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米根际土壤中铜形态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有JIAN  黄艺  曹军  徐福留  李本纲  陶澍 《生态学报》2002,22(10):1666-1671
采用根垫法研究玉米根际土壤形态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生长过程中根际土壤铜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植物生长前期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逐渐增加,随后增加量减少。植物生长后期根际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铜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这种变化主要由根际环境变化与植物吸收引起。与根限土壤中铜形态变化,特别是交换态铜含量变化关系密切的因素包括土壤溶解性有机碳、pH和土壤微生物。随着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对铜的吸收速率不断增加,导致根限土壤中有效态铜的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2.
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地土壤养分根际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集吉林省玉米植株及土壤样品,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和肥力,玉米不同品种和生育时期土壤-植物系统根际养分动态变化及植物吸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地土壤NH^+4-N、NO^-3-N在根际富集,其变化主要与化肥供应有关,高肥力土壤根际有效磷亏缺,种植密度越大,根际亏缺率超大;低肥力土壤则有效磷在根际略高。高肥力土壤有效钾较高,根际有效钾富集也更明显,茎叶、根对养分的吸收量顺序为:N  相似文献   

3.
玉米根际与非根际解磷细菌的分布特点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约有 12 %~ 5 0 %通过根系进入根际土壤中 ,不同的植物 ,同一植物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 ,不仅根际分泌物的数量有差异 ,而且分泌物的种类也不同[4 ] 。这些分泌物不仅是微生物很好的培养基 ,而且一些分泌物可能抑制或有利于甚至刺激某些微生物的繁殖 ,从而导致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变化。根际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和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直接影响到植物吸收水分、养分 ,也影响植物对恶劣环境的抵抗能力 ,尤其是与病菌的侵入和感染关系非常密切[6] 。P是植物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大多数土壤都具有很强的固定P的能力 ,P肥的利…  相似文献   

4.
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欣  李志英  刘瑞瑞  李璐璐  王卫卫 《广西植物》2018,38(10):1363-1370
为了解大豆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该研究以大豆苗期和成熟期的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细菌16S rRNA V3+V4区序列,探究大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原始数据进行拼接、过滤、去除嵌合体序列和聚类分析等数据处理,并对OTU进行分类学注释。在此基础上运用ANOVA分析物种组成变化,Alpha多样性指数研究细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在不同生育期有显著变化,其中成熟期土壤中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苗期; 变形菌、放线菌、酸杆菌是大豆根际的优势菌门,其含量在不同生育期也有显著变化; 假诺卡氏菌属、糖丝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是大豆根际的优势菌属,这些菌属中的部分菌群属于根际促生菌,具有潜在的促生效应。这些结果证实大豆的生育期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徐广惠  王宏燕  刘佳 《生态学报》2009,29(8):4535-4541
为深入研究种植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黑土生态区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及多样性的变化,试验采用DGGE-cloning测序技术与传统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S)对根际土壤细菌数量以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传统培养试验结果为RRS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的数量;DGGE图谱分析表明,RRS根际土壤细菌16SrDNA条带数、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均要低于其他处理,聚类分析显示RRS带谱与RRS-S和Y-S差异较大,相似性分别为64%和64.4%;DGGE-cloning测序结果表明,在RRS处理中缺失条带1和条带12分别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和Nitrospira门Nitrospira属,其中条带1与其他切取条带最小遗传距离达0.4,与其他处理相比表现出弱势差异的条带2、4、5和条带11均属于Uncultured bacterium.研究表明,RRS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根际土壤细菌的数量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并对根际土壤中Nitrospira属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耐盐植物根际土壤盐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利苹  曹靖  李先婷  代立兰  苏怡兵 《生态学报》2011,31(10):2813-2821
以甘肃秦王川引大灌区盐渍化土壤为研究背景,用盆栽根袋法对4种耐盐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H和盐分离子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4种待测植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pH和EC值呈降低趋势。新疆大叶(Medicago Sativa L.cv.Xinjiangdaye)、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和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生长90 d后根际土壤pH明显低于非根际,而裸麦(Hordeum vulgare var. vulgare)根际较非根际pH差异不大。霸王和新疆大叶根际土壤EC值较非根际高,而裸麦和向日葵的根际与非根际差异不大。4种供试植物根际K+均出现亏缺,Ca2+、Na+、Mg2+、SO2-4和Cl-在新疆大叶、霸王和向日葵3种植物根际均出现富集,对于裸麦:Ca2+、Mg2+和SO2-4 3种离子在植物根际富集,而Cl-和Na+在根际亏缺。随着待测植物培养时间的增加Na+/K+、Na+/Ca2+和Na+/Mg2+ 这3个比值呈降低趋势,说明Na+相对于K+、Ca2+和Mg2+的含量降低,生物措施对Na+的移除效果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根际效应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峰  毛之夏  徐济责  常亮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6,36(16):5256-5262
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在三江平原选择连续耕作15a的大豆田,对大豆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om)显著高于非根际区,根际区的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SR)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说明大豆根际效应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但降低了线虫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大豆根际区植物寄生线虫(PP)、食真菌线虫(FF)和食细菌线虫(BF)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区,而PP类群的比例在根际区却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食微线虫(FF和BF)类群在大豆根际区的比例增加更显著。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F/B)指示大豆根际区细菌生物量相对高于真菌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为我国东北大豆田线虫病害的防治及定制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及扩增产物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玉米对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系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与其非转基因亲本根际共有的土壤细菌分别隶属于变形菌门、疣微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和酸杆菌门.其中,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类群,占43.5%...  相似文献   

9.
邱权  李吉跃  王军辉  王宁  孙奎  何茜  苏艳  潘昕 《生态学报》2014,34(24):7411-7420
西宁南山区植被退化情况严重,人工造林植被恢复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恢复手段,其中选择合适造林树种尤为关键。选择人工种植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西北小蘗Berberis vernae和短叶锦鸡儿Caragana brevifolia共4种灌木树种造林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养分含量,综合比较种植4种灌木树种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肥力差异,科学评价其对土壤的改善效果。研究表明:(1)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总体呈现出根际高于非根际的规律,仅放线菌数量和脲酶活性出现了根际低于非根际现象。(2)土壤养分方面,4种灌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 H值、全N、全P、全K含量差异不显著,有机质、有效P、速效K含量均呈现出根际非根际,而碱解N则是根际非根际。(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P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K含量与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全N、碱解N含量均与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4)从土壤肥力综合水平来看,根际非根际,其中根际土壤中西北小蘗柠条短叶锦鸡儿唐古特白刺,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小蘗和柠条能大幅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麦棉套作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麦棉套作栽培模式下,设置不隔根、纱网隔根和塑膜隔根3种麦棉套种方式,研究麦棉套作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活性和土壤养分(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有利于棉花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增殖,盛蕾期不隔根处理棉花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分别是塑膜隔根处理的2.57和2.81倍.但麦棉套作不利于土壤真菌和放线菌的增殖.细菌在土壤微生物区系中占99.9%.所以,麦棉套作显著提高了棉花土壤微生物数量,同时也增强了微生物活性.麦棉共处期纱网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和塑膜隔根处理,证明麦棉套作系统中小麦根系分泌物与脱落物的存在对棉花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存在种间营养补偿效应.而共处期不隔根处理套作棉土壤养分含量总体上显著低于隔根处理的现象则反映出小麦根系对棉花土壤养分的竞争作用大于其对棉花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小麦收获后,小麦根系对棉花养分的竞争作用解除,不隔根处理棉花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塑膜隔根和纱网隔根处理.  相似文献   

11.
用大豆(Glycine max(L.)Merr.)未成熟胚为外植体,在含高浓度 NAA 或2,4-D 的培养基上可诱导绿色结构体和体细胞胚状体。叶状、花状和喇叭形状的绿色结构体在含30mg/l2,4-D 的 MS-1培养基上可重新愈伤组织化。这种由高浓度2,4-D 诱发并保持的愈伤组织,转到低激素水平的培养基上后,能诱导出大量的同类形状的新结构体。绿色结构体可以进一步发育成叶丛状,但顶端不伸长。使用含2m g/l GA,和0.1mg/l IBA 的培养基,能促进顶端伸长和根的发育,获得正常植株。由未成熟胚的子叶(其时种子长度约4—6mm)诱导的愈伤组织具有再生能力。在含高浓度2,4-D(5-30mg/l)的培养基上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具有较高的产生绿色结构的潜力。而高浓度 NAA(10mg/l)培养基产生的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产生根状体的潜力。培养的外植体或愈伤组织在含5mg/l 2,4-D 的培养基上,不需要经常的继代培养,即可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2.
0-4℃低温处理黄豆、绿豆、红小豆3种作物幼苗,它们的生长均明显受抑制,其中红小豆和绿豆从处理的第一天起生长就完全受抑;黄豆幼苗生长虽也受抑,但仍有缓慢生长现象。比较3种作物根系中POD、COD、ATPase同工酶,其中COD未观察到有明显变化,但POD和ATPase同工酶变化明显,0-4℃低温下3种幼苗生长受抑与根系及同工酶的变化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豆 (Glycine max (L.) Merrill)、 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玉米(Zea mays L.)等4种作物部分非叶器官(油菜和大豆的豆荚;小麦的外稃和玉米的苞叶)的气孔频度、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上述作物非叶器官的气孔频度均较对应叶低;而气孔大小和气孔指数则变化较大。其中油菜和大豆非叶器官气孔的直径通常比对应叶大,小麦和玉米非叶器官的气孔直径则较小;大豆和油菜的非叶器官气孔指数比对应叶小,  相似文献   

14.
以大田种植的甜玉米“申甜1号”和糯玉米“沪玉糯1号”的花药为供试材料,比较了预处理波的渗透压(甘露醇浓度)、添加不同浓度秋水仙碱、脯氨酸和预处理温度对游离小孢子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低到高的渗透压变化处理(0.35mol/L 24h→0.40mol/L 24h→0.45mol/L 24h, 添加秋水仙碱(200mg/L)、脯氨酸(200mg/L)和15℃、48h的预处理分别能明显地提高游离小孢子的存活率。对上述处理的可能作用机理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5.
除草通对玉米幼苗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除草通对玉米幼苗初生不定根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表明,除草通是一种影响细胞有丝分裂的除草剂,其作用方式在于阻止分生组织细胞从前期向中、后、末期的过渡,引起染色体凝集、短缩以及多核、多核仁等一系列畸形与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高效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根癌农杆菌对来自大豆成熟种子的胚尖进行遗传转化,研究了影响农杆菌介导大豆转化的各种因素,建立了一套优化的大豆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菌株KYRT1比EHA105和LBA4404具有更强的侵染能力;较酸的共培养基(pH5.4)、较低的培养温度(22℃)均有利于提高转化效率;恢复培养和分步抗性筛选方式有利于提高抗性组织的存活率和分化率。同时应用这种优化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7个大豆品系的转基因植株,转化频率为4.29%-18%。经过PCR和Southern分析证明外源的双价抗虫基因cryIA(c)和pta已经整合到大豆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7.
Pot culture experiments were establish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colonization by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Glomus mosseae and G. sp) on maize (Zea mays L.) grown in Pb, Zn, and Cd complex contaminated soils. AMF and non-AMF inoculated maize were grown in sterilized substrates and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oil heavy metal (Pb, Zn, Cd) concentrations. The root and shoot biomasses of inoculated maiz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inoculated maize. Pb, Zn, and Cd concentrations in root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shoots in both the inoculated and non-inoculated maize, indicating the heavy metals mostly accumulated in the roots of maize. The translocation rates of Pb, Zn, and Cd from roots to shoo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inoculated and non-inoculated maize. However, at high soil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Pb, Zn, and Cd in the shoots and Pb in the roots of inoculated maize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about 50% compared to the non-inoculated maiz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MF could promote maize growth and decrease the uptake of these heavy metals at higher soil concentrations, thus protecting their hosts from the toxicity of heavy metals in Pb, Zn, and Cd complex contaminated soil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三种进化类型大豆种子的 SOD 同工酶酶谱一致,均为7条,其中一条为 Ma-SOD,其余6条为 Cu-Zn-SOD。(2)SOD 活性表现为:野生类型明显高于中间类型,中间类型明显高于栽培类型。(3)随着大豆籽粒百粒重的增大,种胚的 SOD 活性降低。(4)种皮颜色由黑到黄,种皮的 SOD 活性降低。讨论了大豆种子 SOD 活性与 Sofa 亚属内大豆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增加醋酸洋红前染色,使核仁在染色体分带之后也能着上颜色。用这一改良的Giemsa分带程序,本文研究了核仁与NOR-染色体的联系。发现玉米根尖细胞中两个近次缢痕带或异染色中心总是与前期和间期核仁紧靠在一起,两个核仁组织者都表现出形成核仁的活性。在单核仁细胞中,核仁总是同时与两个带或异染色中心相联系,可见这个核仁是由两个核仁组织者共同参与形成的;在双核仁的细胞中,每个核仁分別与并且仅与一个带或异染色中心相联系,可见每个核仁组织者各形成一个核仁,这两个核仁在核中常呈同向平行排列。  相似文献   

20.
玉米(ZeamaysL.)叶片细脉原生韧皮部筛分子开始分化时,首先出现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和增厚的细胞壁,随后在质体中出现其特征性的拟晶体内含物。随着分化的进行,长的粗面内质网潴泡转化为较短的形态,最后聚集成一些小的堆叠并失去其核糖体。细胞核发生退化,但常保持到成熟期的后期,此时的细胞核由双层核膜或某些部位仅由内核膜包被,内含电子致密的不定形染色质团块。随后双层核膜破裂而变得不连续。在细胞核开始退化时,核周腔局部膨大。有的膨大核周腔的外核膜破裂,并伴随邻近的部分细胞质解体。在核退化过程中,除内质网外,质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也发生变化,而核糖体、细胞质基质、液泡和高尔基体则解体消失。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分布在细胞边缘,由质膜、线粒体、小的滑面内质网堆叠及具拟晶体的P型质体组成。随着邻近后生韧皮部筛分子分化的进行,成熟原生韧皮部筛分子的原生质组分逐渐退化,最后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