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弗兰克氏菌的G+C含量和DNA杂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一些弗兰克氏菌的遗传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株菌可以分为3个基因群。从木麻黄(Caswarina equisetifolia)分离的菌株可以划为一个基因群(与菌株S-103的DNA同源性在74%以上),这是国外尚未报道的新基因群。其他两株弗兰克氏菌菌株Ar14(从赤杨根瘤分离)和Ptll(从Purshia根瘤分离)分别形成另外两个基因群,这与An的报道一致。7株弗兰克氏菌DNA的G+C mol%在69-73。S-103基因群菌株不利用糖类,仅利用简单的有机酸盐。而菌株ArI4和Ptll则利用一些糖和有机酸盐作为碳源。  相似文献   

2.
木麻黄根瘤中分离的四株弗兰克氏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根瘤切片培养法,从采自云南省的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植物根瘤中分离出K114和K105二株弗兰克氏菌(Frankia)。它们与另外二株来自广东省的同一种木麻黄根瘤分离菌S-65和Ce24进行比较:四株菌的全细胞璧化学组分相同,全细胞氨基酸都含有meso-DAP;全细胞糖型均为D型。但它们在菌丝和孢囊形态、色素产生以及固氮酶活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S-65与另三株菌在碳源利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S-65属于生理A型菌;另三株菌则属于生理B型蕾  相似文献   

3.
张爱梅  殷一然  孔维宝  朱学泰  孙坤 《生态学报》2021,41(20):8212-8221
根瘤是微生物侵染植物根部并与之形成的共生结构,这些微生物都可被称为植物内生菌。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内生菌常常又被称为根瘤菌,而侵染非豆科植物形成根瘤的主要是放线菌弗兰克氏菌,这些非豆科植物又被称为放线菌结瘤植物。西藏沙棘是一种典型的放线菌结瘤植物,由于其分布生境的特殊性,对其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对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研究,培养方法因难以模拟自然条件而不易获得纯培养,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以生长在甘肃省天祝县金强河河滩地的西藏沙棘根瘤为材料,采用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方法,结合OTU分析,对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的多样性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根瘤内的优势属为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属(Frankia),其相对丰度为47.63%,共检测到7个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根瘤内除弗兰克氏菌外,还存在大量的非弗兰克氏菌,共检测到1523个OTUs,隶属于22个门、33个纲、69个目、113个科和202个属,相对丰度排名前9的属中有25个非弗兰克氏菌属的OTUs。该研究也表明,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西藏沙棘根瘤中不仅存在着可共生固氮的弗兰克氏菌,并且还分布着非弗兰克氏菌;在同一根瘤样品中,弗兰克氏菌属还具有不同的物种。本研究不仅拓展了西藏沙棘根瘤内生菌多样性的研究方法,还为同一寄主植物中弗兰克氏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4.
诺卡氏菌属中的两个新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土壤中分离的两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A-100菌株和186菌株.经鉴定,其形态和细胞壁化学组分均属诺卡氏菌属,但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与该属中的已知种不同。因此认为这两株菌是诺卡氏菌属中的两个新种,并分别命名为鲜黄诺卡氏菌Nocardia galba n.sp和绛红色诺卡氏菌Nocardia purpurea n. sp.。  相似文献   

5.
从我国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百余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化学组份IV型,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15个种。本文只报道其中两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念球状诺卡氏菌(Noeaedia nostocoidea n. sp.);紫褐诺卡氏菌(Nocardta violaccofusca n. sp.);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Nocardia salmontcolor var. aurantiaca n. var.)。  相似文献   

6.
用根瘤切片液体培养方法,从沙棘(Hippophae themnoides L.)根瘤中分离得到弗兰克氏菌Hr138菌株,对其生理特性和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菌株能在多种培养液中生长,最适宜生长的培养液为Tween/Cas。它能利用吐温-80、琥珀酸、丙酸、醋酸钠、葡萄糖、麦芽糖或半乳糖作为碳源:利用酪蛋白水解物、蛋白胨或氯化铵作为氮源。在吐温-80为碳源的培养液中,加入葡萄糖对生长有抑制作用。此外,就温度和pH对生长的影响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根据71-N46等5株菌的基丝与气丝都形成横隔,并断裂为杆状、椭圆或球状,无鞭毛不运动的节段;细胞壁组份I型:DNA中GC克分子百分比为66.3%等,认为这5株菌应属于类诺卡氏菌属,除71-N46为这属的典型种白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bus Prauser)外,本文报道两个新种:黄色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a flavus n. sp.)和情黄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s fulvus n. sp. )。  相似文献   

8.
马桑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采集的尼泊尔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根瘤中分离的20株内生菌纯培养物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其形态均具有弗兰克氏菌属的特征。在粗细不一的分枝菌丝体上有泡囊和孢囊,有的还有串珠状结构的菌丝体。不同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很不一致;菌丝体多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个别还呈薄膜状沉淀;绝大多数菌株的菌丝体具有不同色调的色素;在S培养基中大多数都能产生可溶性色素。上述这些培养特征常因培养基成分和培养方式的不同而有差异。大多数菌株的胞壁组分属Ⅱ型,少数菌株为Ⅲ型;全细胞糖型变化很大,20个菌株可划分为6个糖型,而且绝大多数糖型与已知弗兰克氏菌有所不同。此外,有65%的菌株还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沙棘和胡颓子属根瘤放线菌的分离和回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胡颓子属(Elaaenus)黄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 Schlecht.)根瘤上分离得到放线菌Frankia sp.Eoc 85、Frankla sp.Foe 811。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cs)根瘤中分离得到放线菌Frankia sp.Hrc 97、Frankia sp·}hc 922。又从多花胡颓子(Blaeagnus multiJlora.Ovata)及角花胡颓子(Elaeagnus gonyanthcs)’的根瘤中分离得到Frankia s p.F~noc 1211和Fran&ia sp.Egc 107,均获得纯培养。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确认是属具有孢囊的放线菌。该菌慢生长型,无气生菌丝体,基内茵丝体发育好。液体培养,在底部生长,属于微好气性。孢囊形状不规则,囊内包着大量的不游动的孢囊孢子。菌丝分枝有隔,粗细不匀,革兰氏阳性。将分离菌Eoc 85、E0c 811、Hrc 97、Emoe 1211、Egc 107回接其宿 主,均感染结瘤。根癌的乙炔还原活力分别为:6.05、2.68、0 63、7.15、3 53μmol C2H4/g·鲜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自一例败血症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的一株摩拉氏菌的形态、培养、生理、生化等特性的鉴定结果。本菌具有摩拉氏茵属(Moraxella)的一系列主要特征,但本菌可迟缓分解某些糖、酵类,具有较弱的氧化酶和触酶话性,与现有型种均不相同,考虑为摩拉氏菌的一个新种,暂定名为南昌摩拉氏菌(M.nanchang n. sp.)。有意义的是本菌与我国茸次分离的一株分解淀粉摩拉氏菌(M.Amylolyrn)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多共同之处,可能提示我国的菌型有一定的特征,与国外型种不完全相葡。本文对摩拉氏菌的菌型变迁和致病性,以及分类鉴定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北京医学院孙鹤龄和王端礼大夫自患有足部溃疡的病人分离得镰刀菌种一株。井通过人工接种家兔和豚鼠,钲明孩菌确系一种寄生性的镰刀菌。本文报导研究该菌形态和生理特性的结果,并鉴定其为Fusarlum solanl的一个小种,定名为Fusarium solani(Mart.)App.Et Wr.em。Snyder et Hausan f.Viridiflavum comb. DOV.(Syn.F.Redolens Wr.)。这个菌和KoaR~在苏联所报导过的Fusarium redolens是一个种。有关本菌的分类位置曾作讨论。  相似文献   

12.
新疆青海中度嗜盐放线菌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从我国新疆、青海等地采集数份盐碱土样或泥样,采用淀粉-酪素琼脂培养基、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培养基、土壤浸汁琼脂培养基分别从中分离到8株、32株中度嗜盐放线菌菌株。经形态、生理学特性与全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比较,选取其中的14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就物种多样性而言,新疆、青海分离到中度嗜盐放线菌分布至少有3个科,5个属。其中有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的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和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的普氏菌属(Prauserella)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就地区分布来讲,新疆分离到的中度嗜盐放线菌种类要远高于青海。  相似文献   

13.
山西运城盐湖放线菌区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山西运城盐湖分离到中、高温嗜碱或耐碱放线菌120株,对其进行了分类鉴定。根据形态和分类特征(细胞壁化学成分),分别归入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诺卡氏菌科(Nocediaceae)、小多孢菌属(Micromono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及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并将链霉菌归入了11个类群。  相似文献   

14.
欧洲赤杨根瘤及其内生菌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在云南生长的欧洲赤杨自然发生的根瘤及其内生菌──Frankia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结果表明,这种根瘤与原产地生长的欧洲赤杨所结根瘤十分相似;与原产地在云南的蒙自桤木的根瘤结构也很相近。从这种根瘤中分离到的内生菌的纯培养具有典型的Frankia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诺卡氏菌属的两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北京、云南和广西的土样中,分离出1.128 4、10.268-1和22.29-p三株诺卡氏菌。该菌株均产生具分隔并断裂的基丝,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V型。在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与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明显不同。因此,认为菌株1.128 a和10.268—1为该属中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褐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usca n. sp.)和黄粉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lavarosea n. sp.),菌株22.29-p为一新变种,命名为黄粉色诺卡氏菌褐色变种(Nocardiaflavorosea var. fusca n. var.)。  相似文献   

16.
从甘肃省西峰镇的土壤中分离到的AS 4.385菌株,以前报道为褐色李黑链霉菌(Stre-ptomyees pruniniger var. fuscus Yah & Zhang,1965)。经研究发现,该菌株形成菌核,对其菌核形成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把这株菌重新定名为李黑褐色钦氏菌(Chaiuia prunigrofusea n.Sp.Yan & Zhang)。  相似文献   

17.
将经典的形态分类法与化学分类法(细胞壁与醌的化学分析)相结合,对从我国不同地区分离到的22株放线菌进行了分类鉴定。它们分别属于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小多孢菌属(Micropolyspora)、马杜拉放线菌属(Actinomadura)、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等6个属,13个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4株胞壁为I型和IV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与有关分类单盘的枝菌酸和磷酸类脂的分析,发现胞壁IV型原名为空腔诺卡氏菌N. coeliaca KCC A-0007菌株不含枝菌酸,磷酸类脂不属于任何已知类型(除含PE外,还含有PC),萘醌类型为MK-8(H4)。指出这株菌应从诺卡氏菌属转入无枝菌酸菌属,改定为空腔无枝菌酸菌Amycolata coeliaca[(Gray)Waksrnanet Henrici] comb. Nov. Liu & Ruan,1986。另外还提出,区分类诺卡氏菌与链霉菌时,磷酸类脂类型比形态断裂特征更为重要。为此,将一株原定名为阿勒泰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taiensis (Wang,1982),依其磷酸类脂分析结果,与链霉菌(Ⅱ型)相同,而与类诺卡氏菌(I型)不同,改定为阿勒泰链霉菌Streptomyces altaiensis (Wang) comb.Nov.Liu & Ruan, 1986。  相似文献   

19.
盐碱放线菌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分离自云南省盐碱土壤的39株嗜碱或耐碱放线菌进行了鉴定。根据形态学和化学分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甲基萘醌组分和磷酸类脂组分)。将它们分别归入拟诺卡氏苗属(NoCARDIOPSIS)、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再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定为12个种2个亚种.为云南盐碱土壤中放线菌组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从亚热带地区土壤中分离出属于诺卡氏菌科的一些嗜热菌种,经52℃培养,通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胞壁组份等的研究,证明有与诺卡氏菌科菌种共同的特征,区别于这类菌的特性是嗜热性。本文报道属于3个属的4个新种:热黄色诺卡氏菌、Nocardia the-rmoflava n. sp.、热紫色诺卡氏菌 Nocardia thermoviolacea n. sp.、热酒红放线多孢菌Actinopolyspora thermovinacea n. sp.、热丁香类诺卡氏菌 Nocardioides thermolilacinus n. 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