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宴欣 《古生物学报》2017,56(1):117-128
通过研究古哺乳动物的食性来探讨哺乳动物演化与古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牙齿磨痕分析是恢复古食性和重建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牙齿磨痕(dental wear)分析包括微痕(microwear)分析和中痕(mesowear)分析,两种方法均强调食性与牙齿磨痕模式的严格对应,即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磨痕特征模式。近年来,牙齿磨痕分析方法以其简单、快捷和高效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奇蹄类、偶蹄类、啮齿类、长鼻类和食肉类等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哺乳动物的食性和摄食习性比较复杂,很可能会影响微痕和中痕分析对食性的分辨率。所以,为了获得更加详细的古食性信息和更高的食性分辨率,一方面要对微痕和中痕分析方法进行改进,增添稳定并具有食性识别意义的观测变量,另一方面,需要同时结合微痕和中痕分析,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的食性信息。虽然牙齿磨痕分析目前主要应用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食性研究,但其原理对哺乳动物的其它类群也是适用的,随着磨痕分析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其它类群磨痕数据库的建立,未来的牙齿磨痕分析将可以恢复更多类群的古食性,从而可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揭示古食性与古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3.
智囊出招     
<正>火狐狸姐姐:同样是毛,有的是皮毛,有的是披毛,有的是被毛;同样是嘴,有的叫吻部,有的叫喙,有的叫口器;同样是鸟,养孩子的才敢叫亲鸟;一年到头不爱旅行就爱宅在家乡的称之为留鸟……厉害了动物们,它们也有专用名词儿!动物身上的毛,应该叫皮毛、披毛还是被毛?皮毛是连皮带毛的意思。动物的皮毛如果被人们用作制衣材料,又被称为皮草(所以为了保护动物,我们必须拒绝皮草)。披毛本意是"披散的毛发",以"披毛"为名的动物,比如披毛犰狳、披毛犀牛(已灭绝),身上都覆有稀疏凌乱的毛。被毛是指哺乳动物(包括人)身上的所有毛发。根据结构特  相似文献   

4.
胡荣 《化石》2012,(2):9-11
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牙齿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从外部观察,牙体由牙冠、牙根及牙颈三部分组成,从牙体的纵剖面可见牙体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髓和牙根组成。在牙齿表面和内部保留着周期性的发育记录称为牙齿生长线,代表牙齿硬组织分泌的时间间隔,  相似文献   

5.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湖北省郧西县黄龙洞发现的7枚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在此基础上与相关的化石人类及近代现代人类标本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黄龙洞人类牙齿总体特征与现代人接近, 同时也保留部分可能属于更新世晚期人类的特点, 包括前部牙齿(侧门齿与犬齿)尺寸及粗壮程度都明显大于现代人。黄龙洞人类牙齿呈现的铲形门齿、双铲形门齿及臼齿釉质延伸说明,当时人类已经具有了东亚人群的典型牙齿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元谋人牙齿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表明,元谋人上中门齿跟猿类(包括巨猿)有显著差别,不能归于猿类之列;它们跟智人类型的上中门齿也有显著区别,不可能是后期人类的牙齿。跟目前已发现的非洲南猿类型标本相比较,形态上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看来还不能视作同类;而跟北京人同类牙齿相比较,基本形态是相当接近的,但也不能不看到,与后者尚有一些不同之处,不过,两者的差异程度远不及它们跟南猿类型牙齿的差异大。通过本文研究,在目前现有材料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元谋人上中门齿是我国南方迄今已发现的早期类型的直立人代表,它们形态上与北京人的不同处,反映了它们的原始性,反映了可能具有从纤细南猿向直立人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古食性研究中,牙齿微痕是指动物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在牙齿咬合面上产生的微观磨损痕迹。不同食性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牙齿微痕特征,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牙齿微痕特征来重建灭绝动物的古食性,为探讨动物演化和古生态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信息。本文主要介绍牙齿微痕作为一种简单而高效的古食性重建方法在古生物领域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牙齿微痕的发展历史,形成机理与应用,以及近年来被广泛应用的牙齿微痕定量化分析——表面纹理分析法,并在最后浅谈了牙齿微痕研究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思维跳跳糖     
<正>犰狳是陆地上哺乳动物中牙齿最多的,有将近100颗!长吻飞旋原海豚是牙齿最多的海洋哺乳动物,有250多颗!抹香鲸的牙齿十分巨大,仅一颗牙齿就有1~1.5千克重!在古代,人们用马尾或将杨柳枝弄成刷状当做牙刷!古埃及人发明了用动物骨粉和香料混合在一起的牙粉,它是牙膏的雏形。直到1893年,世界上才出现了第一支装在软管中的牙膏!  相似文献   

9.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0.
1985年10月13日,在四川省巫山县大庙区龙坪村附近一处早更新世洞穴堆积里,发现了一段早期人类化石的左侧下颌骨和两个牙齿;事隔一年,即1986年10月24日,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又获得了一个上门齿和一个上乳门齿,除此之外,还有骨制品和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1985年冬,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在“第四纪地层与旧石器时代考古”训练班的一次讲话中说:“人类起源问题,近年来被认为是现代科学问题中的十大迷之一。这个谜的揭开,有待发现更多的化石和更深入的研究。”巫山大庙早期人类化石及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很自然地引起人们对人类起源之谜的关注和提出问题。一、初探三峡高地——踏上未开垦的处女地 1956年夏,结束了湖北通山县大地村一带的洞穴  相似文献   

11.
消息与动态     
1989年4月,北川县甘溪乡农民在甘龙洞挖掘出许多“龙骨”,即与县文化馆联系。我们随即前往该地点调查,并从农民手中获得一批标本。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鉴定,在这些材料中包括一个很似人的牙齿。而后,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顾玉珉证实。该牙齿确属一人的左下内侧门齿化石。与其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计有豪猪(Hystrix sp.)、熊(Ursus sp.)、大熊猫(Ailuro poda melanoleuca baconl)、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华南巨貘(Megatapirus sp.)、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猪(Sus sp.)、鹿(Cervus sp.)等。值得注意的是大熊猫化石,据了解,在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内(北川属保扩区)还未曾有过它的报道。这对于研究大熊猫在保护区的生活历史和生态环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的全部经验,特别是苏联科学的经验,指出了研究和了解整个动物区系(从哺乳动物开始直至原生动物)的必要性。 我们对自然界规律及有机体之间的关系了解得愈深刻,那末,在经济上或医学上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动物名录里,就能包括更多的种。  相似文献   

13.
釉面横纹的数目可用于推断个体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生长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运用数码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云南石灰坝禄丰禄丰古猿(简称禄丰古猿)30枚齿冠完整的前部牙齿,包括上下颌中门齿6枚、侧门齿10枚和犬齿14枚。根据唇侧面釉面横纹计数的观察结果,分别以7天和9天芮氏线生长周期,估算各齿型的牙冠形成时间,结果显示:以生长周期7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6-4.1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2.7-3.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2-7.0;以生长周期9天计算,中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4.4-5.2年,侧门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3.4-4.7年,犬齿牙冠形成时间约为5.2-8.8年。为更深入地了解禄丰古猿牙冠形成时间在不同齿型及性别间足否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显著性差异检验。采用小样本平均值的t值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为95%),结果如下: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在各类牙齿的上下颌中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雄性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雌性,侧门齿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而中门齿性别间则无显著性差异。此外对禄丰古猿中门齿,侧门齿和犬齿的牙冠形成时间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两两对比,结果显示中门齿与侧门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犬齿与中门齿和侧门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犬齿牙冠形成时间明显长于门齿。同时也对禄丰古猿前部牙齿的牙冠形成时间与齿冠高进行相关性分析,其结果表明两者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将禄丰古猿与其他古猿和现生大猿、南方古猿以及人属成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前部牙齿牙冠形成时间长于原修康尔猿、南方古猿、傍人、人属成员,接近于蝴蝶禄丰古猿和大猩猩,而明显小于黑猩猩、华南化石猩猩及现生猩猩。  相似文献   

14.
不同食性哺乳动物及人的牙釉质微结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动物食性将搜集于西藏、新疆、江苏和吉林4省和自治区16种哺乳动物的581颗牙齿分为食草、杂食和食肉3类,设计了录像-截图-测量-定标4步微米量级牙釉质结构测量方法,测量得到牙釉质的颊面厚度和舌面厚度比、臼齿外轮廓平均牙釉质厚度比等牙釉质分布规律,观测到不同哺乳动物釉柱的组装直径均在100 μm 左右,但柱间晶体的宽度不同,发现3类哺乳动物牙釉柱与釉牙本质界夹角的规律:人和食肉动物狗的釉柱角度最大,接近90°,杂食动物猪釉柱角度约为70°,而食草动物釉柱角度在54°~68°之间.研究表明,不同食性哺乳动物牙齿外在和内在结构都和其生物力学功能密切相关,牙釉质的异型结构是使得釉质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的优化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河猪     
李妤瑾 《化石》2007,(1):5-6
在博物馆里,至今仍然会遇到一些观众,他们怀疑古生物这门科学,认为我们只根据一些骨块或牙齿的化石,就说它们是几百万年或几千万年前的某些动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从动物的整体去认识动物。其实,动物的每个骨块和牙齿都有不同的特点,古动物学家根据它们的大小和形  相似文献   

16.
湖北郧西黄龙洞更新世晚期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2006年在黄龙洞发现的7枚人类牙齿磨耗与使用痕迹的观察显示: 除具有正常牙齿相互接触造成的磨耗外, 黄龙洞人类牙齿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使用痕迹, 包括明显的前部牙齿釉质破损与崩裂、上颌侧门齿齿冠唇面釉质破损、上颌前部牙齿齿间邻接面沟等。根据这些牙齿使用痕迹集中在前部牙齿, 釉质破损与崩裂主要分布在靠近切缘的上颌门齿唇面及下颌门齿舌面的情况, 推测生活在黄龙洞的更新世晚期人类经常使用前部牙齿从事啃咬、叼衔、或剥离等动作, 并可能将前部牙齿作为工具使用。分布在前部牙齿的齿间邻接面沟提示当时人类经常从事剔牙活动。黄龙洞人类前部牙齿的使用痕迹与当时人类获取、处理及食用附着在骨骼上的筋或肉的动作密切相关, 当时人类的食物构成中可能包含有较多的肉类及粗纤维植物。  相似文献   

17.
地理隔离是驱动物种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回顾和总结了近几十年来地理隔离影响陆栖哺乳动物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 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就地理隔离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自然因素包括山脉、水体、沙漠和其他极端环境、气候变化等, 这些要素通常是在陆栖哺乳动物的缓慢演化进程中发挥作用; 人为因素侧重于因人类活动参与导致的物种分布变化, 包括景观结构变化、交通设施建设等, 在短短几百年甚至几十年内, 可以使物种分布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地理隔离对陆栖哺乳动物分布的作用是普遍而相对的, 长期存在且处于动态变化中。多种地理隔离因素之间的尺度效应不同, 哺乳动物在适应地理隔离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生物个体和种群的响应过程。最后, 建议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基于历史动物地理学与生态动物地理学, 深入研究地理隔离与动物地理边界形成的原因; (2)微观尺度下, 借助分子生物学和各种组学技术探讨地理隔离对物种遗传和适应机制的影响; (3)借鉴其他动物类群的研究经验, 加强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的跟踪监测; (4)以数据驱动为导向, 将动物地理学与数据科学相结合, 以更好地分析动物分布的变迁史。  相似文献   

18.
行走的鲸     
行走的鲸鲸类包括海豚和豚,是回到海洋和江河生活的哺乳动物,就象中生代的爬行动物鱼龙一样,成了彻底适应水生环境的动物。它们发展成了流线型的身躯,四肢和尾巴成了划水的鳍,但是在呼吸、繁殖和哺乳上仍保留了哺乳动物的习性。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发现从...  相似文献   

19.
胁迫是动物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包括水生哺乳动物在内,动物几乎每天都会受到各种不同形式的胁迫。正确分析和评价胁迫对水生哺乳动物的影响,对人工饲养条件下水生哺乳动物疾病的预防和诊断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动物的化学通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化学通讯是指动物释放化学信号——外激素(有的俗称气味),以传递信息,受纳动物经由嗅觉(或味觉)分析器感受,产生一系列反应的通讯联系,它制约着动物许多的行为、生理等生物学特征,从而有效地调节着群体机能。愈来愈清楚,研究哺乳动物的化学通讯问题,不仅有助于揭示动物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对农、林、牧、副诸方面的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最近,我们就哺乳动物的化学通讯问题逐步开展了一些工作,关于外激素对褐家鼠、小白鼠的性引诱及性成熟的影响已作过报道(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生态室一组,1975、1976)。本项研究以猪为实验材料,探讨哺乳动物化学通讯在性行为方面的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