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新的茴香脑资源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茴香菖蒲和香叶菖蒲是我国新近发现的特有植物,全株具有浓郁的茴香味。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对这两种植物的根茎和叶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传统的香料和调味料—小茴香和大茴香的果实的挥发油进行了比较。发现:茴香菖蒲和香叶菖蒲的根茎和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异茴香脑,分别为94.54(?)96.70%和60.29(?)86.20%;而小茴香和大茴香果实的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反式—茴香脑,分别为80.29%、92.10%。异茴香脑的香味比反式—茴香脑弱,但它和醇碱液共热时即可发生异构化变成反式—茴香脑。且茴香菖蒲和香叶菖蒲是草本植物,容易栽培和繁殖。所以这是两种至今未被利用的,有发展前途的香料植物。  相似文献   

2.
茴香菖蒲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菊英  唐改福   《广西植物》1985,(1):38-42
利用色谱—质谱联用方法,结合薄层层析、气相层析、红外和核磁共振光谱等鉴定了茴香菖蒲全株的精油成分为:α-派烯,β-水芹烯,伪柠檬烯,异龙脑,胡椒酚甲醚,大茴香脑,榄香烯,β-石竹烯等17种以上。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茴香菖蒲精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名贵香料植物—铃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大别山香料植物资源及其开发高贤明,史淑兰(河南农业大学林学系,郑州450002)大别山位于豫、鄂、皖三省边界,地处亚热带的北缘,是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和我国南北地域的天然分界线。河南境内的大别山为大别山脉的北坡,地理座标是东经114°00'-...  相似文献   

5.
贵州亚热带地区为云贵高原东部分别向北、东、南三面倾斜降低的海拔 10 0 0m以下地区 ,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 ,年均温 16 .8~ 2 3℃ ,7月最热 ,平均气温 2 6~ 31℃ ,1月平均气温 5~ 11℃ ,≥ 10℃的年活动积温 4 0 0 0~ 70 0 0℃ ,年日照时数 110 0~ 15 0 0小时 ,无霜期 2 85~ 36 0天 ,年降水量 10 0 0~ 140 0mm。我所自 1994年开始 ,先后对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遵义市、安顺地区共 32个县 (市 )的亚热带地区的野生香料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 ,共收集到乔木、灌木和草本野生香料植物 5科 10属 18种。1 野生香料植物1.1…  相似文献   

6.
药用香料植物:石香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香薷(Moslachinensis),别名细叶香薷、土荆芥,是唇形科石荠属一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株香气甚浓。茎细,多分枝,灰绿色或紫色。叶对生,条状矩圆形或条状披针形,两面有柔毛和透明腺点。轮伞花序密集成头状总状花序,紫红色或白色。小坚果球形,褐色,有深雕纹。花期9—11月,果期10—11月。分布于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喜生于山坡、旷野、路旁的干旱地。全草含挥发油,含量0.6%至1.8%,初花期采收含油量最高。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thymol)、香荆芥酚(c…  相似文献   

7.
天然香料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拥有丰富的天然香料资源,植物香料产量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天然香料产品约两万余吨。据初步统计含芳香油的植物有62科500余品种,现已利用的近200种,急待开发利用的约100种。人工栽培的香料植物逐年增加,目前,香料基地有20多个,面积约70万亩。已形成产品的40余种。其中,有的桂油、茴油、山苍子油等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大量出口  相似文献   

8.
程菊英  唐改福   《广西植物》1983,(4):326-326
<正> 茴香菖蒲文名香菖蒲(Acorus illicioides F, N. Wei et Y. K. Lee; sp。nov. ined)系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民间用它治风湿骨痛;无名肿毒;消炎止痛。其挥发油具有浓郁的茴香香味,民间常用全草作为调香剂,所以民间又称狗肉香。 茴香菖蒲挥发油为淡黄色油状物,鲜叶得率2—4%,干叶得率4—6%,根为0.6—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白族食用香料植物资源状况,挖掘白族特色饮食文化中食用香料植物的利用。方法: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集贸市场为研究区域,应用民族植物学调查法对该区域食用香料植物种类、利用部位、烹饪方式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食用香料植物128种,隶属于41科101属。其中唇形科(Lamiaceae)植物最多,共记录到18种;食用部位主要以果实(32.81%)和茎(28.13%)为主;食用方法以炖煮、炒食和凉拌为主;该区域饮食主要以鲜、辣、酸口味最为突出,其中酸木瓜(Pseudocydonia sinensis)、长梗梅(Prunus mume var. cernua)等味酸性植物被广泛运用于白族特色菜肴中。结论:大理白族具有丰富的食用香料植物资源,食用香料植物种类、食用部分、食用方法等具有多样性,形成了白族特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挖掘大理白族香料植物利用价值,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警惕一种新的入侵植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我们在青岛做野外植物考察时发现了一种入侵植物,据多年野外工作的经验,第一眼就察觉到这绝不是国内土生土长的物种。现已查明,这种入侵物种是属于葫芦科的一种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北部和中部。在中国没有分布记录,为了更形象地表示其形态特征以便于大家识辨,我们给它取名为刺瓜藤。  相似文献   

12.
石荠Zhu,广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全草含挥发油,含量为0.40%-1.20%。对不同产地的全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carvacrol)、1,8-桉叶油素(1,8-cineole)、百里香酚(thymol)、β-(caryophyllene)、侧柏酮(thujone等),不同产地,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存在遗传相似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植物资源在香精香料、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大开发利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一种新的植物钙调素结合蛋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5.
菰和菖蒲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效率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菰〔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菖蒲(Acorus calamusL.)及它们的复合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菰和菖蒲在供试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二者单独种植体系或等量混合种植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均有一定的净化能力。单独种植的菰和菖蒲及二者的混合种植体系对供试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2.8%、92.7%和94.9%;对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95.5%、97.4%和96.6%;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3.9%、94.3%和84.7%;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83.0%、85.5%和86.7%。单独种植的菖蒲对总磷的去除效果明显好于单独种植的菰和二者的混合种植体系。菰和菖蒲的混合种植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与单独种植体系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几种香料资源的开发利用刘国声一、小茴香酮开发分子式C(10)H(16)O分子量152,23[来源]小茴香酮d-Fenchone存于形科植物小茴香FoeniculumvulgareMill果实的挥发油中。小茴香有两个亚种,一是苦小茴香F.vulgare...  相似文献   

18.
霍山香科 新种 图1 Teucrium huoshanense S.W.Su et J.Q.He,sp.nov. Species T.pernyi Franch affinis,sed corollae tubo in calyce incluso,ovario ovato pubescenti nec pilis pullosis dense obtecto,stylo crassiusculo lineare-pyramidali pubescenti manifeste breviore necnon corollam non superanti differt.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安全性化妆品的日益需求,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也随之被广泛应用。天然香料主要分为植物性天然香料和动物性天然香料。本文主要介绍了天然香料的定义及其分类,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以及国内外可用于化妆品的天然香料工业发展等,并且根据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其中,在对天然香料的定义和分类中,除了明确天然香料的定义外,还根据其中含有的不同类型和功效的成分,分为天然香料中的芳香成分、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和其他成分。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主要介绍目前市场上应用最广泛的动物类天然香料以及花类、叶类和果实类等植物性天然香料。此外,从三方面对天然香料在化妆品中的应用提出建议,主要为新资源综合利用及开发,改进技术并提高天然香料产量和质量,开发治疗性、保健性天然化妆品等。  相似文献   

20.
菖蒲属系统学研究的进展与菖蒲科的重新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菖蒲属系统地位的变化情况,综述了菖蒲属(Acorus L.)从天南星科(Araceae Jussieu)中分离出来独立成科的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植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证据,并对菖蒲科(Acoraceae C. A. Agardh)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