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麦双尾蚜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双见蚜Diuraphisnoxia(Mordvilko)俗称俄罗斯麦蚜(Russianwheataphid),20世纪初首先记载于乌克兰的麦类害虫。1935年以前麦双属蚜的分布限于前苏联的黑海及里海地区,近50年来逐渐扩散到地中海国家零星危害。周年代末成为埃塞俄比亚、也门和南非的小麦大害虫。1980年长距离迁徙到墨西哥,然后遍布美国西部各州及加拿大西南部三个州。自1975年在我国新疆发现安双尾蚜以来,现已查明该虫在新疆问尔泰山脉南侧的阿勒泰、哈巴河、福海、布尔津,天山山脉北侧的塔城、额敏、伊犁、霍城、昭苏以及天山山脉南侧的乌恰,昆仑山余脉的叶城,…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塔城和哈密春麦田,用笼罩法研究的结果表明,7月份天敌因素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自然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试验观察期间,当部分自然种群出现负增长时,笼罩的麦双尾蚜增长了4.4~8.3倍。塔城春麦田天敌数量变化和麦双尾蚜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94年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和斑腹蝇Leucopisannulipes等天敌的控制能力明显,1996年捕食性的蜘蛛类、瓢虫类天敌作用较强。不同年份天敌优势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The Russian wheat aphid (RWA), 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has become a worldwide cereal pest with its dispersion to over 30 countries in this century.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history of its occurrence around the world, it is postulated RWA originated from western or central Asia. The aphid dispersed gradually to Europe and northern Africa, but its big jump across the ocean to North America is still a mystery. There are two overwintering strategies in RWA. The anholocyclic biotype, often reproducing earlier and more offsprings than the holocyclic one, has greater impact on crops in South Africa and United State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s on its thermal response, RWA could withstand temperatures below -20℃, while temperatures above 30℃ would be harmful to its survival. The preference to colder condition may determine its distribution on the world. RWA has made great damages to cereal crops worldwide. It caused loss in crop yield by directly feeding on plant nutrition and disturbing the plant metabolism. But its status as plant virus transporter is open to question. By now, the aphid is still a serious pest in many countries and its invasion to more countries and areas maybe continues. Therefore, the research on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its dispersion apparently needs to be enhanc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0.
根据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中国新疆的分布地点,对CLIMEX软件中适宜温度上限、限制性高温、有效积温、冷逆境开始积累点、热逆境开始积累点、冷逆境积累速率、热逆境积累速率和湿逆境积累速率等参数值进行修改调试,调整后的CLIMEX生态气候模型,对新疆麦双尾蚜分布的模拟准确率达到90%。由此模型进行预测,云南、新疆、黑龙江、青海、西藏、吉林、辽宁、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和山东等12个省(区)存在麦双尾蚜的适生区。以麦双尾蚜在新疆发生程度和小麦分布区的关系,对CLIMEX的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据此推测山东不适合麦双尾蚜生存,东北、西北和西南春麦区麦双尾蚜生存适宜程度比CLIMEX模型预测值降低1/2~3/4。 相似文献
11.
中国貂祝蛾属研究及二新种记述(鳞翅目:祝蛾科)武春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100080)貂祝蛾属AthymorisMeyrick,1935曾一直是瘤祝蛾亚科(Torodorinae)中的一个单型属,分布于我国和日本。其前翅的M2+3合并,且靠近共... 相似文献
12.
种子休眠是植物本身适应环境和延续生存的一种特性,是种子植物进化的一种稳定对策。野生植物特别是原产温带的植物,其种子大多有深而长的休眠期。关于种子休眠的概念有多种,这些概念引出了许多学说、假说和模型。种壳障碍、胚形态发育不完全和生理后熟以及种子中含有化学抑制剂等,都可导致种子休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种子分成不同类型,一般将种子分为强迫休眠和机体休眠;机体休眠又可分为外部休眠、内部休眠和综合休眠。植物种类不同休眠特性也不同;同种植物的种子来源于不同的居群和植株时,若采集时期不同,其休眠也可能不同;甚至在同一果实中的不同种子,休眠特性亦可能有差异。影响休眠性状表达的基因既有核基因,也有质基因,休眠通常表现为一种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种子休眠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能有效地调节种子萌发的时空分布。研究种子的休眠特性和机理及其解除方法,有助于农业生产和植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三瘤蝉属一新种(同翅目:蝉科)雷仲仁,李莉(西北农业大学昆虫研究所陕西杨陵712100)作者在进行中国蝉科较系统的分类研究时,发现三瘤蝉属一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西北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正模)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模)。长度单位为mm。穹三瘤蝉... 相似文献
15.
盲蝽科一新属及二新种记述(半翅目:盲蝽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盲蝽科一新属及二新种记述(半翅目:盲蝽科)齐宝瑛,能乃扎布(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系呼和浩特010022)在鉴定由阿拉善盟森防站提供的一批采自贺兰山西坡以及作者几年来采集的盲峙科昆虫标本时,发现一新属以及分别隶属于该新属和另外一属的两个新种,现将新属及新... 相似文献
16.
昆虫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计算机数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计算机数据分析吴锋,吴才宏(北京志同电子公司北京100080)(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871)昆虫触角电位和单个嗅觉感受细胞电反应记录已成为研究昆虫性信息素及化学通讯机制的重要手段。实验中要记录和分析处理大量数据。在所记...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稻纵卷叶螟的灾变动态显示系统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害虫所处的环境是很复杂的 ,受土壤、作物种植格局、地理、气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在处理多因素、复杂的时空动态方面 ,传统手段显得很不适应 ,甚至无能为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兴起的地理信息系统 ( 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为我们研究害虫管理和监测开辟了新的途径。在国外 ,GIS已成功应用于害虫适宜生境的风险评估、害虫空间分布的动态监测以及发生趋势预测等方面[1,2 ] 。国内利用GIS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利用GIS研究了褐飞虱的动态变化 ,证实了该虫在我国东部因季风环流而作南北往返迁飞的学说[3] ;中国林业科学院将GIS与遥感结合 ,研究了松毛虫的监测系统[4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利用GIS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5]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远距离、季节性迁飞的害虫。每年 5月份自中南半岛迁入我国大陆后 ,在我国各地自南向北经 3~ 4个世代的逐代繁殖为害和北迁后 ,又于 8月下旬开始向南回迁 ,直至 11月份完全迁出我国大陆[6,7] 。这种季节性时空变化过程的规律 ,对某一地区该虫的灾变危害至关重要 ,生产上也急需一种图文并茂的... 相似文献
18.
19.
麻蝇和丽蝇幼虫肠道主要蛋白酶活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酶是昆虫肠道的重要消化酶类[1]。研究表明,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昆虫肠道蛋白酶活性,使昆虫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在害虫防治中显示出应用潜力[2~4]。但是,要选择有效的蛋白酶抑制剂,最首要的工作是研究昆虫肠道蛋白酶的特性[5]。蝇类是重要的卫生害虫,确定其肠道蛋白酶的类型,了解其肠道蛋白酶的特性,对蝇类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peregrina和巨尾阿丽蝇Aldrichinagrahami为材料,分析了其肠道蛋白酶同工酶,鉴定了其肠道主要蛋白酶活性类型,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