
河南省啮齿动物新纪录路纪琪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本文作者在进行河南省啮齿动物调查时,于1994年6-8月在大别山区的商城、罗山采到一组啮齿动物标本。经鉴定,其中有2种为河南省啮齿动物新纪录。现报道如下。1.大足鼠Rattusnitidus...  相似文献   

7.
啮齿动物是当前种类最多和分布最广的哺乳动物,也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自然宿主之一。新疆作为我国畜牧业大省,啮齿动物种类繁多,鼠害不仅严重破坏该地区牧场,其携带的病毒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掌握新疆啮齿动物携带未知病毒的种类,为防范啮齿动物源人兽共患病提供参考依据。对采集自新疆阿克苏市的12只乌拉尔田鼠的心、肝、脾、肺、肾等脏器进行病毒宏基因组学分析,根据其结果对细环病毒进行了PCR检测和全基因分析。从6只(50%)乌拉尔田鼠的不同脏器中检测到了细环病毒,包括两个基因型(A1和A2),全长为2 220~2 232nt,编码四个开放阅读框。遗传分析发现该病毒开放阅读框1与英国啮齿动物细环病毒1型同源性最高,为80%,而与其它已知指环病毒同源性低于42.3%。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新种判断标准,本研究发现的病毒和啮齿动物细环病毒1型同为该病毒科的一个新种,且属于不同的两个亚种,本研究为了解细环病毒自然多样性和进化动态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郑福中  叶淑铭 《动物学报》1989,35(3):335-336
长爪沙鼠是近年来在实验室中应用颇广的一种啮齿动物,鉴于它可作为包括某些原虫在内的多种一寄生虫的实验宿主,我们自1 984年开始对算进行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实验感染和继代移种,现已传至第13代。  相似文献   

9.
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及其生存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啮齿动物一般生活在黑暗、低氧、高二氧化碳、高湿的环境中,这种独特的栖息环境以及地下啮齿动物与之相适应的形态、行为等特征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地下啮齿动物长期营地下生活,增加了对其栖息环境和生存策略的研究难度,相关的文献报道较少。为全面了解当前地下啮齿动物栖息环境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啮齿动物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策略方面的研究,旨在为今后探索地下啮齿动物生存环境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控制地下啮齿动物危害及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2006—2007年在长白山相同海拔的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样地内研究了啮齿动物和鸟类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情况.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中啮齿动物对红松球果种子的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P<0.01),而白桦林中鸟类的消耗量明显大于啮齿动物(P<0.01);两林型中啮齿动物的总消耗量明显大于鸟类,二者差异极显著(P<0.01).啮齿动物对阔叶红松林中埋藏种子的消耗量显著多于白桦林,两林型中啮齿动物对埋藏种子的消耗量均随埋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韩群花  郭聪  张美文 《生态学报》2013,33(19):5981-5989
啮齿动物种群动态调节是生态学中关键的问题之一,它与制定鼠害防治策略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在相关领域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整理了密度制约效应对啮齿动物繁殖影响的文献,包括在性器官、性成熟、性周期、繁殖指数、激素和行为的调节作用,同时分析该领域的研究途径及研究前景,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曹林  郭聪 《兽类学报》2011,31(4):323
从2007 年11 月到2009 年11 月,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选取三棵母树,在每棵树下每年释放标记印度栲种子200 粒(三年共计1 800 粒),并追踪其命运。通过调查啮齿动物搬运和分散贮藏印度栲种子的比例,以及
查贮藏种子的微生境、贮藏点大小和扩散距离,分析贮藏种子的存活情况,进而评估啮齿动物对印度栲种子扩散的效率。结果表明,啮齿动物搬运了69.3% 的印度栲种子,被搬运的种子中18% 被分散贮藏。所有被分散贮藏的种子均被埋于落叶下或埋于土壤表层,并且大部分贮藏点仅含一粒种子。种子的扩散距离从0.5 m 到43.8 m,平均距离为7.1 m,扩散距离在年间没有显著差异。2007 年(种子密度低,啮齿动物密度高) 没有种能最终存活到实验结束,而2008 和2009 年(种子密度高,啮齿动物密度低)分别有0.3% 和1.5% 的种子存活。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是印度栲有效的种子扩散者,但其扩散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森林中种子的密度和啮齿动物的丰富度。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温性草原区铁路运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青藏铁路海晏段的温性草原区为研究地点,通过铗日法确定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区域中啮齿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分析啮齿动物群落结构与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温性草原区铁路运营对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所捕获的啮齿动物有甘肃鼠兔、五趾跳鼠、长尾仓鼠和灰仓鼠;从1984 年铁路投入运营以来,没有发现铁路运营带来新物种的入侵;啮齿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在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样带之间有明显的不同,在铁路路基附近的种群密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距离铁路0.5 km和1 km的区域,而均匀性指数在路基附近最小;在距离铁路不同距离的区域中植物群落的特征没有明显差异,啮齿动物群落特征与植物群落特征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引起铁路路基附近啮齿动物种群密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偏高的原因可能是铁路修建与运营为啮齿动物提供了合适的生存环境与额外的食物资源。因此,铁路建设及运营对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8 年6 月至8 月在中新天津生态城采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运用冗余分析研究啮齿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7 个生境中,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只/100 铗/ hm2 ) 以村落(8.33)、蓟运河岸(8.00)、公路(7.00)和芦苇地(6.00)等4 个生境较高,而碱蓬地(1.00)、河口(1.00)和盐池(0.66)等3 个生境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H)以村落(1.97) 和公路(1.68) 最高,芦苇地(1.40)和蓟运河岸(1.18)次之, 盐池(1.00)、碱蓬地(0.92)和河口(0.92)最低。群落相似系数表明,不同生境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与环境因子相关。冗余分析(RDA) 表明,水体盐度(F = 6.30, P = 0.016) 和植被盖度(F =4.60, P = 0. 026) 对啮齿动物群落组成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 < 0. 05), 而其它环境因子达不到显著水平(P> 0.05)。因此,水体盐度和植被盖度是影响中新天津生态城夏季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拉美世界啮齿动物之最——水豚张万佛拉丁美洲,啮齿动物跟其它洲的不同。如世界分布很广的兔科,在拉美寥寥无几,松鼠科也极贫乏,鼠科几乎全无。而此洲的水豚、、、、等很特别的啮齿动物,其他洲根本见不到。南美、中美啮齿动物中特有的水豚,是世上最大...  相似文献   

16.
在进行啮齿动物数量调查时,于2 0 0 3年9月在东灵山地区小龙门林场( 1 1 5°0 6′N ,40°0 0′E)采到1只松鼠科啮齿动物,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勇先生鉴定,为隐纹花松鼠(Tamiopsswinhoei) ,隶属于松鼠科(Sciuridae)花松鼠属(Tamiops)。采集生境为人工油松林,海拔约为1 2 2 0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半荒漠与荒漠区的啮齿动物群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武晓东  付和平 《动物学报》2005,51(6):961-972
内蒙古广阔的半荒漠与荒漠区属于典型的大陆干旱区和极干旱区,东西界线基本与气候湿润系数0.2-0.05相吻合,包括了内蒙古境内的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典型荒漠的各类草地。1988-1993年和1998-2003年,在约380000km2范围内,根据地带性植被分布及其地形、地貌、土壤的特征,野外设置317个调查样地,采用铗日法调查啮齿动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共布放有效铗日157702个,捕获啮齿动物37种,选用其中的23种主要啮齿动物构成“样方-种多度(捕获率)”原始数据矩阵(23×317),应用快速聚类方法对该区域内啮齿动物群落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采用GIS技术应用ArcView3.2软件,将啮齿动物的捕获量信息在1999-2000年TM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叠加,结果表明该地区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可分为9个。GIS技术分析得出的该区域内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图,很好地将植被的信息和生境中主要啮齿动物分布的信息同时合成反映出来,明确了啮齿动物地带性群落分布的区域和特征,可为区域性啮齿动物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可以反映生态环境特征。本研究对处于阿拉善荒漠区呈“孤岛”状态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啮齿动物的种类、分布型及群落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将内蒙古贺兰山划分为五种生境类型,于2013年春、夏、秋3季共布设有效铗日18748个,捕获啮齿动物235只,分属2目5科11属13种。在整体研究区域,阿拉善黄鼠(Spermophilus alashanicus)为优势种。明确了喜湿型是本研究区域的主要分布型,占捕获啮齿动物的54%,并且在中低海拔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喜湿型所占比例增加。受“边缘效应”的影响,山地荒漠和荒漠草原生境以及山地草原灌丛生境的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生境,除环境因素外,啮齿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受两种因素的影响,既可随群落内物种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同时又受制于群落内部物种分布的均匀程度。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植被高度、植被盖度、灌木(乔木)高度和海拔4个环境因子是决定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环境因子,其中植被盖度与群落多样性呈负相关,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随之减低。  相似文献   

19.
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也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前提,更是评价自然生物资源的重要依据.遗传多样性在种类繁多的啮齿动物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在鼠害防控、啮齿动物起源和分化及进化历史、啮齿动物的适应潜力、种群数量动态和调节机制、保护生物学方面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今后应系统论证种群数量动态与遗传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并对啮齿动物遗传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控.
  相似文献   

20.
尚玉昌 《生态学杂志》1989,8(2):68-71,60
在较高等的脊椎动物中,幼小动物出生时是不能独立生活的,需要双亲的大力抚育。在大多数物种中,这种抚育或是由母亲一方提供,或是由双亲共同承担。由于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使我们很容易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即并不是所有的动物都局限于只靠双亲抚养。在许多啮齿动物、食肉哺乳动物和大约300多种鸟类中,除了双亲以外,也还有一些不是双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