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硬蜱属的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国藩 《昆虫学报》1977,(3):342-344
近来作者在蜱类研究工作中,发现以往文献报道我国硬蜱属有的种类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角突硬蜱(Ixodes angulatus Kishida)系日人岸田久吉(1939)根据从我国河北省兴隆县刺猬上采到的3只蜱若虫建立的一个新种。但我们根据原描述及附图,并与从北京郊区刺猬上采到的若虫标本详细比较,发现岸田久吉所谓的 Ixodes angulatus 实际上是中华革蜱(Dermacentor sinicus Schulze)的若虫。因此,  相似文献   

2.
硬蜱属Ixodes自Latreille 1795年建立,至今已记录约250种,为硬蜱科中最大的一属。该属下分20亚属,其中以硬蜱亚属Ixodes(s.str.)种类最多,约占全属种类的1/3。硬蜱属的分布以非洲区、古北区和新北区的种类为多,澳大利亚区的种类较少,东洋区的种类亦不多,新热区的记录很少。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文县大熊猫蛔虫和蜱采集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四月十日在甘肃省文县上丹堡乡篦麻行政村一只大熊猫尸体上采到熊猫蛔虫(Ascaris schroederi)和下列蜱种:1.巨棘血蜱Haemaphysalis megaspinosa Saito,19692.猛突血蜱H.montgomeiyi Nuttall,19123.褐黄血蜱H.flava Neumann,18974.锐跗硬蜱Ixodes acutitarsus Karsch,18805.粒形硬蜱I.granuldtus Supino,18976.卵形硬蜱I.ovatus Neumann,1899全部蜱标本共103个。其中雄蜱58个,雌蜱43个,若虫1个,幼虫1个。其中巨棘血蜱有66个,为优势种,占65.05%;褐黄血蜱23个,占22.33%,猛突血蜱8个,占7.77%;锐跗硬蜱2个,卵形硬蜱2个和粒形硬蜱…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东宁县山区蜱类的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北地区有的蜱种已证实是传播森林脑炎、北亚蜱传斑疹伤寒的媒介。近年来,国内文献又报导了从东北牡丹江林区发现了莱姆病(Lyme Disease)病人,病人都有被婢咬史,并从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的中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血蜱属异血蜱亚属附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血蜱亚属(subgen.Allophysalis)是血蜱属(gen.Haemaphysalis)中形态上较原始的一个类群。1959年Hoogstraal建立该亚属时,以产自我国四川的汶川血蜱Haemaphysalis(Allophysalis)warburtoniNuttall,1912作为模式种(模存大英博物馆)。以后种类有所增加,1971年该作者重新修订了亚属的鉴别特征。至今,该亚属共记录了6种:汶川血蜱H.(A.)warburtoni Nuttall,1912(分布于我国和尼泊尔),西藏血蜱H.(A.)tibetensis Hoogstraal,1965(分布于我国),H.(A.)poselovashtromae Hoogs  相似文献   

6.
我国异扇蜱属一新种(蜱螨目:硬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扇蜱属Anomalohimalaya为Hoogstraal等于1970年新建的硬蜱科中的一属。其模式种是喇嘛异扇蜱A.lama Hoogstraal, Kaiser et Mitchell,采自尼泊尔高原荒漠地区的高山(鼠平)Alticola sp.、姬鼠Apodemus sp.、鼩鼱Sorex sp.和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以后,和(1978)在苏联塔吉克的一种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体上又发现另一个种——洛氏异扇蜱A.lotozkyi Filippova et Panova。 1972年我们从新疆的灰仓鼠Cricetulus migratorius体上采到异扇蜱属一种,经详细鉴定,形态与喇嘛异扇蜱和洛氏异扇蜱都有不同,故订为新种。  相似文献   

7.
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 Teng系邓国藩(1977)所建立。以前文献中将此种误订为蓖子硬蜱I.ricinus或全沟硬蜱 I.persulcatus。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详细观察了中华硬蜱幼虫的形态,发现它与蓖子硬蜱和全沟硬蜱的幼虫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已公布的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和肩突硬蜱Ixodes scapularis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对其基因组中的微卫星序列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在二斑叶螨基因组中共找到微卫星7934个,出现频率为1/11.45kb,占全基因组碱基总数的0.16%,其中三碱基重复微卫星最多,占总数的72.83%;在肩突硬蜱基因组中共找到550629个微卫星,出现频率为1/3.21kb,占全基因组碱基总数的0.57%,其中单碱基重复微卫星最多,占总数的73.74%。另外,肩突硬蜱基因组中微卫星的重复次数普遍高于二斑叶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重复次数,二斑叶螨基因组中微卫星的GC含量(34.10%)明显高于肩突硬蜱(24.35%)。微卫星家族方面,二斑叶螨基因组倾向拥有更多的唯一序列(P<0.0001)。A、T、AG、TC、TG、GAT、ATTT、AATA是两个物种共有的常见核心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9.
1987年12月和1988年4月,我们先后从宝兴和在成都动物园抢救的野生大熊猫体表采得3种蜱和1种蚤。经鉴定为卵形硬蜱Ixodes ovatus、长须血蜱Haemaphysalis aponommoides、褐黄血蜱H.flava和圆钩鬃蚤Chaetopsylla(Chaetopsylla)mikado。除3种蜱已有报道外,裘明华(1987)曾发现鬃蚤8只,但未定种。故圆钩鬃蚤寄生在大熊猫还是首次发现。现将采得的1雌蚤描述于后:体长3.224mm,体最宽(第三腹节处)1.144mm。头额突为脱落型,较大如火山喷口样。下唇须6节,其长度接近前足基节末端,触角棒节长椭圆形,稍不对称,明显分为9小节,梗节上具长鬃,超过棒节末端…  相似文献   

10.
近脉花蝇属为典型的高原性蝇类,至今仅知分布于我国。1907年Stein氏各根据一个雄性记述了两新种并建立该属,1911年Schnabl及Dziedzicki二氏补充描述了这两种的雄性尾器并把该属降为山花蝇属(Hyporites Pokorny,1893)的一个亚属,之后仅有转述性的记载(Seguy,1937;Hennig,1966)。我们近年来在青海省采到4种近脉花蝇,包括两个新种,在西藏采到一新种,现一并记述如下。正模存上海昆虫所。  相似文献   

11.
两种硬蜱哈氏器的嗅觉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硬蜱足Ⅰ跗节上的哈氏器(Haller's organ)是它的嗅觉器官。 D.A.Haggart等(1979)用电生理技术研究哈氏器对刺激的反应能力,曾用血红扇头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us Letreille研究它对氨的神经原放电反应。曾证明在浓度较低的氨(0.2—72×10~(-9)mol/sec)的刺激下就引起电位的反应,氨是诱使其趋向动物宿主的物质;于1981年又以电生理方法证明美洲花蜱Amblyomma americanus对信息素2,6-二氯酚敏感,此敏感的神经原在足Ⅰ跗节前凹。我们用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 Teng和缺角血蜱Haemaphysalis inermis Birula为材料,观察该两种硬蜱的哈氏器对弱酸、弱碱气味的电生理反应,今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锐缘蜱亚属(subgenus Argas)是锐缘蜱属(genus Argas)中最大的一个亚属,现已记录约23种。我国曾记录翘缘锐缘蜱Arguas(A.)reflexus(Fabricius)(邓国藩,1978)和拟日锐缘蜱A.(A.)assimilis Teng et Song(邓国藩、宋杰益,1983)。作者详细检视以往收集的标本,发现锐缘蜱亚属共有四种,其中包括一个新种,我国以往记录的翘缘锐缘蜱系该新种或系普通锐缘蜱A.(A.)vulgaris Filippova的误订,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青海海南地区蜱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6—1985年作者在青海省海南地区,对喜马拉雅旱獭等兽类和家畜,体外寄生蜱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现报道于下。调查方法:广泛捕猎旱獭、鼠类等动物,搜集体外、洞道及窝巢的蜱类,也检获家畜体外蜱类进行分类鉴定,大部份标本送检查菌,少部份制作成永久留存标本。调查结果:从20种动物体外、洞巢搜集蜱类16,000只。经鉴定属于1科5属10种(见表)。生物学资料:鼠类是该地蜱类的主要宿主,有7种蜱类寄生。家畜次之,有6种蜱类寄生,其中以绵羊和牦牛寄生最多。草原硬蜱占蜱类总数的91.0%,为优势种,尤以旱獭体外采集的草原硬蜱为最多。从春季到秋季,其獭体…  相似文献   

14.
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的交叉免疫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首次比较了经中华硬蜱(Ixodes sinensis)叮咬三次后再经二棘血蜱(Haemaphysalisbispinosa)叮咬的家兔与仅经二棘血蜱叮咬的家兔的交叉免疫抗性。二棘血蜱叮咬被中华硬蜱致敏的家兔时,吸血增重为:143.12±32.67mg,但二棘血蜱在正常家兔体上寄生,初次吸血增重为:181.30±44.35mg,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唾液腺提取物(SGE)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显示两者分别有24条和22条电泳带,中华硬蜱主带有6条,分子量分别为142、105、94、66/65、64和56kD,而二棘血蜱主带有5条,分子量分别为:215、114、105、66/65和58kD,经中华硬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和经二棘血蜱叮咬致敏的家兔血清作免疫印渍,均显示出105kD这一电泳带。该实验表明中华硬蜱和二棘血蜱叮咬家兔两者之间存在着交叉免疫反应,提示105kD蛋白质抗原可能是两者的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15.
莱姆病疫苗     
莱姆病在整个世界都有发生,据报告,莱姆疏螺旋体病大多数病例发生在温带,而且与主要的媒介昆虫的分布相一致,蓖子硬蜱复合体的蜱,包括蓖子硬蜱发现于欧洲大部分地区,全沟硬蜱则发现于东欧和亚洲,太平洋硬蜱发现于美国西北部,而肩突硬蜱则发现于美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图1)。  相似文献   

16.
我国蝠蜱一新种(蜱总科:软蜱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今,全世界记载的锐缘蜱属败蜱亚属(Subgenus Carios)共有六种。败蜱亚属的分布较广见于亚洲、澳洲、欧洲和非洲,它们的动物宿主主要是蝙蝠。我国过去在广东(冯兰洲等,1933;李英杰等,1963)江苏(苏州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1975)河北、新疆、山东、湖南、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邓国藩,1978)曾经有过蝙蝠锐缘蜱Argas(Carios) vespertilionis(Latreille,1796)的报道。我们近来在四川省重庆市发现一新种,该蜱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性(待发表)和败蜱亚属已知种有明显的差异。命名为中华锐缘蜱Argas (Carios)sinensis sp.nov.新种,根据幼虫(原因在讨论中说明)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西藏采到一种跳蚤,经研究后认为是蝟形蚤科(Hystrichopsyllidae)新蚤亚科(Neopsyllinae)副新蚤族(Paraneopsyllini)中的一个新属新种,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嗜麝血蜱 Haemaphysalis moschisuga Teng是1980年根据从青海等地的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上采到的标本订立的种。近年来通过一些野外考察,了解到该蜱在我国西部高原地区比较常见,它的分布区包括甘肃(宕昌)、青海(泽库、尖扎、囊谦)、四川(壤塘、炉霍、德格、康定、理塘、巴塘)、西藏(类乌齐、芒康、曲松)、云南(中甸)等省区。主要生活在海拔2,600—4,200米的高原林区。在动物地理上它属于古北区的种类,但国外未见纪录。  相似文献   

19.
伊蚊属博瑟蚊亚属在中国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8月,我们在云南孟定海拔500—600m的阔叶—竹混交林内采到一批伊蚊,发现其中有埃氏伊蚊Aedes(Bothaella)eldridgei Reinert,1973数只。这亚属和种都是中国的新纪载。至此,中国伊蚊已发现有13个亚属。 博瑟蚊亚属是Reinert(Contdb.Am.ent.Inst.10(3):1—51,1973)根据泰国标本所记述。本亚属在中国伊蚊中与覆蚊亚属Stegomyia比较近似,但前胸腹板光裸,具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横断山的科学考察中,采到血蜱属Haemaphysalis一个新种,并首次发现川原血蜱Haemaphysalis(Alloceraca)primitiva Teng,1982的雄虫,记述于下。 异角血蜱Haemaphysalis(Kaiseriana)anomaloceraea Teng,新种雄蜱(图1—6) 体长2.63毫米(包括假头),宽1.51毫米。体色褐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