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和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mucronatus在菌食和植食阶段的种群繁殖力对环境温度的响应及其与种群致病力的关系,本研究对不同致病力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通过单异活体培养(菌食)和接种寄主黑松(植食)两种方式,探讨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线虫种群孵化率、繁殖量和后代性比等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单异活体培养时,供试的松材线虫强毒和弱毒虫株以及拟松材线虫有毒和无毒虫株在25℃下均具有最高的卵孵化率;不同致病力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种群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松材线虫强致病力虫株ZJ在35℃出现最大繁殖量,弱致病力虫株YW4在30℃下繁殖最多,而拟松材线虫无致病力虫株JNL10和有致病力虫株15#则在25℃下繁殖量较大。但总体来看,在25~35℃下,松材线虫ZJ虫株和YW4虫株繁殖量无显著性差异,而拟松材线虫JNL10虫株和15#虫株的繁殖量具有显著差异。在寄主体内,15~20℃时松材线虫ZJ虫株和YW4虫株繁殖量无显著性差异,25~35℃时,松材线虫ZJ虫株的繁殖量明显高于YW4虫株;而在各个温度下,拟...  相似文献   

2.
光温条件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捕食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室内条件下饲养狭翅大刀螳(Tenodera angustipennis),研究温度与光照两个因子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考察狭翅大刀螳若虫对不同密度小菜蛾幼虫与成虫及萝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温度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在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其历期明显缩短.狭翅大刀螳1~3龄若虫最适生长温度为25℃。而4、5龄若虫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单因子光照对狭翅大刀螳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捕食功能反应试验所得的数据,按HoUing模型进行模拟,经卡方检验。其理论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证明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狭翅大刀螳的捕食情况.  相似文献   

3.
斯氏线虫对皮暗斑螟控制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导了应用科学斯氏线虫属(Steinernema spp.)8个品系室内外控制木麻黄皮暗斑螟的试验结果。通过对8个线虫品系在不同温度下皮暗斑螟的侵染力测定,筛选出Steinernema feltima Agriotos及Steinernema feltima,Beijing为最佳品系,能寄生低、中、高龄幼虫及蛹,3-4天幼虫死亡率达100%;温度20~30℃不影响线虫对寄生的致死效果,只是致死速度不同,在25℃时侵染力最强;以100条侵染期线虫/害虫为最适剂量。林间以200条线虫/ml的Steinernema feltiae,Agriotos及Steinerneama feltiae,Beijing两品系线虫液喷洒虫巢,皮暗斑螟幼虫的平均致死率分别为72.0%、69.9%。  相似文献   

4.
海水盐度、温度对文蛤稚贝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盐度(19个梯度)、温度(17个梯度)对文蛤稚贝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稚贝的适宜生存盐度在6.5~39.5,最适生存盐度在9.0~31.0,适宜生长盐度在7.3~38.7,最适生长盐度在15.0~23.0;其适宜生存温度在4.0 ℃~36.1 ℃,适宜生长温度在7.0 ℃~35.4 ℃,较适宜生长温度在17 ℃~33.5 ℃,最适生长温度在24 ℃~27 ℃.文蛤稚贝对高温度、低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嗜冷性海洋微生物产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邱秀宝  李彤  戴宏  袁影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3):138-141
从210株海洋细菌中筛选出30株产蛋白酶活力较高的菌株。以N1为出发菌,用UV诱变处理,获得突变株。其中的N1-3。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20℃;在21℃下培养44小时,产酶最高。酶反应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8.0。30℃以下酶活稳定。  相似文献   

6.
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7.
以YG培养基为基础,考察不同条件对聚磷菌JPA1菌株生长及聚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JPA1菌株生长的对数期为3~9h,9h后进入稳定期,12 h到达衰亡期.在单因素试验中,麦芽糖为JPA1菌株最适生长和聚磷的C源,最适生长温度为30~ 35℃,pH为8,Na+、Ca2+、Mg2-、Mn2+和K+等离子有利于JPA1菌株的生长;最适聚磷温度为30 ~ 35℃,pH为7,Fe2+、Na+、Mg2+、Mn2+和K+等离子有利于JPA1菌株的聚磷.正交试验结果表明:JPA1菌株去磷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麦芽糖1.5 g/L,温度37℃,pH 6.5,装液量50 mL(300 mL摇瓶);菌株最适扩增培养基为麦芽糖1.5 g/L,温度37℃,pH 6.5或7.5,装液量150 mL(300 mL摇瓶).  相似文献   

8.
组建了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在15℃、20℃、25℃和30℃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15℃下卵-成虫的发育历期最长(72.4天),而30℃时仅为21.2天,20℃和25℃时分别为27.3天和23.9天;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和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9℃、8.7℃,3.3℃和7.8℃,有效积温分别为77.7、267.2、75.7和418.2日@度;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随温度升高而逐渐缩短,雌虫寿命在20℃时最长,为11.7天,在30℃下最短,仅存活4.1天,除30℃外在其它温度下雌蚊寿命均长于雄蚊;单雌产卵量在20℃时最高,平均为159.9粒,30℃时最低,为114.7粒.20℃~25℃是韭菜迟眼蕈蚊的最适生长温度,成虫寿命长、繁殖力强、种群趋势指数大,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种群的繁衍.  相似文献   

9.
三疣梭子蟹幼体和幼蟹的温度适应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Miers)幼体发育和幼蟹存活及摄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1—27℃有可能出苗,但21℃幼体发育相当慢;24—27℃是适宜育苗温度,27%是最佳育苗温度。蟹幼体在30℃以上仅发育至Z4,18℃以下,仅发育至Z3。温度骤变5d后,幼蟹在10—30℃存活100%,35℃存活75%,5℃以下仅能存活4h。存活幼蟹,20—30℃摄饵正常,日平均摄饵量达4.64g以上。5℃/d的温度渐变时,幼蟹在10—35℃存活100%,5℃存活25%,40℃存活不超过6h。存活幼蟹,30℃摄饵最佳,日平均摄饵量达9.80g;20—35℃摄饵正常,日平均摄饵量达5.1g以上;15℃和10℃摄饵很少,日平均摄饵量分别为0.5g和0.1g;5℃以下及40℃不摄饵。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从玉米(K02)、披碱草(K09)、多年生黑麦草(K11)、匍匐翦股颖(K12)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的4株胶质芽胞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并对其培养条件以及典型生长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在10~4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适生长初始pH值7.5~8.0;菌株K02、K12的最佳通气量为220 mL,菌株K09、K11的最佳通气量为200 mL;并在上述基础上经过进一步试验得到了菌株的典型生长曲线。试验数据对于了解掌握菌株的生长规律以及作为生物菌肥加以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背景】南亚果实蝇是世界性的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市发生为害,对瓜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采用人工恒温饲养方法,分别设置10、14、18、22、26、30、34℃7个恒温条件,测定不同温度条件下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历期,并推算出相应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南亚果实蝇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36、2.43、7.64℃,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有效积温分别为20.21、187.69和156.65日度。完成整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是7.64℃,有效积温为364.55日度。当温度达到34℃时,卵的发育历期相对延长,而蛹则不能正常发育,无法羽化为成虫。【结论与意义】在10~30℃,南亚果实蝇的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26和30℃下,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均显著短于其他各处理温度的发育历期。该试验结果为了解南亚果实蝇的发育温度极限和进一步开展该害虫的适生性分析提供了基础信息,进而为制定该虫的检疫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刘春燕  陈科伟  曾玲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1):3051-3056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桔小实蝇三龄初幼虫为繁育寄主,考察了15、18、21、24、27及30℃6个梯度恒温对前裂长管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前裂长管茧蜂的世代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由15℃时的45.7 d降至30℃时的15.2 d.温度过低或过高对前裂长管茧蜂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5℃与30℃时寄生蜂的幼期存活率分别为10.2%和31.3%,而在24 ~ 27℃时,幼期存活率维持在50%左右.在试验设定的温度范围内,前裂长管茧蜂成蜂的寿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雌蜂的寿命稍高于雄蜂.前裂长管茧蜂的繁殖力以24℃时最高,能繁育74.2个后代,其次为27、21与18℃,分别能繁育53.4、35.7与31.6个后代,而在其他温度条件下,前裂长管茧蜂繁育的后代不超过20个.在15 ~24℃的范围内,种群中雌性比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24℃时最高为0.59;在21~27℃范围内,后代种群中以雌性个体为主.从综合反映昆虫种群生长发育与繁殖情况的指标内禀增长率来看,27 ℃时的内禀增长率最高,为0.1318;其次为24、21、30与l8℃,相应的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239、0.0747、0.0318和0.0187.而15℃时的内禀增长率与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0240和0.8,种群数量呈负增长趋势.24 ~27℃是前裂长管茧蜂生长发育与繁殖的适宜温区.  相似文献   

13.
温度和盐度对皱肋文蛤幼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栗志民  刘志刚  姚茹  骆城金  颜俊飞 《生态学报》2010,30(13):3406-3413
在室内控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海水温度和盐度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幼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皱肋文蛤幼贝适宜生存温度为12.2-35.6℃,最适生存温度为24-30℃;适宜生长温度为23.5-33.0℃,最适生长温度为27-30℃,属典型的南方滩涂贝类。皱肋文蛤幼贝适宜生存盐度为4.3-40.5,最适生存盐度为11-31;适宜生长盐度为17.1-33.4,最适生长盐度为19-23,属广盐性滩涂贝类。该贝低温和高温敏感起始点分别为21℃和33℃;低盐和高盐敏感起始点分别为9和33。皱肋文蛤幼贝对极端温、盐度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在37℃下仍可保持6d,100%不死亡,在39、41℃下分别在3d和5d内全部死亡;在4、6、8、10、12℃下则可分别100%存活3、4、6、9、11d;在盐度为0、5、7、9时保持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5、8、10、10d;在盐度为33、35、37、39时保持100%存活的时间分别为7、5、3、3d,盐度41时当天即出现死亡。  相似文献   

14.
丰产鲫细菌性败血症病原CSS-4-2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患败血症的丰产鲫 (Carassiusauratusofpenze (♀ )×Cyprinusacutidorsalis(♂ ) )脾脏中分离到的病原菌—豚鼠气单胞菌 (Aeromonascaviae)CSS 4 2菌株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CSS 4 2在胰蛋白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时 ,0~ 3h为延迟期 ,3~ 30h为对数生长期 ,30~ 36h为稳定期 ,36h后为裒亡期 ;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 5℃~ 30℃ ,最适pH值为 5~ 1 0 ,最适培养液NaCl浓度为 0~ 1 %。  相似文献   

15.
南极地区海底沉积物中低温菌的鉴定与生长温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南极半岛及舍得兰群岛海底沉积物的13个样品中分离到23株细菌,进行了0、5、10、15、18 20、25℃温度梯度培养试验及耐盐度试验。由生长温度曲线得知,其中15株菌在0℃生长,依据菌株不同,其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在5—20℃以内;25℃下生长明显下降(9株)或缓慢下降(6株),属于耐冷菌。经鉴定,假单胞菌11株;弧菌1株;芽孢杆菌2株及黄杆菌1株。这15株菌中2,11(均为假单胞菌)及15(黄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5℃;且前两株菌对中温较敏感;10 (假单胞菌);14(芽孢杆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0℃。本文还讨论了菌的分布与地区,以及与样点水源和距陆地远近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从草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中度嗜盐菌I15,经过16S rDNA(GenBank登录号为DQ010162)序列分析、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Virgibacillus marismortui。I15能在0%~2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NaCl浓度为1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5~8.0。在高盐条件下,I15细胞内主要的相容性溶质为四氢嘧啶,在15%NaCl培养基中其含量达到1.608mmol/(g\5cdw),占到相容性溶质总摩尔含量的89.6%。渗透冲击试验表明I15细胞内四氢嘧啶在低渗冲击时能够快速分泌到细胞外,在高渗冲击冲剂时能够较快地重新合成。  相似文献   

17.
(鱼已)新本尼登虫(单殖目:多室科)的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寄生于海水养殖鱼类体表的NFDA1新本尼登虫( Neobenedenia girellae )生活史各期的发育过程.虫卵在25℃~28℃海水温度条件下4~6 d钩毛蚴发育成熟;用钩毛蚴人工感染一种鲻科鱼类--棱NFDA2( Liza carinatus )获得成功.在26℃~30℃实验室温度条件下,钩毛蚴感染棱NFDA210~14 d后虫体发育成熟,并在感染后的第16 天虫体开始产卵.本文对NFDA1新本尼登虫的生活史发育各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详细的观察、描述、测量和绘图.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Metaphycus parasaissetiae Zhang and Huang在18,21,24,27,30,33和36℃恒温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求得其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世代有效积温分别为13.10℃和215.00日.度,建立世代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215.00±44.32]/[T-(13.10±3.24)],世代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拟合为S形曲线V=-e(1.33+37.73/T),推算出该蜂在海南1年可发生18代。所设试验温度范围内,该蜂对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Nietner)的寄生率在13.33%~20.00%范围内波动,30℃时寄生率最高;雌性比率在27℃时最大为70.03%。随着试验温度的升高,成蜂羽化相对集中,羽化持续时间逐渐缩短,羽化高峰提前。30℃条件下雌蜂终生产卵量最多,平均25.77粒。雌蜂寿命随试验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同一恒温条件下补充20%蜂蜜水可显著延长雌蜂寿命。27~30℃可视为有利于副珠蜡蚧阔柄跳小蜂发育繁殖的适温范围,最适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19.
从含有大量纤维素物质的堆肥里分离到一株土曲霉,其最适生长温度为45℃,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2.0,在最适条件下培养该菌的最高CMCase活性可达3.680IU/mL,此酶最适反应温度和酸碱度为60℃和pH2.0,并且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丛斌  田秋  付海滨  董辉 《昆虫学报》2006,49(3):433-437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5个温度下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3.2、17.8、13.2、11.1和7.8天,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0℃和212.69日·度,内禀增长率(rm)和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448~0.4584和28.00~84.03之间。结果提示温度24℃~28℃为繁殖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理想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