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研究选取三峡水库三个不同的区域来研究离坝距离对鱼类群落结构和鱼类组成动态的影响。2010年11月到2011年10月期间共采集了8680尾鱼类样本,隶属于11科58种,其中鲤科鱼类占据了三峡水库鱼类的主体。夏季时的鱼类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的(P0.05)。鱼类物种多样性与丰度在靠近大坝的江段(秭归)最低,中游江段(万州)相对较高,远离大坝的江段(涪陵)居中。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鱼类区系也由适应流水生存的种类转变为适应静水生存的种类。因此,三峡水库蓄水已经明显地改变了其原有的鱼类群落结构,鱼类组成的相对丰度也随着时间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江津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的种群数量及分布,2007~2009年对江津和宜宾江段的渔业捕捞情况和渔获物组成进行了调查,根据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对该江段的年渔获量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FISATⅡ渔业评估软件中体长股分析模块对圆口铜鱼的资源量进行了估算。2007、2008和2009年,江津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267 850、689 975和586 575尾,宜宾江段鱼类年总渔获量分别为485 100、108 075和169 950尾;其中,江津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56 932、98 323和100 620尾,宜宾江段圆口铜鱼的年渔获量分别为66 099、16 952和32 812尾。渔获个体主要分布在80~220mm体长组。估算出2007~2009年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319 416、905 715和1124 470尾,年均值为783 200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25.33、129.72和244.48 t,年均值为133.18 t。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469 395、191 207和200 197尾,年均值为286 933尾;以质量计,年资源量分别为60.18、43.11和15.14 t,年均值为39.48 t。以上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圆口铜鱼年均资源量大于宜宾江段;2007~2009年宜宾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下降趋势,而江津江段圆口铜鱼资源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朱杨江段采集到9种鱼类标本, 分别为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圆筒吻 (Rhinogobio cylindricus Gnther)、鲤(Cyprinus carpio 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大眼鳜(Siniperca kneri Garman)、铜鱼(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 Bleeker)和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 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6种鱼类标本, 分别为鲫、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鲤、大眼鳜、大鳍鳠和鲇, 每种鱼的样本量为6-11尾, 共计19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鱼体中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 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体样本中均检测到了多种多环芳烃的存在。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9种鱼中瓦氏黄颡鱼体内多环芳烃总量(PAHs)最高, 其含量为(2803.78 215.37) ng/g; 鲇鱼体内PAHs最低, 其含量为(515.8638.80) ng/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6种鱼中鲫体内PAHs最高, 为(8498.571128.22) ng/g; 鲇鱼体内PAHs最低, 其含量为(1295.0569.69) ng/g。采集自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5种, 富顺段5种鱼体内PAHs均高于朱杨段同种类鱼体内的含量; 除大眼鳜外, 其余4种鱼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富顺江段鱼类体内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比例较高, 而朱杨江段鱼类体内富集的低分子量多环芳烃和中分子量多环芳烃的比例较高。通过讨论认为, 长江朱杨段及其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多环芳烃的污染, 并且沱江鱼类受多环芳烃的污染程度高于长江干流朱杨段鱼类。此外, 沱江富顺段鱼体所含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组成百分比高于长江干流朱杨段的鱼体, 但其中、低分子量多环芳烃组成百分比相对于干流鱼类较低, 可能的原因是两个江段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的早期资源现状, 2017年和2018年5—7月在长江干流宜都断面开展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采样网具包括弶网和圆锥网。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21120粒和仔鱼2123尾。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鉴定鱼类5目9科37种。其中,鱼卵有29种,仔鱼有27种。2017年和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分别为124.45×108粒和101.07×108粒,优势种为四大家鱼和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仔鱼径流量分别为16.43×108尾和8.29×108尾,优势种为贝氏?和寡鳞飘鱼(Pseudolanbuca engraulis)。根据发育期和流速分析,四大家鱼鱼卵来源于三峡大坝下游至宜都断面之间的产卵场,仔鱼来源于三峡大坝以上的产卵场。与2009—2010年相比, 2017—2018年通过宜都断面的鱼卵径流量增大了85.3%,尤其是四大家鱼的鱼卵径流量与2005—2012年相比增加了约13倍。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结果显示,流量...  相似文献   

5.
拦河筑坝所导致的物理阻隔和生态阻隔是影响鱼类迁徙的关键因素。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Dabry de Thiersant,1874)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河流性洄游鱼类,其迁徙不可避免受到金沙江下游向家坝和溪洛渡大型水电站蓄水的影响。关于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是否会显著阻隔圆口铜鱼个体的下行以及不同年龄个体之间受阻隔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迄今为止,还未有相关报道。本文拟通过2012—2014年对长江上游永善江段和宜宾江段圆口铜鱼年龄结构变动的研究,探讨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不同年龄个体下行阻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圆口铜鱼下行产生了明显的阻隔效应;2)向家坝和溪洛渡蓄水对1龄个体的下行阻隔最明显且最严重;3)与单一的大型水库和大坝相比,多个梯级的大型水库和大坝会对圆口铜鱼的下行产生更为严重的阻隔效应。本文拟为金沙江下游圆口铜鱼的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杨志  唐会元  朱迪  刘宏高  万力  陶江平  乔晔  常剑波 《生态学报》2015,35(15):5064-5075
根据2010—2012年在三峡水库及其上游江段5个江段的商业性渔获物调查结果,对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收集到鱼类87种,隶属于8目18科63属。沿坝前江段溯河而上至库尾以上流水江段,鱼类种类数逐渐增加。采用聚类分析(CA)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对三峡水库175 m试验性蓄水期间各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进行分析,发现这5个调查江段的鱼类种类组成可以分为两个类群:类群Ⅰ包括秭归、巫山、云阳3个库区的江段,其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的差异程度较大;而类群Ⅱ包括库尾的涪陵江段以及上游的江津江段,其鱼类种类组成在各年间差异程度较小。采用CA和NMDS方法对鱼类群落结构时空分布格局的分析结果表明,5个调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各年间可以分为不同类群;云阳与涪陵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的相似性逐年增加,而与秭归、巫山江段的相似性逐年减少;涪陵江段与江津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相似性也呈逐年减少趋势。总体而言,175m试验性蓄水对库中和库尾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但对库首以及库尾以上流水江段的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sup>  ?<  /sup>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54-964
2014 年47 月鱼类主要繁殖季节于三峡库区(重庆丰都县)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以了解三峡库区鱼类早期资源现状, 四大家鱼在库区是否仍有产卵场等问题。调查共采集到鱼类50 种, 分属5 目9 科。采集时, 卵汛出现在6 月后流速较高的时段, 其中贝氏的数量最多, 占86.24%。仔鱼出现的高峰期为6 月上旬至7 月中旬, 太湖新银鱼的数量最多, 占58.36%, 其次为子陵吻虎鱼, 占27.04%。在仔鱼中, 种类组成呈明显的月份差异, 4 月鲤、鲫占数量优势;5 月太湖新银鱼、子陵吻 虎鱼占数量优势;6 月后鲌亚科、鳅科、鳜等种类开始出现, 种类明显增多。通过估算, 调查期间流经丰都断面的鱼卵总量为4.37108 粒, 四大家鱼鱼卵为0.21107 粒;仔鱼总量为111.98108 尾, 四大家鱼仔鱼为0.21108 尾。通过产卵场的推算, 丰都断面采集的四大家鱼来自涪陵城区江段和三峡库区上游的重庆巴南区至朱沱镇江段的产卵场。通过对卵苗漂流密度的昼夜规律分析, 6 月之前夜间仔鱼密度显著高于白天, 而6 月后仔鱼昼夜漂流密度无显著差异。本研究表明, 从三峡库尾进入三峡水库的鱼类早期资源丰富, 大部分鱼类繁殖发生在6 月以后水温较高、入库流量大、库区流速较高的时段, 库尾部分江段在流速较高时期, 仍存在四大家鱼的产卵场。    相似文献   

8.
长江安庆段仔稚鱼群落特征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庆江段是长江下游重要渔业资源水域之一, 为了解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16年4月17日至8月15日对安庆江段仔稚鱼进行了逐日调查。结果显示: 研究共采集仔稚鱼个体92160尾, 鉴定90457尾, 隶属于7目11科49种, 其中鲤科(Cyprinidae)种类数居第一, 32种, 尾数占比为90.16%; 鰕虎鱼科(Gobiidae)居第二, 3种, 尾数占比为5.71%。在生态类型及产卵方式上, 淡水定居性鱼类和产漂流性卵鱼类数量占比最大, 分别为87.57%和88.30%。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是该江段第一优势种, 数量占比44.53%, 其余优势种为?(Hemiculter leucisculus, 占比14.21%)、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占比8.11%)、子陵吻鰕虎(Rhinogobius giurinus, 占比5.60%)、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 占比4.75%)、似鳊(Pseudobrama simoni, 占比4.13%)、寡鳞飘鱼(Pseudolaubuca engraulis, 占比4.50%)、鳊(Parabramis pekinensis, 占比2.63%)、刀鲚(Coilia nasus, 占比1.89%)、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占比1.57%)。仔稚鱼丰度出现4次明显的高峰时期, 第一次在5月1日, 后面三次集中出现在6月中下旬, 分别为1127.00、1608.44、1568.35 和1202.94 ind./100 m3。通过冗余分析(RDA)表明, 影响安庆江段仔稚鱼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流量、水位、透明度(P<0.05), 大多数仔稚鱼丰度与水流量、水位呈现负相关, 与透明度呈现正相关, 可能与该年份过高的水流量、水位有关。研究表明, 安庆江段的仔稚鱼种类较丰富, 但主要以小型鱼类为主, 且经济性仔稚鱼类占比小。研究初步探明了安庆江段的仔稚鱼资源状况, 其结果为安庆鱼类早期资源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同时也为渔业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常涛  刘焕章 《水生生物学报》2020,44(6):1330-1341
如何减轻大坝阻隔对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影响以及制定有效的恢复措施一直是河流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文章通过文献调研、资料收集等方式对美国密西西比河干流大坝建设状况及其对鱼类的影响进行梳理,总结了当前美国所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和效果。统计结果显示,密西西比河干流共建有梯级闸坝41座,均分布在干流的上游,多数大坝坝高不超过15 m,库容小于0.3 km3。这些弱调蓄能力的低水头坝阻隔了密西西比河鱼类洄游,但目前仍未修建过鱼设施。相关研究证实,密西西比河洄游性鱼类可以利用泄水闸门完成上行和下行,但过鱼效率随着大坝梯级的递增逐级下降,尤其是鲟类,仍难以抑制其种群的衰退。受长期蓄水影响,密西西比河上游鱼类群落产生了空间分化,但仍保持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1986和2000年,美国分别实施了上密西西比河生态系统环境管理计划(UMRS-EMP)和上密西西比河生态恢复和维持策略(UMRS-RMS),采用渔业资源长期监测计划(LTRMP)及9项栖息地修复措施,从生态系统层面保障了密西西比河鱼类资源的持续稳定。这种系统性修复方式可为我国筑坝河流鱼类资源保护与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支流拟多甲藻水华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支流的拟多甲藻水华发生已成为近年的常态,但是其发生机制依然不清楚。2009年到2011年期间,对拟多甲藻水华频发的童庄河回水区进行重点监测,并扩展到三峡水库长江干流及26条支流未淹没区和回水区浮游植物的四季调查。结果表明,四季调查中,拟多甲藻出现率、平均密度、最大密度和最大优势度,4月最高,相同季节,回水区最高。2—4月,童庄河回水区各点拟多甲藻密度均为升高到下降变化,最高密度自上游至下游大幅下降。2010年,拟多甲藻水华于2月最先在童庄河回水区上游出现,逐步向中下游发展,维持一定规模和时间后消退。与此同时,长江干流拟多甲藻出现率、密度和最大优势度大幅低于童庄河回水区。童庄河回水区发生(2005年、2007年和2010年)比不发生(2009年)拟多甲藻水华年份,三峡水库1—3月日出库流量(平均值4489.9—5623.3 m3/s)较小、1—2月水位日变幅(平均值0.148 m、0.246 m)和2月水位日升降(平均值-0.223 m)较大。研究认为,藻类在适宜水温时形成水华,2—4月支流回水区水温适宜、氮磷含量满足甲藻营养能力和生活习性需要。拟多甲藻能否形成水华,首先取决于回水区上游是否存在满足要求的水动力条件。其次,三峡水库出库流量、水位波动等水文条件,通过改变回水区上游水动力条件和回水区流速,影响水华能否形成及形成时间、程度、范围和维持时间。由于尺度效应不同,三峡水库相同水文条件对不同位置支流拟多甲藻水华形成的影响不一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掌握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ksii)资源补充状况, 于2019年5月26日至9月2日逐日在青海湖第二大支流沙柳河开展了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丰度时空变化特征的调查研究, 共采集青海湖裸鲤鱼卵3386粒, 仔鱼4690尾。调查发现, 亲鱼自5月底开始洄游, 鱼卵6月初出现, 6月底至7月初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下降, 至8月中旬基本消失。仔鱼数量自7月初呈波动式上升, 8月达到高峰, 9月初逐渐消失。经估算, 沙柳河鱼卵径流量为25.58×106粒, 仔鱼径流量为62.00×106尾。鱼卵仔鱼空间分布为从河口往上丰度依次递减, 断面水平分布为右岸>左岸>中心。Kruskal-Wallis检验表明, 昼夜鱼卵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 昼夜仔鱼丰度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鱼卵仔鱼漂流高峰期均集中在夜间。鱼卵丰度与流速呈显著正相关(P<0.05), 仔鱼丰度与流速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与径流量日上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报道了沙柳河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现状, 填补了该水域青海湖裸鲤早期资源研究的空缺, 为青海湖裸鲤上溯亲本资源量和入湖幼鱼资源量估算提供了数据支撑, 可为青海湖裸鲤资源管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湖口段春夏季仔稚鱼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口江段连通长江与鄱阳湖, 是诸多鱼类的洄游通道, 在长江鱼类的繁衍生息中发挥重要功能。研究于2016年5月—8月在长江中下游鱼类繁殖期内对湖口江段系统开展鱼类仔稚鱼资源的调查, 研究分析了该江段仔稚鱼群落组成、优势种、密度变化、时间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88d连续采样共鉴定出隶属于8目12科39个仔稚鱼类群, 其中37个类群鉴定到种, 1个类群鉴定到亚科, 1个类群鉴定到科。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为该江段仔稚鱼的第一优势种, 其余优势种有虾虎鱼科(Gobiidae)、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仔稚鱼密度在7月1日达到峰值, 峰值为1230.77 ind./100 m3; 7月1日至8月15日仔稚鱼密度整体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时间尺度的聚类将6个时期分为5月下旬—7月上旬与7月下旬—8月上旬2个群组, 贝氏?、翘嘴鲌和刀鲚等在6月下旬达到峰值; 鳊、四大家鱼和鳜等在7月上旬达到峰值。江段断面上南北近岸采样点仔稚鱼密度高于断面中心。使用冗余分析方法(RDA)分析了仔稚鱼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发现水温、透明度、流量均为影响仔稚鱼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水位与仔稚鱼密度相关性分析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相关(P<0.01)。研究表明, 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较为丰富, 仔稚鱼群落结构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 且江湖洄游性鱼类占比较高; 仔稚鱼对各环境条件有着不同适应特点, 仔稚鱼与水温、透明度、流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补充了湖口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资料, 为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53-860
研究在三峡库区选取秭归、巫山、云阳、忠县、木洞5 个断面, 自2012 年8 月至2013 年4 月采用黑白瓶法进行为期一周年季节性的原位初级生产力测定, 探讨初级生产力的季节变化、水平分布、垂直分布等动态特征。结果表明: 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以溶氧计)的四季变化规律为: 夏季5.613 mgO2/(Ld)春季3.630 mgO2/(Ld)冬季0.906 mgO2/(Ld)秋季0.552 mgO2/(Ld), 与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在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上, 5 个断面中库首最高(秭归)、库中次之(巫山、云阳、忠县)、库尾最低(木洞);且全年所有断面干流初级生产力均显著低于支流初级生产力;在垂直分布上, 初级生产力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水下0-1 m 间, 在水下1-5 m 随着水深增加呈现递减趋势, 光能可得性可能是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 毛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溶解氧、pH 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85-892
三峡库区水体污染对库区鱼类生存的影响尚不明晰, 因此测试库区水体中污染物含量及其对鱼类早期发育的影响对于库区生态渔业的安全发展具重要意义。研究于三峡库区坝前段典型区域设置3 个采样点,用ICP-MS分析了原水中13 种重金属的含量, 并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纤维膜过滤后的水样中, 测试其内分泌及发育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三峡库区水样中13 种重金属的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标准规定的限值, 且3 号采样点重金属浓度普遍比1 号和2 号采样点高。经7d 暴露后, 处理组和对照组中斑马鱼胚胎的孵化率、相对成活率和畸形率(畸形指标包括原肠胚终止、心跳/心率、脊柱畸形、心包囊水肿)均无明显差异;但幼鱼体内生殖相关基因(如 型雌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和芳香化酶)、甲状腺相关基因(如甲状腺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脱碘酶)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如1 微管蛋白、突触蛋白、生长相关蛋白)的转录水平较之对照组(曝气24h 的自来水)均显著下降。上述结果表明, 三峡库区水体中13 种重金属的含量仍处于较低水平, 且在此污染水平下不会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此外, 污染水体导致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化是否会引起鱼类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长期影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965-972
为了解三峡水库在蓄水后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探索水文情势改变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2 年8 月、11 月及2013 年4 月对三峡水库的秭归、巫山、云阳、忠县和木洞五个断面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共记录底栖动物43 个属种, 木洞种类最多(29 种), 秭归最少(12 种)。优势种为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前突摇蚊(Procladius sp.)、肥满仙女虫(Nais inflata)、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一种钩虾(Gammaridae);(2)在空间分布上, 密度以木洞最高(81802740) ind./m2,忠县最低(11642) ind./m2;生物量以木洞最高(8.663.65) g/m2, 云阳最低(0.170.06) g/m2;(3)在季节动态上,密度以秋季最高(31401450) ind./m2, 夏季最低(11537) ind./m2;生物量则以春季最高(3.832.11) g/m2, 夏季最低(0.650.46) g/m2;(4)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随着水深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在水深小于20 m 的浅水区递减率最大;(5)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ABC 曲线)分析显示, 巫山属于中等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003), 而木洞属于严重干扰条件下的群落结构(W=-0.101);(6)与建坝前相比, 三峡水库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趋于减少。流速减缓、水深增加、水位波幅加大和沉积物中营养盐的升高可能是造成三峡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改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5):877-884
于20122013 年对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组成、优势种、密度、生物量及多样性进行了周年季度调查, 共鉴定浮游植物151 种属, 其中绿藻门71 种, 硅藻门47 种, 蓝藻门20 种, 隐藻门和甲藻门各4 种,裸藻门和金藻门各2 种, 黄藻门1 种。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 夏季和秋季优势种类为硅藻和绿藻,冬季为硅藻、蓝藻和绿藻, 春季为绿藻、硅藻和隐藻。浮游植物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95106 ind./L 和4.078 mg/L, 空间差异表现为支流和库湾远高于干流, 季节动态表现为夏季最高, 春季和冬季次之, 秋季最低。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偏低, 水体污染类型属于-中污染。研究为客观了解三峡水库坝前水域浮游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布与季节变化特征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华鲟人工繁殖放流现状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98年,在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江段,中国集团公司中华鲟研究所共捕捞663尾中华鲟亲鱼用于人工繁殖。各年的捕捞量变动在31—60尾之间。实际用于人工催产的亲鱼年利用率变动在3.1—91.7%之间。平均28.4%。催产卵的年受精率变动在0—85.0%之间,平均66.5%。年人工孵化鲟苗量变动在5—151.9万尾之间,平均54.3万尾。历年合计向长江放流初孵鲟苗4258万尾、幼鲟6.28万尾。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华鲟的人工催产,幼鲟孵化、培育和放流等方面的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