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采用二切口和三切口两种不同手术路径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135例,其中73例患者采用二切口术式,分为A组;62例患者采用三切口术式,分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及术后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和1年后生存率、生活质量。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优于B组;B组食管切除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优于A组;A组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低于B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B组;术后1年生存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龄食管下段癌患者手术治疗时,应首选二切口术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的手术方式在外科治疗食管上段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食管上段癌患者49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研究组(n=19)和对照组(n=30),研究组行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管型吻合器治疗,对照组行传统颈、胸、腹三切口方法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清扫淋巴结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研究组肺不张、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体位左胸左颈两切口管型吻合器治疗食管上段癌安全,可靠,省时易行,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取栓治疗2例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患者,取栓方法包括经荷栓肝静脉取栓(1例)和下腔静脉切开取栓(1例),又分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取栓和在萨氏钳局部血管阻断下取栓.结果:2例肝癌及下腔静脉癌栓均得到成功切除,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死亡;随访中一例存活11月;另1例已生存8个月.结论: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手术治疗安全可行,其基本术式为肝切除加下腔静脉切开取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治疗肝硬化导致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因肝硬化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采用内镜下套扎、硬化及套扎序贯硬化3种治疗方法的止血率、静脉曲张消失率和再出血率。结果:EVL组、EVS组和EVL+EVS组治疗1个周期后止血率分别为86.67%、92.31%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9,P=0.861);治疗3周期后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0.00%、84.61%和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14,P=0.700)。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再出血率EVL+EVS组EVS组EV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98,P=0.040)。结论:3种方法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均有很好的效果,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无特殊适应症的情况下,优先选择EVS或EVL和EVS相配合的序贯疗法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经右胸三切口与左胸两切口入路对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和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9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n=44,左胸两切口入路)和B组(n=46,右胸三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淋巴结转移、并发症和远期预后。结果: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留置胸管时间均长于A组,术中出血量多于A组(P<0.05)。B组淋巴结清扫数多于A组,淋巴结总转移率则低于A组(P<0.05)。两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3年生存率、5年生存率均高于A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左胸两切口入路相比,胸中段食管癌患者选用经右胸三切口入路,虽术中创伤大,术后恢复略慢,但该入路方式在淋巴结转移率、生存率方面有明显改善,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PCI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PCI治疗且年龄≥80岁的冠心病患者237例,按照患者入院PCI治疗途径分为经桡动脉途径组(Ⅰ组,n=114)和经股动脉途径组(Ⅱ组,n=123)。记录和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置入支架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对比剂肾病和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11.4%患者PCI过程中需更改介入路径,发生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8±1.4)h和(1.7±1.1)d,均显著短于Ⅱ组患者(P<0.05);Ⅰ组患者血管并发症、围术期TIMI小出血和围术期TIMI大出血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患者(P<0.05);随访12个月和24个月时,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高龄(≥80岁)冠心病患者具有时间短、出血等并发症少的优势,近期效果优于股动脉径路,但远期临床效果与股动脉径路相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EVL)与硬化剂(EIS)联合组织胶(TAI)栓塞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198例EGVB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98例给予EVL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EIS联合TAI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止血率、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门静脉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3 d及1、3个月时的止血率(99.00%、96.00%、93.00%)均高于对照组(91.84%、87.76%、8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两组患者的胃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均有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且术后3 d,两组患者的门静脉直径、血流量均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血流速度均有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L与EIS联合TAI栓塞治疗EGVB能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 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 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 < 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 < 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高龄人群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稳定性及愈后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55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愈后生存质量。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患者平均卧床时间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总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手术总有效率为70.90%,观察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显著低于对照组(25.45%)(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82%)(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患者下地活动时间早,局部组织修复速度快,对于体质较差、年龄大的老年患者,该术式是延长预期寿命的最佳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途径包括直接经食管与间接经鼻饲、胃造瘘进食的食管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和方法对患者的临床效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一年来放射治疗的63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6例患者直接经食管进食,其余17例治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进食,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及放疗并发症护理。结果:放疗前行鼻饲或食管造瘘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依从性好,放射性食管炎能更好的控制,未发生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等重大放疗并发症。结论:放疗前行鼻饲或胃造瘘的食管癌患者,周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主动的护患沟通,会导致积极的临床效应,可减轻放射损伤,降低食管穿孔及食管气管瘘的几率,延长患者生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老年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7月收治的72例老年食管癌患者,采用字数表法随机分成联合组和传统组,各36例;传统组给予传统开腹开胸手术,联合组则采用胸腹腔镜联合根治术治疗。随访1年,比对两组患者手术临床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死亡率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量对比明显差异(P0.05);联合组创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出血量均明显低于传统组,住院费用高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转ICU者1例、并发症者2例,与传统组的3例和5例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复发1例,死亡1例,传统组复发1例、转移1例,死亡1例,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联合组VAS评分明显低于传统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及精力评分明显高于传统组(P0.05),其余5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老年食管癌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低,预后良好,值得在老年食管癌患者中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在治疗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已确诊为下肢静脉曲张的中老年患者37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18例行传统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实验组19例行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对照组(7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下床活动时间较早,术后并发症总治愈率较高,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曲张静脉点式剥除术治疗中老年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能够更彻底的剥除曲张额静脉,有效的改善患肢症状,明显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放疗联合食管支架对晚期食道癌患者预后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晚期食道癌患者90例,经西医诊断标准经病理学及CT检查确诊为晚期食道癌,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放疗联合食管支架术)与对照组(食管支架术)。比较患者肝、肾功能,及生存率。采用Cox分析法对患者预后与放疗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半年、1年、3年、5年生存率相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生存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分析,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与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书、TNM分期以及是否放疗有关(P0.05);经COX分析后可见,是否有食管瘘、是否根治术、病理分型、TNM分期、是否放疗为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是否有食管瘘、是否根治术、病理分型、TNM分期、是否放疗是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后的放疗治疗对患者的生存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传统开胸手术中不同术式对术后长期生活质量(QOL)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4月1日至2011年4月1日在我科例行传统开胸手术颈部吻合和胸内吻合的160食管癌患者,将其分为两组,A组:颈部吻合手术;B组:胸内吻合手术。采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核心量表(QLQ-C30),对其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的QLQ-C30得分与参考值进行比较。结果:术后情绪功能,体力功能显着下降;症状方面,术后呼吸困难,疼痛明显加重;术后第3个月疲乏及经济困难明显加重;术后第12个月起,经济困难状况好转,较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颈部吻合手术组较胸内吻合手术组在体力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及总体状况显著的降低;症状方面,颈部吻合手术组较胸内吻合手术组,术后疲乏显著升高,呼吸困难术后显著升高直至术后第12个月才基本恢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生活质量与术前比较,颈部吻合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明显。比较两种方法,颈部吻合患者较胸内吻合患者术后长期生活质量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对直肠癌不同手术方式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行开腹或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的2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伴或不伴高脂血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采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非高脂血症组患者相比,高脂血症组术中出血量大(P<0.01),术后恢复进食时间长(P<0.01),术后住院时间增加(P<0.05),拔除引流管时间延长(P<0.01),切口脂肪液化并发症增多(P<0.05)。与开腹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P<0.01),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均明显缩短(均为P<0.01),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P<0.05)。在腹腔镜手术组,与正常血脂组相比,高脂血症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大(P<0.01),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脂血症可引起直肠癌手术出血量增加、术后恢复慢、伤口脂肪液化发生率高,腹腔镜手术可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氟比洛芬酯对食管癌患者围术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氟比洛芬酯组(39例)和对照组(33例),患者均给予常规麻醉处理,对照组患者泵入5 mg托烷司琼与20μg/kg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给予氟比洛芬酯2 mg/kg。评价术后12 h、24 h和48 h患者疼痛情况(VAS评分),并于术前1 h、术后24 h、术后72 h检测患者血清T细胞中CD3~+、CD4~+、CD8~+及CD56~+比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刻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CD3~+、CD4~+、CD4~+/CD8~+均显著降低(P0.05),术后72 h两组患者CD3~+、CD4~+、CD4~+/CD8~+水平均升高,且氟比洛芬酯组患者恢复到术后1 h水平,而对照组患者均仍低于术后1 h,且术后72 h氟比洛芬酯组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与CD56~+比例在两组各个时点均没有变化(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食管癌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均出现免疫抑制,氟比洛芬酯麻醉效果较好,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促进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应激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 月至2015 年3 月接受手术治疗的 食管癌患者124 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2 例。观察组术后给予乌司他丁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 患者手术后应激反应和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3d 两组NE、E、Cor、TNF-alpha、IL-6、IL-8 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 对照组NE、E、Cor、TNF-alpha、IL-6、IL-8水平升高幅度明显大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 率为8.0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9.3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行开胸切 除术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乌司他丁的应用可抑制术后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术后应激,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具有 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检测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前后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标记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mRN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食管癌患者根治性放疗前后外周血,应用巢式RT-PCR检测CK19 mRNA的表达,分析其与放疗疗效及两年无进展生存(proger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关系。结果:放疗前后CK19 mRNA阳性者分别占44.4%(32/72)与30.6%(22/7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85)。放疗前32例表达阳性者,放疗后其中12例转阴(37.5%),20例持续阳性(62.5%);40例阴性者,2例转为阳性(5.0%),38例持续阴性(81.2%)。并且,放疗前后CK19 mRNA变化与放疗疗效相关,放疗后CK19 mRNA阳性提示2年无进展生存期较差。结论:食管癌根治性前后外周血CK19 mRNA变化对于判断放疗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