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92年华北棉区北部棉铃虫出现不完全第五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据在河北省固安县、饶阳县及山东省禹城县调查,晚发棉田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百株着卵6—98粒,晚熟玉米上也有少量卵。百株卵量98粒是9月23日在固安县查得的,其中乳白色卵占62粒。同时灯光及杨树枝把可诱到相当数量成虫,部分雌虫卵巢发育级别为Ⅰ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环境友好型诱杀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和2004年,在山东惠民采用杀虫灯、性诱剂、杨树枝把等措施开展了诱杀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成虫的防治试验.杀虫灯+10支性诱剂,杀虫灯+5支性诱剂+5支杨树枝把,杀虫灯+lO支杨树枝把,杀虫灯4种措施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1.4、10.4、8.6和7.0头,性诱剂和杨树枝把均未显著提高对棉铃虫的诱杀效果.不同诱捕方案对棉铃虫累积诱蛾量随日期的变化符合Gompertz方程.普通灯和时控灯对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分别为19.9头和17.4头,二者差异不显著;时控灯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均少于普通灯;减少开灯时间可在不显著降低棉铃虫诱杀量的同时,有效保护捕食性瓢虫.与普通灯相比,设置时间合理的时控灯(夜间19:00~23:00和3:00~5:00开灯)未显著降低棉铃虫的日均诱蛾量,而对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的日均诱捕量分别为2.0头和4.9头,均显著低于普通灯的3.7头和9.2头,合理设置开关灯控制模式可在不显著降低对棉铃虫诱杀效果的同时,降低近50%的天敌杀伤率,节约用电40%.  相似文献   

3.
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成虫作为棉铃虫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棉铃虫连续大发生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灯区较非灯区田间百株落卵量二代降低41.7%,三代降低47.3%,四代降低53.4%。全年棉田减少4~6次施药次数。灭虫保蕾铃效果分别为37.7%~49.8%和42.8%~73.3%。全县安灯投资223.18万元,节资增产共计为2938.25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6.6。根据系统观察记载,高压汞灯除诱杀棉铃虫蛾外还可诱杀9目181种昆虫,其中害虫175种,益虫6种;为害粮食作物类害虫45种,棉花35种,油料34种,果树类64种…  相似文献   

4.
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付根  王凤良 《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1993~1996年对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棉铃虫性诱剂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诱剂诱蛾效果最好,其效果与进口性诱剂相当。在第1代,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杨树把。在第2代,其效果与杨树把接近。在第3、4代,其效果差于杨树把。性诱剂与杨树把诱蛾的蛾量消长基本同步并且两者与田间卵量消长基本一致。因此,在第1、2代应以性诱剂取代杨树把,在第3、4代应以杨树把进行测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5.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规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转 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调查研究表明 :(1)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 ,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 ,相反 ,二代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 2 16~ 2 74粒 ,增长幅度为 30 %~ 38% ;(2 )转 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及控制作用较强 ,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 ,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下降 ,田间 3龄以上幼虫平均达2 0~ 4 0头 /百株 ,多者达 6 0头以上 ,仍需进行必要的药剂防治 ;(3)棉铃虫在转 Bt基因抗虫棉株上的危害特点与常规棉株有明显的差异 ,表现在幼虫和危害症状均较隐蔽 ,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消长律及危害特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惠珍  王书魁 《昆虫知识》2000,37(3):146-148
通过对转Bt基因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系统6调查研究表明,(1)转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蛾、卵无抗性表现,田间落卵量与常规棉田无明显差异,相反,二代棉虫百株累计卵量倒比常规棉处理区增加了216~274粒,增长幅度为30~38%,(2)转Bt基因抗虫棉对二代棉铃虫幼虫的抗性制作强,基本不用进行药剂防治,但对三代棉虫幼虫的抗性控制效果明显处降,田间3龄以上幼虫平均均20~40头/百株,多者达60头以上,仍需  相似文献   

7.
应用扩展的均匀设计,探讨了不同蔬菜种类、不同小菜蛾卵量基数和不同性诱剂诱盆数量等条件下小菜蛾性诱剂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小菜蛾卵量基数和诱盆数量的变化是影响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而蔬菜种类的作用较小;同时建立了控制效果与这些因素之间变化的动态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分析和模拟,建立了田间不同条件下性诱剂的定量化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枫杨枝把和性诱剂在田间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枫杨枝把在田间对棉铃虫成虫有较强的引诱作用,所诱雌蛾略多于雄蛾。枫杨枝把上所诱雄蛾量与上把的雌蛾量呈正相关。棉铃虫性诱剂对枫杨枝把的诱蛾作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讨论了枫杨枝把在田间引诱棉铃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杨树枝诱蛾对棉铃虫预测和防治效果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棉区使用杨树枝条诱蛾进行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或防治以来,至今尚来看到较有系统的报导。作者在1959,1964—1965年试验结果,与“棉铃虫预测预报办法”(农业部植保局,1959。棉病虫发生规律及其预测预报办法,27页)以及大面积使用技术有些出入,现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杨树枝诱蛾的效果 预测预报效果 使用杨树枝条能诱到鳞翅目成虫十余种,其中棉铃虫的诱集量较大。1965年在一类棉田设20把杨树枝,自6月12日至9月3日共诱到棉铃虫蛾1,979头,其中雌蛾1,427头,占72.1%。 从图1看出,杨树枝诱蛾与田间棉铃虫产卵的消  相似文献   

10.
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灯光诱杀害虫,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而利用高压汞灯诱杀害虫则是近几年的事。进入90年代,棉铃虫持续大发生,作为一种应急防治措施,高压汞灯诱杀棉铃虫在生产上迅速推广。1993年河北省安灯5万余盏,山东、河南棉区也有应用。防治棉铃虫效果虽有报道[1,2],但未见试验研究资料。为此,作者将两年的试验结果予以报道。1材料与方法试验地点选择位于冀、鲁、豫棉铃虫严重发生的广平县,设相邻的东孟固乡和宋固乡为试区。其中东孟固乡为安灯区,宋固乡为非安灯对照区。两个乡耕地面积分别为1667万m2和2000万m2,均以棉花、小麦、玉米为在要…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迁飞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予元 《昆虫学报》1997,40(-1):1-6
用飞行磨、透射电镜、风洞等测定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tibner)成虫的飞行能力和飞行肌结构的变化,结合不同虫源滞育条件及抗寒能力比较、蛹与成虫的形态学比较及分子生物学标记、幼虫抗药性地理分布、海轮上捕捉、成虫携带花粉的分析和小规模成虫颜色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证明棉铃虫是一种典型的兼性迁飞性害虫;初步推断辽河流域特早熟棉区的棉铃虫虫源来自黄河流域棉区,各相邻的棉区之间有频繁的棉铃虫种群交流。观察棉铃虫触角上不同类型嗅觉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用EAG、GC-EAG、GC-MS等测试分析了棉铃虫对不同植物各器官抽提物的电生理反应及抽提物中的活性组分。发现吸引棉铃虫取食的挥发性它感化合物主要为极性较小的单萜烯类,而吸引其产卵的主要为倍半萜烯类及其它一些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改进了测定棉株内抗生性次生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方法,研究了棉酚、单宁对棉铃虫发育、繁殖的影响及2类次生物间的交互作用,通过杂交初步探讨了棉花常规抗虫性的遗传特性,并尝试了切断胚轴和转Bt基因内生菌处理棉花增强抗虫性的作用。认为在利用棉花自然抗虫性的同时,应结合各种人为手段增强其抗性,使其在棉铃虫猖獗条件下发挥更大的控制作用。从气候、营养、天敌、抗药性等方面研究了棉铃虫猖獗原因,初步认为:气候干旱是棉铃虫暴发的最主要环境条件,施肥水平特别是施氮量的日益增高是棉铃虫严重性上升的主要物质基础,而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是造成棉铃虫种群失控的主要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12.
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筛选及遗传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室内筛选获得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种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抗性遗传方式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16代筛选,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倍数上升到43.3倍。筛选过程中,棉铃虫7日龄幼虫的体重和成虫羽化率变化明显,被选为确定筛选剂量的标准。敏感与抗性棉铃虫杂交,正交、反交的显性度都小于0、杂交过程中雌雄性比基本接近1∶1、假设抗性基因为单基因时的χ2值较低,因此,初步认为棉铃虫对转Bt基因棉的抗性是常染色体单基因控制的不完全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2个对Bt抗性水平不同的棉铃虫品系,测定了转Bt和CpTI基因双价抗虫棉(SGK321)和Bt棉(GK12,33B)杀虫活性的时间和空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类3种抗虫棉杀虫活性共同表现为:(1) 时间动态上均呈现前高后低的下降趋势;(2) 空间动态上表现为,在生长前期以叶的活性最高,中后期以铃和蕾的活性较高;(3) 对敏感品系的活性高于对抗性品系。不同点表现为:(1)双价棉在生长中后期(8~9月份)活性明显高于Bt棉;(2)双价棉对抗性品系的活性表现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棉铃虫片Helicoverpa armigera(Hubner)雌雄外生殖器的一般构造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并与其近缘种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一般形态方面,棉铃虫种群内个体间变异较大,种群间分化较小:在雄性阳茎端囊的弯折数、大刺数及抱器瓣的长宽比等特征上与近缘种间有一定的重叠。在超微结构方面,种群内个体间、种群间均变异不大,但与近缘种间在雄性阳茎端囊刺构造上却有明显的、间断的差异,这一差异为近缘种的鉴别 提供了新的、可靠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性诱剂诱杀防治不仅影响棉铃虫成虫的求偶、交配行为 ,而且还干扰取食、扩散和隐蔽过程中的飞行行为 .大面积田间诱杀防治的试验结果表明 ,性诱剂诱杀防治区与对照区相比较 ,雄性个体减少一半 ,平均雌性个体交配次数降低 0 .6次 ,室内孵化率降低 1 9% ,田间孵化率降低 1 3.5% .  相似文献   

16.
棉铃虫发生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 及其长期灾变预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山东郓城26年(1974~1999)、德州22年(1978~1999)和江苏丰县20年(1980~1999)棉铃虫百株累计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的遥相关关系及其时空动态规律,并选出相关显著程度P<0.05概率水平、空间分布范围较大、持续时间较长而稳定的组合作为关键预测因子组建了郓城、德州棉铃虫三代卵,丰县棉铃虫二代卵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最优长期灾变预警模型。结果表明:① 北太平洋海温场与棉铃虫种群数量消长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遥相关区域,其位置及范围随时间变化,但存在若干呈现出空间稳定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大面积相关显著区域。② 郓城棉铃虫三代卵量和丰县棉铃虫二代卵量与北太平洋海温场的相关区分布形式很相似,与前两年1月份北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存在大片相关显著的区域(35°~ 55°N,135°E~135°W),持续时间达4个月之久;而德州棉铃虫三代卵量与前两年7~9月份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有大范围相关显著区(1°~17°N,165°E~120°W)。 ③ 用前两年1~11月份北太平洋海温场相关显著区内各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做因子建立了棉铃虫长期灾变预警模型,预测检验结果表明:郓城棉铃虫三代卵6年(1994~1999)中报准5年,丰县棉铃虫二代卵5年(1995~1999)中报准3年,德州棉铃虫三代卵5年(1995~1999)全部符合。据此可提前20~27个月做棉铃虫的长期灾变预警。  相似文献   

17.
小木蠹蛾性行为和性信息素产生与释放的时辰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桐  孟宪佐 《昆虫学报》2001,44(4):428-432
观察了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的性行为反应,并采用腺体提取、空气收集 、触角电位和田间试验等方法对雌蛾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该虫羽化24 h后性成熟,婚飞和交配活动主要在1:00~4:00,交配历时15~45 min;(2) 大部分雌蛾一生交配1~3次,雄蛾多数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为1∶0.89; (3) 雌蛾腺体提取物中性信息素含量同蛾龄有关,2日龄雌蛾腺体性信息素含量最高;(4) 雌蛾腺体中性信息素含量在1:00时最高,而性信息素释放高峰在2:30。  相似文献   

18.
A comparative study has been made on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al pattern of soil oribatid mites in an Egyptian cotton fiel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pesticide-treated fields (profenofos, chlorofluazuron, fenvalerate) and a control plot where cotton bollflies and leaf-flies were caught using pheromone traps. Sampling was done monthly, from the period of early cultivation of the cotton until the crop was full grown. The scheme concerning the dominance classification was adopted. Aggregation of the dominant species was estimated in relation to insecticide effect. Rhysotritia ardua ardua appeared to be insecticide-loving species (insecticide-resistant species) and was not influenced either by the sort of insecticide or by its quantity. Multiple application of two insecticides h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abundance of Scheloribates laevigatus. Zygoribatula exarata and Xylobates capucinus were considered good bioindicators for pesticide-untreated field. It can be suggested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insecticide with pheromone trap can produce a greater, more stabilized community and a high productive agroecosystem. Accordingly,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current tendency to replace chemical control of pests with pheromone traps which seem to be a good tool compared with pesticide application in all cotton fields and oribatid mites may be useful test species for risk evaluation of soil contamination by pesticides.  相似文献   

19.
不同性比对小菜蛾繁殖及田间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雌雄比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繁殖的影响以及性诱剂对田间种群的控制效果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雌雄比的提高,雌蛾的产卵量减少,孵化率降低,在1∶1,4∶1状态下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79.33粒和76.03粒,平均孵化率为89.03%和78.44%,在13∶1状态下平均单雌产卵量为36粒,平均孵化率仅为46.05%,全雌状态下所产的卵无一孵化。田间应用性诱剂也可有效降低虫口数量。  相似文献   

20.
性诱盆与频振灯在棉铃虫成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比较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20 0 1年在南疆棉区做了性信息素水盆诱捕器 (性诱盆 )和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灯 ,3 0W)对棉铃虫成虫诱捕效率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6个监测点平均 ,每日每只性诱盆和频振灯的诱蛾量分别为3 5 .4和 3 2 .3头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在 1代成虫盛发的前期和中后期 ,性诱盆相对于频振灯的诱蛾量有先低后高的现象。考虑到经济性和可识别性等因素 ,作者认为在南疆监测棉铃虫成虫动态性诱盆优于频振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