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鱼粉水平和养殖密度对青鱼(Mylopharyngodon plceus)幼鱼生长及免疫的影响, 试验采用鱼粉水平(10%、20%)×养殖密度(50、100和200尾/箱)的双因素设计, 将青鱼幼鱼(2.50±0.02) g分为L50、L100、L200、H50、H100和H200 6组, 每组3个重复, 养殖试验在水库网箱(1.5 m×1.5 m×1.5 m)中进行。结果显示: (1)生长性能: 实验中期(第8周), 青鱼的增重率随养殖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H200组的青鱼增重率在养殖中期与L200组相比有提高的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P>0.05), 在实验后期(第16周)显著低于L200组(P<0.05); L200的存活率低于L50组(P>0.05), 养殖密度和鱼粉水平对青鱼存活率与增重率有交互效应(P<0.05)。(2)免疫应激指标: 在实验中期, 低鱼粉组青鱼的溶菌酶(LSZ)、血糖(GLU)随密度的升高先下降后上升, 肠道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 (S-IgA)有提高的趋势; H200组的LSZ、补体4 (C4)、免疫球蛋白M (IgM)、S-IgA和皮质醇(COR)含量均高于L200组, GLU低于L200组(P>0.05)。在实验后期, 高低鱼粉组的C4随密度的增加均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H200组的IgM和COR含量均高于L200组, GLU低于L200组(P>0.05)。综上所述, 在本实验条件下, 实验中期高密度养殖会使青鱼幼鱼生长性能有降低趋势, 对机体免疫、抗应激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增加鱼粉水平有一定改善作用, 实验后期高密度养殖降低了低鱼粉饲料组青鱼的存活率, 提高鱼粉水平对高密度组青鱼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无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选取初始体重为(9.46±0.01)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 以30%鱼粉组为对照, 分别添加5%磷虾水解物(LKH)和10%磷虾水解物(HKH)以替代鱼粉蛋白, 配制3组等氮等脂的饲料, 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10周的养殖实验, 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磷虾水解物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HKH组大菱鲆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蛋白质效率比(PER)、蛋白质沉积率(PP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但摄食率(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大菱鲆幼鱼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LKH、HKH组肝脏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而血清GOT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HKH组肝脏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KH组(P<0.05), 但血清GPT活性显著低于LKH组和对照组(P<0.05); HKH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随着磷虾水解物添加量的升高, 肠道及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 且在HKH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结果表明, 在饲料中添加10%磷虾水解物能够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 促进其氨基酸代谢和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3.
研究测定了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对黄粉虫粉(TMM)、黑水虻虫粉(HIM)、乙醇梭菌蛋白(CAP)、荚膜甲基球菌蛋白(MCM)、小球藻粉(CVM)、棉籽浓缩蛋白(CPC)和秘鲁鱼粉(PFM)共7种蛋白源的表观消化率(ADCs)。试验配制1组含50%鱼粉的基础饲料,而7组试验饲料按70%的基础饲料和30%的蛋白源配制而成,8组饲料都加入0.1%氧化钇(Y2O3)作为外源标志物。将初始平均体重为(9.95±0.50) g的杂交石斑鱼幼鱼随机分配到0.3 m3的玻璃钢桶中,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桶),每桶30尾鱼。经过5d的试验饲料饲喂驯化后,每天两次用虹吸法收集粪便样本。结果表明,7种蛋白源的干物质ADCs从高至低依次为:CVM>TMM=CAP=CPC>HIM=MCM=PFM。CV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包括蛋氨酸和苏氨酸)的ADCs最高。而HIM的干物质、粗蛋白和大多数氨基酸的ADCs低于其他组。CAP的...  相似文献   

4.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645-652
实验通过评价斜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探讨斜带石斑鱼获得最大生长的饲料蛋氨酸(Met)水平与Met代谢关键酶活性和氧化损伤的关系。添加DL-Met使实验饲料中Met的含量分别为0.71%、0.98%、1.26%、1.57%、1.86%和2.18%(Diet1-Diet6), 配制6组等氮等脂的饲料。选择健康实验鱼初重(9.750.05) g随机分为6组, 每天分别于8: 00和17: 00投喂实验饲料, 养殖8周。结果表明, Diet3组鱼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Diet1和Diet6组(P0.05); Diet4斜带石斑鱼幼鱼的肥满度显著高于Diet1、Diet5和Diet6 (P0.05); Diet2和Diet3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Diet5组(P0.05), Diet3组幼鱼血糖含量显著低于Diet1组和Diet2组(P0.05), 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在Diet3组逐渐降低, Diet46组显著低于Diet2组(P0.05); Diet3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 Diet 4组肝脏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与Diet 3相比差异不显著, 但是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 以特定生长率为判据, 经二次曲线模型拟合可得斜带石斑鱼幼鱼若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 其饲料中Met的最适含量为1.42%(占饲料蛋白3.16%)。在该水平下, 鱼体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和PEPCK活性较低, 有利于改善鱼体对能量的利用; SOD和CAT活性升高有利于改善鱼体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体成分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以确定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鱼油的适宜添加水平, 选用初始体重(8.34±0.12) g的美洲鳗鲡幼鱼800尾, 随机分成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3%(FO3组)、6%(FO6组)、9%(FO9组)和12%(FO12组)鱼油的试验饲料, 试验期56d。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影响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FO6组美洲鳗鲡幼鱼的增重率、投饵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鱼油添加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6组、FO9组和FO12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FO12组显著降低(P<0.05), 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FO9组和FO12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12组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适宜鱼油水平可以提高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 调节肠道脂肪酶活性、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 美洲鳗鲡幼鱼获得最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时, 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推荐为6.43%—6.78%。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亚东鲑(Salmon trutta)多元化养殖模式,以初始体质量(100.05±1.12) g幼鱼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循环水和开放流水模式养殖比较,试验周期180d,分析比较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在开放流水模式下增重率、肥满度、肝体指数、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循环水模式(P<0.05),存活率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在循环水模式下补体C4、总蛋白和生长激素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模式(P<0.05),但溶菌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相反(P<0.05),补体C3、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在两种模式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肉主要营养成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开放流水模式高于循环水模式,氨基酸组成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中油酸、α-亚麻酸、C20:1、C20:2和MUFA含量均显著低于开放流水(P<0.05),而EPA+DHA、SAFA和PUFA含量相反,二者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矿物质镁含量循环水模式显著高于开...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Aquaculture, IPRA)太湖鲂鲌幼鱼的合理放养密度,以初始体重为(5.58±0.45) g的太湖鲂鲌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放养密度:0.5 (SD1)、1.0 (SD2)、1.5 kg/m3 (SD3),在养殖第90、第120、第150、第180天采样,对其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抗氧化酶活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束后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组成。生长结果表明:养殖120d,当放养密度超过1.0 kg/m3时,太湖鲂鲌幼鱼的体重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降低(P<0.05),养殖150—180d,体重和SGR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血清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90d,太湖鲂鲌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SD3组显著高于SD1组(P<0.05)。养殖150—180d,血清抗氧化酶的活力随着放养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养殖180d, SD3组抗氧化酶的活力显著低于SD1组(P<0.05)。肝脏抗氧化酶结果表明:养殖150—180d,肝脏中...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 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进行了为期56d的养殖试验, 探索玉米蛋白粉替代大黄鱼幼鱼饲料鱼粉的适当比例。以初始体重为(10.49±0.03) g的大黄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用玉米蛋白粉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0、15%、30%、45%、60%和75%的鱼粉来配制6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5%)等脂(粗脂肪含量10%)的实验饲料, 分别标记为C0、C15、C30、C45、C60、C75组。除C0以外的替代组分别添加了适量的晶体氨基酸(赖氨酸和蛋氨酸)。结果表明, 玉米蛋白粉替代水平对大黄鱼幼鱼存活率、试验鱼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45和C60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0组(P<0.05), 肌肉粗脂肪含量C45组显著高于C0、C15和C75组 (P<0.05), C45、C60和C75组肌肉水分显著低于C0组(P<0.05), 全鱼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灰分含量有上升趋势, C75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各替代组的血清白蛋白、白球比、谷草转氨酶、葡萄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随着替代比例的升高, 总胆固醇有降低的趋势, 除C15组与C0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 4组均显著低于CO组(P<0.05); 实验探讨替代后对鱼的影响, C75组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显著低于C0组(P<0.05); C75组血清谷草转氨酶含量显著高于C0(P<0.05)。各处理组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氢酶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但替代组总抗氧化能力含量均高于C0; 丙二醛在C75组显著高于C0组(P<0.05)。通过肝组织学观察表明, 当替代比例高于45%时, 呈现肝细胞核偏位、胞浆内脂肪滴较多、细胞透明空泡化等症状。综上所述, 在实验条件下, 研究认为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大黄鱼幼鱼的适宜添加量为45%。  相似文献   

9.
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条件下,不同投喂频率[3次/d(F3)、4次/d(F4)和5次/d(F5)]对幼鱼生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F4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F3和F5组(P<0.05);(2)在实验结束时,不同处理组幼鱼的游泳速度差异显著,从大到小依次为F4>F3>F5(P<0.05),F4组幼鱼的角速度显著高于F3和F5组(P<0.05), F4组幼鱼的加速度和活跃度显著低于F3和F5组(P<0.05), F3组幼鱼的对象间距离显著高于F4和F5组(P<0.05);(3) GLMMs的结果表明, F4组幼鱼的游速受到实验时间与投喂频率交互效应的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实验时间和投喂频率的交互效应对F5组幼鱼的加速度有正向效果,但其显著降低了F5组幼鱼的对象间距离。综上所述,不同投喂频率对幼鱼的生长性能和行为表现具有显著影响。实验推测4次/d的投喂频率可能改变了幼鱼的能量分配,更多的能量被用于生长和游泳,使得幼鱼的生长性能有所提高,并...  相似文献   

10.
云纹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对低温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置9、13、17℃3个温度梯度(17℃对照组),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幼鱼进行7 d的胁迫实验,检测了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结果表明:血清总蛋白(TP)和葡萄糖(GLU)含量在温度骤降后虽有变化,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含量在水温骤降至9℃和13℃,7 d后与胁迫前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代谢酶指标中碱性磷酸酶(AKP)、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随低温胁迫的强度和胁迫时间的延长活力都呈上升趋势,且实验结束时均与胁迫前差异显著(P0.05);乳酸脱氢酶活力在实验结束时各低温胁迫实验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认为,在耐受温度范围的下限云纹石斑鱼幼鱼遭受低温骤降胁迫时,短期内血清生化指标不发生显著变化;幼鱼通过血清代谢酶活力的升高来响应低温胁迫,以提高抗应激能力;但停食会导致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因此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流速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性能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实验共设置4个流速处理组,分别为0(C组)、0.5 BL/s(L组)、1.5 BL/s(M组)和2.5 BL/s(H组),实验周期为43d。研究共监测与分析了8个行为指标,并将其归为运动参数(平均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偏好区域(内、中和外圈累计停留时间)和活动状态(最大轮替次数、活跃性和身体接触)等3类行为状态。结果表明:(1)在整个实验周期中, M组和L组的终体长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M组的终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2)在实验30d后, M组和H组的外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C组和L组(P<0.05),且M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C组和H组(P<0.05); H组的中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内圈累计停留时间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且各处理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M组的最大加速度显著高于C组和L组(P<0.05)...  相似文献   

12.
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1.73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5.60±0.05)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共设8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0.1%、0.2%、0.4%、0.6%、0.8%、1.0%和1.2%)嗜酸乳杆菌的饲料, 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与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0.6%时, 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最低, 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肝脏和肠蛋白酶(Trypsin, TRY)、淀粉酶(Amylase, AMY)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RY、AMY mRNA表达, 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肝脏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添加量为0.6%达到最大值, 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添加量0.2%和0.4%达到最大值。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d, 石斑鱼攻毒后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随着嗜酸乳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判断依据得出, 在饲料中添加0.42%嗜酸乳杆菌(0.72×108 cfu/g)可显著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 并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4种光照周期[24L﹕0D(D1)、16L﹕8D(D2)、8L﹕16D(D3)和0L﹕24D(D4)]对体重(30.5±2.0) g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20h (8:00am—4:00am)内摄食、消化酶活力、血清激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1)实验鱼的摄食率随光照时间的缩短而降低; D1组实验鱼每隔8h出现摄食高峰, 其他组均在8:00am及4:00pm出现摄食高峰。(2)D1、D2和D3组在12:00am和8:00pm出现肠道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峰值, 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D4组(P<0.05)。(3)各组8:00am至8:00pm生长激素(GH)含量无显著变化, D1组4:00am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0:00am及4:00am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D1、D2和D3组初次摄食8h内皮质醇(COR)含量无显著变化, 8h后先升高后降低, D4组COR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8:00pm时达到最高; D1和D2组0:00am时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 D2组8:00am及12:00am时三碘甲状原氨酸(T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4组8:00pm时显著低于其他组, 0:00am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D2和D3组4:00am显著低于D1和D4组(P<0.05), 各组T3最高值均出现在8:00pm。在实验条件下, 光照周期影响了大菱鲆幼鱼摄食、消化酶活力及血清激素含量。在此光照强度下, 大菱鲆养殖中以8—16h光照周期、日投喂2次为宜。  相似文献   

14.
以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为研究材料,设置了5个磷营养限制处理:磷营养分量分别设为f/2培养基的1/20(P1)、1/10(P2)、1/8(P3)、1/4(P4)、1/2(P5),以f/2为对照(Pck),在磷限制胁迫下培养10d,然后均以相同密度(2.5×105cells·mL-1)接种在f/2条件下恢复培养16d,测定了三角褐指藻在磷限制胁迫下和恢复培养阶段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受到磷限制胁迫后,细胞密度、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p<0.05);恢复阶段,P1、P2和P3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平均相对生长率及生物量在恢复培养的中前期显著高于对照(p<0.05),最高平均相对生长率分别为0.73、0.70、0.68d-1,显著高于对照(0.55d-1)(p<0.05);P4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5处理组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在恢复培养的中前期显著低于对照(p<0.05);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各处理组与对照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处理组和对照的细胞密度、生物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血清神经肽Y(NPY)和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将我院2018年12月-2020年7月收治的87例结直肠癌患者依照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为肠道菌群正常组、Ⅰ度组、Ⅱ度组; 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肠道菌群情况以及血清中TLR4、NPY和VIP水平; 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TLR4、NPY和VIP与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 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影响。

结果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血清TLR4、NPY和VIP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对照组中TLR4、NPY和VIP水平最低, Ⅱ度组最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Ⅰ度组、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正产组和对照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正常组和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 Ⅱ度组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低于Ⅰ度组; 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均高于Ⅰ度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LR4、NPY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负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正相关(P < 0.05);VIP与结直肠癌患者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呈正相关(P < 0.05), 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成负相关(P < 0.05)。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患者血清TLR4、NPY和VIP表达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且TLR4、NPY和VIP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发生发展的独立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条件下运动和摄食对细鳞鲑幼鱼代谢模式的影响,在饱和溶氧(>8.0 mg·L-1)条件下,分别测定了空腹组和摄食组在5个处理温度(4、8、12、16和20 ℃)下的运动前代谢率(MO2p)、活跃代谢率(MO2a)、代谢范围(MS)、临界游泳速度(UC)以及10个流速水平下的实时游泳代谢率(MR).结果表明: 在各个温度条件下,摄食组的MO2p和MO2a均显著高于空腹组(P<0.05),且分别提高了15%和12%(4 ℃)、47%和23%(8 ℃)、30%和21%(12 ℃)、43%和36%(16 ℃)及8%和7%(20 ℃);摄食组与空腹组的UC和M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随着温度升高,两组的MS均呈现下降趋势;随流速的增加,各组的游泳代谢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摄食组显著大于空腹组(P<0.05),各组的最大代谢率峰值均出现在低于UC的流速条件下;在细鳞鲑幼鱼的游泳速度接近70%UC的运动过程中,其代谢率不断增大至峰值,随后在游泳速度达到UC的过程中,代谢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条件下,细鳞鲑幼鱼的最大代谢率是由运动与摄食共同诱导产生的,在达到最大代谢率峰值的过程中代谢表现为添加模式;之后随游泳代谢率的下降,摄食诱导的代谢率被削减,该过程表现为运动优先代谢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钙对摄食高铜饲料的大黄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酶类及脂代谢酶类活性的影响,研究采用22双因子实验设计,配制了4组实验饲料,共包含2个铜水平(4和24 mg/kg)和2个钙水平(0.5%和3%),分别命名为: -Cu-Ca、+Cu-Ca、-Cu+Ca和+Cu+Ca,饲喂大黄鱼幼鱼[(4.050.31) g]10周,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结果表明,高铜组(+Cu-Ca和+Cu+Ca)实验鱼的存活率、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显著低于低铜组(-Cu-Ca和-Cu+Ca)(P0.05); 高铜组实验鱼肝脏和肌肉中的铜含量显著高于低铜组,而高钙组(-Cu+Ca和+Cu+Ca)实验鱼肌肉中的铜含量却显著低于低钙组(-Cu-Ca和+Cu-Ca)(P0.05); 高铜组实验鱼肝脏中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低铜组(P0.05); 实验鱼肝脏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脂肪酸合成酶活性,高铜组显著低于低铜组,而高钙组却显著高于低钙组,但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和脂蛋白脂肪酶活性正好相反(P0.05); 饲料中铜和钙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实验鱼肌肉中的铜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含量、6-磷酸葡糖酸脱氢酶、脂肪酸合成酶和脂蛋白脂肪酶活性(P0.05)。研究表明,钙能够缓解摄食高铜饲料对大黄鱼幼鱼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以鱼粉和小麦蛋白粉为蛋白源, 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粗蛋白45%; 粗脂肪10%)的饲料, 研究其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幼鱼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这6种饲料是以发酵豆粕分别替代基础饲料(含40%鱼粉)中0 (FSM0, 对照组)、15% (FSM15)、30% (FSM30)、45% (FSM45)、60% (FSM60)和75% (FSM75)的鱼粉制作而成。经过56d的生长实验, 结果表明, 饲料中随着发酵豆粕替代比例的升高, 各处理组大黄鱼幼鱼(10.49±0.03) g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FSM60和FSM75组有下降趋势; 相比FSM0组, FSM60和FSM75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显著降低(P<0.05), 饲料系数(FCR)显著升高(P<0.05); 摄食率(FI) FSM 60和FSM 75组显著高于FSM0、FSM15、FSM30和FSM45组(P<0.05)。肠道组织结构研究发现, 各处理组肠道组织结构后肠黏膜、皱襞高度、固有膜宽度和杯状细胞个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llumina-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现, FSM0 (TC对照组)、FSM45 (TB最佳生长组)和FSM75 (TW最差生长组)组Chao1、香农指数(Shannon)、辛普森指数(Simpson)和覆盖率(Good coverage)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基于门水平, TC、TB和TW组大黄鱼幼鱼肠道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 而在属水平, 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占绝对优势。从属水平差异菌属研究发现, 发酵豆粕对大黄鱼幼鱼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影响: 与最差生长组(TW)相比, 最佳生长组(TB)和对照组(TC)均显著增加了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和嗜碱菌属(Alkaliphilus)的物种丰度(P<0.05); 与TW组相比, TB组水栖菌属(Enhydrobacter)和TC组副球菌属(Paracoccus)的物种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 发酵豆粕替代鱼粉达45%时对大黄鱼幼鱼的生长、肠道组织结构及肠道优势菌群没有负面影响, 即发酵豆粕替代饲料(含40%鱼粉)中45%的鱼粉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观察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新生儿科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12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56)。对照组患儿采取枸橼酸咖啡因联合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及心肌酶的变化,同时观察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 h及48 h,两组患儿PaO2和PaO2/FiO2显著上升,PaCO2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儿PaO2及PaO2/FiO2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两组患儿FEV1和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8 h,患儿FEV1和FEV1/FVC进一步改善,观察组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CK-MB和LDH水平较治疗前逐渐下降,且观察组CK-MB和LD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07%,显著高于对照组82.14%,且不良反应BPD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NRDS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减少心肌损伤,从而降低心肺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蒙药乌力吉-18对大鼠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关激素及受体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乌力吉-18高、低2个剂量组,每组10只。空白组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对照组灌胃逍遥丸,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2.0 g·kg-1·d-1、1.0 g·kg-1·d-1乌力吉-18,连续给药31学艺术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及孕酮(PROG)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下丘脑组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垂体组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的表达;以蛋白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卵巢组织促卵泡生成素受体(FSHR)、黄体生成素受体(LHR)蛋白表达量。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卵巢组织中FSHR、LHR基因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乌力吉-18低剂量组可明显升高血清LH含量(P<0.05),上调下丘脑组织GnRH、垂体组织GnRHR表达及卵巢组织FSHR、LHR蛋白表达(P<0.05);乌力吉-18高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血清FSH、LH、E2含量(P<0.05),上调下丘脑组织GnRH表达及卵巢组织FSHR表达量(P<0.05),并可显著升高卵巢组织中FSHR、LHR基因表达量(P<0.05);对照组可明显升高血清E2含量(P<0.05)。结论:蒙药乌力吉-18可明显升高血清FSH、LH及E2的含量,促进下丘脑组织GnRH、垂体组织GnRHR及卵巢组织中FSHR、LHR的表达,表明乌力吉-18能够对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相关激素及受体表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