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是早寒武世微小骨骼化石中非常特征的一个类群。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这些齿状的微型磷质骨片化石在中国下寒武统含小壳化石地层中被大量发现,据统计已描述有25属52种。通过文中的评述和讨论,证实其中的一些属种是次异名或属于无效的分类名称,还有一些在归属上尚存在疑问。通过对原牙形类和牙形状化石定义的讨论,将先前指定为原牙形类的13个属进行了分类评述。表明其中的5个属是次异名,还有2个属是未知的节肢动物。其它的12个牙形状化石属中也有5个属是次异名,它们不仅显示了有多种动物亲缘的牙形状形态,而且大多属于绝灭生物,只有Beshtashella和Paraformitchella(=Beshtashella)被指定为软体动物。文中还简要地讨论了大多数属的时空分布,包括3个阶段的原牙形类地层分布,这不仅具有划分对比地层的意义,而且还反映了原牙形类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鲴亚科鱼类同工酶和骨骼特征及系统演化的探讨:鲤形目:鲤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鲴亚科Xenocyprinae共4属6种鱼和鲢亚科Hypophthal michthyinae的鲢、鳙Aristichihys nobilis进行了骨骼系统的研究,并对鲴亚科的6种鱼同工酶谱型,进行了分析比较。鲢亚科虽然具有鲴亚科的共同祖征和全部离征,但因其有较多的特化性状,仍将其列为和鲴亚科并列的一个亚科。应用分支系统学原理推导出鲴亚科的系统发育图。鲴亚科6种鱼的肝、肾、心、眼的晶状体、鳍、脑,肌肉等7种组织5种同工酶(LDH,MDH,ES,ADH,G6PDH)的电泳分析表明,生化分类和经典分类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广西百色及永乐盆地发现的中始新世最晚期-晚始新世的猪类化石,这批已知最早的猪超科化石,大大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早期猪类,对了解全球猪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价值。广西的材料被确定为两个新属新种:萨氏始新猪Eocenchoerus savagei和广西华夏猪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一个新种:粗壮暹罗猪Siamochoerus viriosus和一个未定属种:Tayassuidae gen.et sp.indet.加上已发表的单尖旅游Odiochoerus uniconus。百色,永乐盆地共计发现了5种始新世猪粉化石。新属Eocenchoerus虽然臼齿结构简单,与原始的古猪类(Palaeochoerid)接近,但因其M3具有一个明显的跟座而被归人猪科,早期猪科动物非常原始的臼齿形式证明,猪科动物 起源并不晚于古猪科(Palaeochoeridae)和西瑞科(Tayassuidae)。旧大陆的古猪类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新大陆的西瑞类(tayassuid)更为接近,多数学者钭其归入西瑞科。笔者认为两者共有的近祖特征,并不能支持它们更摈 亲缘关系,而且古猪类缺乏典型西瑞类的近裔特征。因而支持将Palaeochoerinae亚科作为一个独立的Palaeochoeridae科,并将发现的两个新属种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和Siamochoerus viriosus归入该科,西瑞类材料的发现,再次肯定了东南亚地区确实存在与新大陆典型西湍类如Perchoerus,相似的古老猪类,另外新属Huaxiachoerus在臼齿结构上也显得比其他古猪类更接近新大陆的Cynorca,如果Perchoerus和Cynorca确属新大陆西湍类两个演化支系的祖选类型,那么新大陆的猪类动物很可能源于旧大陆,鉴于百色,永乐盆地的猪类已发生了较大分异,猪类动物的分化似应不晚于中始新世。 相似文献
6.
广西百色和永乐盆地的始新世猪类化石──兼论早期猪类的分类和演化(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广西百色及永乐盆地发现的中始新世最晚期一晚始新世的猪类化石。这批已知最早的猪超科化石,大大丰富了亚洲地区的早期猪类,对了解全球猪类的早期演化有着重要价值。广西的材料被确定为两个新属新种:萨氏始新猪Eocenchoerus savagei和广西华夏猪Huaxiachoerus guangxiensis,一个新种:粗壮暹罗猪Siamochoerus viriosus和一个未定属种:Tayassuidae gen.et sp.indet。加上已发表的单尖旅猪Odiochoerus uniconus,百色、永乐盆地共计发现了5种始新世猪类化石。新属Eocenchoerus虽然臼齿结构简单,与原始的古猪类(paiaeochoerid)接近,但因其M3具有一个明显的跟座而被归入猪科。早期猪科动物非常原始的臼齿形式证明,猪科动物的起源并不晚于古猪科(Palaeochoeridae)和西科(Tayassuidae)。旧大陆的古猪类长期以来被认为与新大陆的西类(tayassuid)更为接近,多数学者将其归入西科。笔者认为两者共有的近祖特征,并不能支持它们更近的亲缘关系,而且古猪类缺乏典型西类的近裔特征,因而支持将Pala? 相似文献
7.
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Choiidae)的发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描述了贵州遵义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生物群和台江中寒武世凯里生物群中保存完整的斗篷海绵科(Choiidae)中斗篷海绵(Choia)和小斗篷海绵(Choiaella)化石标本,共计2属2种2未定种:Choia zunyiensis sp.nov.,Choia sp.,Choiaella avata sp.nov.和Choiaella sp.。Choia分布很广.在我国下寒武统澄江生物群及北美中寒武统的四大生物群中均有产出。Choiaella原仅产于我国澄江生物群,凯里生物群中Choiaella的发现使其时代上延至中寒武世。贵州早、中寒武世斗篷海绵科的发现及研究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古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伊春早寒武世西伯利亚型动物群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记述黑龙江伊春地区早寒武世含多门类小壳化石的三叶虫为主的动物群,并依据东北北部及其紧邻俄罗斯境内的寒武纪地层及动物群特征,论证了东北北部地区的沉积-生物-构造古地理属于西伯利亚构造域,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构造域的对接主带应在二连浩特-西拉木伦-长春-延吉-符拉迪沃期斯克一线。 相似文献
9.
安徽淮南早寒武世蠕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laeoscolexhuainanensissp.nov.是我国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蠕虫化石,也是我国寒武纪地层中所发现的蠕虫化石的最高层位。 相似文献
10.
描述3块新的标本,分别是节肢动物Pisinnocaris sp.,Tanglangia longicaudata Luo et Hu,1999和Pygmaclypeatus daziensis Zhang,Han et Shu,2000。新的标本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其形态结构特征的了解。通过与相关属种的比较,简要讨论其系统位置问题。 相似文献
11.
河南叶县下寒武统辛集组单板类和腹足类化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描述和讨论了河南叶县杨寺庄下寒武统辛集组单板类13种,腹足类2种,未定类1种。其中包括2新属6新种:Repenoconus xinjiensis gen.nov.,Scenella pycna sp.nov.,Securiconus vulgaris sp.nov.,Obtusocnus grossicostus sp.nov.,Igorellina proboscis sp.nov.,Gal 相似文献
12.
13.
14.
内蒙古早三叠世的Scalaroxylon及其演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产于内蒙古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木化石梯纹木属的一个新种ScalaroxylonjalaidqienseZhangetZhengsp.nov.及一个新联合种S.multiforium(ZhengetZhang)ZhangetZhengcomb.nov.。Scalaroxylon原产于德国上三叠统考依波层,当前报道的产自内蒙古的新材料是该类型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该属以次生木质部为代表,生长轮不存在,它的主要特征是管胞径向壁纹孔全为梯纹纹孔;木射线1至多列,异形;射线细胞的水平壁无孔,端壁通常具孔,弦向壁多数具孔。根据次生木质部管胞的纹孔类型和木射线构造特征对该属在植物系统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代表了种子蕨类到苏铁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5.
帽状动物壳体 lathamellids 类化石包括 Lathamella caeca, Lathamella sp. nov. 以及 Lathamella symmetrica sp. nov. 三种,目前仅发现于四川峨嵋麦地坪下寒武统麦地坪组上段地层,它们皆以磷质内核方式保存.通过内核化石表面所复制的原始壳体微细构造印痕的研究表明,易漏螺类壳体为双层结构:内层——纤晶层,外层——棱柱层;其壳体原始成分可能为文石质.据上述现象推断,lathamellids 并非为磷质无绞纲腕足类,相反,而与软体动物更为接近,但其在壳腔内具—纵向中突,主要位于壳顶附近,很难与已知的任何一类软体动物直接对比,可能为一类独特的、已经绝灭了的软体动物的1个早期分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