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添加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模型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32只新生SD大鼠按析因设计随机分成4组,每组动物8只。A1B1组为NEC模型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1B2组为NEC模型组,但未添加双歧杆菌;A2B1组为对照组并添加双歧杆菌(109CFU/d),A2B2组为对照组,且未添加双歧杆菌。在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配方奶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大鼠NEC模型;在最后1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小鼠,解剖留取十二指肠下端至直肠上端肠道组织,其中,回盲部近端肠管进行病理学检查及肠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为NEC,其余肠管进行肠细胞凋亡率检测及电镜观察。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肠细胞凋亡率。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造模后,A1B1组、A1B2组相继出现腹泻、腹胀、生长发育减慢和活动度减少,显微镜下可见肠黏膜坏死、黏膜下层出血以及肌肉层坏死等肠损伤表现,透射电镜显示肠黏膜出现大量凋亡细胞,形成凋亡小体,但A1B1组程度较轻。A1B1、A1B2、A2B1和A2B24组肠损伤组织病理评分(x±s)分别为2.04±0.52、3.38±0.55、0.33±0.36和0.38±0.33,肠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3.97±10.48)%、(47.28±21.98)%、(11.42±4.75)%和(12.16±4.95)%;各组间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H分别为26.657、20.916,P均0.01);与A1B2组相比,A1B1组新生鼠肠损伤组织评分、肠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但仍高于A2B1、A2B22个对照组(P均0.01);肠组织损伤评分值、肠细胞凋亡率均受到NEC造模和添加双歧杆菌两个因素的影响,NEC造模与补充双歧杆菌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添加双歧杆菌可以降低新生鼠NEC肠损伤程度,可能通过抑制肠上皮细胞凋亡,从而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时肠道菌群变化,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在NEC发病中的作用,为探讨新生儿NEC的发病机制及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SD新生大鼠出生48 h开始给予鼠乳代用品人工喂养,100%氮气缺氧90 s,4℃冷刺激10 min,每天2次,连续3 d,建立新生SD大鼠NEC模型。4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NEC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动物各20只。在最后一次缺氧、冷刺激后24 h空腹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回盲部近端肠管组织进行肠组织损伤评分,组织学评分≥2确定为NEC;实验前后留取两组新生鼠粪便,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实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结果模型组新生鼠相继出现腹泻、腹胀、萎靡、活动减少,生长减慢,对照组新生大鼠进食及排便均正常,无腹胀及胃潴留,活动度良好,皮下脂肪丰满。模型组新生大鼠NEC的发生率为100%(20/20),对照组无1例发生NEC。实验组和对照组肠损伤病理评分(x±s)分别为:3.25±0.85、0.45±0.51,t=12.622,P<0.01。模型组和对照组新生鼠实验前肠道细菌总数,杆菌、球菌总数,G 杆菌、G 球菌,G-杆菌、G-球菌数差异均无显著性,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的比例都在正常范围中。实验结束时,正常对照组新生大鼠肠道菌群总数明显增多,其中以G 杆菌增加为主;G-杆菌属及G 球菌属菌数占肠道菌群的比率在实验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模型组新生大鼠肠道群总数亦明显增多,而且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数量,其中主要是G 球菌显著增加,而G 杆菌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与实验前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模型组实验结束时肠道菌群中杆菌和球菌比值减少、倒置。结论NEC发病前正常肠道菌群已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肠道菌群紊乱在NEC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及时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降低新生大鼠发生NEC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治疗.观察两组不同胎龄和不同出生体重早产儿NEC患病率、治疗前后肠道各菌群变化的差异.结果 (1)试验组NEC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试验组出生体重<1500g早产儿NEC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试验组细菌总数、球菌总数及杆菌总数上升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试验组杆球菌比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歧杆菌可有效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4.
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及人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及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方法替换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加葡萄糖2%、加大豆多糖2%、加大豆多糖5%、加低聚果糖2%五组,加3种双歧杆菌(长双歧、青春双歧、两歧双歧)菌液1%,测其24h后的活菌数,比较大豆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替换Bs培养基中的碳源,分为不加糖、加葡萄糖2%、加大豆多糖2%,加低聚果糖2%四组,加人体粪便菌液1%,模拟人体肠道环境厌氧培养24h后,用选择性培养基测其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活菌数,观察大豆多糖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大豆多糖添加量为5%时对长双歧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不加糖组(P〈0.05);大豆多糖对人体肠道各菌群的生长促进作用与低聚果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大豆多糖对长双歧杆菌的体外促进作用较明显;以粪菌群发酵糖试验表明,大豆多糖对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均有促进作用,和低聚果糖作用效果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益生元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以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培养液用于抗徨素脱污染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了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

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

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金双歧、妈咪爱预防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新生儿科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两年间收治的新生儿随机分为金双歧组、妈咪爱组、对照组。将颅内出血Ⅲ-Ⅳ级、严重先天性疾病的患儿排除。金双歧组给予金双歧口服或鼻饲0.5 g tid,妈咪爱组给予妈咪爱口服或鼻饲1.0 g bid,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口服或鼻饲1.0 mL bid,观察各组NEC发生率。结果金双歧组170例,发生NEC 4例,发生率为2.35%;妈咪爱组160例,发生NEC 10例,发生率为6.25%;对照组150例,发生NEC 20例,发生率为13.33%。结论口服益生菌对预防新生儿NEC有显著作用,可以降低其发病率。金双歧、妈咪爱对预防新生儿NE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金双歧组的发病率更低,秩和值更低。推荐临床上尽早使用金双歧预防NEC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人肠镜导入双歧杆菌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作用,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经单人肠镜导入双歧杆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道菌群分布、肠粘膜屏障功能、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6%,高于对照组82.1%(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17.9%,显著高于观察组5.4%(P结论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单人肠镜导入双歧杆菌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肠道有益菌水平,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且安全性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在胃癌术后的应用对于肠道菌群及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2年5月到2015年2月在我院诊治的胃癌术后患者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为14d。结果治疗组的首次排气时间与首次排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反流、呕吐、腹胀、腹泻、便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拟杆菌、真杆菌、消化球菌的菌群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大肠杆菌、肠球菌和小梭菌菌群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CRF表达量分别为(265.66±32.54)ng/mL和(287.45±22.83)ng/mL,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12.87±32.87)ng/mL和(311.83±33.00)ng/mL,同时组间对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歧杆菌辅助治疗胃癌术后患者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促进血清CRF表达的下降,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和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探讨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青春双歧杆菌灌胃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取粪便检查正常菌群,取血和脏器检测TC、TG、HDL-C、SOD和MDA含量。结果青春双歧杆菌导致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增加,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下降;TC、TG和MDA水平下降,而HDL-C和SOD水平升高。结论青春双歧杆菌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功能和降血脂作用,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和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口服抗生素对新生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及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0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抗生素组(A)、益生菌干预组(B)及对照组(C),每组10只,A组给予头孢克洛灌胃,B组先给头孢克洛灌胃,2h后再灌长双歧杆菌,C组每天灌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持续2周后处死大鼠,留取盲肠内容物按照张秀荣方法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肠组织CD4、CD8的测定。结果A组与B、C组相比,革兰阳性杆菌占肠道总细菌数比例明显下降,革兰阴性杆菌及革兰阳性球菌占总细菌数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组肠组织中CD4、CD8表达程度受到抑制,与B、C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C两组所有的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抗生素的应用会抑制肠道菌群的正常定植,引起菌群紊乱,进而影响肠道免疫系统发育。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肠道菌群的定植和建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且易受分娩方式、喂养方式、胎龄、抗生素暴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肠道菌群不仅在新生儿生理发育、免疫系统成熟、抵抗病原体入侵、维护肠道屏障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影响神经回路的建立、髓鞘的形成和血脑屏障的形成。早期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生长发育迟缓和智力发育落后等。近年来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新生儿神经发育受到广泛关注,其主要与代谢、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等途径相关。本文主要就新生儿肠道菌群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肠道菌群对神经发育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PCR-DGGE方法比较运动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菌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化,研究运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从5只正常Balb/c小鼠和5只运动C57BL/6J小鼠的粪便中提取细菌基因组总DNA,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的方法获得小鼠肠道菌群分布图谱,对图谱进行相似性、多样性以及优势条带的序列分析。结果 PCR-DGGE结果图显示运动小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明显增加,优势菌群发生转变,序列分析表明变形菌门明显减少,厚壁菌门成为优势菌型。结论 运动会对小鼠肠道菌群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1例2~5岁中国儿童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计数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此年龄段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中关键益生菌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儿童肠道厌氧菌的数量高达109CFUg(湿重),其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平均BE=2.38)较强;不同的个体之间所能检测到的关键益生菌的种类有所不同,一般能检测到其中的1~4种双歧杆菌和1~5种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平均数量多达107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90.48%和85.71%,为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优势菌种;L.mucosae和发酵乳杆菌的数量较多,平均为3.68log10CFUg(湿重)和3.97log10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52.38%,为稳定定植于儿童肠道内的优势乳杆菌;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在不同样本之间的数量组成均存在有很大差异,双歧杆菌的样本差异为1.86~3.85,乳杆菌的为2.43~4.07。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及肝脏功能的影响,为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进行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道菌群、肠道屏障功能、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及肝脏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酵母样真菌数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细胞、CD4+细胞及CD4+/CD8+水平均显著上升,同时高于对照组(均P结论 益生菌可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屏障功能,增强细胞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具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血症新生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探究肠道菌群与内毒素血症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方法

复制新生大鼠内毒素损伤模型, 注射LPS后第24小时、第3天、第7天分别处死新生大鼠, 留取粪便并将对照组(C1组6只、C3组5只、C7组7只)和LPS组(L1组5只、L3组5只、L7组5只)按处死天数各分为3组。高通量测序分析各组间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差异。

结果

(1) Alpha多样性分析提示对照组和LPS组菌群多样性及丰度有显著差异, C3组较L3组Shannon指数均值小(t=-3.386 8, P=0.009 5), Simpson指数均值大(t=3.102 4, P=0.014 6);C7组较L7组Shannon指数均值大(t=2.459 4, P=0.033 7), Simpson指数均值小(t=-2.475 6, P=0.032 8)。(2)物种组成分析表明LPS组的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在门水平LPS组较对照组变形菌门相对丰度高, 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低; 在属水平上LPS组较对照组埃希菌-志贺菌属相对丰度高, 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低; 且随着天数的递增LPS组埃希菌-志贺菌属呈递增趋势, 红球菌属呈递减趋势。

结论

内毒素血症可以改变新生鼠肠道菌群的组成, 并与肠道菌群失调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例出生时间为17~120h婴儿的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肠道中剖腹产婴儿在出生17h后,双歧杆菌就已定植;另外,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群有短双歧杆(Bifidobacterium breve)和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65%和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