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清刚  刘芳  冯慧 《昆虫学报》1964,(4):494-502
本文以蓖麻蚕蛹化前后各虫期为材料,通过对不同组织中海藻糖酶活力及其糖含量的测定,结果发现了:1)血淋巴海藻糖酶活力仅在眠期蜕皮过程显现,其它虫期该酶不表现活力;2)海藻糖酶抑制物仅存在于血淋巴中,抑制物的存在虽然使海藻糖酶经常处于不活动状态,但后者却具有一定的潜在活力;3)饥饿能促使对海藻糖酶抑制的解除,随着酶活力的显现,此血糖的含量水平不断下降;4)消化道中海藻糖酶的分布依次为中肠>后肠>前肠,酶活力随幼虫进食而增加,吐丝以后显著下降;5)血淋巴和脂肪体中糖代谢与海藻糖酶活力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文中明确了不同组织中海藻糖酶活力变化在昆虫糖代谢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它的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清刚  刘芳  冯慧 《昆虫学报》1963,(4):412-422
蓖麻蚕末龄幼虫的脂肪体干重、血淋巴体积和干重, 均随幼虫的生长而增加:并且雌体经常高于雄体。在蜕皮过程和吐丝以后的绝食期间, 这两种组织的含量减少;其中, 脂肪体的干重在前蛹期后才开始降低, 表明吐丝过程虫体干重的减少与脂肪体无相应关系。蓖麻蚕末龄幼虫血淋巴中主要醣类是海藻糖。上簇前血淋巴含醣量到达最高峰:雌体为1513.5毫克/100毫升, 雄体为1405.4毫克/100毫升。化蛹前后, 血淋巴中出现另种低分子醣, 此成分可能与几丁质的形成有关。血淋巴中脂肪酸含量的变化与血糖平行, 但份量较少:最高含量是在上簇前:雌雄分别为351.6毫克/100毫升和327.3毫克/100毫升。熟蚕期, 血淋巴中含氮物质的含量远比醣和脂肪酸为高:雌雄的血淋巴总氮分别到达2720毫克/100毫升和1840毫克/100毫升;但在上簇前总氮减少近一半, 其变化与丝腺的发育有关。糖元是蓖麻蚕脂肪体贮存的主要醣类, 它的含量随幼虫的生长而增加。上簇前雌雄幼虫的脂肪体分别含糖元20.0%和19.5%:在吐丝过程中脂肪体中的糖元显然发生水解。从上簇到化蛹, 糖元消耗达70%以上。此外, 脂肪体中的脂肪也随末龄幼虫的生长而增多:但雌雄幼虫的脂肪体中脂肪含量与糖元不同, 雌体高于雌体(雄体为59%, 雌体为50%)。在吐丝过程中脂肪继续在脂肪体中合成。从吐完丝到化蛹, 雌雄分别消耗33%和30%的脂肪。与糖元、脂肪变化相反的是脂肪体中的含氮物质。从五龄起蚕到上簇前, 幼虫脂肪体的总氮量比较恒定:雌雄分别保持6毫克/头和4毫克/头, 但由于其它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氮的百分比含量在同期却减少约一半:吐完丝后, 脂肪体含氮物质总量比上簇前增加一倍半以上, 表明含氮物质的合成和积累。本工作表明蓖麻蚕在变态期间, 脂肪体与血淋巴不仅在贮存、转运以及代谢营养物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雌雄含量也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脂肪体与血淋巴在物质转化中所起的作用, 对保证昆虫有机体的正常生存、发育和生殖等方面显然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蓖麻蚕在不同发育阶段组织中游离和结合脂肪的含量变化及其与糖元含量的关系。发现雄体游离脂肪含量均高于雌体,结合脂肪则低于雌体。雌雄个体中的游离和结合脂肪均随发育期变化而含量不同;结合幼虫饥饿实验,表明游离脂肪是可以被动用的作为能源的物质之一。通过对游离脂肪组分和化学常数测定,结合脂肪酸的纸上层析,确定其主要由脂肪酸甘油酯组成,在六种高级脂肪酸组分中以亚麻酸的含量最高。 蓖麻蚕在发育期间,雌雄组织中糖元含量均低于游离脂肪而高于结合脂肪。雌体含量比雄体高。无论在发育期或在幼虫饥饿期间,糖元的积累与利用均比游离脂肪早。文内并讨论了脂肪和糖元在蓖麻蚕生长和生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蓖麻蚕在变态期间,脑及腹神经索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脑外部形态的显著变化是体积的增大,视叶的出现及脑与食管下神经节的愈合。由幼虫上簇开始至成虫羽化,共约19天。在此期间,脑的宽度由0.93毫米增至2.48毫米。视叶出现于幼虫上簇后第四天,即化蛹前一天;发育至化蛹后第七天,食管下神经节完全与脑愈合成环状。幼虫脑组织比较简单,视叶尚未显明分化,只是在脑的两侧前方有成团的神经细胞聚合而成的“原基”,成虫视叶组织即由这些原基分化而来。蕈体尚不完整,仅蕈体柄显明。化蛹后,视觉中枢的三个纤维区——神经节层,外髓和内髓——都已出现,中心体也清楚可见。化蛹后第九天,视叶的三个纤维区之间的交叉纤维显明地出现,其它各部分如中心体、脑桥体、腹体及嗅觉中枢都完全分化出来。脑构造的复杂化也明显表现在内部组织的分化上。 腹神经索的变化主要是缩短和神经节的合并。最显著的缩短阶段是在预蛹期,整条神经索由原来的43毫来缩短为29毫米。食管下神经节与脑愈合,腹部第一二神经节并入后胸神经节,第六、七、八神经节合并成一大型的复合神经节,这样便由原来的八个腹神经节减少了一半。胸部三个神经节则因菱形区的消失而互相靠拢。 从化蛹后第九天起至成虫羽化,除了脑的体积稍有增大以外,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在整个变态期间,脑ChE的活性渐进增高,酶的水解率(微克分子Ach毫克脑/30分钟)开始时为0.078微米,最后至第十八天竟增至0.485微米,总共约增长六倍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柱层析和光谱分析证明小麦叶綠体色素含有:叶綠素a、a′、b和b′、叶黄素、紫黄质、新黄质和β-胡蘿卜素,以及其他六种类胡蘿卜素,并研究了这些色素在各种条件下的变化。黄化小麦幼苗能形成类胡蘿卜素,但对叶黄素和  相似文献   

6.
(一)磷酰胺类化合物在酸性及碱性溶液中都不稳定。在所试过的化合物中,以磷酰对氯苯胺最稳定,但它的溶解度较小。磷酰参羧基苯胺和磷酰苯甲胺的自行分解速度甚大,不过宜用为底物。 (二)牛脾部分提纯制剂在 pH5.0对于磷酰胺类化合物的活力比在 pH9.0的高。而对于不同底物的水解速度与亲和力都不相同,显示磷酸氨基酶活力与底物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在分解产物中,胺类对于该酶的活力无大影响,而磷酸根离子则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三)大鼠组织提取液对于结构相似的底物的活力之比也相似,而对于结构不同的底物,则活力之比也不相同,显示有不同磷酸氨基酶存在的可能。(四)各组织中磷酸氨基酶的含量不同,以脾脏的含量最高。(五)肌肉组织中合有磷酸氨基酶的活力,它的研究可能对于肌肉中磷酸肌酸代谢的了解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利用平板透明圈法,筛选分离到37株具有阿魏酸酯酶活性的丝状真菌,其中1株编号为HA4087的菌株具有较强的产阿魏酸酯酶能力。经形态学观察、18S rDNA和ITS序列鉴定为互隔交链格孢霉。对该菌株所产阿魏酸酯酶的粗酶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发酵培养基中发酵粗酶活力为86 mU/mL,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5.5;在55℃保温30 min后酶活力仍为90%以上;在pH4.5-6.5范围内稳定性较好,酶活仍为85%以上。试验获得了产高酶活阿魏酸酯酶的菌株,为阿魏酸酯酶的工业化应用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小花草玉梅变态花的形态特征及类型,指出,变态花是一定条件下的一种变异,由正常花到完全变态花之间存在着一个梯度系列,表明花的各部分都具有变态潜势并可变态为绿色叶状物,这与形态学中的“同源学说”是吻合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讨羧酸酯酶(CarE)和酸性磷酸酯酶(ApE)在抗马拉硫磷(RM)、抗敌百虫(RD)和敏感(s)品系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不同发育期中的变化,以及某些杀虫剂和抑制剂对α-醋酸萘酯羧酸酯酶(α-NA CarE)的抑制作用.RD和s品系不同发育期的ApE变化情况如下:(1)RD和S品系间无明显差异;(2)幼虫发育期的ApE水平较低,而在变态期的ApE活性突然上升为最高,表明ApE可能参与蚊虫的发育和分化.RM、RD和S品系的CarE水平在幼虫期随虫龄增长而增高.RM和S品系的CarE活性比维持在20—35倍,RD品系在10—25倍,但三个品系的CarE活性在变态期突然下降.新羽化成蚊的CarE活性出现一个很高的峰.羽化后十天内CarE活性有一定的波动,十天后CarE活性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幼虫期和蛹期.此外还讨论了对氧磷、敌敌畏、速灭威、毒扁豆碱、TPP和异稻瘟净对RM、RD和S品系α-NA CarE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讨羧酸酯酶(CarE)和酸性磷酸酯酶(ApE)在抗马拉硫磷(RM)、抗敌百虫(RD)和敏感(s)品系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不同发育期中的变化,以及某些杀虫剂和抑制剂对α-醋酸萘酯羧酸酯酶(α-NA CarE)的抑制作用。RD和s品系不同发育期的ApE变化情况如下:(1)RD和S品系间无明显差异;(2)幼虫发育期的ApE水平较低,而在变态期的ApE活性突然上升为最高,表明ApE可能参与蚊虫的发育和分化。RM、RD和S品系的CarE水平在幼虫期随虫龄增长而增高。RM和S品系的CarE活性比维持在20—35倍,RD品系在10—25倍,但三个品系的CarE活性在变态期突然下降。新羽化成蚊的CarE活性出现一个很高的峰。羽化后十天内CarE活性有一定的波动,十天后CarE活性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幼虫期和蛹期。此外还讨论了对氧磷、敌敌畏、速灭威、毒扁豆碱、TPP和异稻瘟净对RM、RD和S品系α-NA CarE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蛇肌CM-Apo-GAPDH在NAD~ 存在的条件下,经紫外光照产生萤光衍生物。其校正发射光谱峰值在420 nm,校正激发光谱呈三峰形,峰值在240 nm、285nm、325nm。蛇肌GAPDH 萤光衍生物生成的最适条件为:在pH7.6~8.0的缓冲液中光照8分钟,NAD~ 与酶克分子浓度的比值为60。用325nm 激发、410nm 发射的萤光滴定测NAD~ 与CM-GAPDH 的结合,表明由于蛇肌GAPDH 羧甲基化使NAD 与酶的结合所表现的负协同性变得弱得多。萤光衍生物A_(280)/A260为1.61~1.63,相当于蛇肌GAPDH 萤光衍生物每分子中的四个亚基含有二分子NAD~ ,蛇肌GAPDH 萤光衍生物的生成也属于半位反应。  相似文献   

12.
竹黄是腐生于我国南方剑竹上的一种子囊菌。子实体经分离后,菌丝接种,液体发酵。发酵液过滤,菌丝用沸水抽提,乙醇沉淀,去蛋白质,透析后即得粗制品。粗制品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两次得到白色粉末的两个多醣组分,Sb1及Sb2。Sb1及Sb2分别经玻璃纤维纸高压电泳,凝胶柱层析,气相层析证明为一单一物质。Sb1及Sb2比旋度均为正值。Sb1具890cm~(-1)的红外吸收。两者均不含氮。与碘无反应。经纸层析与气相色谱分析,Sb1含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糖,其克分子比为0.37:1.0:0.07。Sb2含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和L-阿拉伯糖,其克分子比为0.25:1:0.47:0.12。  相似文献   

13.
竹黄多醣的研究——Ⅰ.分离纯化及其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竹黄是腐生于我国南方剑竹上的一种子囊菌。子实体经分离后,菌丝接种,液体发酵。发酵液过滤,菌丝用沸水抽提,乙醇沉淀,去蛋白质,透析后即得粗制品。粗制品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两次得到白色粉末的两个多醣组分,Sb_1及Sb_2。Sb_1及Sb_2分别经玻璃纤维纸高压电泳,凝胶柱层析,气相层析证明为一单一物质。Sb_1及Sb_2比旋度均为正值。Sb_1具890cm~(-1)的红外吸收。两者均不含氮。与碘无反应。经纸层析与气相色谱分析,Sb_1含D-葡萄糖,D-半乳糖和L-阿拉伯糖,其克分子比为0.37:1.0:0.07。Sb_2含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和L-阿拉伯糖,其克分子比为0.25:1:0.47:0.12。  相似文献   

14.
观察了初生、幼仔、亚成体和老年大熊猫的食管、胃和肠的石蜡切片。与成体的对比,生长发育阶段的主要变化发生在两个主要机能层:粘膜层和肌肉层;衰老的变化则主要出现在粘膜层,尤其是上皮组织的变化最显著,内分泌亲银细胞的数量在生长期似略有增多,成年到老年数量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从大豆叶片中分离能水解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酸性磷酸酯酶,通过硫酸胺分部(20%~50%饱和度)沉淀、DEAE纤维素层析、刀豆球蛋白琼脂糖凝胶亲和层析将酶纯化了422.47倍,活性达78.16U/mg蛋白。该酶对PEP专一性不强,Km为1.09mmol/L(PEP),最适pH5.8,在pH4.8~7.0范围内及60℃以下较稳定,水解PEP的活性被Mg2+、Mn2+激活,F、Cu2+、Zn2+、PO43、MoO42及3磷酸甘油酸(3PGA)、三磷酸腺苷ATP等代谢物抑制,受异柠檬酸等有机酸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在海南岛白沙县3名苗族居民中发现一种新的葡糖6-磷酸脱氢酶变异型。其特点是,酶活性显著缺乏(仅正常值的3—9%),电泳迁移率正常,葡糖6-磷酸(G6P)米氏常数降低(11—37μM),底物同类物2-脱氧G6P利用率轻度增高(9.1—9.7%),脱氧辅酶Ⅱ利用率明显升高(103.0—167.5%),而耐热性明显降低,45℃20分钟残余酶活性仅23.1—29.0%。比较了文献报告的209种变异型后认为此为一新型,定名为Gd(—)苗族白沙型。  相似文献   

17.
蚕豆病是进食蚕豆后引起的一种急性溶血性疾病。己经查明,红细胞中缺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是对蚕豆敏感的主要原因。这种酶缺乏是按伴性不完全显性规律遗传的。一般认为,携带此病理基因的杂合子不发病。本文探讨鉴定杂合子较敏感的方法,并研究杂合子是否发病。在比较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微量洗脱法、微量比色法和谷胱甘肽稳定性试验后认为,前法较后二法敏感。 用上述三种方法检查了17例有蚕豆病史的女性,证明其中10例为杂合子,6例为纯合子。说明杂合子可以发病。若将杂合子按微量洗脱法显示的表现度分为三型:即反应型、中间型和非反应型,则有患病史的杂合子绝大多数属于反应型及中间型(11例中之10例)。说明杂合子是否发病与其表现度有关。故建议在预防工作中,将此二型列入预防对象。  相似文献   

18.
溶藻弧菌中酯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克隆溶藻弧菌中的酯酶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研究酯酶酶学性质。从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7S-1的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酯酶基因est Z,将该基因连接入表达载体p ET28a,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表达,对纯化后的酯酶蛋白进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表达菌株E.coli BL21-28a-est Z可高表达具有活性的酯酶,在18℃添加0.4 mmol/L IPTG的LB培养基中诱导22 h,酯酶的比酶活可达5.42 U/μg;重组表达的酯酶Est Z最适反应温度为25℃,最适pH为9.0。10 mmol/L Na+和Mg~(2+)对其有较好的激活作用;Cu~(2+)、Ni~(2+)、Co~(2+)对该酶活性有较大抑制。该酶对多种有机溶剂及表面活性剂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同时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对溶藻弧菌中的酯酶进行研究为该菌更好的应用于生物脱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应用NEM对酶的化学修饰技术,报导了半胱氨酸残基与高粱叶片的PEP羧化酶催化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NEM修饰使PEP羧化酶活性丧失。酶的失活速度表现为拟一级反应动力学特性。随NEM浓度的增加酶的失活速度加快。不同效应剂对酶的NEM失活具不同影响。油酸和MgCl_2促进酶的失活,G6P、甘氨酸和苹果酸各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以P_(0.5)值来比较G6P和甘氨酸的保护效果,其值各为4.17mM和3.44mM。而当这两种效应剂以等量浓度同时存在时,P_(0.5)值下降为0.06mM,表现出它们的协同保护作用。从复合效应剂对酶的热失活速度和最大反应速度(V_(max))的影响亦可看出这种协同作用的存在。上述两方面的结果表明G6P和甘氨酸同时存在时诱发的酶的构象状态与它们分别存在时诱发的构象状态各不相同。根据这些结果提出了高粱叶片的PEP羧化酶可能存在的多构象状态模型,并对其生理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平板筛选法从盐场卤水池中筛选到一株高效降解Tween 20的中度嗜盐菌DF-B6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Idiomarina属的成员。底物特异性实验确定DF-B6菌株分泌的脂裂解酶为酯酶, 而非脂肪酶。在含8% NaCl的0.05 mol/L Tris-HCl (pH 8.0)缓冲液中, 50°C条件下作用, 酶活性最高。当反应液中金属离子浓度为10 mmol/L时, Mg2+、Ca2+和Mn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 而Zn2+、Fe3+和Cu2+则对酶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