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球上气温变化大,可由零下70℃变到零上60℃.生活在这个范围内的动物,无论是变温动物、异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都要进行体温调节,使体温维持在动物适应的范围内.体内的酶促反应都要求一定的温度环境,所以说,体温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动物在非活动期的热量调节小型恒温动物由于体形小和代谢旺盛,所以必须经常取食,有时则需要不间断地进食,只有这样它们才能摄取足够的能量,以便能够安全地度过一个非活动期(如寒冷的夜晚)。一些体形较大的动物,有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生活在高寒地区的动物和需要度过一个较长的非活动期的动物。为了能够顺利地度过这样一个非活动期,动物在行为上也有很多节省能量的适应,如群栖、钻入雪下或山洞中过  相似文献   

3.
外温动物主要利用外热源,选择活动时间和冷热斑块之间穿梭等行为途径进行体温调节,以维持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环境温度通过影响体温而影响动物的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过高或过低的体温对动物有害甚至能导致其死亡,在极端高、低体温之间,相对较高的体温有利于动物较好地表达其生理功能和行为表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哺乳动物的冬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冬眠是动物界,特别是变温动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对寒冷等不利环境的适应现象。但在恒温的哺乳动物中有一些种类也进行冬眠,并且,冬眠时其体温下降,不再维持常温。为与变温动物和一般的恒温动物相区别,特称这类动物为异温动物(heterothermic animal)。本文介绍哺乳动物的冬眠及现在对它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动物的社群结构和行为特征大都同捕食现象有关。这些特征既能使动物得到食物,而又不致使自己沦为别的动物的食物。猎豹的外形和奔跑速度、羚羊的高度警惕性、猫头鹰敏锐的听觉器官和地面营巢鸟类的保护色,都有利于这些动物在激烈残酷的生存斗争中找到食物,而又避免使自己成为食物。被捕食动物的社群生活,在某些情况下(但并不总是如此)可以减少捕食动物对自己的捕食,并有利于得到食物。  相似文献   

6.
温血的起源     
刘俊 《化石》2016,(4):29-33
正话说温血脊椎动物依据自己的活动的需要,需要保持合适的体温。哺乳类和鸟类的静息代谢率高,通过代谢产热使它们能够维持一个通常高于环境的恒定的体温。它们被称为温血动物或者恒温动物;而鱼类、两栖类、爬行动物则基本是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波动。这两类代谢方式消耗的能量差别很大。在实验条件下哺乳动物的基础代谢率是同等大小和体温爬行动物的6~10倍,而鸟类可以达到15倍;在野外,哺乳类和鸟类的代谢率推出超过同等大小外温动物  相似文献   

7.
行为生态学(十五):动物的领域行为(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无资源领域——求偶场有时,雄性动物既不保卫雌性动物,也不竞争雌性动物所需要的资源。这或许是因为资源过剩或资源的时空分布难以预测,或许是因为雄性动物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在这种情况下,雄性动物往往聚集在一个传统的公共场地,各自占有一小块领域,并以自己的显示行为争取把雌性动物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种雄性动物求偶时聚集的场地就叫作求偶场  相似文献   

8.
行为生态学(二):最优觅食行为(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觅食时经常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如猎取什么食物?到哪里去猎食?采取怎样的猎食路线?自然选择总是使动物的觅食效率尽可能地加以改进,因为只要捕食者能够借助于更有效的觅食,使其存活和繁殖成功的机会增加,自然选择就会对它有利。这个道理对山雀属鸟类来说是很明显的,这些食虫小鸟在冬季白天必须每隔三秒钟就捕食一只昆虫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J.A.Gibb,1960)。  相似文献   

9.
行为生态学(二十四):动物的信号(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很多醒目特征、很多行为方式、分泌的很多化学物质以及由动物发出的大多数声音都可以被解释为是为了影响其他动物的行为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适应,并经常被看作是动物的信号。正如翅膀借助于在空气中搏击来完成其正常的飞行功能一样,一个信号是借助于影响另一个动物(经由感觉器官)而完成其正常  相似文献   

10.
动物,生存离不开嘴里的舌头。千奇百怪的动物舌头,不仅是攫取食物的主要器官,而且是抵御自然伤害和对敌有效防卫的重要器官。狗的舌头在体温升高时,常常伸出来,排泄大量体液,帮助散发体内热量,调节体温。袋鼠的舌头能协助降低体温。当气温高达35—40℃时,它就不断地用舌头憩自己的前爪,使体温很快下降。  相似文献   

11.
快速估计发育起点及有效积温法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正> 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都属于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它们体内的代谢过程的速率也将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因此,预测田间昆虫的龄期或发育阶段并不以天文学时间为依据,而通常以生理学  相似文献   

12.
灵长类声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敏  江海声 《生命科学》1993,5(4):20-22
灵长类动物以鸣声、触觉、视觉及化学物等方式进行通讯,树栖性动物偏重声通讯;地栖性的主要是声音及视觉;夜行性多为声音和化学通讯。声通讯作为灵长类动物通讯的主要形式,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动物声通讯趋于完善而不需其它通讯媒介的辅助,因而声行为是灵长类通讯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类生态学(八):野生动物管理(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遭受破坏和污染随着人类人口的增长和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增加,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建立城市、修筑道路、开采矿山、竖立井架、建设发电站等。热带雨林是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地方,但地球上热带雨林的面积正在急剧缩小,顶极植被的破坏是对野生动物生存的最大威胁。每一种动物对于周围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忍受限度,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将使很多动物失去生存场所和必需的资源,造成这些动物的生存危机。虽然很多野生动  相似文献   

14.
行为生态学(十六):栖息地选择(1)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栖息地选择是指动物对生活地点类型的选择或偏爱,显然,所有的动物都只能生活在环境中的一定空间范围之内。但是,每一种动物的现实分布状况是通过怎样的过程而完成的,目前生态学家还了解得很少,现在只知道同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有关。栖息地选择常常可以产生深远影响。动物对一个特定栖息地的选择可使动物只生活在某一特定环境之中,这有利于动物的表现型的定向改造。因此,同一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往往会引起它们之间基因频率的差异,而不同种动物对栖息地的不同选择又往往能增加种  相似文献   

15.
密点麻蜥体温与春季环境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密点麻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本文从地温、近地温及气温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密点麻蜥体温的变化关系,证明以上环境因子与体温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光照度关系不密切,与栖息地高度无关。  相似文献   

16.
动物的觅食行为包括对食物的搜寻、捕捉和加工处理三个方面。动物觅食的搜寻方式、捕食效率和处理技能都对动物的食性范围有直接影响。但是这三种觅食技能的相对重要性却依食物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以叶栖昆虫为食的小型鸟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事例,这些鸟类专门以小型和隐蔽的猎物为食,所以它们特别善于搜寻,而不太善于追捕和对付那些比较活跃的动物。下面就动物觅食行为的三种技能分别作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昆虫知识》2008,45(6)
果蝇脑中蘑菇体结构内的神经元,是学习、记忆和睡眠调控等过程所必需的。Sung-Tae Hong等人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它们在温度喜好行为中也起一定作用。一些动物,同我们人类一样,通过改变它们的代谢来从内部调控体温。但对像果蝇等其他动物来说,体温是与它们环境所进行的热交换的结果。果蝇能够本能地寻找一个与它们在遗传上所喜好的体温相匹配的环境,这个过程与哺乳动物设定固定体温的过程相似。当蘑菇体神经元中依赖于AMP的环状激酶活性被人为调低时,果蝇便不能找到它们所期望的温度;当这个活性增强时,它们便喜欢较高的温度。这项研究表明,温度感觉可能与学习和基因共享一些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18.
昆虫捕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戈峰 《昆虫知识》1997,34(6):371-374
行为学和生态学是生命科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而行为生态学则是这两个年轻学科的交叉领域。它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存活值、适合度与进化意义[1]从理论上来讲,开展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意味着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论综合起来,并运用了数学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所以很有可能在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的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可能引起生态学的巨大变革;从应用的角度讲,因为动物之所以能极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主要是依靠先天的本能行为适应和后天的学习行为适应,所以深刻地了解动物行…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热驯化对胡氏大生熊虫运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晨  王立志 《动物学报》2005,51(3):516-520
对外温脊椎动物体温和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表明,外温动物的运动行为对身体温度的变化高度敏感(Bennett,1990)。在许多动物种类中,体温的升高或降低显著影响动物的运动能力(Huey,1982;Miller,1982;Watkins,2000),而运动能力的下降则影响外温动物逃避捕食者(Christian andTracy,19  相似文献   

20.
从经济学观点看,动物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一种投资,同时又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进化和自然选择将趋于使动物行为的净收益增至最大,这种思想也是组建行为生态学最适模型的基础。如果为海滨蟹提供各种大小不同的贻贝任其选食的话,那么它所选食的贻贝大小往往能使它得到最大的能量净收益。为了精确地计算捕食者应当吃多少不同大小的食物,就需要建立一个最适模型。当动物领域行为的收益大于投资时,自然选择就会促进这种行为的产生和发展,而最佳领域大小则可借助于建立经济模型进行预测。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的原则可应用于动物的觅食决策。绒斑啄木鸟在觅食时可利用它们所收集的信息使其食物摄取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