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种群消长动态与麦田生物群落中主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双尾蚜及其它麦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主要为麦蚜间的竞争和天敌的捕食压力。非生物因子的作用较小,其中较重要的因子有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在塔城小麦田中关键天敌类群为瓢虫类,寄生天敌的影响较小;在伊犁小麦田中,麦双尾蚜及其它麦蚜的关键天敌类群为蚜小蜂类,大麦田中斑腹蝇类较重要,燕麦田中瓢虫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新疆塔城,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春麦田最集中分布于海拔600~800 m 高度,在冬麦田最集中分布于700~800 m 高度;冬麦田和同海拔高度的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密切相关(r=0.91, P<0.01)。麦双尾蚜寄生性天敌蚜茧蜂类和蚜小蜂类,在春麦田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500~600 m,随着时间的延后,分布的高度范围逐渐扩展;冬麦田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600~800 m,略高于春小麦田。捕食麦双尾蚜的斑腹蝇幼虫在春麦田前期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500 m处,后期分布高度上升;冬麦田较集中分布的高度为600~800 m,也随着时间的延后也上升。  相似文献   

3.
四种天敌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蚜小蜂 Aphelinus sp. 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I型,直线方程为Na=0.6060N-3.4700。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成虫对麦双尾蚜功能反应也为I型,直线方程为Na=0.6020N+5.9000;多异瓢虫 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成虫和斑腹蝇 Leucopis annulipes Zett. 3龄幼虫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均为II型,关系式分别为1/Na=1.2550/N+0.0046和1/Na=1.3280/N+0.0071。  相似文献   

4.
新疆伊犁和塔城冬、春麦田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有虫株率和百株蚜量,与小麦播种时间密切相关。在小麦正常播种期内,冬小麦晚播可以显著减少麦双尾蚜数量,每晚播种10天,第二年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可以下降40%~70%;春小麦每晚播种10天,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增加30%~88%。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塔城和哈密春麦田,用笼罩法研究的结果表明,7月份天敌因素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自然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试验观察期间,当部分自然种群出现负增长时,笼罩的麦双尾蚜增长了4.4~8.3倍。塔城春麦田天敌数量变化和麦双尾蚜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94年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和斑腹蝇Leucopisannulipes等天敌的控制能力明显,1996年捕食性的蜘蛛类、瓢虫类天敌作用较强。不同年份天敌优势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降水和灌溉对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宏斌  文勇林 《昆虫学报》1998,41(4):382-388
该文探讨了1989~1996年新疆塔城市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年度间种群数量和降水量的关系,利用降水模拟方法分析降水因素对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调查了田间不同灌溉水平的植株上麦双尾蚜的数量。结果显示:6月下旬春麦田麦双尾蚜种群数量和当年4月份和5月份的降水总量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92),与5月上旬和6月中旬降水总量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78),并且与上年7月中下旬降水量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67),这些相关性表明4~5月份降水对麦双尾蚜种群增长不利,5~6月上旬降水对麦双尾蚜从冬麦迁入春麦不利,7月降水有利于麦双尾蚜种群增长,并依据4~5月降水量(X)和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建立了回归方程r=4.9-0.048X。田间和实验室内模拟降水可以明显降低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田间相对干旱地段麦双尾蚜数量明显高于湿润地段,并且干旱地段麦双尾蚜被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寄生的百分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载体植物系统是近年发展的新型生物防治技术。本文以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甘蓝蚜Brevicoryne brassicae(Linnaeus)和蚕豆蚜Aphis craccivora为候选替代寄主,烟草、玉米、生菜、甘蓝、蚕豆和菜薹为候选载体植物,确定了菜蚜茧蜂的替代寄主为桃蚜,载体植物为烟草。在确定了合适的蜂(♀)蚜比(1∶100)后,以起始桃蚜量2000头/株构建了载体植物系统。该系统28 d内共产生2770头僵蚜,羽化率为83.33%。在菜蚜为100头的菜薹上接入1头由载体植物系统繁殖所得的雌性菜蚜茧蜂,任其自由寄生24 h后移出,其对目标害虫菜蚜的寄生率达到71.17%。在温室1 m×1 m×1 m的白色网笼中放置菜薹植株15盆,分别向每株菜薹上接入菜蚜20头,自由繁殖15 d后置入1株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其后7 d和14 d的菜蚜减退率分别为83.11%和95.80%。这说明菜蚜茧蜂载体植物系统能产生大量菜蚜茧蜂,并且在温室中能成功地控制菜蚜危害。  相似文献   

8.
利用生态位理论,对新疆塔城、伊犁两地区麦田麦蚜主要天敌类群瓢虫类、食蚜蝇类、斑腹蝇类、蚜茧蜂类和蚜小蜂类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瓢虫类在塔城和伊犁小麦田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均较长。塔城食蚜蝇类和瓢虫类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最大。伊犁麦田食蚜蝇类空间生态位最宽,瓢虫类时-空生态位宽度最大,斑腹蝇类和瓢虫类时间生态位的重叠度最大,蚜小蜂和斑腹蝇空间生态位以及时-空生态位的重叠度最大。对伊犁大麦田和燕麦田蚜虫的天敌生态位也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塔城地区,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夏季气候干热的乌苏县和沙湾县未发现麦双尾蚜。根据两年田间试验确定冬、春小麦的防治指标(被害株率)分别为2.8%~11.9%和1.0%~6.2%,麦双尾蚜发生较重的年份和小麦生长早期防治指标较严。在塔城地区,大部分年份麦双尾蚜受自然控制因素制约而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10.
1994~1998年,在塔城和哈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分布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收获后,野燕麦、黑麦和自生麦苗是麦双尾蚜的重要替代寄主,偃麦草和羊草上有少量的麦双尾蚜发生,其它禾本科杂草上很少发生麦双尾蚜。在塔城冬、春麦混合种植区,冬麦田是麦双尾蚜的主要越冬点。从5月份开始有翅蚜不断迁移到春麦上为害,秋季主要从晚熟春麦迁移到冬麦上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11.
张润志  张军  曹岩  邱焯 《昆虫学报》1999,42(-1):50-54
根据新疆伊犁、塔城两地小麦田调查资料,组建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自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由生命表分析得知,小麦早期生长发育阶段,麦双尾蚜迁移造成的种群数量损失很小,反映了麦双尾蚜在早期种群密度较低,个体对食物和空间资源的竞争压力较小。寄生性天敌在小麦田出现较晚,在两地小麦早期生长阶段,由寄生造成的种群损失也极低。整个麦类作物生长阶段,捕食天敌对麦双尾蚜种群的控制作用非常重要,是麦双尾蚜种群损失的关键因子之一。迁移造成的种群损失比寄生性天敌的还要大,说明迁移是麦双尾蚜种群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塔城1989~1996年8年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发生程度与16个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因子,确定麦双尾蚜发生量预测模型:logY=84100-0.1033RH5-0.0253R5,其中:Y为麦双尾蚜发生百株蚜量;RH5为5月份的相对湿度(%);R5为5月份的降水量(mm)。应用该模型预测1997~1998年麦双尾蚜的发生程度,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