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无脊椎动物的比较发育免疫(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化一样可被化石记录下来;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2.
高等动物是由低等动物经过一个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来的,其免疫机制也是伴随这一过程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免疫的进化不能象身体结构的进人线样可被化石记录焉,只能通过对现存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比较研究来搞清。近年来比较免疫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动物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已掌握的资料,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免疫组织及器官的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进行了比较和综述,从中可以看出,免疫机制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其免疫主要以吞噬作用、凝集作用和抗菌作用为主;免疫特异性较弱,细胞免疫的特异性远较体液免疫的特异性程度高;在较低等的腔肠动物就已出现了免疫记忆和移植排斥反应,并且在其后的无脊椎动物中广泛存在;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无脊椎动物中,很可能在免疫识别甚至免疫记忆中扮演重要角色;无脊椎动物的免疫是随进化而逐渐加强的。  相似文献   

3.
寒武纪初发生过生物大灭绝事件古生物学家认为,早寒武世是生物进化的特别时期,那时首次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动物,海洋中进化出一大批生物。但是,新的研究揭示,就在这一进化过程中,有一大批新出现的动物不久即遭灭绝之灾。美国学者菲利普、西格诺在搜集全球早寒武世(5...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生物学家通过比较形态学的研究,发现某个种类或其器官和另一个种类或其器官的幼年期很相象,因而推测这个种类或其器官就是从那个种类或其器官尚处于幼年期就成熟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生物形态进化的幼态成熟学说。由于生物学家早就注意了这种现象,所以在文献上“幼态成熟”的概念出现了不少的同义语,现在多用neoteny这个词,一般翻  相似文献   

5.
作为昆虫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夜行性昆虫成功进化出了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感觉机制,普遍认为夜行性昆虫主要依靠嗅觉和机械性感受等来探索环境,其视觉器官发生了退化或功能丧失.近年来,随着红外夜视、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和视觉神经等生物新技术的应用,昆虫视觉生态学研究出现了突破性进展,自200...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世界各地气候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都有所增大,出现了所谓“气候异常”。气候变迁问题涉及的面很广,这里仅从第四纪气候变迁与动植物进化、人类发展的关系方面,谈谈我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地球上不断变化着的气候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指出:“整个地球及地球各部分的地理和气候也是变化着的”。地球上的地质、地理、气候和生物等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都有着自己发生、发展的过程。自从地球在大约50亿年前生成以来,大规模的气候变迁有过好几次,达到象大冰期那样寒冷的时期至少有3次。距今6亿年以前的震旦纪冰期,我国大约发生在距今7一7.5亿年左右(有人  相似文献   

7.
从鳍到手     
鳍是鱼的运动器官,手是人的劳动器官。鳍与手从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看,好象是毫无共同之处的两种结构。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角度上分析,这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鳍就没有手,手是从鳍进化来的。根据古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材料,告诉我们: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爬行类,再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和哺乳类。所以它们四肢骨骼的构遣,基本上也是相同的。当然,其进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鱼是怎样上陆的两栖类是从古代鱼类进化来的,进化时的亲缘关系很近,但为什么现在两栖类的四肢骨与鱼类的鳍骨差得这么远呢?这就决定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了。水的密度大,能托着鱼的身体,鱼鳍只是起到船桨的作用,是单支点不能做局部运动。如果上陆以后仍保留着这种单支点的结构,岂不象人踩高跷一样,又怎能爬山、上  相似文献   

8.
戴然 《化石》2013,(1):59-61
十一期间,读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这本书.此书阐述了一系列支持达尔文进化论的科学证据,包括来自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对退化的器官研究等方面的发现.书名可直译为"为什么进化论是对的?"(Why Evolution is True?),其中暗藏着进化论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的质疑和挑战,包括很多来自宗教方面的压力.本书不仅提供了支持进化论的科学证据,还提倡以进化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周边事物. 读书之余,赴长虫山一游.一物一景,竟都能与那书、那进化相关联.心有所悟,故记之.  相似文献   

9.
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来,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就成了一个人们关切的话题。众所周知,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科学理论也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而得以完善,有时会因某个重大发现而作变更,或被否定。在植物界,业已证明,植物从水生进化到陆生还不及一亿年,种子便出现了。种子乃地球上最高等进化的植物的生殖单位,也是它们营养的聚集器官,从缺乏对花粉收集复杂构造的产孢子的植  相似文献   

10.
基因组复杂度进化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物进化的主要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在整体进化的同时,生物界也广泛存在着局部的退化和简单化现象。为了研究生物的进化和退化并行、简单和复杂并存的现象,以及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一个考虑基因扩增/删除机制的进化模型,并对这个模型在各种影响因素下的进化过程进行了仿真研究。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复杂化倾向主要是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但复杂的基因组或结构功能往往需要比较大的生存和繁殖成本,这又限制了复杂化的无限发展。当外部环境变化比较频繁,幅度比较大,而繁殖成本不高时,进化倾向于复杂化;当繁殖成本过高时,复杂化倾向被限制;而当外部环境变化很缓慢或基本稳定时,退化和简单化则成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形态结构与机能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觉系统的适应进化机制一直是动物行为学研究的焦点。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动物,其感觉系统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显著差异更是引人注目。由于适应地下黑暗生活环境,地下啮齿动物感觉系统在各个组织水平都表现出进化和退化镶嵌的形态特征,其视觉系统表现得最为突出:视觉器官退化,有关图象分析结构、由视觉诱导产生行为反应的脑区及视觉投射严重退化,有关感受光周期的“非成像” 视觉通路结构高度发达。本文综述了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结构、功能、进化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阐明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的特点,有助于开展地下啮齿动物视觉系统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答:自然界中被发现的病毒已逾千种(估计占总种数的1%)。关于它们是进化还是退化产物的问题,在70年代前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72年,Diener发现类病毒之后,学者们才基本上统一了看法。普遍认为:非生命物质首先进化成只含核酸的类病毒;类病毒再进化成有蛋白质外壳包围着核酸的病毒;由只含一种类型核酸的病毒,进化成同时含DNA和RNA的衣原体、立克次体、  相似文献   

13.
黄艳波  魏宇昆  葛斌杰  王琦 《生态学报》2014,34(9):2282-2289
简述了世界鼠尾草属传粉模式多样性,从宏观层面对东亚鼠尾草属分布中心———中国的鼠尾草属传粉模式进行归纳与总结。研究补充了以往所缺乏的东亚鼠尾草属核心类群的雄蕊结构和传粉模式,并提出雄蕊结构的可能进化方向。根据花器官形态、内部结构、雄蕊特征、花粉接触传粉昆虫的部位,将中国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划分为3种模式类型:TypeⅠ,短药隔杠杆传粉模式(short-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弧隔鼠尾草亚属(subg.Salvia Benth.),其雄蕊药隔短,属原始结构类型;TypeⅡ,长药隔杠杆传粉模式(long-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荔枝草亚属(subg.Sclarea Benth.),雄蕊药隔明显伸长,是典型的背部杠杆传粉结构;TypeⅢ,退化杠杆传粉模式(degraded-lever type),主要发生在鼠尾草亚属(subg.Allagospadonopsis Briq.),花冠筒变短变窄,雄蕊下臂明显退化,传粉者无需进入冠筒即可取食花蜜,花粉触碰昆虫头部,进而杠杆作用弱化。研究表明,鼠尾草属传粉模式的进化趋向于提高传粉者的专一性,同时保证传粉过程的有效性、精确性和忠实性,推测具有退化雄蕊下臂的TypeⅢ模式可能更为进化。比较美洲和地中海2个进化分支的雄蕊结构和进化趋势,东亚多样性中心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毫无疑问,雄蕊结构与花器官和传粉功能高度相关,是适应传粉者的进化表型,它的进化对东亚分支的物种辐射与多样性形成可能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昆虫进化与植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有才  安娜 《昆虫知识》1993,30(5):306-308
<正> 地球在大约35亿年前开始出现生物。到目前,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约在200万种以上。它们都是过去绝灭种类的后代,渊源于共同的祖先,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演变过程。不同种类之间常存在着相互适应,关联进化的现象,当今地球上最为繁盛的昆虫种群就与植物存在着互适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神奇的地球     
<正>地球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古代有这样的话:"混沌初开,乾坤始奠,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沉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被大气层包围着的原始地球。后来液体部分逐渐分成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表面有大量水覆盖和矿物岩石构成的固体陆地,并出现了生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随地表面形成了山地、平原、高原等丰富的地貌。生物着陆后进化发展出一代植物、动物和人类。  相似文献   

16.
所谓进化型式就是在大的时间尺度(地质时间)上,生物的延续和变化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可以在进化树的形态上表现出来。进化树是生物进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续、间断、分枝状态及其改变的速度等特征。因此研究进化型式就是研究进化树的形态。传统描述的进化型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直道进化,伴随器官与功能的特化,指生物基本上沿一个“确定”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生物历史和人类学资料等揭示,生物演化和人类进化是2种不同的改变形式,遵循不同的规律:生物演化以物种结构修改适应环境,环境变化主导物种演化,演化无方向性,它维持了物种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进化是脑和工具意识突破,即出现"依靠工具"意识,它带来了工具进步性方向改变,并产生了人体适应工具、文化等的结构修改以及人的环境关系性质改变。论述了生物演化基本规律和人类进化独特性、"演化"和"进化"的区别、人类进化的"转折点"等。  相似文献   

18.
昆虫仿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一军  陈瑞  李薇 《昆虫知识》2005,42(1):109-112
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器官系统,这些器官系统结构独特、功能优异,因而,昆虫一直是最重要的仿生对象之一。作者就昆虫仿生的进展及热点,如昆虫的形态仿生、体表微结构的仿生、感觉器官的仿生、运动功能的仿生以及其他特异能力的仿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目前,自然界中被发现的病毒已逾千种(估计占总种数的1%),对于它们是进化产物、还是退化产物的问题,在七十年代前一直争论不休。直到1972年,Diener 发现了类病毒之后,才使学者们基本上统一了看法。而今人们普遍认为:非生命物质首先进化成只含核酸的类病毒,类病毒再进化成蛋白质外壳包围着核酸的病毒,由只含一种类型核酸的病毒,进化成同时含 DNA 和 RNA的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等,然后再进化成合成形细胞核的真核生物。  相似文献   

20.
从种子植物器官特征,比较分析了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在茎、叶、花和种子进化程度的不同,显示出它们对环境适应性的不同,旨在进一步充分、全面的了解种子植物一些进化特征以及种子植物进化过程中策略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