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翁正辉  孙喜太 《生物磁学》2011,(12):2371-2375,234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常见的间叶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瘤、神经源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Kit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α)基因突变有关。KIT靶点的发现使得胃肠道间质瘤治疗进入新治疗模式。伊马替尼与舒尼替尼,均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分别被批准为进展期GISTs治疗的第一线及第二线靶向治疗药物。本文就GISTs的分子生物学分型以及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近期疗效,及晚期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与近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经甲磺酸伊马替尼,初始剂量为400mg/日,治疗的36例晚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亚组,观察不同亚组间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道间质瘤的近期有效率(RR)差异及治疗的不良反应。结果:该组GIST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近期有效率为19例(52.8%),不同的转移病灶部位(P=0.048)的RR率有显著差异。该方案的毒副反应主要为水肿20例(55.6%),恶心17例(47.2%),呕吐8例(22.2%),且均可防控。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晚期胃肠道间质瘤有较好的疗效,其近期有效率与转移灶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朱惠荣  王丽琼  刘大刚  倪海燕  杨芳 《生物磁学》2012,(28):5507-5508,55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预后问题。方法:对发生于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间的50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50例GIST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肿瘤均不表达CK而表达为Vimentin;CD117阳性表达43例,CD34阳性表达38例;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MA阳性表达22例,Desmin阳性表达15例;Ki-67均有表达,其阳性度从+.++不等。结论:本组肿瘤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低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弱。这说明GIST的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和PCNA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4.
曹慧贞  孙航  孙允霄 《生命科学》2020,32(6):581-589
伊马替尼(imatinib, IM)是BCR-ABL1、KIT和PDGFR等多种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90%~95%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含有BCR-ABL融合基因,85%~90%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存在KIT或PDGFRA突变,目前IM主要作为靶向药应用于CML和GIST,它的问世是CML和GIST治疗的重大突破。然而,约30%的CML由于耐药或不耐受而停止使用,约50%的GIST在治疗后的两年内出现了耐药,因此,了解IM耐药机制对于解决IM耐药问题至关重要。miRNA (microRNA, small RNA)是一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可通过与特定mRNA结合或调节特定mRNA的翻译过程来调控基因的表达。许多药物耐药与miRNA的异常表达有关,miRNA与IM耐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改变miRNA的表达模式可以有效抑制耐药和应对治疗。该文综述了miRNA表达与IM耐药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解决IM耐药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其全球发病率约5~19/106。成人患者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患者多有腹痛、血便、腹胀等症状。GIST主要发生在中老年群体,在儿科极为罕见,因此儿童患者经常被漏诊或误诊。随着近年来基因检测的广泛应用,以及有关儿童GIST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代表着一个不同于成人GIST的临床疾病。成人GIST当前主要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应用靶向药物辅助治疗。然而对于儿科患者,一些用于成人肿瘤的治疗方案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儿童胃肠道间质瘤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需要独特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本综述旨在研讨最新文献,提供不同的儿童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6.
肿瘤新生血管及分子靶向治疗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是基于肿瘤新生血管与正常血管的不同,药物专一识别并阻断肿瘤新生血管,使肿瘤细胞“饿死”,而不影响正常细胞。从1971年Folkman提出“饿死肿瘤”的假说到2004年第一个血管靶向药物上市,记载着30多年领域发展的传奇经历。当今,肿瘤血管已成为生物医学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新的发现层出不穷。该文重点介绍肿瘤血管新靶点、新机制、新药物与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7.
恶性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理解的深入,分子靶向疗法渐成热点。这一新疗法能改善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属于肿瘤的生物治疗范畴,其原理主要是针对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些起关键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干预而达到抗肿瘤的目的。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为攻克胶质瘤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8.
史莉  计薇 《生命科学》2023,(4):463-471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世界第三大常见的癌症。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在肿瘤迁移和侵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总结了EMT在CRC进展中的作用及针对EMT的靶向治疗,对EMT的特点、EMT在结直肠癌转移侵袭中的作用以及EMT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同时对一些针对EMT的治疗靶点在CRC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以期为深入理解CRC中EMT的作用和相关治疗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刘旭  张东亮  刘文虎 《生物磁学》2011,(7):1382-1384
溶瘤腺病毒是一组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腺病毒、能够选择性在肿瘤细胞中完成感染-复制周期,从而特异性地杀伤、溶解肿瘤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细胞、组织,其作用机制包括:通过基因的缺失突变、插入特异性启动子、以及通过病毒结构蛋白的修饰等方面,实现肿瘤靶向治疗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溶瘤腺病毒是一组通过基因工程构建的腺病毒、能够选择性在肿瘤细胞中完成感染-复制周期,从而特异性地杀伤、溶解肿瘤而不伤及其他正常细胞、组织,其作用机制包括:通过基因的缺失突变、插入特异性启动子、以及通过病毒结构蛋白的修饰等方面,实现肿瘤靶向治疗作用。本文就相关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S100A4、衰变加速因子(CD55)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江北院区/陆军第958医院行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24例GIST组织和对应的瘤旁正常组织病理蜡块,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S100A4、CD55在GIST组织及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GIST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S100A4、CD55在GIST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瘤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CD55表达与GIST患者肿瘤大小、核分裂相、NIH分级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GIST患者年龄、性别、发生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S100A4、CD55低表达的GIST患者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低于S100A4、CD55高表达的GIST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00A4、CD55低表达组患者5年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高于S100A4、CD55高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100A4、CD55在GIST组织存在高表达, 二者可能参与了GIST的侵袭与转移,并与患者术后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2.
胰腺癌由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较低,临床治疗效果差,是目前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尚缺乏有效的非创伤早期筛查胰腺癌的手段,因而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指数富集配基的系统进化(SELEX)技术以其在其他疾病中所表现的应用价值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对于缺乏有效确诊手段,发病隐匿且病死率高的胰腺癌而言,SELEX技术基于胰腺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可以筛选出特异结合于胰腺癌分子靶标的适配体,对筛选所得适配体进一步化学修饰,可以实现分子水平成像及靶向治疗,进而达到胰腺癌早期诊治的目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SELEX技术在胰腺癌分子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前列腺癌是目前在全球男性中第二位最常见的肿瘤,其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排名第六位[1]。在发病率方面,我国虽然不及西方国家,但是随着生活水平和诊疗技术的提高,也表现出了逐渐上升的态势。靶向治疗是以肿瘤细胞的特有位点作为治疗靶点,在纠正病变、稳定细胞、发挥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的同时,能够对正常细胞减少毒副作用[2]。由于我们对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途径认知的逐渐提高,以及更好的利用这些途径作为有效的药物作用靶点,我们已经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和生产随之增加。本文着重探讨了分子靶向药物对肿瘤的治疗起作用的不同的靶向机制,以及它们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其标志性地表达KIT蛋白(CD117),目前研究认为KIT或PDGFR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α,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alpha)基因突变导致了GISTs的发生。直肠间质瘤发病率非常低且多为偶然发现,但其多数属于高危组、易复发和转移。外科手术是治疗间质瘤的最主要方式,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的出现,使无法切除或者转移性GISTs的治疗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GISTs的诊治需要包括外科、肿瘤科、病理科以及放射科等多学科协助共同完成,首先对疾病进行初期评估,术前术后的管理,而后对预后进行随访。通过术前的靶向治疗进行减瘤,优化手术的时机,术后TKIs规范化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其生存时间。本文对直肠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及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2009年收治的46例有完整病历资料的GIST病例,以探讨GIST的主要发生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60.87%)和小肠(26.09%);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74%),腹痛不适(19.57%),腹部包块(15.22%)等;诊断首选B超(阳性率45.65%)、CT(阳性率100%)和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1.09%)。本组手术45例,根治性切除40例,姑息性切除3例,术中活检1例,局部切除1例,1例放弃治疗。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随访42例,复发死亡11例,带瘤生存8例,无瘤生存21例,3例术后口服格列卫(甲磺伊马替尼,ST1571)的病人已生存8月、14月、18月。结论:目前GIST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分子靶向制剂的应用显示了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组织发生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方法 对65例GST标本,结合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进行观察。结果 G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大多数病例vimentin、CD117`CD34标记阳性。结论 与卡哈尔间质细胞有关。CD117、CD34是GST的诊断性标记物。对此类肿瘤,手术治疗为好,对恶性或复发再次手术切除者,辅以治疗,可望延长病人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OG-1、CD117、CD34、WT-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DOG-1、CD117、CD34、WT-1在39例GIST患者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IST光镜下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或多形性细胞混合或单一性组成。DOG-1、CD117、CD34和WT-1在GIST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3%(36/39)、71.7%(28/39)、64.1%(25/39)、23.1%(9/39),四者的阳性表达率在各风险程度组(极低及低度危险性GIST、中度危险性GIST、高度危险性GIST)两两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OG-1与CD117相比,在极低及低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DOG-1与CD34相比,在极低及低度危险组、高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WT-1与CD117相比,在中度及高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WT-1与CD34相比,在中度危险组中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鞘瘤中CD117、DOG-1在GIST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的表达(P<0.05)。结论:DOG1是GIST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标记物,WT-1在极低及低度危险性GIST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在GIST的诊断中加入两者将使患者更加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