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繁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魏辅文  胡锦矗 《兽类学报》1994,14(4):243-248
本文分析了1978-1992年在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研究区内的野生大熊猫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雌体6.5岁初发情,7.5岁交配产仔,20岁繁殖基本停止;雄体7.5岁初发情,8.5岁能获交配权,20岁繁殖基本停止。年繁殖率为62.5%,其中单胞胎为58.33%,双胞胎为4.17%。此外,1983年冷箭竹开花枯死,延迟了大熊猫的发情期,这可能与竹了开后大熊猫觅食行为改变及摄入影响繁殖的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竹类植物分布及其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和原理,调查和研究了分布于西双版纳的竹类植物。 竹类植物广泛分布于云南和东南亚地区。由于版纳优越的自然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均有栽培、认识、利用竹类植物的传统习惯及较高的知识经验,使得版纳不仅具有大面积的天然竹林,而且具有许多人工竹林。 本文参阅了众多的竹类研究成果,整理了大量的野外调查、采集资料,充分肯定了前人对版纳竹类研究的价值,论述了分布于版纳的竹属,并应用植物区系的方法分析和探讨了版纳竹属的分布类型以及版纳与相关地区的竹类亲缘关系,认为:版纳竹类与东南亚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滇西、滇东南,与滇中、华东有一定的联系,而与华南有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卧龙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卧龙自然保护区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周围的针阔混交林由于历史原因破坏严重,长期以来自然恢复较差。为调查该区林隙更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采用林隙样线调查方法研究了该区针阔混交林林隙更新规律。结果显示,历史上的自然干扰与人为干扰共同影响着该区林隙更新的格局和特征,林隙天然更新受环境因素制约,更新规律表现为:更新幼苗的种类较形成木的种类丰富,更新乔木幼苗的优势度排序与形成木不同;林隙主要树种的更新受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而存在差异,桦木(Betula spp.)更新受地形影响较大,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受土壤因素影响显著,杜鹃(Rhododendron spp.)更新则受地形因子和林隙形成木的特征影响显著;更新物种的多样性指数均表现出受土壤因子的影响显著。由此推测,林隙大小并非影响该区林隙更新的关键因素,而土壤因素可能是制约优势树种天然更新和更新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鹅掌楸自然种群动态及其致危生境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天然鹅掌楸的地理分布、种群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试图揭示其致危机理。鹅掌楸星散间断分布型式、种群规模较小、种群结构的衰退趋势和对生境的特定要求,反映出该物种正处在濒危状态。并提出自然种群的消亡是由于处于“致危生境”的缘故。应借助于人为帮助,改善生境条件,将不同种群的鹅掌楸引种到合适的生境中,扩大其种群规模,促进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以利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春季大旱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现状,对保护区所辖8个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部分河段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53属97种、浮游动物23属42种(包括原生动物13种、轮虫23种、枝角类3种和桡足类3种),其中大湖池和朱市湖是浮游生物种类数最多的2个子湖。各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间浮游生物现存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分别为260—(8.18×106)cells/L(浮游植物)、3630—73173 ind./L(浮游动物),赣江以西区域的子湖和修河的浮游生物现存量显著高于赣江及其以东区域的子湖。调查水域优势度值(Y)大于0.02的浮游生物包括蓝藻1种、绿藻2种、硅藻5种、原生动物4种及轮虫5种。浮游生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分别为2.41和0.96,而其丰富度指数(Dm)值均小于3。3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表明,保护区各子湖与修河和赣江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除蚌湖和梅西湖外,均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4,38(1):158-165
为评价春季大旱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生物现状,对保护区所辖 8 个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部分河段的浮游生物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 53 属 97 种、浮游动物 23 属 42 种(包括原生动物 13 种、轮虫 23 种、枝角类 3 种和桡足类 3 种),其中大湖池和朱市湖是浮游生物种类数最多的 2 个子湖。各子湖及赣江和修河间浮游生物现存量差异较大,其变化范围分别为260(8.18106)cells/L(浮游植物)、363073173 ind./L(浮游动物),赣江以西区域的子湖和修河的浮游生物现存量显著高于赣江及其以东区域的子湖。调查水域优势度值(Y)大于 0.02 的浮游生物包括蓝藻 1 种、绿藻 2 种、硅藻 5 种、原生动物 4 种及轮虫 5 种。浮游生物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最大值均分别为 2.41 和 0.96,而其丰富度指数(Dm)值均小于 3。3 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表明,保护区各子湖与修河和赣江水体受污染程度较轻,除蚌湖和梅西湖外,均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望天树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赵学农  刘伦辉  高圣义  唐继武   《广西植物》1996,16(3):225-232
本文采用空间代替时间和相邻格子样方法阐明了望天树种群的结构类型和群落演替模式,结果表明其种群结构类型可分为初始增长型(类型I),增长型种群前期类型(类型Ⅱ),增长型种群(类型Ⅲ)和稳定性种群(类型Ⅳ).其群落演替模式遵从类型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Ⅳ模式,即具有更新镶嵌和循环的特点.探讨了群落演替过程中伴生种的变化规律,并就望天树种群的合理保护和群落重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Seed production of Sinarundinaria fangiana was low on plants that flowered in 1984, one year after clones mass-flowered. Insects killed 41% of flower ovaries or developing seed on 1984 plants. Soil seed bank samples suggest that 34% of flowers produced seed in 1983 when the species mass-flowered. Viability of seed produced in 1983 was 22–34%. Sinarundinaria fangiana seed germinated in both 1984 and 1985. Germination and establishment were greater in sites with a closed canopy forest than in clearcuts. Removal of the forest canopy appears to retard 5. fangiana regeneration from seed. Forestry practices should be altered from clearcutting to selective cutting in areas adjacent to panda reserves to prevent compositional change in the forest understory that may be detrimental to pandas.  相似文献   

9.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属于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对它的研究报道仅限于分类地位(彭鸿绶等,1962;彭燕章等,1985;陈服官等,1981)、形态解剖(陈宜峰,1981;彭燕章等,1983;张耀平等,1983)、地理分布及生活习性(李致祥等,1981;木文伟等,1982)等。其分布、数量以及进化地位、生态学等方面的资料甚少。1985年笔者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对滇金丝猴的数量、分布及种群结构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水库鲤肠道寄生蠕虫群落结构与季节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2月到2005年11月在丹江口水库库区206尾鲤(Cyprinus carpio)肠道中检获蠕虫11种,其中复殖吸虫3种,线虫5种,棘头虫2种,绦虫1种。总体感染率为45.63%,平均感染丰度为4.23±12.65,平均感染强度为9.29±17.48,其中饭岛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ijimai)的总感染率(25.24%)和平均感染丰度(1.76±6.46)最大,瓣睾鲫吸虫(Carassatrema lamellorchis)的感染强度(25.00±46.68)最大。除部分平均感染丰度较低的线虫如鲤带巾线虫(Cucullanus cyprini)外,其他蠕虫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蠕虫群落多样性指数为4.63,均匀度指数为0.60,对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各季节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波动较大,并无明显变化规律。每尾鲤感染蠕虫种数多在1—4种之间,所有感染的11种蠕虫中优势种为饭岛盾腹吸虫;次优势种为日本侧殖吸虫(Asymphylodora japonica)、中华许氏绦虫(Khawia sinensis)、瓣睾棘吸虫和鲤长棘吻虫(Rhadinarhynchus cyprini);非优势种为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 sp.)、鲤带巾线虫、鲤杆咽吸虫(Rhabdochona cyprini)、黄颡刺盖线虫(Spinitectus gigi)、毛细线虫(Capillaria sp.)和木村小棘吻虫(Micracanthorhynchina motomurai)。在种间协调关系方面,鲤杆咽线虫和瓣睾鲫吸虫、鲤长棘吻虫和饭岛盾腹吸虫、对盲囊线虫和木村小棘吻虫、鲤长棘吻虫和木村小棘吻虫之间分别存在显著正关联。对优势种和次优势种蠕虫中种群的季节动态分析表明,鲤寄生蠕虫各组分的感染率和平均感染丰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秋、冬季节的感染水平普遍比较高,而到春夏则急剧下降,但中华许氏绦虫无显著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的种群结构与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种群统计学和树木年代学的方法, 从年龄结构、生命表、径向生长和干扰史4个方面, 研究了神农架山地河岸带连香树 (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的种群结构与动态。结果显示:1) 连香树种群内幼龄个体比较充足, 但在长时段内更新时有断代, 多个局域种群有明显可辨的同生群 (年龄幅宽约为50a), 其发生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 高峰期则在40年代和90年代;2) 萌枝更新非常突出, 与种群年龄和群落盖度有显著相关 (r>0.6, p<0.05) ;3) 经20a以下和60~100a间两个死亡高峰以后, 种群可达生活力最优阶段, 180a以后出现衰老迹象, 生存曲线总体上介于DeeveyⅡ和Ⅲ型之间;4) 前30a连香树胸径的生长速率最快, 经2次生长释放后, 约在60a前后进入林冠层, 90~120a间进入成熟期前, 胸径分化最为剧烈;5) 干扰高峰年 (20世纪2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 与种群更新的高峰年大致吻合。这些结果表明, 个体生长发育特征与中长期的干扰对其种群结构与动态有重要影响。由于幼苗尤其是萌枝的的数量充足, 连香树种群在中短期内可以维持。  相似文献   

12.
黄龙大熊猫种群数量及年龄结构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6年6 ̄10月,在野外采用路线-聚类法对黄龙寺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现有大熊猫23只,竹林内生态密度为0.439只/km^2。此外,首次采用了离差平方和聚类的方法,将该种群划分为4个年龄组。其中幼年组个体上占13.33%,青年组个体占6.67%,成年组个体占60%,老年组个体占20%。最后还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方铁杉(Tsuga tchekiangensis)种群的分布特点, 设置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地。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 编制了南方铁杉种群的静态生命表, 绘制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生存率曲线、累计死亡率曲线、种群死亡密度曲线和危险率曲线, 分析了种群数量特征; 同时结合谱分析方法, 分析了南方铁杉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1) 南方铁杉种群结构存在波动性, 幼年阶段的个体较丰富, 成年个体数量相对较少, 种群趋于Deevey Ⅱ型。2) 南方铁杉种群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均出现两个高峰, 一个出现在第5龄级阶段, 另一个出现在第15龄级阶段。3) 南方铁杉种群的生存率单调下降, 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 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高于后期, 累计死亡率则相反。4) 4个生存函数曲线表明, 南方铁杉具有前期稳定、中期锐减和后期衰退的特点。5) 种群动态的谱分析显示, 南方铁杉种群动态除受基波影响外, 还存在着明显的小周期波动, 谐波A3处周期的波动与南方铁杉的高生长有关; A6处周期的波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A8处周期的波动与南方铁杉进入生理衰退期有关。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格局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带森林是陆地上物种最丰富和结构最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 同时也是受景观破碎化影响而生物多样性丧失最严重的植被类型。在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天然林进行公里网格样方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栅格途径及统计方法对三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景观格局和动态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霸王岭热带天然林景观由4个处于不同恢复阶段的林分斑块(I、II、III和IV)组成; 在1986~1998年, 除林分斑块IV外, 大多数斑块类型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而在1998~2002年, 大多数斑块类型变化不显著。在1986~2002年, 大多数斑块类型破碎化趋势明显, 表现为斑块数、边缘密度持续增加, 以及斑块平均大小和核心区面积不断减小; 恢复较早期阶段的次生林(I、II和III)与恢复较后期林分(IV)之间的距离显著相关。随着与IV距离的增加, 恢复时间短的次生林所占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佛坪自然保护区羚牛的种群数量与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曾治高  巩会生 《兽类学报》1998,18(4):241-246
1996年对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进行了数量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羚牛的数量为435~527只,种群密度达到1.29~1.56只/km2。羚牛种群的成体雌雄个体之比约为1∶0.5,明显地偏向雌性。在羚牛种群中幼仔占12.24%,亚成体占35.03%,成年雄性个体占17.33%,成年雌性个体占35.40%。该羚牛种群在1991年至1996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8.48%,明显高于1984至1991年间羚牛种群的年均增长率。保护区周边地区的生境不断丧失,迫使羚牛向保护区境内迁移,是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在短期内迅速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大理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992-1995年间,我们对苍山洱海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进行了生态区系的调查,共获标本35种1600余只,参考以往的有关资料,已知当地小兽5目12科30属53种。通过8种主要生态环境的调查结果看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最低为农耕区,但密度最高为农耕区,最低为高山灌丛草甸。  相似文献   

17.
卧龙自然保护区林隙干扰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隙干扰对森林的结构和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对五一棚周围林隙干扰格局和林隙特征进行了3条样线调查,样线总长度为4.4 km。结果表明:1)本区以小型林隙干扰为主,林隙平均密度为12.5个•km-1,林隙的分布格局在阳坡和山脊为集聚分布,阴坡近均匀分布;林隙形成木以针叶树为主,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铁杉(Tsuga chinensis)和糙皮桦(Betula utilis)在形成木的数量和径级组成上均居前列。2)林隙形成木的腐烂等级分布揭示出林隙形成木的形成方式和种类组成均随时间变化。表现为针叶树组形成木对林隙的贡献随时间降低,阔叶树组反之;砍伐和倒木是早期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而枯立和折干是近期林隙形成的主要方式。3)林隙木形成方式关联度分析结果为砍伐与倒木、折干与倒木之间存在显著负关联,林隙其它各形成方式之间的关联不显著,但砍伐与其它形成方式的负联结系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19.
神农架巴山冷杉天然林凋落量及养分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湖北神农架巴山冷杉 (Abies fargesii) 天然林凋落物量、凋落物N、P、K、Ca、Mg的含量及其归还量。结果表明:巴山冷杉天然林的年凋落量为5702.99kg·hm-2;巴山冷杉林的凋落 物组成比较丰富, 主要有落叶、落枝、球花、球果和其他5部分, 其中以落叶为多, 占总凋落量的46.00%;凋落量的月变化模式呈双峰型, 分别在2006年10~11月和2007年4~5月达到峰值;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大小顺序为:N>K>Ca>P>Mg;N、P、 K、Ca、Mg的年归还量分别为:39.1063、4.5346、13.4367、5.4965和0.0911kg·hm-2;就凋落物各组分的养分年归 还量而言, 落叶的养分归还量远远大于其余组分的养分归还量, 占总归还量的52.65%。因此, 不论凋落量还是养分归还量, 巴山冷杉林凋落物中的落叶都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穿山甲种群数量调查与资源蕴藏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0年 1 2月至 2 0 0 1年 3月 ,利用“洞口记数法”对大雾岭自然保护区穿山甲华南亚种的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穿山甲的种群数量为 65 2 7~1 5 6 5 9头 ,平均密度为 1 85~ 4 43ind /km2 ;不同栖息生境穿山甲的种群平均密度为 2 46~ 5 90ind /km2 ,密度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 >针叶林。各栖息生境的洞口密度平均为 5 1 39± 1 8 31个 /km2 ,以针阔混交林的洞口密度最大 ,其次是阔叶林和灌木林 ,最小的是针叶林 ,且洞口密度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 (F =1 6 96>F0 0 1 ,3/30 =4 5 1>F0 0 1 ,3/36)。根据保护区内穿山甲的密度值 ,估计广东全省穿山甲的资源量为 1 42 73 0 9± 5 863 79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