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新疆塔城1989~1996年8年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发生程度与16个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逐步回归筛选因子,确定麦双尾蚜发生量预测模型:logY=84100-0.1033RH5-0.0253R5,其中:Y为麦双尾蚜发生百株蚜量;RH5为5月份的相对湿度(%);R5为5月份的降水量(mm)。应用该模型预测1997~1998年麦双尾蚜的发生程度,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在新疆塔城地区,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夏季气候干热的乌苏县和沙湾县未发现麦双尾蚜。根据两年田间试验确定冬、春小麦的防治指标(被害株率)分别为2.8%~11.9%和1.0%~6.2%,麦双尾蚜发生较重的年份和小麦生长早期防治指标较严。在塔城地区,大部分年份麦双尾蚜受自然控制因素制约而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态位理论,对新疆塔城、伊犁两地区麦田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麦二叉蚜S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等4种麦蚜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进行了估测和分析。在塔城麦田麦双尾蚜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麦双尾蚜和麦二叉蚜时间生态位重叠最大,竞争激烈。伊犁麦田禾谷缢管蚜时间生态位宽度最大,麦二叉蚜在空间生态位和时 空二维生态位上均占有明显的优势,麦长管蚜和麦双尾蚜的时间生态位重叠最大,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在空间生态位和时 空生态位重叠最大。  相似文献   

4.
1994~1998年,在塔城和哈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分布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小麦收获后,野燕麦、黑麦和自生麦苗是麦双尾蚜的重要替代寄主,偃麦草和羊草上有少量的麦双尾蚜发生,其它禾本科杂草上很少发生麦双尾蚜。在塔城冬、春麦混合种植区,冬麦田是麦双尾蚜的主要越冬点。从5月份开始有翅蚜不断迁移到春麦上为害,秋季主要从晚熟春麦迁移到冬麦上产卵越冬。  相似文献   

5.
在新疆塔城,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春麦田最集中分布于海拔600~800 m 高度,在冬麦田最集中分布于700~800 m 高度;冬麦田和同海拔高度的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密切相关(r=0.91, P<0.01)。麦双尾蚜寄生性天敌蚜茧蜂类和蚜小蜂类,在春麦田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500~600 m,随着时间的延后,分布的高度范围逐渐扩展;冬麦田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600~800 m,略高于春小麦田。捕食麦双尾蚜的斑腹蝇幼虫在春麦田前期最集中分布的高度为500 m处,后期分布高度上升;冬麦田较集中分布的高度为600~800 m,也随着时间的延后也上升。  相似文献   

6.
基于CLIMEX的桔小实蝇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侯柏华  张润杰 《生态学报》2005,25(7):1570-1574
桔小实蝇Bactroceradorsalis(Hendel),属双翅目Diptera,果实蝇科Tetriphitidae,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温度和湿度是影响桔小实蝇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根据桔小实蝇对温湿度等气候因子的反应,采用CLIMEX软件对桔小实蝇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区进行了预测。设置了CLIMEX中的相应参数17个:发育起点温度DV0、生长最适宜温度范围DV1~DV2、致死高温DV3、有效发育积温PDD。生长发育所需最低土壤湿度临界SM0、最适宜湿度范围SM1~SM2、最高土壤湿度临界SM3。冷胁迫日度临界DTCS及其积累速率DHCS,热胁迫临界温度TTHS及其积累速率THHS,干旱胁迫临界SMDS及其积累速率HDS,湿胁迫SMWS及其积累速率HWS。以印度和夏威夷为已知适生分布区,反复调试修正上述这些参数值,使之与已知广泛分布的地区达到最大程度的吻合。然后用优化后的参数和中国大陆8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模拟桔小实蝇在中国大陆的适生分布,结果显示:广东、海南、香港、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湖北、福建、江西、浙江等11个省(区)是桔小实蝇的适生分布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南和西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华中和华东的部分地区。根据CLIMEX模拟结果的EI值大小,将桔小实蝇在我国大陆的适生分布情况进一步划分为最适宜、次适宜、适宜和非适宜4个气候区,即华南地区全部以及广西省全境是桔小实蝇的最适宜分布区,除桂林(EI=17)外,其余气象点的EI值均大于40;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两省及福建沿海地区是桔小实蝇的次适宜分布区,平均EI值为29.7;适宜分布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浙江的少数地区,除赣州(EI=17)外,其余点的EI值均小于10;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是桔小实蝇的非适宜区,这些地区不适合桔小实蝇生存。  相似文献   

7.
新疆伊犁和塔城冬、春麦田的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有虫株率和百株蚜量,与小麦播种时间密切相关。在小麦正常播种期内,冬小麦晚播可以显著减少麦双尾蚜数量,每晚播种10天,第二年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可以下降40%~70%;春小麦每晚播种10天,麦双尾蚜有虫株率增加30%~88%。  相似文献   

8.
降水和灌溉对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宏斌  文勇林 《昆虫学报》1998,41(4):382-388
该文探讨了1989~1996年新疆塔城市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年度间种群数量和降水量的关系,利用降水模拟方法分析降水因素对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的影响,并调查了田间不同灌溉水平的植株上麦双尾蚜的数量。结果显示:6月下旬春麦田麦双尾蚜种群数量和当年4月份和5月份的降水总量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92),与5月上旬和6月中旬降水总量存在明显负相关性(r=-0.78),并且与上年7月中下旬降水量存在明显正相关性(r=0.67),这些相关性表明4~5月份降水对麦双尾蚜种群增长不利,5~6月上旬降水对麦双尾蚜从冬麦迁入春麦不利,7月降水有利于麦双尾蚜种群增长,并依据4~5月降水量(X)和春麦田麦双尾蚜数量?建立了回归方程r=4.9-0.048X。田间和实验室内模拟降水可以明显降低麦双尾蚜种群数量。田间相对干旱地段麦双尾蚜数量明显高于湿润地段,并且干旱地段麦双尾蚜被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 Mintosh寄生的百分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麦双尾蚜(同翅目,蚜科)在中国新疆塔城以全周期生活型存在,产生的雌性蚜和雄性蚜交配产卵越冬.在室内光照14 h/d,温度不低于15℃的条件下连续培养,不产生雄性蚜,以连续的孤雌生殖方式生活.连续培养繁殖的麦双尾蚜,秋季在野外麦双尾蚜大量产生性蚜阶段的验证结果表明,随着室内培养代数的增加,雌、雄性蚜发生的比例下降,孤雌蚜和若蚜发生的比例增加;蚜室内连续培养49代,恢复自然条件后,不产生雄性蚜,少量产生雌性蚜;81代以后,不产生雄性蚜,偶尔产生雌性蚜,不再以卵越冬,而以孤雌蚜和若蚜越冬.提出麦双尾蚜生活周期型演变成灾假说,即麦双尾蚜在长期的扩散过程中,其生活型发生改变,由全周期生活型演变为不全周期生活型;不全周期生活型适应环境能力更强,分布更广泛,对作物危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0.
张润志  张军  曹岩  邱焯 《昆虫学报》1999,42(-1):50-54
根据新疆伊犁、塔城两地小麦田调查资料,组建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自然种群特定时间生命表。由生命表分析得知,小麦早期生长发育阶段,麦双尾蚜迁移造成的种群数量损失很小,反映了麦双尾蚜在早期种群密度较低,个体对食物和空间资源的竞争压力较小。寄生性天敌在小麦田出现较晚,在两地小麦早期生长阶段,由寄生造成的种群损失也极低。整个麦类作物生长阶段,捕食天敌对麦双尾蚜种群的控制作用非常重要,是麦双尾蚜种群损失的关键因子之一。迁移造成的种群损失比寄生性天敌的还要大,说明迁移是麦双尾蚜种群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在新疆塔城和哈密春麦田,用笼罩法研究的结果表明,7月份天敌因素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自然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试验观察期间,当部分自然种群出现负增长时,笼罩的麦双尾蚜增长了4.4~8.3倍。塔城春麦田天敌数量变化和麦双尾蚜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1994年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和斑腹蝇Leucopisannulipes等天敌的控制能力明显,1996年捕食性的蜘蛛类、瓢虫类天敌作用较强。不同年份天敌优势种类和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将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种群消长动态与麦田生物群落中主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双尾蚜及其它麦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主要为麦蚜间的竞争和天敌的捕食压力。非生物因子的作用较小,其中较重要的因子有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在塔城小麦田中关键天敌类群为瓢虫类,寄生天敌的影响较小;在伊犁小麦田中,麦双尾蚜及其它麦蚜的关键天敌类群为蚜小蜂类,大麦田中斑腹蝇类较重要,燕麦田中瓢虫类占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塔城麦田调查发现,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在春小麦和野生寄主上的百株蚜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春小麦、黑麦和野燕麦,在春小麦上最早出现高峰期。在春小麦上,瓢虫类数量最多达到516头/百株,菜蚜茧蜂Diaeretiella rapae和白足蚜小蜂Aphelinus albipodus的最高寄生率分别达到31.6%和12.9%。在黑麦上,麦双尾蚜主要被白足蚜小蜂寄生,最高寄生率达到42.9%,斑腹蝇幼虫Leucopis annulipes最高达到16头/百株。在野燕麦上,白足蚜小蜂和菜蚜茧蜂最高寄生率分别达到62.3%和31.8%。瓢虫和菜蚜茧蜂发生较早,白足蚜小蜂和斑腹蝇发生时间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4.
在新疆伊犁地区1993年和1994年分别观察了195个和36个麦类品种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Mordvilko)的自然感虫性。36个品种两年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感虫率级别相同的品种有18个,占50%;其中“一粒小麦”稳定地表现为不感虫性;感虫率稳定地表现在20%以下的品种有13个,即“86-2-4-2-3-3”、“京772”、“M85 189”、“T579”、“永良13”、“T494”、“浮纳尔”、 “Mg4521”、 “广引74”、“Mg5824”、“Mg8586”、“T1008”和“短芒黑边红”; 感虫率稳定在20%~40%的品种2个,即“额敏黑芒”和“白长穗”; 感虫率稳定在40%~60%的品种2个,即“黑芒红”和“勾毛白”。其余品种,有14个两年的感虫率相差一个级别(20%);“黑芒长穗”、“高原602”、“伊宁黄库尔班”和“82-10-42-1-1”等4个品种感虫率相差二个或三个级别。另外,1996年塔城引种试验的2个品种“春麦雄性不育系 901”和“啤酒大麦(石引1号)”均遭受麦双尾蚜的严重为害。  相似文献   

15.
四种天敌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蚜小蜂 Aphelinus sp. 对麦双尾蚜Diuraphis noxia (Mordvilko) 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 I型,直线方程为Na=0.6060N-3.4700。七星瓢虫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 成虫对麦双尾蚜功能反应也为I型,直线方程为Na=0.6020N+5.9000;多异瓢虫 Hippodamia variegata Goeze成虫和斑腹蝇 Leucopis annulipes Zett. 3龄幼虫对麦双尾蚜的功能反应均为II型,关系式分别为1/Na=1.2550/N+0.0046和1/Na=1.3280/N+0.007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