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合相关例题简要介绍生态学中的一种常用技术方法——二氧化碳同化法.从而提高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几种全长cDNA文库构建方法比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全长cDNA文库是高效、大规模获得基因全序列信息的一条有效途径,尤其是对基因组庞大,近期内尚不能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的生物来说,是一条开展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途径。本文对几种全长cDNA文库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概述,针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做了分析、比较,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结果,重点介绍了Cap-trapper法在小麦全长cDNA文库中的应用及文库中全长基因比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提取不同时期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的最佳方法。方法:应用改良过的四种方法(CTAB法、SDS-CTAB法、SDS法和尿素法)对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总DNA进行提取。结果:提取当年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纯度(OD260/OD280):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1.876〉1.7815〉1.7789〉1.6095;产率(μg/g):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CTAB法=796.25〉664〉306〉291.5。提取15年的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纯度(OD260/OD280):CTAB法〉SDS-CTAB法〉SDS法〉尿素法=1.91795〉1.8876〉1.65985〉1.55925;产率(μg/g):尿素法〉CTAB法〉SDS法〉SDS-CTAB法=1529.25〉799〉687.25〉372.5。结论:SDS-CTAB法是提取当年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的最佳方法。CTAB法是提取15年的小麦网腥黑粉菌冬孢子DNA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种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ELISA法、TRUST法和TPPA法分别检测梅毒患者血清标本中梅毒螺旋体IgG抗体,比较3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择一种适合于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的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四种提取芸芥基因组DNA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芸芥为材料 ,分别用CTAB法、SDS法、尿素法、NaOH法四种方法对芸芥基因组DNA进行了提取 ;并用紫外光分光光度计法、琼脂糖电泳法和RAPD分析法对所提取的DNA进行检测 ,将它们在DNA的产量、质量和耗时、耗费等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根据不同的试验条件选取最合适的提取方法。通过四种方法的比较 ,研究认为尿素法是芸芥基因组DNA的最佳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重点介绍了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和当前已经取得的成果,同时提出了目前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今后的工作重点。植物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的方法主要有:PEG介导转化法、电击穿孔转化法、脂质体介导转化法、农杆菌共培养转化法等。  相似文献   

7.
田鹏  刘占林 《生物信息学》2009,7(3):232-233
以系统发育树构建的原有距离方法为基础,吸取了NJ法和FM法中的部分理论,提出了以节点引入为手段的新的简易方法,通过该方法构建了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更加快捷,而且所得结果与FM法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了纤维素酶在提取生物碱过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酶浸法和氯仿法两种不同的工艺提取马钱子生物总碱,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马钱子生物总碱中士的宁的含量。结果:酶浸法提取士的宁和氯仿法提取士的宁的含量分别为1.83%、1.32%;酶浸法和氯仿法提取马钱子生物总碱的产率分别为:2.85%、1.86%。  相似文献   

9.
花生DNA提取方法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旨在筛选优化花生DNA提取方法。方法:采用SDS法、改进SDS法;CTAB法、改进CTAB法四种方法对花生叶DNA进行提取,并从电泳结果、纯度、得率、等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花生DNA提取适用流程;结果:CTAB法DNA平均得率为55.0μg/g.Fw,略小于SDS的60.3,但其A260/A280平均值为1.81,比SDS的1.55更接近标准要求。结论:综合考虑CTAB法是提取花生DNA的最佳方法,可提取到较高质量的DNA,符合分子检测要求;虽然改良CTAB法也相对好于SDS法,但由于步骤增加反而加剧DNA降解。  相似文献   

10.
鉴别差异表达基因的新方法──抑制消减杂交法(SSH)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制消减杂交法(SuppressicSubtractiveHybridization,SSH)是最近(1996)报道的能有效鉴别两个不同细胞群差异表达基因的新方法[1,2]。该方法是以抑制PCR和消减杂交法为基础,在一轮反应中实现mRNA的均等化和消减步骤。本文对SSH法的原理、优缺点作了介绍,并与其它检测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如mRNA差别显示法(DDRT-PCR)、代表性序列差异分析(RDA)比较,认为SSH方法具有高效快速、高敏感性和假阳性低等优点。同时,625个克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转录物丰度很低的基因,40%的克隆可能为新的基因。因此,SSH可作为鉴别差异表达基因和克隆新基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对上颌牙齿大小和颅骨大小进行了相关研究。全部上颌牙齿大小与上齿槽弓长和弓宽相关显著或非常显著,与颅围长(右I~2无显著相关,左I1、左I2、右I2、左M1、右M1和右PM1与中部面宽)相关显著或非常显著。在此基础上求出了17个以牙齿大小推算颅骨大小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GENOME SIZE     
采用Feulgen-显微分光光度计方法,以鸡红细胞为标准DNA(3.22pg/2C)测定了长江白鲟、达氏鲟、中华鲟、史氏鲟和北美匙吻鲟的体细胞基因组大小(DNA含量)。结果表明,上述五种鲟鱼DNA含量分别为4.11、8.26、9.07、6.07和3.96pg。长江白鲟和北美匙吻鲟均属于四倍体鱼类,分布在长江水系的中华鲟和达氏鲟两种鲟属鱼类为八倍体类型。史氏鲟初步判断为八倍体,据分析可能存在四倍体的类型。根据所得到的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DNA含量和染色体资料,分析了鲟形目鱼类在细胞遗传上的进化特点。鲟形目鱼类全为多倍体起源的鱼类,在鲟形目的两科(白鲟科和鲟科)六个属中,除鲟属外,其他五个属均为四倍体,而鲟属已发现有四倍体、八倍体、十二倍体和十六倍体。说明在细胞水平的染色体加倍与鲟形目鱼类各科、属分化没有直接联系,只在鲟形目形成的早期和鲟形目形成后的鲟属种间分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鲟属鱼类的染色体剧烈分化可能是造成现今鲟属种类数最多(占整个鲟形目鱼类的65%以上)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15.
CLUTCH SIZE IN RELATION TO NEST SIZE IN THE SWALLOW HIRUNDO RUSTI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DERS PAPE MØLLER 《Ibis》1982,124(3):339-343
  相似文献   

16.
17.
测定培养温度、琼脂浓度、感染系数、培养基丰度和时间等因子对形成噬菌斑大小的影响程度,从而排除了影响噬菌斑大小的非遗传本底。分析电镜下噬菌体颗粒大小和平板上噬菌斑大小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同一容量较恒定的细胞内,不向噬菌体其生物合成总量趋于相等,该原理解释了决定噬菌斑大小的主要遗传控制方式。计算并推导出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噬菌体颗粒大小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8.
19.
20.
Genome sizes vary widely across the tree of life and th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underlined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Lynch and Conery (2003) proposed that evolution of genome complexity was driven mainly by nonadaptive stochastic forces and presented the observation that genome siz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Ne) as a strong support for their hypothesis. Here,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 between Ne and genome size for 10 diploid Oryza species that showed about fourfold genome size variation. Using sequences of more than 20 nuclear genes, we estimated Ne for each species after correction for the effects of demography and heterogeneity of mutation rates among loci and species. Pairwise comparisons and correlation analyses did not detect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 and genome size despite about 6.5‐fold interspecies Ne variation. By calculating phylogenetically independent contrasts (PICs) for Ne, we repeate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did not find any correlation between Ne and genome size. These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genome size variation in the Oryza species cannot be explained simply by the effect of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