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钟瑾 《微生物学通报》2014,41(3):572-576
乳链菌肽(Nisin)是乳酸菌产生的一种含特殊氨基酸的羊毛硫细菌素,因其高抑菌活性及安全性,可用作天然食品防腐剂。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对乳链菌肽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从菌种选育、发酵及后提取工艺优化、到技术转移转化,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创新与自主研发,产学研成功结合,乳链菌肽最终从实验室走向了工业化生产,走向了市场,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微生物,高科技,大产业"做了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食(药)用菌中的食品天然防腐剂产生菌筛选初报常继东(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201106)美国食品及农业组织称,每年大约占世界食物产量的20%成了食品废物。食品废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污染,被昆虫、鼠、兽等偷食,食品本身的腐败和无效率的利用等四...  相似文献   

3.
以甘草为原料的食品天然防腐剂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不同的溶剂和提取条件,提取甘草中的抗菌有效成分,然后通过抑菌试验筛选出抗菌力最强的制剂,通过测定该制剂对常见食品污染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证实该制剂对多种常见的食品污染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保存试验证实本制剂能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相似文献   

4.
20 0 0年 10月 2 5日 ,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乳链菌肽的工业化生产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通过专家鉴定。至此 ,乳链菌肽—这个凝聚着科研人员十余年心血的天然食品防腐剂终于从实验室走进市场。乳链菌肽 (Nisin)亦称之为乳酸链球菌素或乳酸链球菌肽 ,是乳酸链球菌 (现定名为乳酸乳球菌 )产生的分子量约为 350 0 D的一种小肽。对引起食品腐败的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强烈抑杀作用 ,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用作乳制品、植物蛋白食品、罐头食品、肉制品等食品的防腐保鲜。我国对乳链菌肽的研究始于 1989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5.
乳链菌肽作用机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链菌肽作为高效、安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已得到广泛应用。成熟的乳链菌肽含有34个氨基酸残基,由5个硫醚桥组成独特的内环结构,是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一个很好的材料。本文论述了乳链菌肽的分子结构及其与细胞膜作用的分子机制,详细阐述了乳链菌肽的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6.
我国D-异抗坏血酸钠的研究和生产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D-异抗坏血酸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食品抗氧剂和防腐助色剂。国外在50年代末就开始用间接发酵法生产D-异抗坏血酸钠,我国在80年代初才开展这方面的研究。1984年,国内采用间接发酵法大规模生产此产品。我国的D-异抗坏血酸钠工业起步较晚,但  相似文献   

7.
鲑鱼鱼精蛋白对食品防腐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鲑鱼鱼精蛋白食品常见污染菌的抗菌范围和抗菌力,探讨PH值、温度、食品中的我机成分、有机成分对鱼精蛋白菌活性的影响,阐明了鱼精帽白的抗菌特点和作为食品天然防腐剂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8.
醋酸钙复盐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四醋酸钙对黑曲霉、黄曲霉、米曲霉、链格孢霉等霉菌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生长影响作了研究,并将四醋酸钙与醋酸钙、苯甲酸钠对上述微生物的生长抑制作用加以比较。0.4%四醋酸钙对上述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上述霉菌生长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其与苯甲酸钠协同使用时,能更明显地抑制微生物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四醋酸钙很可能是一种安全性高、成本低的新型食品防腐剂。  相似文献   

9.
【背景】乳链菌肽主要是由乳酸乳球菌生产的一类多肽,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是目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批准使用的天然食品防腐剂。但是其产量低、缺乏简便高效的检测方法,限制了其研究和应用。【目的】构建一种可输出肉眼可见红色荧光的细胞分子传感器,以期能简单方便地检测样品中的乳链菌肽,同时应用该传感器筛选乳链菌肽生产菌株。【方法】用Golden-Gate克隆方法构建含乳链菌肽诱导启动子和下游红色荧光蛋白基因(两种)的载体,转入Lactococcus lactis中。用细胞传感器筛选可能的乳链菌肽生产菌株。【结果】构建的两种乳链菌肽细胞分子传感器都能对2-200 ng/mL乳链菌肽有灵敏的响应,可用于定量测定。两种传感器的最大荧光强度和表型也有所不同。利用细胞传感器确定了Lactococcus lactis ATCC 11454乳链菌肽的产生,同时排除了一个能产其他抗菌化合物的菌株。【结论】构建的细胞分子传感器能特异性地响应乳链菌肽,并能简单快速地筛选乳链菌肽菌株。  相似文献   

10.
利用PCR技术克隆乳链菌肽前体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链菌肽(Nisin)是由核糖体合成,经翻译后修饰、加工而含有稀有氨基酸的一种小肽分子。它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包括利斯特氏菌属、梭菌属和芽孢杆菌属这些腐败苗和病原菌有强烈抑制作用。 已被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乳制品、罐头食品、高蛋白食品及乙醇饮料的防腐保鲜,是越来越 受到人们重视的一种无毒的天然食品防腐剂⑴。对乳链菌肽分子结构与功能及生物合成遗传控制的研 究不仅有应用价值,而且有其理论意义。本实验室以产乳链菌肽的乳酸乳酸球菌ATCC 11454总DNA 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成功地扩增了乳链菌肽前体基因,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油茶(Camellia oleifera)产地土壤和油茶果实中金属元素分布和富集特征,在油茶果实成熟期,对浙江5个油茶产地土壤及油茶果实中金属元素进行污染分析和富集能力评价.结果表明,浙江油茶产地土壤中Pb、Cr、Cd、As、Hg、Ni、Cu和Zn含量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综合污染等级为安全.个别产区常山...  相似文献   

12.
基于MSIASM方法的中国省级行政区体外能代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晔  耿涌  赵恒心 《生态学报》2011,31(11):3133-3142
通过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分析方法,采用社会不同层次人类活动时间、体外能代谢率与人类活动的社会开支和体外能的社会开支等指标,评价我国30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青海30个省级行政区的社会代谢状况,识别出限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可持续发展水平,并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识别限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该方法社会代谢多尺度综合分析方法适合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与2003年相比,2007年我国各省级单位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在内蒙古自治区,矿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工业和服务业的剧烈带动作用,造成了体外能代谢改善水平高于全国其他省级行政区。在海南省,整体工业化水平不高,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特点,使其体外能代谢的改善水平低于全国其他省级行政区。在江西和贵州,生产性行业发展过快,而服务业发展的和民生的工程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发展的滞后,导致生产部门体外能代谢水平提高,而消费部门体外能代谢水平下降。在河北、青海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各行业均发展较快,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较慢,使其付薪部门体外能代谢水平提高,而家庭部门体外能代谢水平下降。在安徽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生产发展和消费水平提高较快,而工业生产水平和服务业发展有所降低,使其非农生产部门体外能代谢水平下降,而农业和家庭部门的体外能改善水平提高。在山西和上海地区,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较叫快,而农业生产发展较慢,导致非农部门和家庭的体外能代谢水平提高,而农业部门的体外能代谢水平有所降低,这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与2003年对比,2007年资本和技术聚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辽宁、黑龙江、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陕西、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仍需加大力度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吉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青海继续加大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以解决个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技术聚集与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协调问题。而且,2007年中国省级行政区社会代谢表现异常,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社会开支并未随社会发展而增加,社会负担表现为自南方向北方转移的倾向;内蒙古、宁夏和新疆3个矿产资源丰富的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使当地环境承压过重。30个省级行政区中只有上海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北京、天津、河北等16个省级行政区仍需着力调整区域的产业结构,吉林、江苏、浙江等14个省级行政区仍需着力资本技术的引进力度,中国的社会负担出现南方转移到北方的倾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仍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曾遇到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应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3.
吴刚  冯宗炜  秦宜哲 《生态学报》1993,13(2):139-147
农林业系统沙兰杨-小麦、玉米群落类型N、P、K营养元素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群落中,元素N和P发生损亏,K基本平衡。在植物组分库和枯落物库中,元素N、P、K均发生累积;在土壤库中,元素N、P和K均发生亏损。土壤表层(0—20cm)N的含量是限制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库中有效N和速效P的含量是限制沙兰杨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群落的年输入输出量大,枯落物少,营养元素在各组分间的循环量大等是该群落类型营养元素循环的重要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显军  吴文良  李志芳 《生态学杂志》2005,24(12):1513-1519
对天津蓟县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和国家级龙头企业草原兴发集团进行案例研究,得出绿色食品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框架结构及其理论依据。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基本框架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农户、市场销售部门等组成,各部分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依存的经济技术关系,共同构成统一的产业结构体系。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市场经济、以及农业生态学等理论与原理的指导下,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于贵瑞  杨萌 《应用生态学报》2022,33(5):1153-1165
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繁衍发展提供各式各样的生活、生产和生计的环境条件与自然资源。基于自然规律的生态系统管理是人类社会不断认知自然生态价值、保护利用自然环境和资源、创造积累生态资产、维持社会经济系统永续发展的基本途径。以此为核心认知的区域生态经济学或经济生态学,正在成为探讨人类世地球系统演变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科学研究前沿。本文以大尺度区域宏观生态系统科学为学术视角,以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与多元价值观为基础,综合论述了自然生态价值、生态资产、生态产品等基本概念;从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融合角度,分析讨论了生态资产形成与变化、生态产品生产与消费、生态投资与生态资产损益等过程原理;提出了区域生态资产的系统经营与生态价值实现途径,期望为我国及区域生态系统价值及生态资产的评估,生态产业及生态价值实现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生态功益:自然生态过程对人类的贡献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董全 《应用生态学报》1999,10(2):233-240
大自然是维系人类社会生存和维持文明发展的生命之舟,为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必不可少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及生态服务。生态功益是这些由自然生物过程产生和维持的环境资源方面的条件和服务的统称。本文从自然生产,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象过程、气候变化和地球化学物质循环,调节水循环和减缓旱涝灾害,改善与保持土壤,净化环境,为作物与自然植物传粉播种,控制病虫害,维护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和激发人的精神文化追求等方面探讨和介绍生态功益及生态功益的经济评价。迅猛的人口增长、社会变化和技术发展已使承载人类社会的生命之舟受到严重破坏和巨大威胁。减少这些破坏和威胁是整个社会,特别是生态学エ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孔令桥  郑华  欧阳志云 《生态学报》2019,39(23):8903-8910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重要目标是维护和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以维护和提升人类福祉所需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提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框架,以实现流域生态系统整体保护、质量提升和格局优化。基于该框架,以洞庭湖流域为例,通过流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问题识别,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为实现可持续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提出系统保护与修复布局建议。通过洞庭湖流域的分析案例为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重要区域的识别提供了可借鉴的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为流域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of agrolandscape-environmental studie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that a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nserv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land and other natural resources used in agriculture, soil fertility, productive longevity of agro-ecosystems and agrolandscapes (All-Russian Williams Fodder Research Institut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ecological framework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nd ecological–economic balance (Moscow State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Geograph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 integr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of agricultural lands allows us to consider them as natural agricultural systems, which have a specific structure, functions, and links and are interrelated with other agrogeo-ecosystems and geo-ecosystems that form the environment. They supply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other side derivatives of their functioning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gative processes outside their limits. The features of stud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are determined by the dual nature-productive essence of agrogeo-ecosystems and the presence of three subsystems in them (abiotic, biotic, and anthropogenic). A special role is played by a control and monitoring unit. Agrogeoecosystem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presence of three types of relationships (substance-energy, informational, and management); three main functions of agrogeo-ecosystems (productive, environment-forming, and nature-protective); the ability of agrogeo-ecosystems to respond to anthropogenic impacts; the ability of adaptation and recovery; and their distinctive openness and dynamism. The priorities of studies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are formulated in several principles (systematic approach, emergence, environmental framework, landscape-ecological balance, multilevel and multifactor adaptation, etc.). They are intended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sustainability, productivity, and resource-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role of agro-ecosystems and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which is only possible by cre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ir functioning, ensuring a balance between the productive and protective agro-ecosystems an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soil biota, for the active life of major soil-formers (perennial grasses and microbes).  相似文献   

19.
现代农业与新型农业类型与模式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目前现代与新型农业种类与模式的内涵、特点、基本指导思想与发展前景,分析了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白色农业、城市农业、质量农业、蓝色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生物动力农业、集约农业及其他新型农业产生的背景条件和精髓,指出这些农业类型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而是互相渗透与补充。其中的许多农业模式都注重依靠农业生态系统自身的循环,其生产过程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但它们绝对排斥现代化学工业产品,侧重强调环境意识,忽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和收益,会使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面对人类人口增加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现实问题,这些替代农业很难实现大面积应用,如果能够把这些农业模式的精髓之处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农业,将主宰21世纪的农业潮流。  相似文献   

20.
State and management of wetlands in Banglades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tlands are a vital link between land and water in Bangladesh.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 of Bangladesh are critically dependent on wetlands. In this paper, the values of wetlands, causes and effects of wetlands degradation, as well as the present wetlands management approach, are analyz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wetlands management are suggested based on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PRA), field visi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on. Wetland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maintaining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ecosystems, but wetlands habitat of Bangladesh is under constant threat due to increase of population, intensive agriculture, overfishing, siltation, pollution, ill-planned infrastructures, lack of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 lack of awareness, etc. As a result biodiversity is reducing, many species of flora and fauna are threatened, wetlands-based ecosystem is degenerating, and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local people are deteriorating as livelihoods, socioeconomic institutions, and cultural values are affected. Wetlands management is not addressed separately in water management activities of Bangladesh. In order to balance human needs and wetlands conservation, a mainly community-based wetlands management approach has been taken in Bangladesh, but this is not enough to prevent the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Therefore, Bangladesh now needs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combining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approaches to stop further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Therefore, wetlands managemen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a system of integrated land and water use and, indeed, into the socioeconomic system of the country. Policies, strategies, and management plans for sustainabl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wetlands of Bangladesh must be based on solid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cological and socioeconomic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