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虾病毒病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的病理特点和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及光学石蜡切片和环氧树脂薄片技术,观察健康对照组、疾病始发组和濒临死亡组的草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和长毛对虾的肝胰腺和中肠,结果在3组4种对虾中均检测到病毒,只在濒临死亡组的4种对虾中发现病毒与细菌的合并感染。合并感染的病毒有MBV、球形病毒和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细菌以弧菌为主,其病理变化表现为器官和组织的保护层受损、溶解样坏死和凝固样坏死。仅以病毒和细菌合并感染作为养殖对虾病毒病早期诊断的指标是不够的,仅可作为辅助性诊断指标。但合并感染对评估对虾病毒病的预后以指导捕捞,却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PCR法检测对虾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夏春  黄捷 《微生物学报》1999,39(2):171-173
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HHNBV)[1]、对虾杆状DNA病毒(PRDV)[2]和白斑杆状病毒(WSBV)[3]是近年来引起全球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这三种病毒同属杆状病毒属C杆状病毒亚群中的新病毒,在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特征上十分类似,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呼肠孤病毒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和植物中.水产动物呼肠孤病毒感染曾见于鱼、贝、蟹.近几年随着对对虾病毒病害研究的日益重视,在对虾中也发现呼肠孤病毒的感染.Tsing等[1]最早于1987年在法国南部养殖的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中发现呼肠孤病毒感染.Krol等[2]于1990年在试验感染的南美白对虾(P.vannamei)中发现呼肠孤样病毒与对虾杆状病毒混合感染.中国大陆养殖的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面暴发流行病以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对虾流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研究,部分学者曾在中国对虾(P.chinensis)中观察到呼肠孤样病毒颗粒[3],但未报道较详细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资料.  相似文献   

4.
养殖对虾一种新杆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超薄切片、负染色和蔗糖梯度超离心技术,在自然发病和人工感染的对虾肝、肠、淋巴样器官、鳃和肌肉组织中,发现并纯化了一种新杆状病毒.该病毒直径96~112nm,是已知对虾病毒中最粗的一种.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外裹衣壳和囊膜,两膜之间有宽阔的间隙,这是已报道的任何一种对虾杆状病毒所没有的.纯化的病毒核衣壳表面有螺旋排列的亚单位,这也是本病毒特有的.主要靶细胞是淋巴样细胞,未在肝、肠和鳃上皮细胞中观察到,这与对虾杆状病毒无一例外地侵染某一种上皮细胞迥然不同.病毒仅在靶细胞核内增殖,不形成封入体或包涵体,它是一种迄今未曾报道的新病毒,称之为“淋巴样细胞核型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法检测对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春  黄捷 《病毒学报》2000,16(3):262-265
根据对虾皮下和造血坏死杆状病毒(HHNBV)HHNBV-XIA靶基因序列设计了4个多重PCR法用引物(P1、P2、P3、P4)。采用了五种引物组合形式分别对HHNBV-XIA、HHNBV基因和PRDV-JAPAN片段进行了物异扩增,建立了多重PCR检测HHNBV方法。通过优化多重PCR法检测HHNBV条件,可从阳性感染的中国对虾fg级DNA中定性检测出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6.
原位杂交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在虾体内感染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地高辛标记的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baculovirus,WSSV)核酸探针,与人工感染后不同时间采集的对虾组织样品进行原位杂交,以动态研究病毒从侵染至对虾以病死亡的过程。将典型感染WSSV的病虾组织投喂健康对虾,结果显示:WSSV道德通过侵染消化道上皮进入虾体内增殖,此后随着细胞裂解、病毒粒子释放,游离的粒子伴随血淋巴循环进而杂其它靶组织,直至对虾发病死亡  相似文献   

7.
1996年中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毒病原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徐洪涛  朴春爱 《病毒学报》1999,15(2):158-163
1996年6月至8月,青岛地区养殖的中国对虾大面积暴发流行病,死亡率达90%以上。发病对虾典型表征为甲壳白斑。病虾鳃组织匀浆滤液经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后,注射给健康对虾进行人工感染试验,9天内累计死亡率达100%,发病症状及体征与自然发病对虾相似。电镜下自然发病对虾鳃、胃、头胸甲下表皮、淋巴样器官、触角腺等组织细胞核内发现大量杆状病毒,未见包涵体;人工感染对虾相同组织中可见大量同样病毒。切片中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中一种球状病毒的分离提纯与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人工养殖生长比较缓慢的对虾与病虾的肝胰腺和消化道中,分离出一种大小为80nm的球状病毒。同时采用超薄切片技术可在对虾中肠细胞中发现大量的球状病毒,这些病毒聚集成片,在同一细胞内的细胞器,如线粒体等均发生病变。此外,将分离提取的球状病毒进行感染试验,感染死亡率为60%。并且从感染致死的对虾消化腺及肠道中,同样可以观察到大小相同、形态一致的球状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9.
用从日本对虾分离的杆伏病毒扣长毛对虾分离的球伏病毒分别感染健康无病毒的日本对虾,对虾死亡率分别为65%(杆状病毒组)和50%(球状病毒组),而对照组的死亡率仅为25%,在诸环境因素中,温度的上升和低压可能是对虾病毒病发作的最重要诱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比较研究正常与发病的中国对虾7种组织细胞病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后,对虾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胰腺、中肠、胃等组织。在光镜下,可见消化道内壁上皮组织广泛受损,细胞大量坏死或空泡化;电镜下可见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嵴大量断裂、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溶酶体增生、病变细胞内出现大量变性的膜性结构等。观察结果为弄清对虾病毒引起的病症及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光镜和电镜对病虾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比较研究正常与发病的中国对虾7种组织细胞病理变化,结果显示,病毒侵染后,对虾组织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统的肝胰腺、中肠、胃等组织。在光镜下,可见消化道内壁上皮组织广泛受损,细胞大量坏死或空泡化;电镜下可见主要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嵴大量断裂、粗面内质网严重扩张、溶酶体增生,病变细胞内出现大量变性的膜性结构等。观察结果为弄清对虾病毒引起的病症及致病机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自身免疫特点,加上治疗上多用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使SLE患者的免疫力明显受抑,临床上极易合并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感染。感染又是导致SLE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该文分析宁波市第一医院SLE的住院患者发生感染及其相关因素和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感染致病的中国对虾(Penaeuschinesis)中分离到一种球状病毒,其育径约为20±4nm。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对虾死亡率为66%;用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核糖核酸酶(RNase)及二苯胺染色法对病毒核酸进行处理,证明该病毒核酸为脱氧核糖核酸,用Sl核酸酶(Slnucleasc)对该核酸进一步消化处理,进一步证实该病毒含单链DNA。SDS-PAGE结果显示,该病毒含4条结构多肽,其分子量分别为86kD,79kD,70kD及25.5kD。根据上述特性分析,该病毒可能属于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故暂定名为中国对虾细小病毒(PenaeuschinesisParvovirus简称PcP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病原体分布及其与病情的关系,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76例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痰液标本进行病毒PCR检测,同时进行细菌培养以及实验室检查,分析所有患者病原体分布。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病原体分布情况,同时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患者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共采集76份合格痰液标本,送检率100.00%。76份标本中检出细菌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0株(13.16%),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9.21%);革兰阴性菌45株(59.21%),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0株,26.32%)。成功分离出病毒26株,占34.21%,主要为鼻病毒(15株,19.76%);轻度、中度、重度支气管扩张患者分别分离出13、15、27株病原菌,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病原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纯细菌阳性支气管扩张患者WBC水平明显高于病原体阴性、单纯病毒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均P0.05)。CRP、IL-6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病原体阴性、单纯病毒阳性、单纯细菌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患者(均P0.05)。TNF-α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单纯病毒阳性、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单纯细菌阳性、病原体阴性患者(均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以及鼻病毒是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患者常见病原体。重度支气管扩张患者易发生感染,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支气管扩张患者全身炎症反应更严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 毒性休克综合征(Toxin shock syn-drome;TSS)是以发烧、低血压、红皮病继而脱皮和涉及多系统异常的疾病,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关的一种流感和流感样病的合并症。它会使一个健康人在流感流行过程中突然死亡,故而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虾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HHNBV)HHNBV-XIA靶基因序列设计了4个多重PCR法用引物(P1、P2、P3、P4).采用了五种引物组合形式分别对HHNBV-XIA、HHNBV基因和PRDV-JAPAN片段进行了特异扩增,建立了多重PCR检测HHNBV方法.通过优化多重PCR法检测HHNBV条件,可从阳性感染的中国对虾fg级DNA中定性检测出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17.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养殖对虾的一个主要病原,也是目前发现的基因组最大的动物病毒(基因组约290kDa,双链环状)。WSSV病毒粒子为卵形杆状,外被囊膜,囊膜在尾部延伸成一长尾。它不仅能感染对虾,还能感染其它淡水及海水甲壳类。养殖对虾被感染后,3—10d内累积死亡率可达100%,给对虾养  相似文献   

18.
对虾病毒病的诊断 ,只根据患病对虾群体的表现症状 ,是不能确诊的。目前最基本又广为采用的诊断技术是通过组织病理检查来找到病毒包涵体 ,或应用细胞病理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在组织切片检查中 ,对虾病毒核酸 DNA的 Schiff's反应已有报道。但对于稳定可能的快速显示对虾病毒 DNA成分的改良染色技术还未见报道。我们采用龚志锦等 (1994 )研究的改进染色液配制方法 ,首次进行中国对虾病毒核酸DNA显示实验 ,得到了较好的 DNA染色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选用 取患病或室内感染的中国对虾 ,分别进行冰冻切片和 3种不…  相似文献   

19.
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体内增殖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对虾白斑综合征杆状病毒(WSSV),对淡水克氏螯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和两种淡水蟹(中华绒螯蟹、长江华溪蟹)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除淡水克氏螯虾之外,其它受试的虾蟹均不能感染WSSV.克氏螯虾3个不同剂量组感染至12 d,平均死亡率为94%.从发病或死亡个体采集血淋巴,经电镜负染色可观察到完整的病毒粒子,其形态大小、靶细胞组织病理均与从中国对虾中分离的WSSV相似或相同.同时,通过原位杂交技术进一步证明该实验的可靠性.克氏螯虾重复感染效果良好,有可能成为研究WSSV的一种理想的病毒体内增殖模型.  相似文献   

20.
以虹彩病毒(iridovirus)感染大黄鱼的脾组织、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WSBV)感染中国对虾的肌肉组织为材料,采用一种简便、快速的方法获得了可满足病毒PCR检测的高质量模板DNA,分别以针对虹彩病毒、WSBV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均能有效扩增出预期的条带。与常规DNA病毒模板制备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提取率高、无污染等优点,尤其适用于水产动物病毒PCR检测试剂盒的商品化开发及生产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