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五十年代肌丝滑行模型建立以来,关于脊椎动物骨胳肌的蛋白质成分,肌丝排列以及肌肉收缩时结构变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骨胳肌肌原纤维由粗、细肌丝有规律地排列所组成。对于肌肉收缩蛋白的选择性抽提,专一性抗体标记以及重组肌丝的研究,证实肌球蛋白存在于粗肌丝;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原宁蛋白存在于细肌丝(Huxley,A.F.,1957;Huxley,H.E;,1972)。昆虫间接飞翔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有许多不同于脊椎动物骨胳肌的特点。蜜蜂飞翔肌肌原纤维虽然也包含有粗、细两  相似文献   

2.
范世藩  陈明 《昆虫学报》1986,(2):139-142
用能溶解肌球蛋白但不溶解副肌球蛋白的溶液(300 mM KCI,pH6.0)处理分离的蜜蜂间接飞翔肌粗肌丝,经数分钟后可以看到粗肌丝端头散开成为多根微丝,微丝数最多为7根。延长处理时间,可以见到粗肌丝中央部分只剩下直径约为5 nm的徽丝。实验结果支持我们以前提出的蜜蜂间接飞翔肌粗肌丝的结构模式,并指示贯穿肌小节、两端都和Z线相连的内芯至少部分由副肌球蛋白组成。只存在于A带的,由6根微丝形成的外套是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  相似文献   

3.
徐森根  刘国平 《生理学报》1987,39(3):287-295
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和小角 X 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穴居狼蛛(Lycosa singriensis)腿肌的构造。腿肌的肌原纤维显示 I 带和 A 带构成的典型的横纹,肌节长度比脊椎动物骨胳肌长得多,约为5.3μm。A 带中间存在 H 带和 M 线区。在肌原纤维中,长4.3μm,直径200(?)的粗肌丝排成中心间距为约600(?)的六角阵列,每根粗肌丝周围环绕着8—12根直径60(?)的纽肌丝。粗肌丝中心的显著浅染提示粗肌丝可能由肌球蛋白围绕着副肌球蛋白核心组成。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指示,静息状态活肌肉中,肌球蛋白横桥形成435(?)重复螺旋,横桥水平的轴向间距为145(?)。静息状态在位固定的腿肌的电镜照片还显示与肌动蛋白细肌丝接触的肌球蛋白横桥,文中讨论了这一颇有兴趣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横纹肌肌原纤维的第三肌丝──肌联蛋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研究证明,在动物横纹肌肌原纤维中,除包含有粗肌丝、细肌丝外,还有纤肌丝的存在,肌联蛋白(肌巨蛋白)是具有挠性的线状蛋白质,分子量为3000 000,长度约为0.9μm,跨越肌原纤维的M-线和Z-线,形成纤肌丝.其生理功能是在粗肌丝装配中具有分子模板作用,并将粗肌丝稳定于肌原纤维肌小节中央以及可参与肌球蛋白活性的调节.  相似文献   

5.
甲壳动物横纹肌肌原纤维的肌丝陈列,收缩蛋白质和收缩的Ca2+依赖性调节机制与脊椎动物横纹肌有不少差异.脊椎动物横纹肌、甲壳动物快肌与慢肌的粗丝与细丝的数量比依次为1:2,1:3和1:6,肌丝阵列各异.甲壳动物粗肌丝由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组成,其分子装配与脊椎动物不同.细肌丝含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肌钙蛋白-T分子量较高,肌钙蛋白-C仅1个Ca2+结合位点.甲壳动物横纹肌兼有细肌丝调节与粗肌丝调节.  相似文献   

6.
利用甘油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和纯化螯虾腹屈肌粗肌丝,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粗肌丝上有数条纵行条纹,指示其可能由数根亚丝所组成。粗肌丝的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表明其含有肌球蛋白和副肌球蛋白,肌球蛋白仅包含有二种轻链。副肌球蛋白类晶体呈针状,具有14.5nm 和72.5nm 的横纹周期。实验结果表明,螯虾腹屈肌粗肌丝是肌球蛋白-副肌球蛋白丝。  相似文献   

7.
粘虫蛾飞行肌的发育:超微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罗礼智 《昆虫学报》1996,39(4):366-374
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正常条件下饲养的0-16日龄粘虫Mythimna separata (Walker)雌蛾飞行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肌原纤维直径。线粒体和横管的体积分量均随蛾龄的增加而增加,到7日龄达到最大值以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下降;但是,肌节长度则随蛾龄的增加而缩短,到7日龄达到最短后又随蛾龄的增加而延长,从而使整条发育曲线呈“V”字形;肌原纤维和肌质网体积分量变化不大或无规律可寻;二位体在发育初期和未期的比例较高,而三位体在4和7口龄比例较高;肌丝排列从0~7日龄均是有序的,肌动蛋白丝(细丝)和肌球蛋白丝(粗丝)的数量比为3:1,粗丝的数量变化也不大,每根肌原纤维约有600根。但从10日龄开始肌丝排列出现紊乱,细丝全部消失,粗丝降解、数量减少了30%,从而使肌原纤维留下一片片的空白。根据这些结果,把7日龄前的飞行肌发育过程视为生长过程,而把10日龄后的视作降解过程。最后对粘虫蛾飞行肌与卵巢发育及其飞行能力变化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腹屈肌浅层(慢肌,tonic fiber)肌纤维和深层(快肌,twitch fiber)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浅层腹屈肌肌原纤维有相对长的肌节(5—10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大,每根粗肌丝周围有9—12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约为6∶1;深层腹屈肌有相对短的肌节(3—4.5μm),肌原纤维直径较小,每根粗肌丝周围有6根细肌丝环绕,细肌丝与粗肌丝数量比为3∶1。以上结果提示,在决定螯虾腹屈肌收缩速度方面,可能肌原纤维直径大小比肌节长度更为重要。细、粗肌丝排列方式也可能与收缩速度有关。这与脊椎动物骨骼肌的情况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一)应用铁蛋白标记抗体的技术对尖蚌闭壳肌白色部分的粗丝作了副肌球蛋白的定位研究。结果支持了许多作者根据小角度X-光衍射和电子显微镜分别从副肌球蛋白肌丝和晶体反映出来的共同特征周期所作的推测,即副肌球蛋白是粗丝的组成部分。从免疫化学反应的结果来看,副肌球蛋白分布于粗丝的表面。(二)粗丝与标记的副肌球蛋白抗体反应后,再经反染,周期为360A的横纹结构更为清晰。此数值恰为一般在副肌球蛋白天然及人工纤维和晶体中所见到的720A周期的一半。这个观察和平行的物化研究以及对副肌球蛋白分子的电子显微镜观察,都证明副肌球蛋白可能具有亚基结构,亚基的长度为360A。(三)观察到粗丝在与标记抗体反应后,有侧向偶联现象。  相似文献   

10.
吴孔明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79-83
利用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棉铃虫Helicoverpa rmigera (Hubner)飞翔肌的肌原纤维由400~800根肌球蛋白丝组成,每根肌球蛋白由6根肌动蛋白丝环绕排列成六角形,肌节长度2.0~3.5μm,线粒体占飞翔肌的体积达42.38%~48.57%,微气管组织较为发达。初羽化棉铃虫肌原纤维和线粒体的发育基本完成,横管系统的发育相对较慢,羽化3日后趋于成熟,至5日龄占飞翔肌的体积达3.31%~3.54%。表明棉铃虫具有适宜飞行的飞翔肌结构。采自渤海海面距海岸线80km的迁飞蛾子飞翔肌基本结构和实验种群无明显的区别,但迁飞过程中的能量代谢导致线粒体内脊疏松而出现大量空洞。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1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