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研究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对美洲鳗鲡(Anguilla rostrata)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体成分及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 以确定美洲鳗鲡幼鱼饲料中鱼油的适宜添加水平, 选用初始体重(8.34±0.12) g的美洲鳗鲡幼鱼800尾, 随机分成5组, 每组4个重复, 每个重复40尾; 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3%(FO3组)、6%(FO6组)、9%(FO9组)和12%(FO12组)鱼油的试验饲料, 试验期56d。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鱼油显著影响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 FO6组美洲鳗鲡幼鱼的增重率、投饵率和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 鱼油添加组美洲鳗鲡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6组、FO9组和FO12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提高(P<0.05), 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FO12组显著降低(P<0.05), 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 FO9组和FO12组脂肪酸合成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 FO12组脂蛋白酯酶和肝脂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 饲料中添加适宜鱼油水平可以提高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 调节肠道脂肪酶活性、全鱼粗脂肪含量和肝脏脂肪代谢酶水平或活性; 美洲鳗鲡幼鱼获得最佳增重率和饲料效率时, 饲料中鱼油添加水平推荐为6.43%—6.78%。  相似文献   

2.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3.
亚东鲑幼鱼饲料蛋白和脂肪适宜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饲料蛋白和脂肪水平对亚东鲑(Salmo trutta)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肝脏生化指标和肠道酶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3×2双因子设计,蛋白水平为42%、46%和50%(P42、P46、P50),脂肪水平为12%和16%(L12、L16),共6组饲料,饲养平均体重(2.80±0.10) g的亚东鲑幼鱼56d。结果表明, P46L12组增重率最高(110.34%),饲料系数最低(1.3),而P50L16组的增重率最低;各组在脏体比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体比随着蛋白和脂肪水平的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蛋白沉积率和脂肪沉积率随着饲料蛋白的升高先上升后下降。饲料脂肪水平对肠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胃淀粉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仅对胃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 P46L12组的肠道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胃、肠淀粉酶活性在各组中也最高。在同一脂肪水平下,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和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着饲料粗蛋白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亚东鲑幼鱼饲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适宜水平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采用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30和260 mg/kg的合成虾青素配制成3种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为42%和16%的等氮等脂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育肥饲料(分别记为饲料1、2和3), 以中华绒螯蟹商业育肥饲料作为饲料4, 分别投喂4组雌蟹(每个饲料组3个重复水槽, 每个水槽中12只蟹), 进行为期60d的室内养殖实验, 以探讨添加合成虾青素对中华绒螯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色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 (1)实验进行到30d和60d, 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雌体肝胰腺指数(HSI)和性腺指数(GSI)均无显著影响(P>0.05)。(2)性腺、肝胰腺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和红度值(a值)均以饲料3组最高, 性腺亮度值(L值)和黄度值(b值)以饲料1组最高(P<0.05); 饲料2组头胸甲的b值最高, 饲料1组最低(P<0.05)。(3) 饲料1组中华绒螯蟹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 饲料4组的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乳酸脱氢酶(LDH)、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和乳酸(LD)含量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SOD、T-AOC、GSH-Px和GR活性均以饲料1组最高, 饲料2组最低(P<0.05)。(4) 饲料2组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 其余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和一氧化氮(NO)含量均以饲料4组最高(P<0.05), 肝胰腺中的ACP、ALP和γ-GT活性以饲料1组最高。综上, 在育肥饲料中添加合成虾青素对成体雌蟹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但可显著提高头胸甲、肝胰腺和卵巢中的类胡萝卜素总量、色泽和抗氧化能力, 建议雌蟹育肥饲料中合成虾青素的含量为90 mg/kg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40%棉粕为主的混合蛋白源制成基础饲料, 分别在其中添加0.00%、0.14%、0.28%、0.42%、0.56%蛋氨酸(分别记为0.00%Met、0.14%Met、0.28%Met、0.42%Met和0.56%Met), 配制了5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 以全鱼粉组(64.4%鱼粉)作为对照, 探讨了在高比例棉粕饲料中补充蛋氨酸对中华绒螯蟹幼蟹(0.390.02) g的摄食率、生长率和机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全鱼粉对照组相比, 0.42%Met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其显著高于0.00%Met、0.14%Met和0.28%Met组(P0.05); 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则显著高于0.56%Met组(P0.05); 从幼蟹的摄食量和蛋白质沉积率来看, 0.42%Met和0.28%Met组的摄食量与对照组相似, 当蛋氨酸的补充量低于0.28%或高于0.42%时, 幼蟹的摄食量均有所下降; 统计表明, 对照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最高(23.20%), 在各试验组中, 0.28%Met和0.42%Met组之间的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 但显著高于0.00%Met、0.14%Met和0.56%Met组(P0.05); 分析幼蟹的肠道胰蛋白酶活性, 发现0.42%Met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 0.28%Met、0.42%Met和0.56%Met处理组的血清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 在高比例植物蛋白(40%棉粕)的基础饲料中, 补充0.42%Met能够显著提高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率、消化率和抗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需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初始体重为(0.900.02) g的中华绒螯蟹幼蟹为试验对象, 采用酪蛋白、明胶、进口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 配制成12组试验饲料, 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对亮氨酸(Leu)和异亮氨酸(Ile)的需要量。饲料中Leu水平为0.87%、1.26%、1.64%、2.03%、2.39%和2.81% (分别记为Leu-1Leu-6组), Ile水平为0.69%、1.21%、1.70%、2.19%、2.70%和3.21% (分别记为Ile-1Ile-6组)。试验周期为60d。结果表明: (1)饲料中Leu含量为2.3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无显著差异(P 0.05)。当饲料Leu含量大于2.39%时, 河蟹肌肉Leu含量、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和肌肉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0.05)。(2)饲料中Ile含量为2.19%时, 幼蟹特定生长率和全蟹粗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 而各试验组之间的成活率和全蟹水分、粗脂肪以及灰分差异不显著(P 0.05)。河蟹肌肉Ile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随饲料中Ile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最大值均出现在Ile-5组(2.70% Ile), 但Ile-4组(2.19% Ile)与Ile-5组差异不显著(P 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Leu或Ile水平的折线模型, 确定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适宜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物质的2.36%和2.25%, 即饲料蛋白的5.88%和5.72%。    相似文献   

7.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优于脂肪, 因此研究碳水化合物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关系是解决草鱼配方策略的重要途径。实验探讨了中规格(460 g)草鱼和大规格(1970 g)草鱼饲料中蛋白与碳水化合物的相互作用关系。实验采用2×4的双因子实验设计, 实验一: 中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25%和35%, 4个蛋白梯度为22%、24%、26%和28%, 共8个处理; 实验二: 大规格草鱼饲料的2个淀粉梯度为30%和40%, 4个蛋白梯度为18%、20%、22%和24%, 共8个处理。在56d的等量投喂后, 实验结果显示: 中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28%蛋白水平组达到最高(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35%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5%组(P<0.05); 大规格草鱼的生长性能也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上升, 在蛋白水平大于20%之后差异不显著(P>0.05), 且小麦淀粉水平40%组的生长性能显著高于30%组(P<0.05)。同时,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饲料分别添加35%和40%小麦淀粉时不会对草鱼的肝脏组织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 在实验条件下, 中规格和大规格草鱼分别在饲料小麦淀粉水平35%和40%以内时, 可以有效地利用淀粉节约饲料蛋白而不造成肝脏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8.
不同稻蟹生产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辉  刘鸣达  王耀晶  闫颖 《生态学报》2012,32(15):4753-4761
采取田间定位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有机稻蟹、常规稻蟹与单作水稻生产模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水稻模式相比,有机稻蟹模式下的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LOC)、中活性有机碳(MLOC)、高活性有机碳(HLOC)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MI)均显著或者极显著提高,且有机肥用量越大,效果越显著;有机稻蟹模式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与2009年相比,2010年中量有机肥稻蟹模式(M3)的LOC和MLOC含量增幅最高,分别达10.11%和5.14%;低量有机肥稻蟹模式(M4)的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幅最为明显,分别达80.25%和46.62%;常规稻蟹模式各指标的变化也有其类似的规律,但均明显低于有机稻蟹模式。相关分析表明,TOC、LOC、MLOC与4种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或者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最低为0.584*(P<0.05),最高可达0.940**(P<0.01)。因此,有机稻蟹生产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能增加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对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幼鱼肝脏脂肪代谢的影响。将养殖欧洲鳗鲡幼鱼的9口水泥池[初始规格(141.5±1.9) g/尾;初始鱼重(682±23) kg/池]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每组3口池,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基础饲料添加500 mg/kg胆汁酸(BA1组)、基础饲料添加1000 mg/kg胆汁酸(BA2组)的饲料。实验期为15周。实验结果表明, BA组比对照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组织中脂肪空泡数量明显减少,肝脏粗脂肪水平显著降低(P<0.05)。BA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仅BA1组乙酰辅酶A羧化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 BA组肝脂酶、脂蛋白酯酶和总脂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 BA组间上述酶活性或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BA1组欧洲鳗鲡幼鱼肝脏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水平上调,主要是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增强。由此可见,欧洲鳗鲡幼鱼饲料中添加胆汁酸可通过降低脂肪合成有关酶水平及增加脂肪分解有关酶活性,主要增强甘油磷脂代谢和甘油酯代谢,...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藻粉作为天然虾青素源, 配制4种不同虾青素含量(含量分别为0、26.60、41.62和81.37 mg/kg)的饲料(记为饲料1#—4#),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雌体进行为期45d的育肥实验, 研究其对雌蟹卵巢发育、色泽、抗氧化能力、免疫性能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1)育肥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对雌蟹性腺指数(GSI)和肝胰腺指数(HSI)均无显著影响。(2)肝胰腺、卵巢和头胸甲中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红度(a*)值和黄度(b*)值均随饲料虾青素含量的升高而升高, 而3种组织的亮度(L*)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对抗氧化指标而言, 虾青素添加组(饲料2#—4#)血淋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均显著低于无虾青素组(饲料1#); 血淋巴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肝胰腺中的SOD和T-AOC活力均随饲料中虾青素水平升高而上升, 而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丙二醛(MDA)含量呈下降趋势。(4)对免疫指标而言, 血淋巴和肝胰腺中的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均在饲料4#组最高, 而饲料1#组血淋巴中的血蓝蛋白(H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对生化组成而言, 肌肉和肝胰腺中的总脂、总碳水化合物及卵巢中总脂含量均随饲料中虾青素含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饲料2#组卵巢中的总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P<0.05)。综上所述, 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其卵巢发育无显著影响, 但可改善色泽和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及可食组织中的总脂和碳水化合物含量, 三疣梭子蟹雌体育肥饲料中虾青素适宜含量为50 mg/kg饲料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植酸酶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消化性能及物质利用率的影响, 设计了6种配合饲料, 以不含植酸和植酸酶的组别为对照组(C), 在含有10 g/kg植酸的饲料中, 分别加入0、500、1000、1500 U/kg的植酸酶, 分别记为P0、P500、P1000、P1500和P2000。投喂初始体重为(4.34±0.05) g的幼蟹, 56d后称重并取样分析。结果发现: P0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低于对照组, 饲料系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 幼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升高, 在P2000达到最高, 且该组的饲料系数最低(P<0.05); P1500和P2000全蟹体磷含量显著高于P0 (P<0.05); 在P2000中, 幼蟹肝胰腺中胰蛋白酶、淀粉酶以及肠道胰蛋白酶活力达到最高(P<0.05); 中华绒螯蟹蛋白质消化率和磷透析率随着饲料中植酸酶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其中P2000显著高于P0(P<0.05), 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P2000幼蟹的氮、磷保留率最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 在含有植酸的饲料中添加2000 U/kg的植酸酶, 能够显著提高幼蟹的生长和胰蛋白酶活力, 进而提高幼蟹对蛋白质的利用率, 降低饲料系数。此外, 植酸酶的添加也能有效提高幼蟹体磷含量和氮/磷保留率。  相似文献   

12.
研究旨在探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西伯利亚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t♀×A. schrenckii Brandt♂)幼鱼生长、饲料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及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4种脂肪水平分别为5%(D05)、10%(D10)、15%(D15)和20%(D20)的等氮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152.83±0.67) g的杂交鲟,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杂交鲟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 D15组杂交鲟幼鱼的末均重(FB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D05、D10和D20组(P<0.05),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D05和D10组(P<0.05)。随着饲料中脂肪含量的增加,杂交鲟幼鱼脏体比(VSI)、肝体比(HSI)及肌肉、肝脏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上升(P<0.05)。饲料中不同脂肪水平对干物质(ADCd)、蛋白质(ADCp)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D10、D15和D20组脂肪表观消化率(ADCf)显...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为(137.5±0.4)g的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实验对象,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糖水平对其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指标和糖代谢酶活力等的影响,以确定大黄鱼的饲料糖需求量。实验饲料按等氮(粗蛋白质45%)等能(18 kJ/g)设计,糖含量分别为1.75%、6.67%、13.64%、21.15%、26.69%和32.25%。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大黄鱼特定生长率(SGR)先升高后降低,当糖含量为26.69%时,SGR达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6.67%、13.64%和32.25%处理组(P < 0.05)。饲料效率(FER)和蛋白质效率(PER)均在糖含量为13.64%-21.15%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随饲料中糖水平的升高,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在糖含量为32.25%时降至最低(10.56%),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肝体比和肝糖原含量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 < 0.05),在糖含量为32.2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和6.67%处理组(P < 0.05)。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均显著降低(P < 0.05),而血糖水平不受饲料糖含量的影响(P>0.05)。大黄鱼血清溶菌酶、脂蛋白脂酶和肝脂酶活性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 < 0.05),而肠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在糖含量为26.69%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肝脏己糖激酶活性先上升后下降,在糖含量为21.1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32.25%处理组(P < 0.05),而丙酮酸激酶活力在糖水平为32.25%时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糖含量为1.75%和6.67%处理组(P < 0.05)。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糖水平的关系,得到大黄鱼饲料中最适糖含量为22.7%。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以洛氏鱥幼鱼[(6.98±0.01) g/尾]为研究对象, 以鱼粉、棉粕、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 配制成蛋白质水平为24.98%、30. 02%、34.99%、40.01%和44.98%的5种等能、等脂肪的配合饲料, 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条件下,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34.99%和40.01%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 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24.98%组(P<0.05), 但与30.01%、34.99%和40.01%组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89%时, 洛氏鱥的特定生长率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1%时, 洛氏鱥饲料效率最高。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其中, 40.01%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而洛氏鱥肌肉中粗脂肪含量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其中, 40.01%组显著低于24.98%、30.02%和34.99%组(P<0.05), 但与44.98%组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的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AKP、ACP、SOD和LZM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比值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其中40.01%组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和RNA/DNA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 (P<0.05)。通过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可知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6.10%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含量最高; 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91%时, 洛氏鱥白肌中RNA/DNA比率最高。在洛氏鱥配合饲料中, 最适宜蛋白质需求水平为34.99%—40.01%。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 (Nichols)]幼鱼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蛋白水平为32.57%、37.58%、42.76%、47.83%和52.22%的5种等脂饲料。选取初始质量为(14.40±1.08) g的湘华鲮幼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60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的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 52.22%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32.57%和42.76%蛋白组(P<0.05)。(2)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湘华鲮肥满度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体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37.58%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47.83%和52.22%蛋白组(P<0.05);肠体比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蛋白组(P<0.05)。(3)湘华鲮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  相似文献   

16.
研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GIM:1.73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生长、消化酶活性、抗病力和相关酶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720尾初始均重为(5.60±0.05) 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为研究对象, 共设8个处理, 每个处理3个重复。投喂不同添加比例(0、0.1%、0.2%、0.4%、0.6%、0.8%、1.0%和1.2%)嗜酸乳杆菌的饲料, 养殖期8周。结果表明: 增重率(Weight gain rate, WGR)与特定生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 SGR)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嗜酸乳杆菌添加0.6%时, 饲料系数(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最低, 其他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而蛋白质效率(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PER)变化规律则与FCR相反。肝脏和肠蛋白酶(Trypsin, TRY)、淀粉酶(Amylase, AMY)活性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TRY、AMY mRNA表达, 实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 肝脏淀粉酶、蛋白酶活性在添加量为0.6%达到最大值, 肠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分别在添加量0.2%和0.4%达到最大值。以哈维弧菌(Vibrio harveyi)攻毒7d, 石斑鱼攻毒后成活率(Survival rate, SR)随着嗜酸乳杆菌添加量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以WGR为判断依据得出, 在饲料中添加0.42%嗜酸乳杆菌(0.72×108 cfu/g)可显著促进斜带石斑鱼幼鱼的生长, 并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抗病力。  相似文献   

17.
双低菜粕替代豆粕对青鱼幼鱼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始体重(5.77±0.05)g 的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为研究对象, 以双低菜粕蛋白分别替代饲料中0 (对照)、25%、50%、75%和100%的豆粕蛋白, 配制双低菜粕含量分别为0、11%、22%、33%和44%的5 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 研究双低菜粕对青鱼生长、消化酶、消化率、体组成和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在室内养殖系统中进行, 每水族箱(300 L)饲喂25 尾, 每处理组3 个重复, 以鱼体重3%—5%投喂量, 日投喂2 次, 试验持续8 周。实验结果表明, 当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大于11%时, 其特定生长率、干物质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当双低菜粕含量达到44%时, 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P<0.05)。饲料菜粕对鱼体水分和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 但鱼体脂肪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脏体比指数和灰分含量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肝体比指数有随菜粕含量的增加而有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 青鱼幼鱼饲料中双低菜粕含量以不超过11%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