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头状链轮丝菌(Streptoverticillum caespitosus) ATCC27422是抗肿瘤药物——丝裂霉素A的产生菌,根据高GC含量革兰氏阳性菌染色体复制起始区两端基因序列的保守性,采用PCR方法从该菌中克隆了一段包含染色体复制起始区(oriC)的1.3 kb片段。序列分析发现,克隆片段与天蓝色链霉菌的oriC及邻近区域的同源性达80%以上;头状链轮丝菌oriC中含有22个DnaA-box,保守序列为TTGTCCACA。以克隆片段构建的质粒可以跨属转化变铅青链霉菌(S. lividans)ZX7,原生质体转化效率为3.2×102个/μgDNA;质粒在S. lividans ZX7中能以低拷贝形式稳定存在;转化子的菌落和菌丝形态均正常。头状链轮丝菌oriC序列与几种链霉菌的oriC有较高的同源性,以及在变铅青链霉菌中仍具有复制起始活性等说明链轮丝菌属与链霉菌属在系统发生上关系较近;但采用最大似然法分析oriC序列构建的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的系统进化树表明,头状链轮丝菌与几种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远大于链霉菌之间的分化距离。该证据支持链轮丝菌属的独立分属。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浙江省杭州植物园的土样中,分离到一株放线菌16-4。根据其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拮抗性等的研究的结果认为,该菌株是丁香轮丝链轮丝菌的一个新变种,命名为丁香轮丝链轮丝菌杭州变种(Streptoverticillium lilacinoverticillatum var. hangzhouense n. var.)。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百余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化学组份IV型,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15个种。本文只报道其中两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念球状诺卡氏菌(Noeaedia nostocoidea n. sp.);紫褐诺卡氏菌(Nocardta violaccofusca n. sp.);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Nocardia salmontcolor var. aurantiaca n. var.)。  相似文献   

4.
1980—1981年先后自北京、昆明、福州等地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 (Lange)Sing.]上分离到一种真菌,在PDA上的培养性状与蘑菇轮枝菌(Vertieillium psalliotae Tresch.)和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Aphanocladium aranearum(Petch) Gams var sincase J.D.Chen]近 似。镜检可见其兼具上述两种菌的形态。经反复多次纯化,并挑取单孢子培养,肯定了这种真菌是纯菌。在培养基上已保存4年,形态稳定。它具典型蘑菇轮枝菌形态,而其丝枝霉型瓶梗的形成和瘪缩时间、长度、原瓶梗数量、末端瓶梗数及排列密度等,都与蛛网丝枝霉中国变种有一定差异,与丝枝霉属其它种亦不同,故定为两型丝枝霉新种(Aphanocladium dimorphum sp-nov.)。本文详细描述了该新种的形态,井对文甲所提的五种真菌及其与Engyodontium属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诺卡氏菌属的两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北京、云南和广西的土样中,分离出1.128 4、10.268-1和22.29-p三株诺卡氏菌。该菌株均产生具分隔并断裂的基丝,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V型。在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与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明显不同。因此,认为菌株1.128 a和10.268—1为该属中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褐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usca n. sp.)和黄粉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lavarosea n. sp.),菌株22.29-p为一新变种,命名为黄粉色诺卡氏菌褐色变种(Nocardiaflavorosea var. fusca n. var.)。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嵛生于我国小檗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Lev.)白粉菌5个分类单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变种。新变种为两型小檗叉丝壳Mierosphaera berberidzs (DC.ex Mer.) Lev var.Dimorpha Yu et C. Y. Zhao var nov., 新种为Microsphaera multappendieis C. Y.Zhao et Yu sp.nov. 及四川叉丝壳 Microsphgera sichuanica Yu et Lai sp nov。  相似文献   

7.
我们从一株北里轮链丝菌崇明变种Streptoverticillium kitasatoensls var chongmingense n.var.X-7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得到五个组分,其中组分HI为一白色结晶,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作用,系碱性大环类抗生素,其理化性质与国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柱晶白霉素Lcucomyci A3[1-4,6]相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了两个寄生在忍冬科上的白粉菌属(Erystphe)的新分类单位:一个是采自四川省的Abelta属植物上的 Erysiphe abeliae sp. Nov., 另一个是采自西藏自治区的 Sambucus属植物上的Errsiphs.Cartwbuci Ahmad var. crassitunicata var.Nov.Erysiphe abcliae sp. Nov. 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白粉菌。它的附属丝几乎全部典型地为Ery-siphe类型,但在大约500一1000根这样的附属丝中间却可以发现一根典型地为Oncinula类型的附属丝。这种现象说明此二属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们认为这种菌的发现对于在白粉菌的系统发育方面主张Lrncinula属是从Erysipka属进化而来的观点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新种和新变种有拉丁文和汉文描述,成立新分类单位的理由亦有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链佐菌素的链霉菌1006—60,与文献报道的两株链佐菌素产生菌不同,定名为普拉特链霉菌链佐菌素变种 Streptomyces platensis var. streptozotoeeticusn.var。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继续报告我国 Erysiphe属白粉菌的四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1)旋花科上的新变种双叉旋花白粉菌Erysiphe convolvuli (DC.) St. Am var. dirhotoma var. nov., 它与其原变种旋花白粉菌 Erystphe convolvuli (DC) St-Am var. convolvuli的主要区别在于附属丝分枝规则得多,而且往往是双叉状或近双又状分枝达1一3(一5)次。(2)马桑科上的新种马桑生白粉菌 Eryslphe coriariicola sp.nov,这是寄生在该科植物上的本属白粉菌的旨次报道。(3)山毛榉科上的新种山毛榉科白粉菌Erysiphe fagacearum sp. Nov.,这种菌因附属丝呈珊瑚状而且很短而区别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4)山毛榉科上的另一新种细雅白粉菌 Erytphe gracilis sp. Nov., 这种菌亦因附属丝形态特别——细长而均匀和明显波状而与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都不一样。所有新分类单位都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每个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近似种之闻的双别亦确讨论。  相似文献   

11.
从云南省哀牢山土样中分离到两株指孢囊放线菌。它们都形成单个或成丛的指状孢囊。每个孢囊含2—3个孢子,单行排列,细胞壁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及3-OH-二氨基庚二酸。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把它们定为一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褐橙指孢囊菌(Dactylosporangtum fusco-aurantiacum sp. Nov. Jiang et Xu)和褐橙指孢囊菌哀牢山变种(Dactylosporangium fusco-aurantiacum var. ailaoshanicum var. nov. Jiang et Xu)。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种和二个新记录种,新种:连云港驻丝壳 microsplarerclianyungangensia S. R. Yu sp. Nov., 寄生在卫矛科冬青卫矛 Euonymus joponicae L. 上。新记录种;地锦白粉菌 Erysiphe andina (Sptg.) Braun; 野茉莉钢丝壳 Uncinulo sogashinonRraun。另报道了77个已知种。  相似文献   

13.
小瓶菌属的两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我国广东和云南两省的土壤中分离出6株放线菌,通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细胞壁组份等的研究,证明为游动放线菌科小瓶菌属中的两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筒状小瓶菌(Ampullariella cylindrica n. sp.)、生毛小瓶菌(Ampullariella pilifera n. sp.)和生毛小瓶菌海南变种(Ampullcriella pilifera var. hainanensis n. var.)。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了在五个科的寄主植物上的中国钩丝壳属(Uncinula Lev.)的六个新种和新变种:马桑科上的Uncinula coriarioe sp.nov.马桑钩丝壳,大戟科上的 Uncinula alchorneae sp.nov. var.Alchorneae 山麻杆钩丝壳和 Uncinula alchorneae var.Elliptispora var nov. 椭孢山麻杆钩丝壳,木犀科上的Uncinula chlonanfhl sp. Nov.留苏树钩丝壳,梧桐科上的Uncinula clintoniolmis sp.nov.拟上粗钩丝壳,以及椴树科上的Uncinula oleosa sp. Nov.含油钩丝壳。对上述六个新分类单位作了汉文和拉丁义描述,并讨论了每个新种或新变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浙江省平阳县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抗肿瘤抗菌素的产生菌72号,孢子丝钩状和圈环状,在各种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均为白色至浅灰白,基内菌丝浅黄至褐色,无可溶性色素。根据形态及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特性,该菌属于轮生链霉菌类群,但与已知种不同,故定名为轮枝链霉菌平阳变种(S. verticillus var. pingyangensis n. var.)。  相似文献   

16.
几种细菌杀虫剂的菌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鉴定为目的,对国内广泛使用的几种昆虫病原性产伴孢晶体芽孢杆菌:青虫菌,杀螟杆菌及140杀虫菌,荆菌II号进行了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外毒素产生、抗原分析及酯酶分析等研究。上述各菌的生化反应、鞭毛抗原分析(140菌无鞭毛抗原)、菌体抗原分析、酯酶电泳图型等特性,均与苏云金杆菌蜡螟变种(Bacillus thuringensis var. galleriae)相同。以微生物学方法测定上述各菌均能产生β-外毒素。故青虫菌、杀螟杆菌、荆菌II号均鉴定为Bacillus thttringensis var.Galleriae血清型H5酯酶型5 galleriae;140菌鉴定为Bacillus thuringensis var.Gulleriae(无鞭毛菌株)酯酶型5 galleriae。对生化反应、抗原分析及酯酶分析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认为抗原分析具有特异性高及快速的优点。并认为菌体抗原同样具有变种特异性,也能用于该菌群的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7.
补充报告在四个科的寄主植物上的中国钩丝壳属(Uncinula)的四个新种和一个新变种.它们是:金缕梅科上的新种多变钩丝壳Unrlnula variabilit sp.nov.,蝶形花科上的新种马鞍树钩丝壳Unclnula maackiae sp.nov. 芸香科上的新种吴茱萸钩丝壳 Uncinula evodiae sp.nov. 杨柳科上的新种薄囊钩丝壳Uncinula tenuitunicata sp.nov. 和新变种小长孢钩丝壳Uncinula longispora Zheng et Chen var.Minor var_nov.。其中芸香科是本属真菌的寄主科的世界新记录。上述五个新分类单位都有拉丁文及汉文描述,还讨论了各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疫霉蛋白质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京,河北、青海、山东、湖北、广东等地不周寄主上收集的,属于 Phytophthoracapsici,P.Colocasiae,P.Heveac,P.Infestans, P.Melonis P.Nicotianac var. nicotianae P.Nicotianae var. parasitica 7个种和变种的17株菌的蛋白质,进行了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的分析和比较,经多批次试验,7个种和变种各自恒定地呈现典型的蚤白质图谱,显示出种间的差异。其中 P. infestans 占11株,它们虽采自不同地区和寄主,又分属5个生理小种,经多次电泳,电泳图谱基本相同,但不同菌株存在一些差异。同一株菌,培养条件对电泳图谱影响不大,不论是培养在含苹果酸的培养基上,还是培养在延胡索酸培养基上,电泳图谱基本一致,只是电泳材料必须新鲜。  相似文献   

19.
中国棒丝壳属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棒丝壳属(Typhulochaeta)白粉菌全世界共报道2种1变种。除1变种产于北美外,其余我国均产。 本文主要报道另1新种:八角枫棒丝壳(Typhulochaeta alangii Yu et Lai, sp.nov.).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寄生于我国忍冬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5个种:双盾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tae Yu et Lai sp.nov.,二郎山叉丝壳 M.Erlangshunensis Yu sp.nov., 忍冬叉丝壳 M.Loniccrae (De.)Winter,万布叉丝壳M.Van-brunetlana Gerard 和荚叉丝壳M. Riburni(Duby)Biumer,前二者为新种;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每一个种都列有寄主种类和国内外分布,并讨论了它们与邻近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