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脂质占人体内源性代谢物的一半以上,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因而具有多种生物功能,与多种生命活动密切相关。脂质组学是代谢组学分支的新兴学科,它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理状态下脂质含量的变化,寻找代谢通路中关键的脂质生物标志物,最终揭示脂质在各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机制。随着质谱技术的进步,脂质组学在疾病脂类生物标志物的识别、疾病诊断、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等方面已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就脂质组学近几年的分析方法进展及其在癌症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五年生存率极低,目前临床上缺少有效的诊断标志物。故本研究探索胆囊癌患者与健康人血清的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用于胆囊癌的定性诊断。方法:本研究以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为平台,以32例胆囊癌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用SIMCA-P软件进行PCA和OPLS-DA建模分析,结合T检验结果和代谢物在两组中的差异倍数来筛选潜在小分子代谢标志物,并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联合诊断模型。结果:溶血磷脂酰胆碱(18:1)(LysoPC(18:1))和十八烷胺(Octadecylamine,ODA)两个代谢物在胆囊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达到2倍以上。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诊断模型,两者构建联合诊断的诊断模型为Logit[P=GBC]=26.090*[LysoPC(18:1)]-8.877*[ODA]-113.075,据此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86,灵敏度为97.1%,特异性为94.6%。结论:LysoPC(18:1)和ODA可作为胆囊癌的潜在诊断标志物,为胆囊癌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成年人群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效治疗手段和药物的匮乏是脑卒中致残的主要原因。精氨酸既是一种营养物质,又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理与药理作用,在早产儿和严重应激状态下精氨酸在维持正氮平衡与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常将精氨酸称为条件必需氨基酸。精氨酸是生物体合成多胺的前体物质,同时精氨酸代谢也产生高活性自由基一氧化氮。精氨酸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改变可对脑卒中产生多种影响,如线粒体功能破坏、钙离子通道紊乱、血脑屏障损伤等。本文综述了精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损伤和保护的双重作用机制将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御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区分健康对照组与肝癌患者的潜在标志代谢物。方法:运用SIMAC 13.0软件对对数据进行多元分析方法 PCA、PLS及OPLS的方法分析。结果: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其数据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肝癌患者在α-葡萄糖、β-葡萄糖和肌酸酐的代谢路径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异常变化。这3个代谢物拟合综合变量的ROC曲线的AUC值为0.972(灵敏度为90.6%,特异性为92.9%),说明此代谢标记物组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度。结论:α-葡萄糖、β-葡萄糖和肌酸酐可以作为区分健康对照人群与肝癌患者的潜在标志代谢物。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究血栓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病情严重程度及溶栓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 7月至2022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IS患者120例为研究组,根据患者NIHSS评分为轻症组(n=48)、中症组(n=52)及重症组(n=20);NIHSS评分升高组(n=50)和降低组(n=70)。同期选择我院查体中心查体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n=30)。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不同严重程度和不同预后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AIS患者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评估外周血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对AI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IS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重症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中症组及轻症组,中症组患者血清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NIHSS评分升高组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NIHSS评分降低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t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6、0.513、0.124和0.417,P均<0.05)。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预估AIS患者预后的AUC 分别为 0. 737,0.850,0.762和0.712。其中TAT预估AIS患者预后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均最高。结论:AIS患者外周血TM、TAT、PIC及t-PAIC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可随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其在病情评估及溶栓预后预测中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对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开展质谱代谢组学研究,表征其基线代谢特征,为小细胞肺癌诊疗提供基础代谢数据及线索。方法:基于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质谱技术,以45例小细胞肺癌患者和53例对照组(健康人群)血浆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及代谢表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基线期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代谢发生显著改变,共发现113种差异代谢物,其中2''-deoxyguanosine 5''-monophosphate(FC=9.17)、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FC=7.72)、inosine(FC=6.38)等59种代谢物水平升高,2-aminobenzoic acid(FC=0.24)、glutathione(FC=0.27)、xanthine(FC=0.29)等54种代谢物水平下降,差异代谢通路主要涉及色氨酸等氨基酸代谢。结论:小细胞肺癌患者基线血浆代谢轮廓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差异,相关差异代谢物及通路的挖掘有助于推动小细胞肺癌新型诊断标志物发现和代谢干预靶点的揭示,改善其治疗手段有限等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与对比心房颤动对不同时间窗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8例,其中卒中前已诊断心房颤动定义为慢性心房颤动组(n=50),入院后诊断心房颤动者为新发心房颤动组(n=48);两组都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时间窗、合并疾病、血糖与甘油三酯含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与新发心房颤动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0%和95.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与新发心房颤动组治疗后的m RS评分分别为6.22±1.83分和6.29±1.45分,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9.24±1.31分和9.19±1.52分(P0.05),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的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和2.0%,都明显低于新发心房颤动组的14.6%和12.5%(P0.05)。结论:发病4.5h之内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新发心房颤动不影响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神经功能结局,但是会增加症状性脑出血与非症状性脑出血,需要加强预防性管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单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正、负离子模式探讨无偿献血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血清代谢组学的差异,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寻找潜在的血清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月在青海省血液中心检测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57例(研究组)与同期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63例(对照组),利用UPLC-QTOFMS技术建立两组血清代谢指纹图谱,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分析两组间有差异的小分子物质,确定与乙型肝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相关代谢机制。结果: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质谱鉴定和数据库检索筛选出8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分别为缬氨酸、胆碱、甘氨鹅去氧胆酸、肉毒碱、高丝氨酸、溶血磷脂酰胆碱、血清溶菌酶和花生四烯酸,涉及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磷脂代谢等。结论:无偿献血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的血清代谢物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的发现有助于寻找乙型肝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为血液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持续增长,并发症致死率高,疾病无法根治需长期用药维持,所以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十分重要。故本研究探究2型糖尿病模型db/db小鼠不同疾病进程中血清和组织代谢谱的变化,筛选密切相关的小分子代谢产物,为2型糖尿病早诊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四极杆时间飞行质谱(UPLC-QTOF/MS)技术,以8,12,16周龄三个不同阶段db/db小鼠及其对照的血清和组织为研究对象,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利用MarkerView提取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MICA-P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OPLS-DA建模分析,对数据进行降维处理,结合t检验筛选出特异性的差异代谢物,联合二元逻辑回归建立诊断模型。结果:随着病程发展,显示出更多代谢紊乱。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酪氨酸(Tyrosine)和亮氨酸(Leucine)三个代谢物在T2DM模型db/db小鼠及其野生对照组血清和组织中具有显著性差异,差异倍数明显且与随疾病进程呈现正负相关性。经过二元逻辑回归建立联合诊断模型,三种代谢物组合的诊断模型为Logit[P=T2DM]=-6.052*[ EPA]+5.837*[ Tyrosine]+1.985*[ Leucine]-14.092。根据此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88,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98.1%。结论:EPA,Tyrosine和Leucine可被认为是最典型的T2DM标志物,值得进一步探讨,为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曾义  喻良  王曦  赵戈  黄忠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0):3939-394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血清趋化因子12(CXCL12)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于2016年2月~2018年9月期间接收的AIS患者13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该院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中风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症组(n=42,4分),中症组(n=61,4~15分),重症组(n=35,15分),根据改良RABKIN量表(m 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82)和预后不良组(n=56)。比较对照组、观察组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分析不同NIHSS得分、不同预后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中症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高于轻症组,且重症组高于中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的AIS患者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可知,血清GAL3、CXCL12水平与NIHSS评分、m R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AIS患者的血清GAL3、CXCL12水平均异常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4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24h评分减少超过3分为溶栓早期有效组(24例),否则为溶栓早期无效组(25例),比较两组各临床数据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溶栓前血糖、血生化、血压等均无差异(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房颤发生率、脑白质病变发生率和溶栓前NIHSS评分较早期无效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有效组患者90天生活自理率较早期无效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早期疗效好者3个月预后好;溶栓前无房颤、无白质疏松患者溶栓后早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及研究,为今后选择适宜应用尿激酶溶栓的患者打下基础。方法:以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入院且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A组(24例,预后良好)和B组(14例,预后不良),对两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溶栓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和HINSS评分与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IHSS评分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患者,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可能与溶栓预后不良有关。吸烟的患者溶栓后出现预后不良的几率是不吸烟患者溶栓后预后不良的8.83倍,溶栓前NIHSS评分每增加1分,溶栓预后不良的几率增加1.76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与时间窗的关系。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于2016年3月~2018年10月间收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阿替普酶治疗)和研究组(n=59,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水平、头颅CT梗死面积,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84.75%(50/59),高于对照组的63.79%(37/58)(P<0.05)。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MMP-9、IL-6、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24h、48h、72h的头颅CT梗死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病72h内、发病48h内患者NIHSS评分、头颅CT梗死面积高于发病24h内,且发病72h内高于发病48h内(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过氧化损伤,降低细胞因子水平,且越早的时间窗内接受治疗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脑梗死面积改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水平血压管理应用效果及其对近期预后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7月-2022年9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及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不进行降压治疗,将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血压控制120/80 mmHg,观察2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观察各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近期预后改善情况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对患者治疗效果和NIHSS测量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降低,且治疗期间NIHSS评分变化12 d>8 d>4 d,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4 d、8 d、12 d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1组和观察2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MoC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观察1组和观察2组MMSE和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血压控制和入院NIHSS评分则与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对患者进行血压控制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血压控制120/80 mmHg与140/90 mmHg血压管理方案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用中、小剂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效果,寻找一个安全的适合静脉溶栓的UK剂量和方法。方法 净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分为两组:溶栓组18例,中小剂量UK溶栓,视病情变化予以追加。常规治疗组(对照组)12例,除不用UK外,其它治疗措施相同。每例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欧洲卒中量表(ESS)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 溶栓组溶栓后2h、6h、1天、2天、3天、7天和14天的ESS评分均比溶栓前升高,无并发出血现象,溶栓组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ESS评分与治疗前ESS评分的差值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ESS评分与治疗前ESS评分的差值。结论 用中小剂量UK溶栓,实行剂量个体化,效果较好,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降钙素原(PCT)和皮质醇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7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8)。对照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以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治疗前及治疗2周结束时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Hcy水平,用放射免疫学分析法测定PCT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测定皮质醇水平,用超声多普勒诊断仪测定基底动脉、左右大脑中动脉血流。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8.96±1.21)vs(11.27±1.59)分,ADL评分高于对照组(74.21±9.75)vs(66. 04±8.03)分(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47%vs 68.57%(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低于对照组(14.27±2.01)vs (18.51±2.84)μmol/L、(0.25±0.03)vs (0.31±0.04)μg/L、(171.93±23.86)vs(228.75±30.27)nmol/L(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血流学指标高于对照组基底动脉(43.81±6.84)vs(39.62±5.27)mL/min、左大脑中动脉血流(64.27±9.95)vs(57.03±7.52)mL/min、右大脑中动脉血流(62.85±9.01)vs(56.64±7.42)mL/min(P0.05)。结论:吡拉西坦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降低Hcy、PCT及皮质醇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金辉  汪健  陈光辉  叶飞  席刚明 《生物磁学》2011,(24):4928-4931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胰岛素抵抗(IR)患者与非IR组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探讨其早期水平的变化是否会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预后产生影响。方法:建立研究人群的组别,描述研究人群的分布特征,设立参照及实验标准,进行各项研究指标的检测,以及患者完整的随访观察,收集相关全面,详细的临床研究资料,筛选有效及合格的信息,及时输入研究样本的资料。结果:根据研究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血清中hsCRP的水平,并不随卒中后的时间推移有显著改变。具有危险因素的受试者,较阴性对照组,有更高的hsCRP水平。结论:我们发现hsCRP在急性缺血组IR中有较高表达,与患者不良终点事件的预后,有一定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8例,根据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复发与二级预防的关系。无复发组的患者按根据随访的mRS评分高低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差组(mRS 3~5分),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8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六个月复发率为10.2%(10/98)。无复发组较复发组应用降压药、降糖药、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降脂药的患者比例较复发组高,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复发组患者出院后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单因素分析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与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DL、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一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血糖和白细胞计数是影响出院后三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LDL和血糖是影响出院后六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良好的二级预防依从性有利于降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血糖是影响进展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入院时白细胞计数、LDL及空腹血糖值较高的进展性缺血卒中患者,其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