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25只树鼩,从升主动脉灌注带色的橡胶乳液,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用目测微尺进行测量。大多数树鼩(22只)有完整的脑底动脉环。由左、右大脑前动脉向内侧各发一前交通动脉组成大脑前总动脉。前交通动脉口径为大脑前动脉的75~85%。后交通动脉口径与大脑后动脉相近,连于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之间。测量了组成脑底动脉环有关动脉的口径。由于后交通动脉足够粗大,只有中断左、右颈总动脉和左、右椎动脉,才能造成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2.
用25只树qu,从升主动脉灌注带色的橡胶乳液,在解剖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用目测微尺进行测量。大多数树qu(22只)有完整的脑底动脉环。由左、右大脑前动脉向内侧各发一前交通动脉组成大脑前总动脉。前交通动脉口径为大脑前动脉的75-85%。后交通动脉口径与大脑后动脉相近,连于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分支)之间。测量了组成脑底动脉环有关动脉的口径。由于后交通动脉足够粗大,只有中断左、右颈总动脉和左、右椎动脉,才能造成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正常脑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主要动脉的起始部内径、走行、形态及其分支的显示情况,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行全脑血管64层MSCTA检查,采用ADW4.2工作站测量各主要动脉起始部内径,观测其走行、形态和变异,并统计各级分支的显示率.结果:正常成人脑动脉常见的变异发生在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脑前动脉A1段、前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起始段,以后交通动脉变异最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A1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在MSCTA上的显示率分别为100%、95%、100%、100%、100%、92.5%、58.8%和72.5%.主要脑动脉起始部内径分别是:颈内动脉末段4.013±0.770 mm、大脑前动脉A1段2.709±0.877 mm、大脑中动脉3.498±0.640 mm、大脑后动脉2.025±0.608 mm、眼动脉1.640±0.334 mm、后交通动脉1.491±0.697mm及脉络膜前动脉1.460±0.483mm.结论:正常成人脑血管变异主要发生于脑底动脉环,脑血管直径与其供血范围及分布区血流动力学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川金丝猴脑动脉供应的形态学特征,为脑生物学研究提供结构基础,用血管铸型和组织透明方法追踪观察了川金丝猴幼体脑动脉的来源和分支分布。结果表明川金丝猴与人脑的动脉供应基本相同,也由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应。上述动脉的分支于垂体周围形成大脑动脉环。颈内动脉通过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前部的血液,椎动脉参与形成基底动脉、小脑动脉系和大脑后动脉,供应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的血液。另外,川金丝猴幼体左、右大脑前动脉间缺少前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烫(烧)伤损伤时大鼠脑血管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分布与脑血管神经源性调节的关系,以及烫(烧)伤对脑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烫(烧)伤大鼠脑底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的分布。结果烫(烧)伤大鼠和正常大鼠脑底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似细线状,攀附于血管壁上,烫(烧)伤大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密度较正常大鼠明显增加,纤维走行大多呈网状。结论烫(烧)伤可引起大鼠脑底动脉内皮素-1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加,增加的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液循环紊乱。提示内皮素-1能神经纤维在烫(烧)伤后在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颈上神经节切除术,观察了15只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分手术Ⅰ组、手术Ⅱ组和对照组)脑底血管主要动脉单胺能神经纤维的起源。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主要动脉分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手术Ⅰ组作左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劝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明显减少,对侧各同部位血管的阳性纤维也有减少;手术Ⅱ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的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基本消失。结果提示:自发性高血压鼠脑血管一侧颈内动脉系各主要动脉分支的交感神经纤维,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讨论了颈上神经节切除对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可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神经节切除术,观察了16只自发性高血压鼠(分手术Ⅰ、Ⅱ、Ⅲ组和对照组)脑底动脉主要分支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的起源,对照组自发性高血压鼠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壁上均可见棕褐色的神经肽Y能阳性纤维,纤维似曲线状,多呈网状走行,密度较高,手术Ⅰ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切除术,脑底动脉主要分支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消失,手术Ⅱ组作双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脑底动脉主要分支壁上的阳性纤维明显减少;手术Ⅲ组作双侧颈上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切除术,脑底动脉主要分支的阳性纤维完全消失,结果提示;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主要分支神经肽Y能神经纤维起源于双侧颈上神经节和星状神经节,讨论了NPY神经在高血压时期在防御脑中风和血脑屏障破裂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T-1(Endothelin-1,ET-1)能神经纤维分布与高血压鼠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的关系,探讨ET-1神经是否参与高血压时期脑血流的调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自发性高血压鼠和Wistar正常血压鼠脑底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ET-1能神经纤维的分布密度和走行方式。结果自发性高血压鼠和Wistar正常血压鼠脑底动脉均可见棕褐色的ET-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似细线状,攀附于血管壁上,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各主要分支ET-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密度较Wistar正常血压鼠明显增加,纤维走行大多呈网状。结论实验结果提示自发性高血压鼠脑底动脉增加的ET-1能免疫反应阳性纤维可能与脑血管的神经源性调节有关;高密度的ET-1能神经纤维可能涉及高血压时期脑血流的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遗传特性,并定向培育脑缺血高发种群。方法通过对5代定向培育的长爪沙鼠高发群动物共398只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进行观察,比较长爪沙鼠亲代与子代间脑底动脉Willis环的变异缺失类型,探求其遗传特性,并根据该遗传特性将Willis环后交通支缺失且前交通支缺失或细小的同类型的长爪沙鼠父母所生的子代雌雄个体配对繁殖,定向培育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结果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一致时,其子代大部分与其父母一致;而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不一致时,Willis环前交通支与母亲一致率为60.4%,前交通支与父亲的一致率为48.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定向培育5代后,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时,一侧脑缺血造模成功率由F1代的40%提高到F5代的75%。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有明显的遗传性,初步培育出了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  相似文献   

10.
TCD观察降纤酶预防脑血栓即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淑梅  王晶  刘昌顺  李永昌 《蛇志》2002,14(1):34-35
目的 应用降纤酶预防脑血栓形成,观察导热性探测器(thermnalconductivity detector,TCD)的即时效应及1个疗程后的变化。方法 以23例年龄58-83岁的老年人为观察对象,TCD检测大脑中动脉(MCA)`有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及其底动脉(BA),共计161条血管。结果 第1次治疗后(即时)TCD检测有65条血管不同程度改善,总即时效果63.11%,完成1疗程后有94条血管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1.26%,提示降纤酶具有很强的扩张脑血管,改善脑循环的作用。结论 在脑动脉梗化,脑供血不足情况下,用降纤酶来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给,增加脑血氧含量,预防脑血栓形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脑膜中动脉的形态变异及其在人类进化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现代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脑膜中动脉前支和后支压迹的形态的观察和对比发现: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脑膜中动脉管径从粗到逐渐变细,分枝从简单到逐渐复杂,前支趋向于增大,后支趋向于缩小,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有地域性差异。作者认为脑膜中动脉的这种分布形式间接地反映了直立人向智人演化及现代人类形成过程中,大脑各部分比例的变化和功能的日益复杂对供血需求的影响。在研究颅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上及脑演化上,脑膜中动脉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素在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组织有合成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全部系统。人类大脑主要合成PGF_(2a);脑动脉,毛细血管合成PGI_2;TXA_2由血小板合成。PGI_2扩张脑动脉,PGF_(2a),TXA_2,PGE_2,PGD_2收缩脑动脉。TXA_2收缩脑动脉的效力大于外周动脉。PGI_2合成减少,TXA_2,PGF_(2a),PGE_2及白三烯(LTs)生成增多,在脑血管痉挛、脑动脉硬化及脑缺血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分期结扎兔两侧颈总动脉及椎动脉侧支循环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颅内动脉瘤进行间接手术治疗吋,临床多采用颈总及颈内动脉或颈内动脉加颈外动脉结扎术。对颅内血管畸形施行外科治疗时也可采用颈动脉结扎术来改善症状。五官科治疗咽部大出血和鼻出血,以及联合治疗面部、口腔、鼻和副鼻窦恶性肿瘤时,也常采用单侧或双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或颈内动脉结扎手术,作为缓冲处置。治疗椎动脉、基底动脉瘤时也采用单侧或双侧椎动脉结扎术。根据在解剖上兔脑和人脑的血液供应有相似之处,它也由两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获得血液,且于脑底形成大脑动脉环。因此,通过对  相似文献   

14.
沙鼠脑缺血模型特点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缺血因其高的发病率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用于研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较多,其中沙鼠因大脑基底动脉环先天性发育不完全而成为脑缺血研究的较理想模型。沙鼠脑缺血模型在研究单侧脑缺血和全脑缺血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脑缺血后脑区的病理变化、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开发脑保护药方面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不同脑缺血模型尤其是沙鼠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并探讨抑郁症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指标,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抑郁症患者12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正常人120例设为对照组,均行经颅多普勒检测,比较两组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A-BA)等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观察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口CA)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椎、基底动脉(VA-BA)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基底动脉(VA-BA)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处于正常范围内(0.6-1.0);另外,根据HAMD量表观察组抑郁程度,随着抑郁程度增强,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及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逐渐增大,上述各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检测出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较正常人脑血流显著加快,且与抑郁的严重程度相关联,经颅多普勒监测抑郁症患者的脑血流变化,可以作为抑郁症患者的常规检查,为临床的治疗及诊断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新西兰兔脑局灶性缺血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西兰兔 2 6只 ,体重 2 8~ 3 5kg ,雌雄各半。将新西兰兔分成对照与缺血组 ,对照组 10只 ,实验组 16只。以氯胺酮肌内注射麻醉。眶后入路开颅暴露大脑中动脉 ,于左侧眶上缘取一切口 ,咬骨钳咬除部分左颞顶骨 ,暴露位于嗅束及大脑下静脉之间的一段大脑中动脉。置一小片脑棉保护血管周围脑组织 ,将吸有约 2 0 μlFeCl3 溶液的小片定量滤纸敷在该段大脑中动脉上 (对照组的大脑中动脉敷上吸有约 2 0μl生理盐水的小片定量滤纸 ) ,3 0min后去掉滤纸 ,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组织 ,逐层缝合后回笼饲养 ,观察动物行为改变。术前先行数字减影脑血管…  相似文献   

17.
长爪沙鼠脑底前后交通动脉变异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解剖观察成年长爪沙鼠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的缺失变异类型。方法选用128只成年长爪沙鼠,脑缺血死亡或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后在镜下对其脑底表面的动脉及前后交通支进行了观察。结果所解剖的长爪沙鼠存在7种前交通支的变异类型和5种后交通支变异类型。其中,前交通支缺失的类型占总数的46·1%,后交通支的缺失类型占总数的85·2%,两者同时缺失的概率为39·27%,与单侧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成模率相近。结论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存在多种变异,尤其是某些个体存在完整的后交通支。  相似文献   

18.
不同海拔高度对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王媛梅,尹玉成,井茹芳(兰州军区总医院超声科)本研究对移居到4个不同海拔高度的172名健康成人用彩色三维经颅多普勒技术对脑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了检测。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证实均无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无高血压和心脏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0例行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患者,采用随机序号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脑缺血性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2个月时LDL-C、TC、TG及CRP含量亦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不仅可有效改善大脑中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血脂、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各项指标水平,而且还能有效的降低脑缺血性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管重构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3月到2017年10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47例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7天内行头颅核磁共振以及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检查。使用vesselmass软件测量斑块处血管及正常对照处的血管壁面积、流体面积,计算斑块负荷以及血管重构比(RR)。RR1.05为正向重构,0.95≤RR≤1.05为中间重构,RR0.95为负向重构。分析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内斑块形成处血管重构情况。根据临床症状以及影像学检查,将斑块分为责任斑块与非责任斑块,比较两组斑块的负荷大小。结果:47例患者中,共有72个斑块,其中责任斑块47个(占65.28%),非责任斑块25个(占34.72%)。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斑块有51个(占70.83%),位于基底动脉的有21个(占29.17%)。大脑中动脉出现负向重构比例较基底动脉更高(47.06%vs. 19.05%,P=0.027),基底动脉出现正向重构比例较大脑中动脉更高(57.14%vs. 25.49%,P=0.010)。相比非责任斑块,责任斑块的斑块负荷更大(0.70±0.08 vs. 0.65±0.07,P=0.017)。结论:颅内动脉在应对斑块形成后出现不同的血管重构模式,负荷更大的斑块更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