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目的了解正常妇女宫颈中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方法采用PCR技术对妇科门诊的正常妇女宫颈的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进行检测。结果50例正常妇女经PCR-CE检测,21例(42.0%)溶脲脲原体阳性其中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阳性16例(76.2%),生物群2阳性5例(23.8%)。结论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可能是女性生殖道一种正常菌群。而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能引起妇科疾病从而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阐明溶脲脲原体及其2个生物群与非淋菌性尿道炎的关系。方法 使用通用引物-PCR-毛细管电泳法对淋菌性尿道炎组,非淋菌性尿道炎组和对照组中的溶脲脲原体的2个生物群进行检测。结果 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在非淋菌性尿道炎中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在淋菌性尿道炎中的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和对照组中,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是和非淋菌性尿道炎有一定关系的,溶脲脲原体生物群2可能才是引起非淋尊性尿道炎的病原体之一,而生物群1不引起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球菌的增殖有可能抑制尿道中的溶脲脲原体生物群1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慢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内解脲脲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状况,用以指导临床正确治疗。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380例慢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PCR检测。结果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42.9%,其阳性标本的平均拷贝数为3.4×105copies/ml,沙眼衣原体阳性率为16.6%,其阳性标本的平均拷贝数为5.8×104copies/ml,解脲脲原体和沙眼衣原体合并感染的阳性率为12.6%。结论PCR技术具有简便、快捷、准确的优点,是目前快速诊断慢性阴道炎患者Uu、Ct感染状况的可靠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2的聚合酶链反应-毛细管电泳(PCR-CE)方法,研究解脲脲原体生物群与男性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关系。方法 合成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2的通用引物,进行PCR,然后使用CE检测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2的扩增产物。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的评价。使用该方法检测不同男性人群尿样中解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结果 PCR-CE法的敏感性为10拷贝/50μl。该方法仅特异扩增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2。解脲脲原体生物群2在NGU组、非沙眼衣原体引起的NGU(NCNGU)组中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在NGU及NCNGU组中的检出率和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建立了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分辨率高的检测解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的PCR-CE方法。解脲脲原体生物群2与男性NGU有一定的关系。解脲脲原体生物群1不能引起男性NGU。  相似文献   

5.
反相斑点杂交法对解脲脲原体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快速检测与鉴定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的方法。方法选择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有外阴阴道炎症状和体征的患者601例,设为病例组,同期无自觉症状的正常体检人群306例,设为对照组,分别取宫颈分泌物待检测。将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的特异探针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临床标本按常规方法提取解脲脲原体DNA,采用生物素标记的解脲脲原体特异通用引物PCR扩增DNA,然后分别与解脲脲原体不同基因型特异探针杂交、显色。结果病例组解脲脲原体阳性421例占70.0%,对照组解脲脲原体阳性126例占41.2%。病例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65.4%,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28.8%、43.3%、26.0%和1.9%,U.urealyticum占18.4%;对照组中单型别感染的U.parvum占79.3%,其中1型、3型、6型和14型分别占63.2%、21.1%、15.7%和0.0%,U.urealyticum占13.8%。18例阳性标本随机DNA测序鉴定,均为相应的解脲脲原体基因型。结论U.parvum群,尤其是其中的1、3、6型别是正常人群携带的可能性较大,U.urealyticum则有可能和1型起协同作用或独自导致疾病。用反相斑点杂交进行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方法简单、实用,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PCR-CE检测溶脲脲原体生物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通用引物-PCR-CE检测溶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的方法,对这个方法进行了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的研究,并与通用引物-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通用引物-PCR-CE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在区分溶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能力上要优于通用引物-PCR-琼脂糖电泳法。  相似文献   

7.
溶脲脲原体包括14个血清型,分为2个生物群。溶脲脲原体可以引起绒毛膜炎、早产、流产、新生儿肺炎、慢性肺病等疾病。许多研究认为溶脲脲原体2个生物群的致病性是有差异的。因此.临床上需要一种能够对溶脲脲原体分群鉴定的诊断方法。鉴于聚合酶链反应在微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本文对近年来各种聚合酶链反应在溶脲脲原体分群鉴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CR)技术检测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Uu)的生物群,分析Uu生物群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以支原体16S rRNA保守区域基因为扩增靶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扩增Uu 16S rRNA基因检测125例临床标本,并将检测结果与临床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CR法检出Uu阳性率44.8%,其中35例Uu生物1群阳性,其中有16例有症状;27例Uu生物2群阳性,其中有18例有症状。Uu生物1群感染与症状的相关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Uu生物2群感染与症状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R检测Uu 16S rRNA基因可用于Uu生物群的检测,Uu生物2群可能是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一个致病菌,而Uu生物1群与NGU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男性患者解脲脲原体进行三种检测方法的对比研究及药敏分析。方法 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06例男性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别同时用培养鉴定法、DNA实时荧光定量法(RT-PCR)及RNA实时荧光恒温扩增检测(SAT)法三种方法对标本进行检测。以培养鉴定法作为对照组,对比RT-PCR及SAT方法对解脲脲原体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培养鉴定法、RT-PCR、SAT法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1.7%、35.5%、43.6%,培养鉴定法与SAT法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RT-PCR,具有显著差异(χ2=4.35,P=0.0362);培养鉴定法与SAT法阳性率无明显差异(χ2=2.89,P=0.0982),有较好的一致性(K=0.890,P<0.05);药敏结果显示,解脲脲原体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为97.6%。结论 对男性疑似解脲脲原体感染患者建议选择不同检测方法诊断以保证阳性检出率,可以更好指导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65例妇女宫颈阴道分泌物和部分不育男性精液的溶脲脲原体的分离结果。正常妇女组检出率为33%(11/33)、宫颈炎和阴道炎组为67%(39/59)、不孕症组80%(35/44)、富颈癌组24%(5/21)。不孕夫妇中,13例男性精液检查有9例溶脲脲原体阳性。经比较有炎症组和不孕症组的溶脲脲原体检出率高于正常组2倍多,差异显著(P<0.01和<0.005)。鉴于溶脲脲原体作为人泌尿生殖道中的常住菌,其微生态意义与下生殖道炎症和某些不孕症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对77例住院初产妇羊水进行溶脲脲原体(uu)检查,结果15例早产,5例uu阳性,阳性率333%;8例新生儿低体重,2例uu阳性,阳性率25%;死胎2例,1例uu阳性。胎儿正常者52例,2例uu阳性。结果显示溶脲脲原体感染可影响胎儿发育,应对孕妇及早检查与诊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87例不明原因不育的男性患者的精液,进行了溶脲脲原体的分离,检出率为62.07%,而38例正常对照中,溶脲脲原体的检出率为18.42%,二者差别非常显著(P<0.001)。溶脲脲原体感染者精子的活动率与活动力同正常人相比,差异显著(P<0.05),提示溶脲脲原体感染与部分男性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13.
解脲脲原体感染和不孕不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原因不明的不孕不育夫妇(甲组)2181例,解脲脲原体培养阳性1203例,阳性率55.16%。其中男性阳性率55.48%;女性为54.92%。正常生育夫妇(乙组)366例,阳性107例,阳性率为29.03%,其中男性18.93%,女性35.04%。两组比较,无论总阳性率,还是单独男性或女性,甲组均显著高于乙组(p<0.005)。经以强力霉素为主治疗后,转阴率达83.87%,其中妊娠390人,占38.65%。作者认为解脲脲原体感染和部分原因不明不孕不育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CR)技术分析和比较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以脲原体16Sr RNA保守区域基因为扩增靶序列检测脲原体的不同生物群,采用PCR方法扩增拓扑异构酶gyr A和parC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脲原体生物一群对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高于生物二群,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71,P=0.044)。gyr A基因主要为112号编码蛋白D112E的变异,parC基因主要为编码蛋白S83L的变异,即83号位丝氨酸(TCA)到亮氨酸(TTA)的变异的变异。与未突变株相比,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株对环丙沙星MIC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不同生物群的脲原体对部分氟喹诺酮类耐药存在差异,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与脲原体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检测男性尿道炎患者中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并进行解脲脲原体(Uu)培养,以评价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的临床意义。将2284例男性性病患者的尿道分泌物涂片,亚甲蓝(美蓝)染色后镜检多形核白细胞,并体外培养尿道分泌物的Uu。结果显示,645例患者(28.2%)Uu培养阳性,其中158例(24.5%)≥5个多形核白细胞,157例(24.3%)1~4个多形核白细胞,330例(51.2%)无多形核白细胞。218例阳性患者(33.8%)无症状,614例阳性患者(95.2%)无体征。男性尿道多形核白细胞数量在Uu培养阳性和阴性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果提示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查在证实男性非淋病奈瑟菌性尿道炎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近年来其耐药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寻找一种全新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探索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体外活性的影响。选取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Parvo生物群及T960生物群)代表菌株,包括标准株及临床株,与系列稀释的2.5~0.039 062 5 mmol/L光敏剂甲苯胺蓝孵育20 min或60 min,再以(633±10)nm红光照射,设置48、102、204和408 mJ/cm2共4组能量密度,48 h后判读结果。观察不同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甲苯胺蓝浓度、光照能量密度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灭活解脲脲原体效果的影响,并观察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敏感性的差异。结果显示,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对解脲脲原体有明显灭活作用。在光照能量密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这种灭活作用随甲苯胺蓝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单一633 nm红光光源在408 J/cm2及以下的能量密度对解脲脲原体的活性无明显影响。在甲苯胺蓝浓度及解脲脲原体与甲苯胺蓝孵育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随光照能量密度(48~408 mJ/cm2)的增加而增强;随甲苯胺蓝孵育时间(30~60 min)延长,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对解脲脲原体的灭活作用有增强的趋势。结果提示,解脲脲原体两种生物群对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的敏感性相似。本研究证实,光动力抗微生物化学疗法在体外能有效灭活解脲脲原体,有望成为解脲脲原体感染的有效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仍以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作为“金标准”,但能培养成功的仅为少数。绕过分离培养环节,以微生物rRNA/rDNA基因作为种属鉴别序列,设计通用引物(universal primer,up),用PCR扩增标本中微生物的16SrRNA或16S~23SrRNA序列,通过毛细管电泳(CE)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筛选基因的点突变以达到快速鉴定微生物(到属和种)。用PCR—CE—SSCP和PCR—CE—RFLP分析系统检测了呼吸道、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用PCR-CE-SSCP系统检测了男性泌尿道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建立PCR—CE—RFLP分析系统,用非培养法鉴定技术检测脓汁、肠道和泌尿生殖道标本,检测并鉴定了临床标本中的多种病原菌;对人体肠道菌群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用该法可协助腹泻的病原学诊断;检测生殖道常见的致病菌;用PCR—CE—SSCP系统建立了检测溶脲脲原体两个生物群的方法。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比传统方法缩短20h,为临床感染症的诊断提供快速、准确的依据。结果可见,利用16S~23SrRNA间区基因PCR—CE—RFLP和PCR—CE—SSCP系统可以达到对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快速种属鉴定,比传统的细菌培养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的优点,可用于临床感染症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的非培养鉴定技术将替代培养法而成为病原学诊断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学军  吴水平 《蛇志》2007,19(2):149-150
解脲脲原体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在临床上发现,它对人类的感染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为了了解解脲脲原体的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关系,作者对508例患者的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法进行检测和药敏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支原体微小菌株[tiny(T)-strain mycoplasmas]于1974年被划归为脲原体属,称为溶脲脲原体(UU),其分为2个生物型,即生物变种1和生物变种2。1999年,依据系统进化分析法,生物变种1被指定为1个单独的种,称小型脲原体(ureaplasrna parvum),生物变种2保留溶脲脲原体的命名。这2种脲原体与非淋球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的相关性仍不清楚。作者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并优化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对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的检测,并应用于临床样本分析。方法针对U.urealyticum的urease基因设计LAMP引物;研究LAMP的最适温度、最佳检测时间及灵敏度和特异度;与传统PCR检测进行方法学比对。结果 LAMP技术检测U.urealyticum的最适温度和最佳时间分别是61℃和60 min,并且具有良好灵敏度和特异度,较普通PCR检测的灵敏度高出1 000倍。临床样本检测中,PCR和LAMP技术达到的灵敏度分别为25.00%和87.50%。两种方法的特异度均为100.00%。结论 LAMP与PCR相比在基层检测和大规模筛查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