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CR技术在植物病原细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ep-PCR,AFLP和RAPD等多种基因组指纹分析方法,指纹图谱结合计算机辅助分析,用于研究植物病原细菌群体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图谱有助于理解病原细菌的分类,群体结构。还有利于设计特异,灵敏,快速检测策略用于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已有许多以PCR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如rDNA-PCR,ITS-PCR,ARDRA等,有很多特异性引物及检测程序,已在植物病原检测和病害诊断中广泛应用,PCR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的辅助分析。为植物病原细菌群体动态和生态学知识提供了基本框架,使植物病理学进入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PCR—SSCP技术在基因点突变检测中的几种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PCR-RAPD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植物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CR—RAPD技术是一种高效的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技术,能够在对生物细胞或组织中DNA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及系统进化分子标记检测的同时进行基因定位与遗传作图。本综述了PCR—RAPD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近年来在植物抗感病品种(品系)间亲缘远近关系分析、植物抗病性遗传基因的DNA分子标记与检测、植物抗病基因的标记和定位、植物抗病基因的分离与克隆、植物抗病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检测等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该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PCR-SSCP技术在基因点突变检测中的几种策略王吉伟,罗赛群(湖南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长沙410078)关键词PCR-SSCP,点突变检测基因点突变的检测对于分子种群生物学的研究、遗传性疾病预测及分子水平的临床诊断等颇具实用价值。在众多的测...  相似文献   

5.
应用PCR—SSCP快速鉴定结构分枝杆菌复合群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的权象多态性(SSCP)技术分析结构分枝杆菌和非结构分枝杆菌临床株的16S rDNA基因。60例临床标本中,20例为阳性,与传统方法比较无差异。其中分型:18例为结核支杆菌,2例为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双重感染。20例阴性标本中,PCR-SSCP又检查出5例阳性。20例对照标本中,3种传统方法与PCR-SSCP法均检测为阴性。全部试验3d执行结果。结核分枝杆菌  相似文献   

6.
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荧光定量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基因定量分析的PCR方法,自同世以来在基础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疾病研究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应用较为广泛.在植物研究方面应用起步较晚,现已开始用于植物基因表达分析、外源基因基因鉴定等方面的研究.介绍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原理、优缺点和试验中潜在问题和条件的优化,并对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基因芯片的原理、特点、分类及制作方法,同时详细综述了基因芯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戴纪刚  魏泓 《四川动物》2000,19(4):216-217
用PCR-SSCP方法分析BALB/c等7个近交系小鼠线粒体DNA(mtDNA)的多态性,探讨其遗传起源及亲缘关系,结果发现,这些小鼠mtDNA的高变异性区,D-loop 5’及3’端的SSCP电泳带型完全相同,未发现多态性。表明TA2、615、T739、BALB/c、C3H、C57BL/6J、DBA/2等近交系小鼠的mtDNA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酵母双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酵母双杂交技术能有效地检测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该文简单介绍了此技术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程序,以及十几年来此项技术在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绵羊线粒体DNA控制区5‘端序列PCR—SSCP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绵羊线粒体DNA控制区功能域(5‘端序列)PCR-SSCP和序列分析,发现小尾羊、乌珠穆沁羊、湖羊、萨福克羊和夏洛来羊以及多赛特公羊与尾寒羊杂交家系共202只绵羊可归纳为两种类型,突变型和野生型,提示现代绵羊品种在起源上存在两种主要的进化途径。  相似文献   

11.
PCR—SSCP与测序技术相结合检测小麦耐盐突变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位于小麦第四同源群上与耐盐有关的gf-2.8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设计1对引物,分别以两个耐盐突变体及其亲本的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在5个供试材料中均扩增出1条约685bp的目的条带,SSCP电泳显示突变体974915与其他供试材料之间存在差异。测序表明冀麦24和其耐盐突变体8901-17的扩增产物序列与gf-2.8基因的发表序列相同,这表明突变体8901-17的突变位点不在该基因上,而另一耐盐突变体974915的序列中则至少存在2个单碱基突变,有一处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该突变位点位于gf-2.8基因的保守区域内。  相似文献   

12.
The association of IGF-I gene polymorphisms with certain traits in 708 individuals of two Chinese dairy-goat breeds (Guanzhong and Xinong Saanen) was investigat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PCR-SSCP) and DNA sequencing methods were employed in screening for genetic variation. Two novel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in the 5'-flanking region and in intron 4 of IGF-I gene, viz., g.1617 G > A and g.5752 G > C (accession D26119.2), respectively. The associations of the g.1617 G > A mutation with milk yield and the body size were not significant (p > 0.05). However, in the case of g.5752 G > C, Xinong Saanen dairy goats with the CG genotype presented longer bodies (p < 0.05). Chest circumference (p < 0.05) was larger in Guanzhong goats with the GG genotype. In Xinong Saanen dairy goats with the CC genotype, milk yield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dur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lactations (p < 0.05). Hence, the g.5752 G > C mutation could facilitate association analysis and serve as a genetic marker for Chinese dairy-goat breeding and genetics.  相似文献   

13.
10个牛品种线粒体12S rRNA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彦  许尚忠  昝林森  高雪  陈金宝  任红  王兴平 《遗传》2006,28(4):422-426
以鲁西牛、渤海黑牛、大别山牛、南阳牛、晋南牛、秦川牛、中国西门塔尔牛、日本和牛、海福特牛和安格斯牛10个牛品种共计353头牛为研究对象,利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子标记方法对其线粒体DNA 12S rRNA基因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发现该基因出现分布频率不同的3种单倍型(Ⅰ、Ⅱ、Ⅲ),其中单倍型Ⅰ出现的频率最低,仅在晋南牛1个个体中发现;单倍型Ⅱ在中国本地黄牛中都存在,在中国西门塔尔牛中的分布频率很低,但在3个国外品种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和日本和牛中不存在;单倍型Ⅲ在这10个牛品种中均有分布,但以国外品种最丰富。计算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发现我国地方品种在0.232~0.423之间,基本属于中度多态,说明我国地方黄牛品种在12S rRNA上多态性比较丰富,国外品种较为贫乏;但是单倍型Ⅰ频率很低有丢失的趋势,需要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4.
野生中国大鲵Sox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ox基因家族是一类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其产物具有一个HMG-box基序保守区,调节动物的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并参与多种器官的发育。参照人SRY基因HMG-box保守区序列及有关文献,设计一对简并引物,PCR扩增了野生雌性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基因组DNA,结果得到了一条长约220 bp的产物片段;菌落PCR扩增结果表明,克隆后的白色菌落中90%以上都是阳性克隆;通过SSCP技术筛选到3种有差异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获得了3个Sox基因:Sox4a、Sox4b与Sox14。对所得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在分子进化上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对中国大鲵Sox基因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为研究中国大鲵性别决定机制以及Sox基因进化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以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共82个个体为对象,运用单链构向多态性(SSCP)技术和测序技术分析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3'非翻译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中3'非翻译区存在两种长度多态性,分别为320bp和317bp,与GenBank(登录号为:FRU63807)的序列(316bp)有差异;共检测到6种基因型,分别命名为aa、bb、ab、bc、cd、dd,变异频率达4.36%,其中在暗纹东方鲀中检测到四种aa、bb、ab、bc,cd和dd基因型分别只在于星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检测到;7个突变位点中有1处颠换即位点212(T→G),6处转换即位点120、180、227、265、287(C→T)和位点199(A→G).  相似文献   

16.
鸡A-FABP基因多态性分析及其与脂肪性状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北京油鸡为试验材料,对A-FABP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检测和基因型与性状的关联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腹脂率、皮脂厚、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体重在不同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 >0.05)。由此推测,A-FABP可能为影响鸡脂肪代谢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7.
氟氏链霉菌离子束注入突变谱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转谷氨酰胺酶产生菌氟氏链霉菌后,通过试验,初步确定了注入的效应曲线,获得了一系列突变菌株。提取原始菌株和突变菌株的DNA,采用PCR反应分段扩增出转谷氨酰胺酶基因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并将特异性条带克隆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型的鉴定,分析离子束注入引起链霉菌基因的基因突变类型及特点。结果显示:碱基变异的类型包括转换、颠换和缺失。在检测到的24个碱基突变中,主要是碱基的置换(87.5%),碱基缺失的比例比较小(12.5%)。在碱基置换中,转换的频率(58.3%)高于颠换的频率(29.2%)。转换主要以C→T,A→G为主,颠换以G→T,C→G为主。此外构成DNA的4种碱基均可以被离子束辐照诱发变异,其中胞嘧啶发生突变的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在中国4个民族中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峰  薛雅丽 《人类学学报》1999,18(4):311-315
本研究提取中国东北汉族和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4个人群的基因组DNA后,利用PCF-RFLP方法扩增apo E基因等4外显子片段并进行遗传分析,计算各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发现4个人群中的apo 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趋势与国风个报告基本一致,但等位基因ε3的频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19.
中药贝母的基原植物和药用亲缘学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贝母是一种常用中药,有十分悠久的药用历史。百合科Liliaceae中的贝母属Fritillaria是中药贝母的主要来源,此属全世界约有130种,我国由于近年来发表了大量的新种和新变种,使国产贝母属的种名达到80个,变种名称52个,变型名称6个。大量新分类名称的出现对中药贝母的质量控制和应用方面造成一定困难。通过对中药贝母的历史沿革、植物分类、地理分布、化学成分、现今生产及应用等的综合研究整理,将中药贝母划分为6个类型:浙贝母、川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平贝母和安徽贝母。这样的划分除安徽贝母尚未收载于药典外,其他均与现行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一部所收载的内容一致。通过此项研究,作者建议,凡是主要经济植物的新名称的出现必须更加慎重,而且从实际应用的观点出发,分类群的划分不宜过细。  相似文献   

20.
    
Over the past quarter century, environmental DNA (eDNA) has been ascendant as a tool to detect, measure, and monitor biodiversity (species and communities), as a means of elucidating biological interaction networks, and as a window into understanding past patterns of biodiversity. However, only recently has the potential of eDNA been realized in the botanical world. Here we synthesize the state of eDNA applications in botanical systems with emphases on aquatic, ancient, contemporary sediment, and airborne systems, and focusing on both single-species approaches and multispecies community metabarcoding. Further, we describe how abiotic and biotic factors, taxonomic resolution, primer choice, spatiotemporal scal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fluence the util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airborne eDNA results. Lastly, we explore several area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DNA tools for plants, advancing ou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icacy, utility, and cost-effectiveness, and ultimately facilitating increased adoption of eDNA analyses in botanical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