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廓清我国海链藻属的物种多样性, 并丰富其分子生物学信息, 为后续的系统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从我国沿海分离并建立了海链藻的单克隆培养株系,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技术进行了形态学研究, 同时还对其核糖体大亚基的高变区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 鉴定了我国海链藻属的2个新记录种: 狭线形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guste-lineata (Schmidt) Fryxell & Hasle和碟形海链藻T. minicosmica Lee & Park。对它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 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 还基于核糖体大亚基高变区的碱基序列信息, 分析了它们的分子系统学位置。在分子系统树上, 狭线形海链藻和碟形海链藻均不与该属模式种——诺氏海链藻T. nordenskioeldii 聚在同一分支上, 显示它们与典型海链藻属物种之间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分子系统树还显示, 目前基于形态学建立的海链藻属并非自然类群, 而是被骨条藻属Skeletonema、小环藻属Cyclotella、漂流藻属Planktoniella等邻近属种分隔成多个分支, 这预示着现存的海链藻属应该是一个并系类群, 在后续的系统学研究中, 或许会有较大的系统学调整, 但目前有限的分子生物学信息是相关研究推进的重要限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澄清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的物种多样性, 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了单克隆培养株系。利用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 并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序列, 用于分子系统树的构建。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数据, 发现艾伦海链藻株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经过与原始文献的比对, 确认了艾伦海链藻原变种的特征, 并报道了该种的一个新变种艾伦海链藻肋纹变种Thalassiosira allenii var. striata X. H. Guo, Y. Q. Guo & Y. Li。该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相似, 区别在于壳面边缘具有肋纹结构, 原变种则无。基于核糖体小亚基和大亚基的系统树均显示, 肋纹变种与原变种聚在同一个分支上, 形成姐妹支(BPP>0.90), 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2个变种的核糖体小亚基序列完全一致, 没有碱基差异。但用于分析的556个核糖体大亚基序列中, 两者存在11个差异碱基, 遗传距离为0.01。 相似文献
3.
采用毛细管复洗技术建立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物种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对小字海链藻原变种(Thalassiosira minuscula var.minuscula Krasske)的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报道了1个新变种:小字海链藻双卫变种(T.minuscula var.bicustodis X.H.Guo,Y.Q.GuoY.Li)。双卫变种与原变种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区别仅在于唇形突的伴生支持突数目不同,双卫变种具有2个,原变种只有1个。基于对多个株系生活史的连续观察,确认其伴生支持突的数目稳定,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是硅藻门中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大属之一,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类水体。目前沿用的海链藻属分类体系是基于形态特征建立的,尤其是电镜下的超微特征具有重要的分类价值。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某些形态特征存在不稳定或变化的情况,应对其开展二次研究和重新评估。故此,本文选择全球近岸广布种艾伦海链藻(T.allen Takano)作为典型代表,基于建立的单克隆培养株系,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重要形态特征进行了二次研究。结果显示:(1)艾伦海链藻壳面孔纹的排列方式存在一定的变化,呈切线形或偏心状;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多有变化,占据一个壳缘支持突的位置、或位于两个壳缘支持突正中间、或靠近其中一个。艾伦海链藻这两个特征并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分类学意义或应降低;(2)壳缘不具有肋纹,此特征相对稳定,可作为艾伦海链藻的识别特征之一;(3)艾伦海链藻具有较保守的遗传多样性,尚未发现(拟)隐形种。结合其它海链藻的形态学报道,我们认为孔纹排列方式易受环境的影响,稳定性较差,在分类时应慎重应用;壳缘唇形突的位置在少数海链藻属物种中易发生变化,分类时应视具体物种而针对性应用;支持突等突起特征较为稳定,在海链藻属物种的分类体系中仍可作为重要依据;艾伦海链藻中壳缘肋纹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分类依据,但在其它海链藻属物种中是否也具有很好的分类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验证;分子信息在形态特征上的二次研究和评价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目前相关分子数据的缺乏和不足限制了对其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对重新评估艾伦海链藻形态特征的分类学价值、完善现存的分类学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壳面孔纹的形态学特征是海链藻的重要分类学依据之一。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大多是从圆筛藻属修订而来, 它们之间的区别特征细微, 需电镜下观察才能准确鉴定。我国关于线形亚属海链藻的报道较少。研究利用电镜(EM)技术, 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 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 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6个隶属于线形亚属的海链藻种类, 分别是紧密海链藻T. densannula Hasle &; Fryxell、微小海链藻T. exigua Fryxell &; Hasle、线形海链藻T. lineata Jousé、微线形海链藻T. nanolineata (Mann) Fryxell &; Hasle、结线形海链藻T. nodulolineata (Hendey) Hasle &; Fryxell和柔弱海链藻T. tenera Proschkina-Lavrenko, 其中有4个为我国新记录种类: 紧密海链藻、线形海链藻、微线形海链藻和结线形海链藻。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 提供了电镜照片。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分析了孔纹特征的变化类型及其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报道并描述了肉苁蓉属(列当科)一新变种——扇形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 var.flabellata R.Cao & Q.Ma).该变种与肉苁蓉相比,其茎为扇形,扁平;下部的鳞片状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2~15 mm,宽1~3 mm.标本存放于内蒙古大学植物标本馆(HIMC).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技术,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自然水样,以及分离获得的单克隆培养藻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种类开展了形态分类学的专题研究。报道了3个新记录种类,分别是安达曼海链藻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Gedde、缢缩海链藻Thalassiosira con-stricta Gaarder和双线海链藻Thalassiosira duostra Pienaar。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提供了光镜和电镜照片,并对相似种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分离自福建蛇足石杉上的假暗盘菌属Pseudoplectania一新种,中华假暗盘菌Pseudoplectania sinica。基于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研究标本保存于齐鲁医药学院实验室和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GMCC)。 相似文献
10.
11.
大亚湾近代沉积物中甲藻孢囊的垂直分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TFO采泥器于 2 0 0 1年 8月采集了大亚湾大鹏澳海域 6个采样点 8— 18cm柱状沉积物样品 ,分层研究了甲藻孢囊在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在 35个沉积物样品中共分析鉴定出甲藻孢囊 4 8种 ,其中自养型 2 0种 ,异养型 2 8种 ,优势种类为锥状斯氏藻。每个样品中所分析鉴定的孢囊种类数为 12— 2 9种 ,孢囊的香农—威弗种类多样性指数 (Shannon WeaverDiversityIndex,H′)为 0 6 1— 4 13,并且在 2— 4cm层次处 ,随深度的增加 ,两者均有一个明显上升趋势。除鱼类养殖区的上表层较高外 ,孢囊丰度大多为 10 0 0— 2 0 0 0cysts/gDWt,最高为 2 38× 10 4cysts/gDWt。亚历山大藻孢囊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 ,最高丰度为 5 0 3cysts/gDWt,同时表层沉积物中高密度的亚历山大藻孢囊为该藻赤潮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种源 ,而且也是该海域贝类体内冬季PSP毒素积累及高含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Anne Dorte Gedde 《Journal of phycology》1999,35(1):198-205
A new marine diatom, 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is described from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in the vicinity of Phuket Marine Biological Center, Thailand, and later brought into clonal culture. 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possess a rimoportula with a pronounced outer extension, one marginal ring of fultoportulae, and three rings of fultoportulae on the valve face. Cells are united into colonies by a single thread secreted through a central fultoportula. Marginal fultoportulae extensions are shortest on the inside of the valve. The areolae are arranged in sectors, and the valve margin is ribbed with approximately 38 ribs in 10 μm. The valvocopula and copula have rows of pores, four to six pores in 1 μm. Apparently, the pleurae are hyaline. Experiments with a clonal culture isolated at Phuket, Thailand, showed that growth (cell divisions·24 h−1 ) was reduced for cultures grown at 14° C compared to those grown at 19°, 24°, or 30° C. The maximum growth rate (2.2 divisions·24 h−1 ) was at 30° C. Thalassiosira andamanica is compared with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axa. On the basis of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response to different temperature regimen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is taxon must be recognized as a new warm-water species. In addition, T. andamanica does not clearly belong to any of the two subgroups of species of Thalassiosira. To accommodate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 andamanica,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ossible third subgroup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70年代以前,全世界已知宽鳃鮟鱇属Sladenia Regan( 1908)鱼类仅有3种.1980~1982年期间,东海水产研究所“东方”号和南海水产研究所“南锋”号调查船分别在东海和南海的大陆架渔场调查时,共采集到4尾珍稀的深海鮟鱇鱼类.经研究,认为这4尾标本是1新种,定名为朱氏宽鳃鮟鱇Sladenia zhui sp.nov..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南海单肢水母属二新种(丝螅水母目,高手水母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采自南海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高手水母科Bougain villidae Lütken,1850、单肢水母属Nubiella Bouillon,19802新种,即球形单肢水母N. globosa Lin,Xu et Huang,sp.nov.和球腺单肢水母N. globogona Wang,Guo et Xue,sp.nov.,对新种特征进行了绘图和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一种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中国南海海绵(Acanthella sp.)中分离得到了11个有机化合物。应用现代波谱技术和X-衍射分析,确定其结构分别为( )-α-amuurolene(I),(1R,6S,7S,10S)-10-isothiocyanato-4-amorphene(Ⅱ),acanthene B(Ⅲ),isothiocyanate 1(Ⅳ),( )-10(R)-isothiocyanatoalloaromadendrane(V),axisordtrile-3(Ⅵ),kalihinene(Ⅶ),kalihiolA(Ⅷ),胆甾醇(Ⅸ),麦角甾醇(Ⅹ)和麦角甾-6,22-二烯-5,8-环二氧-3-醇(Ⅵ)。其中化合物Ⅱ-Ⅷ是首次从中国海洋生物中分离得到的异腈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南海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化学成分的研究(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南沙海域采集的豆荚软珊瑚(Lobophytum sp.)中分离得到两个甾醇C30H50O和C28H50O4。利用IR,NMR,MS等波谱和光谱技术,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柳珊瑚甾醇(1),(24S)3β,5β,6α,25-四羟基-24-甲基胆甾醇(2)。其中(2)是产次从该种属软珊瑚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记述采自我国厦门及广东海门的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一新种 ,中华团水虱Sphaeromasinensis。本种与采自海南岛的三口团水虱SphaeromatristeHeller相似 ,主要区别特征如下 :本种腹部前缘有 1个大突起 ,后者无 ;本种腹节具多个瘤状小突起 ,后者腹尾节则在近中部有 3对明显的大突起。正模标本♂ ,82F 83C ,1982年 4月 10日采自厦门何厝。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20.
南海海绵Dysidea sp.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我国南海陵水地区采集的一种未定种海绵Dysideasp中首次分离到7个化合物,经MS,NMR等光谱技术,确定了结构分别为胆固醇(1),过氧化麦角甾醇(2),cholesl-7-en-9a,11α-epoxy-3β,5α,6β,19-tetraol-6-monoacetate(3),甲基尿嘧啶(4),尿嘧啶(5),甲基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6),尿嘧啶脱氧核糖核苷(7)。其中化合物3的^1H NMR和^13C NMR数据通过二维NMR实验首次得到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