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动物学会和加拿大动物学会为纪念著名鱼类生理学家Dr.W.S.Hoar,于1980年12月28日在美国西雅图市联合举行一次“鱼类繁殖”的专题学术会议。会上,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的学者围绕鱼类繁殖的行为和内分泌问题发表了十一篇科学论文和综述,反映了当前对鱼类繁殖生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现仅就比较普遍感兴趣的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及其调节机制问题做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2.
会议信息     
由中国鱼类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山大学和美国水产学会、美国环境保护局,加拿大动物学会等联合发起举办的“鱼类生理学、毒理学和渔业管理国际学术会议”定于1988年,月14—16日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举行。会议日程初步安排9月14日(星期三) 鱼类生殖和生长;9月15日(星期四) 鱼类生理、行为和遗传;9月16  相似文献   

3.
1990年9月18—20日第二届“鱼类生理学、鱼类毒理学和水质管理国际会议”在美国加里福尼亚州首府萨克里门托召开,会议由中、美双方共五个单位组织,由美国渔业学会、美国环保局、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国家环保局、自然科学基金及鱼类学会联合赞助,参加会议的有五十多人,共有二十名中美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其中中国学者分别来自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与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环保局及新疆环保所等单位。  相似文献   

4.
北极发现4亿年前的鱼类化石最近加拿大科学家在北极地区发现了4亿年前的完整鱼类化石,这些化石比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恐龙化石要早1.75亿年。这些鱼类化石是在安德森河一带发现的。它们当中包括鲨鱼、肺鱼和带甲的鱼类化石。此外,科学家们还采集到海洋软体动物、植物...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和中国鱼类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武云飞先生主持撰写的《青藏高原鱼类》一书,由李思忠、夏武平教授等知名专家审阅并为之作序推荐,经四川科技出版社精心排印,现已正式出版发行。 《青藏高原鱼类》共600页,65万字,全面地反映了独特的青藏高原鱼类面貌。全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介绍了青藏高原的研究简史,青藏高原的水域及水生生物概况,青藏高原的鱼类及其性  相似文献   

6.
第三届鱼类生理学、毒理学和水质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3—5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会议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环境保护局、南京市环境保护局、南京大学及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单位发起与组织,来自中、美、加、英等国的50多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  相似文献   

7.
去年夏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调查所的地质学家保罗·奥尔森和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尼尔·舒宾领导了一支野外队对美国、加拿大接壤地区进行考察。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博物馆共同支持这项考察。考察队在芬迪湾接近偏僻的帕斯鲍罗海湾北岸发现了一个化石地点。科学家们发掘出十万多块二亿年前的动物骨骼化石,这是迄今北美最大的一次发现。地点附近到处出露着化石。到目前为止,最有意义的发现是十二个三列齿兽的头骨和颌骨。这种爬行动物在进化关系上最接近哺乳动物。此外,还发掘出恐龙、古鳄鱼、蜥蜴、鲨鱼和鱼类的  相似文献   

8.
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类基因组研究利用大规模测序获取有关物种的基因组序列信息,进而阐明鱼类生物学特性、表型变异与基因组结构之间的关系,在鱼类的种质鉴定、遗传育种、动物营养、环境毒理和病害防治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自2001年首先对斑马鱼的基因组测序起,到目前为止已有近40个鱼类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完成,且其相关的生物学特征、遗传进化规律等得到较全面的解析。将从鱼类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发展历程和鱼类基因组解析两大部分对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了解鱼类基因组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后续鱼类基因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伊犁河鱼类群落结构及外来鱼类适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9年,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6个断面开展了鱼类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伊犁河流域现有鱼类共计29种,大多属于鲤形目。鱼类群落组成与20世纪末期相比发生了变化,银色裂腹鱼、短头鲃、银鲫、鲢、北方泥鳅在本研究中未出现,尤其是银色裂腹鱼,截至目前为止的鱼类资源调查中,均无捕获记录。历史研究中未见的乌鳢与大口鲇在本研究中有捕获。外来鱼类的出现率和数量均有所增加。对鱼类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显示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较低,下游干流和上游支流的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较大。现阶段,我国伊犁河流域主要的优势种外来鱼类有鲤、和鲫。利用最大熵生态位模型(MaxEnt)对鲤、和鲫的适生区域进行预测,与鱼类资源调查获得的鱼类实际分布区对比,显示鲤和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分布范围与预测结果是吻合的,而鲫在进入伊犁河流域之后开始向上游支流河段扩散。由于这几种外来鱼类在一开始引入的时候未采取管控措施,又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且伊犁河流域的鱼类多样性较小,因此极易形成规模并扩散。外来鱼类的入侵,会对土著鱼类造成巨大的威胁。基于本论文研究结论,应当将已发生生态位漂变的鲫其作为重点关注种类,关注外来鱼类的生活史对策,深入研究外来鱼类的入侵机制和诱因;对上游支流河段的生境进行监测,关注气候和水文变化,尤其是土著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的变化,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干扰;对伊犁河流域的鱼类资源进行长期监测,关注鱼类群落结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增加对土著鱼类的增殖放流;严格控制进出口贸易和增殖放流时夹带的外来鱼类。维护我国伊犁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0.
《生命科学》2012,(11):1324-1324
2012年10月29—31日,由上海海洋大学与西澳大利亚大学和美国马里兰大学共同举办的"鱼类的感觉世界和渔业:海洋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对鱼类的影响"研讨会在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召开。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密阿迷大学、澳洲西澳大利亚大学、  相似文献   

11.
鱼类转基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鱼类转基因研究的意义、鱼类基因转移研究的特点、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技术、我国鱼类转基因研究的进展和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了鱼类转基因研究的意义、鱼类基因转移研究的特点、转基因鱼的构建及检测技术、我国鱼类转基因研究的进展和鱼类基因转移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鱼类实验动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鱼类作为实验动物的优点,介绍了国外鱼类实验动物和我国的鱼类实验动物,探讨了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鱼类的嗅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鱼类嗅囊的构造和功能,阐明了鱼类的嗅觉对其发育变态以及觅食、集群、避敌、求偶、繁殖和定向等生态活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以及鱼类嗅觉在渔业上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鱼类学会1980年学术年会已于10月10—16日在西安召开。年会以鱼类分类系统理论为中心议题,并交流了国内近期鱼类分类区系的研究成果。参加会议的有17个省市36个单位的代表83人,英国鱼类学家格林伍德(P.H.Greenwood)博士及日本鱼类学家阿部宗明(T.Abe)博士也应邀出席会议并作了学术报告。共收到学术论文54篇。格林伍德搏土作的《分支系统学和进化系统学》以及国内学者提出的《动物的系统发育系统》、《亨尼希的分支系统学的基本原理》和《鱼类细胞分  相似文献   

16.
常涛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330-1341
如何减轻大坝阻隔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恢复措施一直是河流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文献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对美国密西西比河干流大坝建设状况及其对鱼类的影响进行梳理, 总结了当前美国所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和效果。统计结果显示, 密西西比河干流共建有梯级闸坝41座, 均分布在干流的上游, 多数大坝坝高不超过15 m, 库容小于0.3 km3。这些弱调蓄能力的低水头坝阻隔了密西西比河鱼类洄游, 但目前仍未修建过鱼设施。相关研究证实, 密西西比河洄游性鱼类可以利用泄水闸门完成上行和下行, 但过鱼效率随着大坝梯级的递增逐级下降, 尤其是鲟类, 仍难以抑制其种群的衰退。受长期蓄水影响, 密西西比河上游鱼类群落产生了空间分化, 但仍保持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1986和2000年, 美国分别实施了上密西西比河生态系统环境管理计划(UMRS-EMP)和上密西西比河生态恢复和维持策略(UMRS-RMS), 采用渔业资源长期监测计划(LTRMP)及9项栖息地修复措施, 从生态系统层面保障了密西西比河鱼类资源的持续稳定。这种系统性修复方式可为我国筑坝河流鱼类资源保护与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鱼类的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藏高原有着特殊的生态环境,孕育着特殊的鱼类多样性.裂腹鱼类是青藏高原的优势类群,其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密切相关;高原鳅属鱼类和鮡科鱼类也是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重要成分.高原鱼类在藏族人民中有着自身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很多地方群众"敬鱼为神".目前,青藏高原地区的鱼类面临着过度捕捞、环境破坏和外来鱼种的威胁,资源量明显下降,亟待有效地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92~1993年洪湖鱼类资源调查,结合1959年和1982年的历史资料,分析了洪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洪湖鱼类从江湖阻隔初期的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江湖洄游性鱼类和少数河海洄游性鱼类亦有一定的产量、大型和中型鱼类占较大比例,逐渐演变成以鲫占绝大多数的“众小”局面;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从草食性种类的比例高达23%~35%、肉食性种类比例波动于10%~20%之间,逐渐演变成以鲫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占绝大多数,草食性种类基本上从湖内消失;种类组成从阻隔前的推测应不下100种演变成50余种,且实际能在洪湖生息的只有30余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鱼类线粒体DNA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原始而在种属数量上又最占优势的类群,其起源复杂,分布广泛,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鱼类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同其他脊椎动物的mtRNA一样,呈共价闭合环状,是细胞核外具自主复制、转录和翻译能力的遗传因子。与核DNA相比,鱼类mtDNA具有分子较小、结构简单、进化速度快、遗传相对独立性和母系遗传等特点,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制单位。由于鱼类线粒体DNA具有上述特点,以mtDNA作为分子标记,探讨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与系统演化,已成为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系统学研究中的热点。综述了鱼类mtDNA的结构特征、进化和多态性检测方法及其在鱼类分子群体遗传学和鱼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鱼类线粒体DNA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郭新红  刘少军  刘巧  刘筠 《遗传学报》2004,31(9):983-1000
线粒体DNA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领域,已成为鱼类进化生物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分子遗传标记。本文对鱼类线粒体DNA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重点介绍鱼类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研究进展、组成及特征,鱼类线粒体DNA非编码区结构研究进展,鱼类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主要的检测方法;综述了最近有关鱼类线粒体DNA在鱼类系统学、种间杂交渐渗、种群识别、起源和进化、地理分化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